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脓肿25例

丛嘉;林晓东;路遥

关键词:肝脓肿, B超定位穿刺, 中西医结合疗法
摘要:肝脓肿是普外科临床的常见病,其治疗的早晚、彻底程度与并发症有密切关系.1993年以来,我科在B超定位下穿刺并予中药治疗肝脓肿25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中医药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牡蛎水提取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研究牡蛎水提取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NO以Gries试剂测定.结果:浓度为999~2775μg/ml牡蛎水提取液能显著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释放.结论:牡蛎水提取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调节可能是其药理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嵇扬;靳守东;刘云;陆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太素》撰写时代考

    <黄帝内经太素>为唐初杨上善所撰著.在此书中,杨氏首将<灵枢>、<素问>按内容分类进行类编,并加以注释与考证,共三十卷.<太素>从成书,辗转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已成为<内经>学术研究领域中具重要意义的著作之一.有关<太素>的考证,以钱超尘先生<内经语言研究>所述为信实,循而习之,现仅从<太素>撰写时代方面加以总结.

    作者:高媛;马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川芎嗪对26例肺心病患者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慢性肺心病的发生发展与氧自由基生成及清除系统失衡有着密切关系.本实验通过川芎嗪注射液对肺心病患者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现报道如下.

    作者:鲍维珍;张晓峰;曲齐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黄芪注射液对失眠症状改善的临床观察

    黄芪注射液是从中药豆科植物黄芪中提取的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黄芪有扩张血管、增加心排血量[1,2]、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3]、促进神经元生长等作用[4],已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我们在应用黄芪注射液时发现该药对失眠有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蔺翠兰;张彦华;王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滋水降火饮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清TNF、IL-1、IL-2水平的改变,探讨其在肾性高血压发病中的意义,验证滋水降火饮的调节治疗作用.方法:用两肾一夹法复制大鼠肾性高血压模型,采用放射性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浆AngⅡ含量、血清TNF、IL-1、IL-2含量,观察服用滋水降火饮后对其异常改变的调节作用.结果: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AngⅡ含量及血清TNF、IL-1含量均显著升高;IL-2含量明显偏低,滋水降火饮(20、40g/Kg)对以上改变有改善作用.结论:调节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清TNF、IL-1、IL-2水平、降低血浆AngⅡ含量可能是滋水降火饮发挥治疗作用的途径之一.

    作者:廖圣宝;刘光伟;张雪冰;高尔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抗癌中药在结肠癌并肠梗阻中的应用

    我院在1998~2000年,行手术治疗结肠癌98例中,并发不完全、完全肠梗阻病人12例,现将有关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陈文阁;金丽娜;李磊;高广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引火归元法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

    笔者根据糖尿病是由阴虚而引起虚火上浮的原理,在应用滋阴药的基础上加引火归元药进行对比观察治疗50例,收到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巴艳春;王永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生肌玉红膏贴补法修补鼓膜穿孔7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生肌玉红膏在鼓膜贴片中的疗效.方法:随机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对比.结果:用生肌玉红膏贴补法修补鼓膜使痊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4,中西医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对中小穿孔疗效均较好.结论:单纯性鼓膜穿孔采用生肌玉红膏贴补法短修补鼓膜疗程短,行之有效.

    作者:孙艳;王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淫羊藿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

    目的:研究淫羊藿中微量元素含量与药效等的关系.方法:按标准方法对淫羊藿进行处理、测试.结果:淫羊藿中含Zn、Cu、Mn、Cr、Se的量较多.结论:淫羊藿中含有比较多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它具有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作者:塞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柴胡有效成分的萃取与抗惊厥作用实验研究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柴胡皂甙部分及挥发油部分,并进一步用戊四唑阈值发作模型(MSTT)及大电休屯模型(MES)来研究其抗惊厥作用.结果:柴胡挥发油300mg/kg与柴胡皂甙150mg/kg配伍组有较强的抗戊唑惊厥作用(P<0.01);挥发油300mg/kg,皂甙150mg/kg与冰片36.4mg/kg配伍后则有显著的抗MES作用(P<0.001).结论:柴胡挥发油与柴胡皂甙合理配伍后有较强的抗惊厥作用.

