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韩力;高岩

关键词:QT间期离散度, 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 心律失常
摘要:目的 研究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的患者(原无明确心脏病病史)QT间期离散度(QTd)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ICU内进行CVVH治疗的危重患者,于血液滤过前及血液滤过后6、12、24 h、其后每天描记12导联心电图,并计算平均QTd值.检出心律失常者30例为研究组,另选30例未检出心律失常者设为对照组.结果 研究组滤过前QTd和QTcd的值分别是(48.30±18.52)ms和(22.72±9.16)ms,滤过后QTd和QTcd的值分别是(63.26±20.48)ms和(27.36±10.06)ms;对照组滤过前QTd和QTcd的值是(49.62±13.18)ms和(23.04±7.92)ms,对照组滤过后QTd和QTcd的值分别是(48.86±13.06)ms和(22.87±7.89)ms.研究组QT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VVH后发生心律失常组(研究组)QTd明显延长,因此,监测QTd的变化应用于连续性CVVH危重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是早期用药,预防心脏严重情况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净化技术在致死性哮喘中作用的探讨

    哮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始终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突发致死性哮喘(Sudden-onset fatal asthma,SFA)或致死性哮喘(FA)所引起,其疾病恶化迅速[1],即使采用经典的药物治疗,甚至联合应用气管镜肺泡灌洗、全麻及肌松剂,以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技术,但致死、致残率仍非常高.

    作者:徐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大鼠静注鞭毛蛋白后不同时相点肺急性炎症损伤的研究

    目的 研究经尾静脉注入鞭毛蛋白后,不同时相点大鼠肺水肿以及肺部炎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210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分三批,每批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经尾静脉注入鞭毛蛋白致伤,2、4、6、12、24、48 h 时6个不同时相点检测组,共七组.正常对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致伤组大鼠给予鞭毛蛋白50 μg/kg,静注后分别于2、4、6、12、24、48 h时,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毛细血管通透性(Evans blue含量);肺组织湿干比值(W/D);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以及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肺组织与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0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 静注鞭毛蛋白后,随时间的增加,大鼠PaO2下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W/D增加;BALF的细胞计数增加;外周血、肺组织及BALF中,TNF-α、IL-1β含量增加,IL-10含量减少.在致伤组与对照组之间,以上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注鞭毛蛋白后,致大鼠肺急性炎症损伤具有时间差异性.

    作者:胡明冬;徐剑铖;周长喜;杨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医院参与型模式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目的 探讨医院参与型和独立型模式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对浙江省11地市68家机构进行了调查分析,比较医院参与型和独立型急救模式发挥的作用和优缺点.结果 在68家被调查机构中,2家属于独立型,66家属于医院参与型.80%以上的工作是由医院参与型急救中心完成.医院参与型急救中心医务人员对较复杂的急救技能掌握率较高,而对常用急救技能掌握率偏低.结论 医院参与型急救模式是当前的主要急救模式,对地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和意义.今后应加强引导、管理和监督,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作者:蔡文伟;叶再元;王显荣;涂建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的患者(原无明确心脏病病史)QT间期离散度(QTd)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ICU内进行CVVH治疗的危重患者,于血液滤过前及血液滤过后6、12、24 h、其后每天描记12导联心电图,并计算平均QTd值.检出心律失常者30例为研究组,另选30例未检出心律失常者设为对照组.结果 研究组滤过前QTd和QTcd的值分别是(48.30±18.52)ms和(22.72±9.16)ms,滤过后QTd和QTcd的值分别是(63.26±20.48)ms和(27.36±10.06)ms;对照组滤过前QTd和QTcd的值是(49.62±13.18)ms和(23.04±7.92)ms,对照组滤过后QTd和QTcd的值分别是(48.86±13.06)ms和(22.87±7.89)ms.研究组QT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VVH后发生心律失常组(研究组)QTd明显延长,因此,监测QTd的变化应用于连续性CVVH危重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是早期用药,预防心脏严重情况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韩力;高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脑挫裂伤灶周围神经元在急性期的时空规律

    目的 对猫脑挫裂伤灶周围神经元在急性期的时间空间规律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改良的Feeney法制作猫脑挫裂伤模型,取挫裂伤周皮层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Annexin V联合PI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伤后不同时间挫裂伤周神经元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脑挫裂伤周围伤后1 就有神经元凋亡出现,伤后12 h凋亡达高峰,离挫裂伤灶越近,凋亡越重.结论 猫脑挫裂伤后周围早期就有凋亡现象,挫裂伤周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和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郝淑煜;刘佰运;李欢;蔡蕾;刘颖;历俊华;王忠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治疗急性呼吸衰竭(ARF)中的临床疗效和成败预测的相关因素.方法 39例急诊就诊的各种原因引起ARF的患者随机分为NPPV组和标准治疗组(ST组),NPPV组在ST组常规抗感染、化痰、解痉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PPV,面罩连接呼吸机,通气模式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加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 h、1 d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变化、APACHEⅡ评分.结果 NPPV组治疗后2 h、1 d PaO2/FiO2、PaCO2和pH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心率和呼吸频率减慢(P<0.05),APACHEⅡ评分显著下降(P<0.05).ST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心率、呼吸、APACHEⅡ评分均无显著变化(P>0.05).NPPV组死亡率(13.63%)低于ST组(41.17%,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于ST组(P<0.05).结论 急诊应用NPPV治疗ARF有肯定价值,NPPV能迅速改善ARF患者的气体交换和生命体征,提高救治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NPPV技术是各种原因引起的ARF非常重要的呼吸支持手段.

