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姣姣;陈姚;冷容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儿童肘关节外伤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肘关节外伤后行CT扫描的患儿90例,随机分成常规剂量组(120 kV、150 mA)和低mA组(120 kV、50 mA)、低kV组(80 kV、150 mA),扫描完成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 DLP),并按照骨折线的清晰度对图像进行评级,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mA组、低kV组DLP仅为常规剂量组的31.9%和31.5%;而各组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肘关节外伤行低剂量CT扫描,显著减少了射线剂量,并且完全能够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
作者:陈炳;杨燕;赵振华;姚振威;李克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根据临床线索,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诊诊断,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急诊诊断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106例首诊病例中,第一时间即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2例,3小时之内诊断的为88例,12小时之内诊断的为4例,24小时之内诊断的为2例;误诊6例。结论对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应注重相关病史,认真、全面进行特异性辅助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作者:吴克斌;王守兵 刊期: 2015年第z1期
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是世界上很多地区的第一位死亡原因。院外目击的心脏骤停为常见的初始心律是心室颤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OHCA报告体系,因此院外心肺骤停的发生率和复苏率尚未明确,某种程度来说,改进心脏骤停措施的潜在有效性也无法确定。室颤是OHCA主要的心电类型,有效地完成生存链的各环节可以使复苏的成功率达到50%。本文目的是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可回顾的国内外OHCA发生率和复苏率以及其中室颤等可除颤心电类型的发生率和复苏率,为我国提高复苏成功率提供基础资料,为构建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科研平台,科学统筹配置急救设备,形成完善急救体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张盖;金晓胜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分析全程护理对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拟行化疗的肿瘤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予以一般护理干预,两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全程护理的观察组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6.25%,而一般护理的对照组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 P<0.05)。结论全程护理可有效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应推广实施。
作者:王洪丹;赵静;李妍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数目和部位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226例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对不同肋骨骨折数目、部位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肋骨骨折和血胸、肺挫伤等有无相关性,不同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肋骨骨折数目和血胸、肺挫伤、ARDS、死亡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不同部位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肋骨骨折部位及其数目预示着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及预后,对闭合性胸外伤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袁前超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分析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分析144例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1%)显著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重症肺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患儿的康复,改善治疗效果。
作者:吴莎丽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选择性放置腹腔引流管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310例LC治疗胆囊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34例未放置腹腔引流管,恢复良好。296例放置腹腔引流管,大多引流出10~110 mL淡红色或淡黄色浑浊液体,无胆汁样引流液,术后48~72 h拔除,恢复好。5例引流出胆汁样液体,考虑存在胆汁漏,按胆漏常规处理,1例引流出暗红色血性液,考虑腹腔渗血,3例引流出大量淡黄色血清样液体,结合术前病史,考虑肝硬化腹水,观察48 h无出血、胆漏后拔除。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选择性放置腹腔引流管切实可行且必要,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作者:赵利锋;王钢;杨彦伟;郑又侨 刊期: 2015年第z1期
寻求能更好的发挥糖皮质激素治疗作用,并尽量避免其副作用,是医药学工作者不懈的追求目标,本文就糖皮质激素治疗湿疹的合理用药进行综述。
作者:王非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回顾分析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改变,指导评估外科手术的适应症。方法统计分析近三年32例患者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旨在探讨MRI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定位定性。结果颈部神经源性肿瘤MRI特征在诊断病变性质、生物化学方面,有着较精准的特征性,MRI诊断结果正确率约97%。结论 MRI诊断颈部神经源性肿瘤、鉴别颈部其他肿瘤及淋巴结具有显著的定性作用,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明安;卞巍;龙德云;陈和平 刊期: 2015年第z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o drainage, PTCD)在高龄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6例高龄ACST患者行PTCD,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06例均穿刺置管成功,全部获得有效胆管引流,引流24~48 h后腹痛减轻,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术后胆道出血2例,胆漏1例,导管脱落1例,导管堵塞2例,无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对难以耐受手术的高龄ACST患者, PTCD是一种安全、可靠、微创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姚礼;王勇;严轶群;包巴特尔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熟练掌握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影像价值。