学术投稿

仝小林教授应用消瘰丸加味治疗甲亢验案1例

王帅

关键词:消瘰丸, 甲亢, 大剂量, 仝小林
摘要:临床中甲亢的中医辨证以阴虚火旺多见,或兼有气郁、痰凝、血瘀等证.仝小林教授临证常投以消瘰丸加味进行治疗,其中常使用大剂量夏枯草和生牡蛎,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各方面症状,而且也可以逆转各项现代医学相关指标.
中医药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柴胡代赭汤对40例胃食管反流病重叠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胃排空的影响观察

    目的:研究柴胡代赭汤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重叠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胃排空的影响.方法:用随机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0),检测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胃液体半排空时间和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胃液体半排空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患者的餐后上腹胀、早饱、胸骨后不适、嗳气、烧心等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柴胡代赭汤能够减少GERD重叠PDS患者胃排空时间,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林敏;康年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奇恒之腑中脑的历史溯源

    在《素问·五脏别论》中明确提出了奇恒之腑理论,脑作为奇恒之腑,历史以来的文献记载并不丰富,以秦至清代的文献资料为主线,对脑的形态、部位及生理功能认识进行梳理,发现古代医家对脑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虚化到实化的过程,但如“脑主神明”理论由于其终不属于中医理论主体,终亦没有被整合到中医理论、治疗体系之中.

    作者:方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重症银屑病的治疗体会

    银屑病是一种以红斑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俗称“牛皮癣”,中医称之为“白疕”,易诊断难治疗,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确切疗效.本文介绍了笔者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重症银屑病的经验,验之临床,往往疗效颇佳.

    作者:闫景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银翘散加减在耳鼻咽喉科临证中的应用

    耳鼻咽喉科多种疾病,初起表现为风热证,余用银翘散加减治之,每获良效.

    作者:唐英;汪旻琦;张茹;杨正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晚发性母乳性黄疸126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妈咪爱治疗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126例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的患儿随机分成3组,第1组为茵栀黄联合妈咪爱组(n=52),第2组为妈咪爱组(n=46),第3组为停母乳喂养组(n=28).观察3组经皮胆红素日均下降的数值及降至正常的天数.结果:经皮胆红素日均下降的数值及降至正常的天数为:茵栀黄联合妈咪爱组(48.40±23.07)μmol/L及(3.7±2.6)天;妈咪爱组(37.54±21.01)μmol/L及(6.0±1.9)天;停母乳喂养组(46.10±11.32)μmol/L及(4.1±1.3)天.第1组和第2组比较P<0.01,说明茵栀黄联合妈咪爱组与单纯使用妈咪爱茵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第1组和第3组比较P >0.05,说明茵陈蒿汤联合妈咪爱组与停母乳喂养组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茵栀黄联合妈咪爱是治疗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方法简便,易被家长接受,值得门诊推广使用.

    作者:李雅丹;吕美丽;林新祝;林雅茵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蜈蚣败毒饮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清IL-8的影响

    目的:观察蜈蚣败毒饮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8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寻常型银屑病(风热证)患者143例,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73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蜈蚣败毒饮,对照组口服复方青黛胶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SI分值,同时采用放免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8的水平.结果:治疗组PASI分值在疗后28天降低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疗后56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血清IL-8水平均有所下降.结论:蜈蚣败毒饮可降低银屑病患者的PASI分值及血清IL-8水平.

    作者:杨素清;王姗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降脂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转运蛋白-4mRNA的影响

    目的:观察降脂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转运蛋白-4mRNA的影响,探讨降脂饮改善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1.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采用高脂膳食喂养配合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复制,以胰岛素敏感指数检测模型是否被成功建立;2.除正常组外,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降脂饮高剂量组、降脂饮低剂量组、罗格列酮组,分别连续灌胃给药6周;3.检测各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并以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GLUT-4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被成功建立.与模型组比较,降脂饮组、罗格列酮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上升(P<0.01);大鼠骨骼肌中GLUT-4 mRNA的表达相对增强,其中降脂饮高、低剂量组(P<0.01),罗格列酮组(P<0.05).结论:降脂饮可明显提高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指数,且可促进骨骼肌中GLUT-4 mRNA的表达.