    作者:周利平;邓跃林;凌鹏;胡莹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p38-MAPK与脓毒症诱导的心肌功能障碍

    脓毒性心肌病是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严重并发症,多种分子机制参与了脓毒症诱导的心肌功能障碍(sepsis-induced myocardial dysfunction,SIMD).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转导途径是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MAPK家族中的p38-MAPK参与了SIMD分子信号及凋亡机制.探讨p38-MAPK的分子结构,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特点,以及p38-MAPK在SIM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王大伟;周荣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闭合性腹部损伤的规范化急诊救治

    目的 分析闭合性腹部损伤(BAI)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救治措施,规范BAI的术前救治方案.方法 回顾10年间我院急诊救治1020例BA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救治结果.结果 本组1020例患者中,964例行急诊手术,急诊抢救治愈904例,抢救成功率93.8%,术中、术后死亡60例.结论 快速进行伤情评估,准确拟定诊疗计划,有效进行血容量维持,合理进行急诊规范化救治,能大限度地提高BAI的救治成功率.

    作者:尹文;严首春;熊利泽;郝璐;路伟;刘健;余厚友;黄杨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一起急性砷化氢中毒分析及文献复习

    急性砷化氢中毒多由于工业生产环境中砷化氢浓度过高,经呼吸道吸入引起,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严重后果.近,我科收治了2例急性砷化氢中毒病例,为提高认识,结合近五年来文献报道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吴天明;黄亮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的浓度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beta 1-adrenergic receptor,β1-AR)自身抗体浓度及其与患者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CHF患者78例,正常体检者82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抗β1-AR自身抗体浓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进行6 min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ing test,6MWT)以评价患者心功能,并研究抗体浓度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HF患者抗β1-AR自身抗体浓度显著升高(P<0.05),与走距(r=0.43,P<0.05)及LVEF(r=0.51,P<0.05)呈正相关.结论 CHF患者血清抗β1-AR自身抗体浓度的增高可能是患者心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该抗体浓度可协助判断CHF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

    作者:章浩;许国根;徐远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治

    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acute 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ASSEH)是一临床少见急症,多数病因不明,起病凶猛、进展迅速,若不及时诊治可使患者致残,甚至死亡[1,2],漏诊和误诊率较高.

    作者:王仑;陈庆贺;高吉昌;许战武;王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婴幼儿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各种婴幼儿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我科近五年来收治的3岁以下婴幼儿硬脑膜外血肿54例.年龄小为2 d,发病率占同期15岁以下儿童硬脑膜外血肿的15.7%.全部患儿均行头颅CT或X线平片检查确诊.结果 坠落伤、摔伤占907%,无原发意识障碍占94.4%.所有患儿均有呕吐.血肿部位以额颞顶为主. 合并有颅骨骨折42.6%.骨瓣开颅25例,术中硬脑膜表面微小血管渗血16例(64%);骨折引起硬脑膜中动脉破裂出血6例(24%);未确定出血点3例(12%).钻孔3例,保守治疗26例中,25血肿完全吸收.死亡1例,痊愈52例,好转1例.结论 婴幼儿硬膜外血肿多数无原发意识障碍,硬脑膜剥离致表面微小血管出血为形成血肿的首要原因. 伤后致残率、病死率明显低于成人,预后较好 .

    作者:王小平;郭尔安;谢坚;刘佰运;甲戈;张玉琪;马振宇;罗世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752例急危重症患者的血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危重症患者血糖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无糖尿病史的急危重症患者752例,患者均在开通静脉通道前抽取静脉血检测即时血糖值,其后3~8 h复查一次,24 h后血糖仍异常的患者连续3 d复查血糖.结果 本组752例危重症即时血糖值高于临床正常值671例(89.2%),其中高于正常值~1倍339例(45.1%),高于正常值1~2倍164例(21.8%),高于正常值2~3倍121例(16.1%),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的47例(63%).死亡23例(3.1%),其中血糖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18例(占总死亡78.3%),死亡率383%;血糖高于正常值2~3倍5例(占总死亡21.7%),死亡率4.1%;高于正常值~2倍无死亡.结论 急危重症患者常出现血糖升高,近一半高于正常值~1倍,本组死亡患者中,血糖多数高于3倍以上.

