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震宇;毛松林;蔡欣欣;卓群;林帆
本研究以汶川地震为案例,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和应急管理阶段理论,对我国地震救援中的优先原则和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救援体现了公正、公平、秩序、效率、利益、创新的伦理原则,并以地震现场救治的一般顺序和“黄金72小时”为时效原则.应急准备、响应、救援、恢复四个阶段分别对救援人员的安全管理有着不同需求,将灾区群众转移至安全区尤为重要,技术设备是安全救援的基础和保障.地震救援中应伦理原则与时效原则并重,从物资储备、培训演习、安排部署、危险辨识、人身防护等方面保护救援人员和灾区群众的安全.
作者:牟笛;陈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自然灾害救助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我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本文从预案体系、灾情管理、灾害损失评估、物资储备、中央补助标准、引导社会参与、灾后恢复重建机制等7个方面简要地展现了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作者:王东明;曹坤;刘剑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有助于提高应急科技产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效率.本文结合云南区域震害特征及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地震应急期内对地震应急科技产品的需求,探讨了云南应急基础数据库融合方法及应用思路.结果表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融合式发展可以提升应急效率,具有减灾时效.
作者:郑川;李敏;曹彦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从六个方面对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行了分析总结,即应急体制健全,应急响应快速、信息发布及时,救援力量调配更加高效合理,交通管制更加及时、严格,物资发放更加公平、有序,志愿者管理逐步有序.
作者:高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地方地震现场应急指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国务院应急平台和省级应急平台的纵向延伸;同时又是本地区应急平台体系的核心.本文以厦门市地震现场应急指挥平台为例,介绍了其作为地方地震现场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情况.该平台包括现场应急平台系统、三维电子沙盘系统、手机工作平台系统.地震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是地、市地震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预防和应对地震事件,减少地震突发事件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潘震宇;毛松林;蔡欣欣;卓群;林帆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城市搜索救援队(USAR),这个在联合国国际搜索与救援组织(INSARAG)和其他国家已广泛使用的救援队伍名称,在我们国家还鲜为使用.长久以来,通过组建诸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综合灾害抢险救援队、专业抢险救援总队等救援队伍来开展城市搜索救援工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经验.新时代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优化救援力量,形成统一合力,科学高效规范开展城市搜索救援工作的局面已经形成,迫切需要统筹规划和总体设计我国城市搜索救援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建立队员的职业资格认证、队伍能力建设和分级测评工作体制机制,既要符合中国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设想和途径.
作者:王志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本文在对我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及研究,对省级救援队伍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在队伍组织结构、制度建设、装备配备、队伍培训、后勤保障、队伍的启动及响应等方面能力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联合国国际救援队伍能力分级测评工作及美国搜救队能力建设经验,以我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能力分级测评工作为抓手,针对我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
作者:陈虹;闻明;王巍;徐爱慧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地震无疑是恐怖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既神秘又可怕.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仿若昨天,历历在目,给云南敲响了警钟也带来了防灾宣导的重大机遇.在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云南在防灾宣导方面的思考和做法,以供借鉴参考.
作者:李道贵;郭荣芬 刊期: 2018年第03期
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应急救援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存在着现场指挥关系不顺、社会力量参与无秩序、高层靠前指挥带来一定干扰、社会动员混乱等问题.5年后,在雅安芦山地震中,应急救援汲取了汶川地震的教训,表现出应急响应统一指挥、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应急决策权力下放、社会动员理性等特点,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形成了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巨灾应对模式.在汶川地震1 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国组建了新的应急管理部.在此背景下,我国要在总结既往应急救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巨灾的应对、乡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基层应急能力的建设、构建有序的应急社会动员体系,军民结合、区域应急协调联动.
作者:王宏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为了提高四川省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提升全省防灾减灾社会服务水平和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建设以四川省地震局为中心的四川1 2322社会服务平台,通过整合现有业务技术系统,结合地震应急预案和各个参与角色,实现地震应急信息产品资源的采集管理、深加工产出和发布服务,为各级政府、专业机构与特殊行业、地震现场、救援队伍、大众媒体与社会公众五大服务对象提供防震减灾社会服务,构建四川省防震减灾地震信息社会服务体系,提升四川省防震减灾综合服务能力.
作者:王悦;唐姝娅;张翼;范开红;陈文杰;郭红梅;陈维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无人机具有多种类型,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安全快速获取灾情信息,精准科学搜索被困目标,及时调度投送应急物资.今后无人机可望在突发事件预测的数据源、应急处置救援的新力量等方面有更大的发展.
作者:杜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对汶川地震应急救援经验教训的总结,激发了我国灾害救援高新技术装备的开发与研制.本文介绍了地震搜救机器人装备十年来的研制发展历程、功能用途和实战应用,以期告慰汶川地震之亡灵,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高精尖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促进地震救援高新技术装备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尚红;颜军利;胡卫建;杜晓霞;许建华;张雪华;李静;刘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对于专业地震救援队伍而言,装备建设是其救援能力形成和体现的核心基础工作之一,而对组成复杂的装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则是装备管理部门和人员在开展装备工作时进行建设规划、方案拟定、模块集成、配置更新和有效管理的必要前提.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情况介绍与分析,对地震救援装备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思路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美国救援队和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装备分类情况以供借鉴.
作者:李立;王建平;赵兰迎;张云昌;朱笑然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是加强公共安全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从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认知视角,本研究提出发生突发事件后,提高应急救援效率是核心问题,对涉及的影响因素,涉及的具体现实问题,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等进行了探讨.该项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果,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作者:钱洪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