    作者:葛鹏玲;闫永鑫;高长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黄芪、大黄的抗肾纤维化作用研究进展

    事实上,肾纤维化是肾衰的必经途径.目前尚无良策治愈肾衰,但是肾纤维化却可以被阻止.肾纤维化包括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肾间质纤维化与肾衰关系更密切.肾纤维化是由多种病理机制造成.黄芪和大黄可通过干预其中一种或多种途径发挥抗肾纤维化的作用.黄芪、大黄是临床用于肾纤维化治疗中的重要药物.对黄芪、大黄中这两种中药做一综述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陈晶;张博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调补任督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对于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6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及口服艾司唑仑药物治疗,针刺取穴以任、督二脉为主,结合辨证取穴治疗,若睡眠改善,则药物逐步减量或停用.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唑仑,疗程均为28天.所有病例采用睡眠有效率评价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测评.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可以更为有效地改善睡眠,尤其在改善睡眠质量和患者日间觉醒功能方面效果突出,并可明显减少药物用量.结论:针刺调补任督法结合辨证取穴的治疗方法疗效满意,相对于艾司唑仑在治疗原发性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孙敬青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复原抗癌汤(参杉癌康汤Ⅱ号)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31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复原抗癌汤(参杉癌康汤Ⅱ号,以下略)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方法:遴选31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口服3个疗程复原抗癌汤(14d为1疗程).结果:经复原抗癌汤治疗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甲胎蛋白(AFP)的指标有明显下降,其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缓解.结论:复原抗癌汤对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有确切疗效,具有保护肝功,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明显改善临床多种症状,缓解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陈瑞睿;姜家康;迟文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王玉玺教授运用升阳除湿防风汤治疗寒湿性湿疹经验简介

    寒湿性湿疹系由湿热日久伤阴耗血,由热转寒;或素体阳虚,温煦失职,气化无力,寒湿内生;或脾阳受损,运化失调,水湿内生.若复感风寒之邪,客于肌肤,为寒所郁,外不宣透,阻滞脉络,寒湿相兼而成,治宜散寒除湿,投以升阳除湿防风汤加减.

    作者:罗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仝小林教授应用消瘰丸加味治疗甲亢验案1例

    临床中甲亢的中医辨证以阴虚火旺多见,或兼有气郁、痰凝、血瘀等证.仝小林教授临证常投以消瘰丸加味进行治疗,其中常使用大剂量夏枯草和生牡蛎,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各方面症状,而且也可以逆转各项现代医学相关指标.

    作者:王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寒、热方剂对束缚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血清TXB2、NT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热方剂对该模型的作用机理及其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结合水浸应激法建立大鼠胃溃疡寒、热证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受试大鼠血栓素B2(TXB2)和神经降压素(NT)的含量.结果:各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TXB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差异显著(P<0.01).且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寒、热证之病证结合模型较单证、单病模型TXB2含量明显升高.各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NT含量均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但各模型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可分别显著降低热模型组、寒模型组TXB2含量,升高NT含量(P<0.05或P<0.01).结论:通过“方证相应”理论验证了“病证结合”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可行性,大黄黄连泻心汤对热性胃溃疡、理中丸对寒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可通过降低血清TXB2、升高血清NT的含量而实现.

    作者:李冀;柴剑波;李胜志;赵雪莹;毕珺辉;高彦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3种活血化瘀药对实验性血瘀证模型大鼠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对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作用的分类对比研究,探讨活血化瘀药功效级差的现代科学本质.方法:冰水浸泡加药物法建立大鼠血瘀证模型,以肠系膜微循环、体外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为指标,研究3种不同功效的活血化瘀药——川芎、丹参、三棱活血化瘀作用的差异.结果:川芎、丹参、三棱均可以增加血瘀证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毛细血管数、毛细血管交叉点的个数、微静脉的血管直径、血流速度(P<0.05);减少血栓湿重、干重、血栓长度、血栓指数及聚集的血小板数(P<0.05).其中三棱在改善血流速度,血栓干重方面作用强(P<0.05),三棱与丹参在改善血小板聚集性方面作用优于川芎(P<0.05).结论:活血化瘀药的功效级差在大鼠血瘀证模型的改善方面得以印证,在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方面,破血逐瘀药作用强;活血散瘀药作用次之,在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小板聚集性方面,作用优于和血行血药.