方法应用百胜MYLABSIX+彩超,探头频率7.5~10 Hz对69例经超声诊断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影像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9例阑尾炎中,急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63例,诊断符合率76%,其中阑尾内有粪石或粪石嵌塞的3例,诊断符合率91%,阑尾周围脓肿3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5%,上述病例均行超声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结论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为患者提供了一个直接、简便、安全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作者:陈备;阮鹤瑞;徐静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MRI检查在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与膝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有关的病例影像资料,包括X线、CT及MRI检查的诊断结果,并进行统计。结果 X线诊断明确骨折4例,可疑骨折2例,关节积液6例;CT显示骨折7例,软组织肿胀增厚12例,关节积液12例;MRI显示骨折11例,骨挫伤15例,膝后外侧角结构肿胀增厚15例,其中外侧副韧带损伤Ⅰ~Ⅱ级6例,腘肌肌腱损伤Ⅰ~Ⅱ级8例,腓肠肌外侧头损伤4例,股二头肌及肌腱损伤9例,关节囊肿胀15例,关节积液15例,关节软骨明显破裂者4例,半月板损伤6例。结论 MRI诊断膝关节后外侧体损伤的敏感度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X线及CT,应用MRI检查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梁志文;马庆祥;尹利荣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病之分经络脏腑,夫人知之。于是天下遂有因经络脏腑之说,而拘泥附会,又或误认穿凿,并有借此神其说以欺人者。盖治病之法多端,有必求经络脏腑者,有不必求经络脏腑者。”此句出自徐大椿所著的《医学源流论》,它一分为二地揭示了治病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值得后学思考与借鉴。
作者:李一;苗志远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体检采血后对穿刺点按压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6人体检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183人),两组采血后采用相同按压方式,试验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主动协助做好按压准备,干预不正确的按压方式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讲解正确按压方法,不主动干预不正确的按压方式。结果实行优质护理的试验组形成血肿或瘀斑的人数明显减少,形成血肿或瘀斑的程度也较轻;体检者对采血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98.9%,对照组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检采血完成后对穿刺点的按压方式实行优质护理,大大减少了血肿或瘀斑的形成,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同时提高了体检客户的满意度。
作者:屈邦容;郭姣姣;吴琳娜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骨科术前麻醉患者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策略。方法2013-12~2014-03收治2例术前麻醉中肺栓塞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其高危因素、致病原因、发生时间、诊治流程及治疗结果,评价临床实用的致死性肺栓塞早期诊断与治疗策略。结果2例术前麻醉中发生致死性肺栓塞患者经及时急救插管与溶栓,均病情稳定,随访3个月未再出现病情反复。结论骨科术前麻醉患者肺栓塞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救治不及时容易导致死亡。简单实用的早期临床诊治流程和个性化的预防措施是减少肺栓塞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的有效策略。
作者:林慧艳;娄云鹏;李海玲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回顾传统通气策略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者之间的优缺点,指导今后ARDS患者的通气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1年2年内39例ARDS患者行两种不同通气策略的28天无机械通气日、ICU住院日、住院费用及病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自2010年10月份使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以来,我科收治的ARDS患者获得更长的28天无机械通气日,更短的ICU住院日,更少的住院费用及更低的病死率。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运用使ARDS的救治成功率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饶振译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及NT-proBNP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07~2013-06间符合CHF诊断标准的患者116例为病例组,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成三个亚组,其中A组为NYHAⅠ~Ⅱ级37例、B组为NYHAⅢ级39例、C组为NYHAⅣ级40例。同期选择无心脏器质性疾病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浓度,并分析其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 C组(Ⅳ级)分别与A组(Ⅰ~Ⅱ级)、B组(Ⅲ级)进行比较,F=134.35,P<0.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均有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HF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存在密切相关可作为CHF患者诊断治疗、监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兰芳 刊期: 2015年第z1期
患者女,39岁,因突发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1.5小时于2014-06-109时急诊入院,实验室检查:肝功异常;腹部彩超:脾静脉内径1.4 cm,肠系膜静脉内径1.6 cm,门静脉主干内径2.0 cm,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其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均见低回声团。诊断:门静脉系统血栓,肠系膜静脉血栓,脾静脉栓塞。现将救治过程报道如下。
作者:刘建平;孟霞;杨洁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究分析经左胸入路(Sweet)和经右胸和上腹正中切口术(Ivor-Lewis)两种方式治疗胸下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06~2014-06我院收治的120例胸下段食管癌患者,并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Sweet路径手术的患者74例,经Ivor-Lewis路径手术的患者4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痊愈出院,其中Sweet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Ivor-Lewis手术组患者,但是Ivor-Lewis手术组的出血量明显少于Sweet手术组,并且其清扫淋巴结的数量也明显多于Sweet手术组,Ivor-Lewis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Sweet手术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下段食管癌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Ivor-Lewis手术可降低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一胜;吴其琛;鲍方 刊期: 2015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