    作者:闫波;姜正伟;王连馥;李东君;薛峥;林财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Wy14643联合Troglitazone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PPAR-α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Wy14643联合Troglitazone作用于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后PPAR-α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D组)、脂多糖(LPS)致伤组(LD组)、Wy14643处理组(LW组)、Wy14643联合Troglitazone处理组(LWT组).用LPS 5 mg/kg静脉注射复制大鼠ALI模型.静脉注射Wy14643 3 mg/kg(LW组)或顺序注入Wy14643 3 mg/kg 及Troglitazone 3 mg/kg(LWT组),30 min后静脉注射LPS(注射LPS完毕后开始计时).分别在1、2、4及8 h时处死大鼠,测定用药前后各时相点大鼠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时相点肺组织中PPAR-α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时相点肺组织中PPAR-α蛋白的表达.结果 LD组大鼠肺组织干湿质量比值(W/D值)较ND组明显升高(P<0.05);LW组、LWT组的W/D比值均较LD组明显降低(P<0.05),LWT组和LW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正常肺组织有PPAR-α表达,为棕黄色粗颗粒,主要表达在肺泡上皮细胞核内,胞浆未表达或有少许表达;LD组较ND组PPAR-α表达减弱(P<0.05);LW组和LWT组PPAR-α表达较LD组增强(P<0.05);LW组与LWT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 LPS引起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PPAR-α表达下降,Wy14643使PPAR-α表达增强,Wy14643联合Troglitazone同样使PPAR-α表达增强,但与单用Wy14643比较无差别.

    作者:方芳;王建春;徐剑铖;钱桂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急救车上应用胺碘酮治疗宽QRS波心动过速32例

    宽QRS 波心动过速是急救车上经常遇到的心律失常.易将室性心动过速误诊为室上速伴差异性传导,或是将预激心房颤动误诊为室速.两者的鉴别较为困难,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室颤等严重后果.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能够终止多种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不影响室内传导,不加重心力衰竭.本文收集了我急救中心自2007-01~2007-09在急救车上应用胺碘酮治疗宽QRS 波心动过速32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敏;余猛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解痉多肽在应激胃黏膜适应性保护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解痉多肽(spasmolytic polypeptide,SP)在水浸束缚应激(WRS)大鼠胃黏膜的基因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应激胃黏膜适应性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单次和重复水浸束缚应激制作模型,动态监测胃黏膜血流量(GMBF),大体及光镜下观察黏膜损伤程度(UI)及组织学变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研究SP基因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证实SP表达.结果 ①单次应激造成胃黏膜广泛损伤,但损伤指数在3、5、7 d逐渐减小,至7 d降为208%,GMBF逐渐恢复,至7 d上升为正常94.5%,SP基因表达逐渐增强(0.50±0.12 vs 0.71±010,P<0.01),免疫组化染色计分为0.94±0.10 vs 1.50±0.13 (P<0.01);②重复应激后胃黏膜产生适应性,胃黏膜血流量上升,损伤逐渐减轻,4次应激后,损伤指数降低为单次应激的22%,胃黏膜血流量上升为正常94.2%,并且胃腺区细胞增殖,SP基因表达增强(0.57±0.01 vs 0.97±003,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分为1.25±0.11 vs 2.56±0.16(P<0.01).结论 SP可能参与了应激胃黏膜适应性细胞保护.

    作者:聂时南;孙海晨;钱晓明;邵旦兵;刘红梅;李兆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辛伐他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保护的机制.方法 45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另取15例健康查体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发病第1、3、7、14天血清CRP水平.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明显增高,且与GCS评分呈负相关;治疗组治疗2周后血清CRP水平显著降低,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体内存在着炎症反应,辛伐他汀具有抗炎作用,有可能促进颅脑损伤的恢复.

    作者:相毅;孙昭胜;刘秀丽;张金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肋间神经冷冻用于开胸患者术后止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肋间神经冷冻用于开胸手术后止痛的效果.方法 228例常规后外侧切口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应用不同的术后镇痛方法.对照组采用临时肌肉注射曲马多镇痛;患者应用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冷冻组应用-60 ℃探头进行开胸肋间隙及上下各一肋间神经冷冻90 s.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估,同时记录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第1秒末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实测值.结果 冷冻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弱于PCIA组和对照组(P<0.05),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冷冻组FEV1值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可以有效地减轻开胸术后患者的疼痛,并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雪峰;周晶;张健;张铁娃;付凯;姜久仰;禹亮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07~2007-07我院ICU收治的MODS患者65例,随机分成强化胰岛素治疗组(n=31)、常规治疗组(n=34).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入院后即给予微量泵泵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4.0~6.1 mmol/L,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10.0~11.0 mmol/L,观察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住院病死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强化胰岛素治疗MODS患者可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李丹;段晓琴;姜兴权;李艳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四川地震灾区药品使用分析及其意义

    目的 通过分析四川地震灾区医学救援的药品使用情况,探讨地震伤的药品需求.方法 收集5 · 12地震1周内医院药品使用的类别和总量,采用Excel进行排序,计算用量前30位的药品;将地震中使用药物和抗生素药物分类,再进行分类统计用量.结果 前30位的药物主要包括镇痛药、镇静、抗感染药、抗休克药、止血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等.抗生素中以喹诺酮类量大,其次为头孢类、抗厌氧菌类和青霉素类.结论 地震1周内药品使用的类别和总量呈现外伤类疾病急救的特点.使用分析预计地震灾区药品的需要量,可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

    作者:刘云兵;王羽;林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