    作者:李伦;刘琳;李传钰;赵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华廷芳学术思想初探之“详辨病机,活用方药”

    基于对《华廷芳医案选》的研究,笔者对华老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析,通过对书中相关医案的解读,阐述他详辨病机,活用方药的思想.

    作者:曲苗;庄颖梅;王俊志;白玉宾;符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降脂方治疗痰瘀型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降脂方的临床病例观察,客观评价降脂方治疗痰瘀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肝郁脾虚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降脂方,对照组给予口服脂必妥,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血脂(TC、TG、HD-C和LD-C)等的改变情况.结果:①治疗组治疗高脂血症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2.5%.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中医症侯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②治疗组与对照组TC、TG、HD-C和LD-C治疗后均有所降低(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血脂;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③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本研究表明降脂方可明显改善高血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TC、TG、HD-C、LD-C等血清生化指标,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岩;李书霖;李敬孝;刘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试论在延缓皮肤衰老过程中益气调血、疏调三焦与抗氧化的相关性

    自由基是引起皮肤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药中寻找高效安全的天然自由基清除剂,已日益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我们提出了“从疏利三焦入手,益气调血以延缓皮肤衰老”的观点,并选用可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且又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小柴胡汤来探讨其延缓皮肤衰老的可行性.从小柴胡汤入手,以中医三焦气化与延缓皮肤衰老为切入点,探讨有关皮肤衰老的机制,无疑可以拓宽中医驻颜美容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密思;陈军;赵映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洋金花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基于与治疗银屑病相关药理学指标的研究

    目的:在阐明洋金花治疗银屑病的性味物质基础的同时,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与洋金花治疗银屑病相关的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10%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小鼠尾部皮肤鳞片角化、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活性及小鼠阴道上皮细胞PCNA表达等药理学指标体系,作为评价洋金花不同化学拆分组分治疗银屑病作用,并应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性味归属.结果:洋金花水煎液具有促进小鼠尾部皮肤鳞片角化及抗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PCNA表达的作用;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具有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10%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促进小鼠尾部皮肤鳞片角化、抗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及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PCNA表达的作用;生物碱组分具有促进小鼠尾部皮肤鳞片角化的作用.结论: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性味物质基础为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根据中医传统研究方法初步判定,其性味为苦凉(寒).

    作者:李振宇;王秋红;杨炳友;肖洪彬;魏有何;周加林;匡海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正交试验结合UPLC检测法优选黄芎抗栓胶囊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优选黄芎抗栓胶囊提取工艺.方法:采用UPLC法,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18柱(50mm×2.1mm,1.7μm);流动相:甲醇-0.1%的磷酸溶液(85:15);波长检测为254nm;柱温:30℃;同时测定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含量.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考察乙醇浓度、乙醇倍数、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对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含量和浸膏得率的影响.结果:UPLC法同时测定3种大黄成分方便、快捷、准确;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80%、10倍和8倍量提取2次,每次2h.结论:经过正交试验优化的提取工艺科学、合理,可为黄芎抗栓胶囊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左冬;汪永忠;韩燕全;陈杨;罗欢;萧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电针三阴交穴和血海穴对实验性类痛经大鼠痛调节机制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同一经脉上的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属性穴位对大鼠实验性类痛经反应和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片肽类物质的影响,探讨经穴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3月龄SD雌性大鼠64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血海组,每组1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以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制备类痛经大鼠模型.模型制备后,给予穴位组即刻电针.随即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大鼠相应节段脊髓背角浅层k-受体的表达和PAG内ENK、β-EP的含量.结果:模型制备后,大鼠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和评分明显增加(P<0.01).电针两穴后,扭体评分和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且电针三阴交穴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电针三阴交和血海穴可使各节段脊髓背角浅层k-受体均有明显表达(P <0.05,P<0.01);但电针三阴交穴的L2、S1节段IOD值比血海穴明显升高(P<0.01,P<0.05);电针三阴交穴可使PAG内ENK和β-EP(P <0.01)含量明显升高.结论:电针同一经脉上的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属性穴位均可缓解大鼠的类痛经反应,并可调节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的阿片肤类物质的含量.但穴位属性不同.调节效应不同.特定穴的调节效应优于非特定穴.说明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

    作者:任晓暄;郭孟玮;赵雅芳;丁喜艳;李春华;嵇波;朱江;张露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