    作者:刘燕;廖卫平;葛发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双针夹板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45例报告

    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国外Hoffmam1938年报告了小腿外固定装置,国内孟和、李起鸿等研制出复位固定装置.我院自1989年始应用双针夹板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45例,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福庆;王维;刘峰;付广臣;全文斌;赵会忠;孙书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论曾世荣及其高尚医德

    曾世荣,字德显,号育溪,别号省翁,湖南衡州(今衡阳市)人,元代著名儿科医学家.大约生于南宋淳?v十二年即公元1252年,死于元代至顺三年即公元1332年以后,享年80多岁,前后行医60余年.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医德高尚,深受群众爱戴.有<活幼心书>与<活幼口议>等著作传世,对后世影响颇大.

    作者:周一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淫羊藿甙对LAK细胞活性的影响

    应用过继免疫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已取得了显著疗效,LAK/IL-2疗法已广泛应用,但LAK/IL-2疗法有时也存在着LAK细胞活性较低等缺点,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本文着重讨论中药淫羊藿的提取物淫羊藿甙(ICA)对L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变化,以期找到一种用中药提高LAK细胞活性的方法.

    作者:姜南;姚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42例

    笔者近年应用甘利欣注射液及抗菌素静点配合郁金银屑片口服治疗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42例,并与单纯郁金银屑片口服治疗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30例进行对比观察,收到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宋兴霞;崔钟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黄芪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减退的疗效观察

    心肌炎指心肌本身的炎性病变,在尸检中出现率约为5%.近年来风湿或白喉等所致心肌炎逐渐减少,原因不明即所谓特发性心肌炎,其病因现在多认为是病毒感染所致,即病毒性心肌炎.观察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减退患者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后血液动力学变化,并与安慰剂组作对照,用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UCG)估价该药对患者的心功能效应.

    作者:孙玉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荨麻对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影响

    为了观察荨麻有无抗凝作用,用荨麻水煎液给小鼠灌胃10天后,测定了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结果.用玻片法测得的凝血时间,生理盐水组为1.97±0.51min,而荨麻6g/kg组为3.25±0.54min(P<0.001),3g/kg组为2.94±0.61min(P<0.01),1.5g/kg组为2.78±0.65min(P<0.01);用毛细玻管法测得的凝血时间,生理盐水组为1.71±0.52min.荨麻组分别为2.59±0.72min(P<0.01)、2.43±0.45min(P<0.01)和2.25±0.40min(P<0.05);用断尾法测得的出血时间,生理盐水组为12.80±4.23min,荨麻组分别为20.37±4.37min(P<0.001)、18.42±3.85min(P<0.01)和16.85±4.36min(P<0.05).结果提示荨麻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作者:秦元满;全洪吉;孙良鹏;刘永镇;魏恩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青果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青果丸是由青果、金银花、黄芩等八味中药组成的复方中成药,具有清热利喉、消肿止痛的功效,对于咽喉肿痛、失音声哑、口干舌燥、肺燥、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为了控制产品的内在质量,采用薄层扫描法对样品中金银花所含成分绿原酸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灵敏、准确、重现性好等优点.

    作者:刘竹青;赵冰璐;柳长峰;李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抗衰Ⅳ号冲剂阿魏酸含量测定

    建立抗衰Ⅳ号冲剂定量测定方法及标准.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处方中阿魏酸,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考察.

    作者:李晓毛;张桂荣;李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肾病缓解期中药调治

    小儿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小儿常见的以肾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全身浮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为其特征.肾上腺皮质激素为其治疗的首选药物,且疗效确定.但在肾病好转后,进行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约30%~50%的患儿出现反复,如何减少复发是本病治疗的主要问题.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调治小儿肾病的复发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杨丽珍;刘桂芬;陈德欣;郑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方向思考

    近十余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CT、MRI、PET、SPECT等的相继应用于临床实践,使得人们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临床诊断也更为精确.与之相比,建立在上述两者之上的治疗研究进展相对缓慢[1].关键是尚没有能被确认行之有效而又安全可靠的药物和方法,致使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仍居各病之榜首.目前我国中西医在治疗脑卒中方面,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也各自存在局限和弊端.可喜的是有识之士在积极探求有效方法和药物的同时,已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在治疗脑卒中的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契合点,并有广阔的前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研究现状加以分析,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加以思考和憧憬.

    作者:陶加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