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林爱国;刘小波;梅伟;唐素军;王加乾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 开颅术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常见病之一.在治疗上可归纳为两种方法:①血肿穿刺溶血法(脑室引流血肿溶解术);②直接血肿清除术.收集我院从2000-01~2003-01采用YL-I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共89例,其中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51例,小骨窗开颅术38例,对两种方法不同出血量分别进行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影响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ALD)的影响.方法 65例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常温对照组.亚低温组入院或术后6 h入ICU行亚低温治疗,治疗前后24 h、3 d与7 d分别测定血ADH、ALD含量变化,并与常温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ADH、ALD水平均下降,但治疗后24 h,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亚低温组血ADH、ALD值较常温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亚低温组病死率(21.9%)明显低于对照组(39.4%),且远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水平,减轻继发性脑水肿,对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起保护作用,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银清;陈汉民;余锦刚;尹家和;黄国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老年急性胰腺炎致肝脏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并比较老年人急性胰腺炎(AP)与非老年AP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老年AP 47例,对照组为非老年AP 55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指标异常.比较两组异常肝功能指标、符合重症人数、转手术率及死亡率.病程第4周末,比较两组异常肝功能指标治愈率.结果①老年AP组符合重症人数、转手术率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②老年AP组GGT、SB、SB'较对照组显著增高;③病程第4周末,老年AP组增高的ALT、AST、GGT指标治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AP致肝脏损害病情重、预后差,异常肝功能指标恢复缓慢,提示肝脏的储备和修复能力差,故应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以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或衰竭,以期降低死亡率.

    作者:芮铭安;马绍骏;王曹锋;盛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肿瘤坏死因子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异丙酚的干预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异丙酚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HIRI实验兔及肝癌手术患者,观察血浆TNF含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肝形态学的变化及异丙酚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HIRI期间,TNF和ALT明显升高(P均<0.01),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实验兔r=0.912,P<0.01;患者r=0.535,P<0.01),肝形态学发生异常变化;使用异丙酚后,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显著减轻,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结论 TNF是HIRI的重要发病因素,异丙酚可通过降低TNF减轻HIRI.

    作者:王万铁;林丽娜;谢克俭;方周溪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病变与心率变异关系的评价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率变异的测定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与心率变异的关系,预测冠心病的预后.方法对31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部位进行分组,并与27例健康人比较.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所有指标(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SDNN Index、PNN50和频域指标TP、VLF、VF、HF)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0.01).冠状动脉病变组时域指标降低尤为显著.冠状动脉双支、三支病变和严重狭窄时域指标(SDNN、PNN50%)和频域指标(LF、HF)均明显低于病变较轻者(P<0.05~0.01).冠状动脉不同病变部位之间心率变异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心率变异指标可以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作者:刘义德;吴伟;柳松;王琦;张梓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AS)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72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包括高血压病患者和血压正常者).其中男472例,女252例,年龄34~82(60.28±9.44)岁.以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QCA)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CAS.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年龄、性别、体重指数、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TDs)、24 h大平均动脉压、升主动脉内径(Ao)、高血压病史、Ⅱ型糖尿病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与CAS有显著相关关系.经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 STDs和Ao与CAS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24 h STDs、Ao与CAS密切相关,是高血压病患者和血压正常者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良好的预测指标,并可应用于临床指导冠心病危险人群的早期干预.

    作者:张戈;楚天舒;阮志敏;光雪峰;左明鲜;李玉萍;杨瑞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对鼠缺血/再灌注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亚低温缺血预处理(MHIP)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I/R)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对照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亚低温预处理组(MHIP).观察各组肠组织超微结构及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光密度值明显增高,与假手术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小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光密度值增高(P<0.01,P<0.05),Bax蛋白表达光密度值降低(P<0.01,P<0.05),Bcl-2/Bax光密度比值明显增高.结论缺血预处理可通过上调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与下调Bax基因的蛋白表达,抑制肠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以保护缺血再灌注肠损伤,亚低温能增强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作者:高卉;周水生;罗德生;雷平;万敬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硫喷妥钠治疗开颅术后早期癫痫大发作19例分析

    注射用硫喷妥钠属于短时作用的巴比妥类药物.通常用于静脉全麻诱导、复合全麻等.其特点是作用迅速,奏效快(约10 s),但持续时间短(约30 min).利用其这一特点,我院近3 a来对19例开颅术后早期癫痫大发作病人使用硫喷妥钠静脉注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艾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胸片影像学改变在SARS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阐述胸片的动态变化对于SARS早期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以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确诊为SARS患者,根据预后分为3组,第1组为未进行无创正压通气(NPPV)而治愈出院组;第2组为使用NPPV治愈出院组;第3组为死亡及NPPV治疗尚未出院组;比较3组患者胸片的转归.结果 3组患者胸片开始及高峰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3组高峰持续时间逐渐延长,且第3组明显延长达(39.6±10.5)d;累及象限第3组为几乎双肺野全部受累;而第3组激素开始使用时间及激素高峰时间明显滞后,且持续使用时间长;NPPV时间第3组明显延长.结论胸片不仅能起到早期诊断SARS的作用,且密切关注胸片的变化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纳新;秦英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肺组织的炎症病理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肺组织炎症反应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失血性休克I/R家兔模型,进行动脉血气、肺湿/干(W/D)比值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C3a、C5a、白蛋白含量和中性粒细胞数量的测定,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光镜检查.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象分析检测肺组织IKK-β mRNA表达、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肺组织IKK-β mRNA表达、NF- κB活性和BALF中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肺组织明显炎症病理改变.结论 NF-κB信号通路激活诱发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释放可能是I/R过程中脏器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

    作者:尹文;虎晓岷;李云龙;支少敏;袁静;张金山;黄杨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急性肺创伤X线征象分析

    本病包括各种外部暴力引起的胸部创击或暴振气浪冲击导致的胸部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冲击力可由胸壁向肺组织传导发生肺部挫伤,较严重的创伤可引起肺组织撕裂及出血、支气管断裂、肋骨骨折及胸膜撕裂产生血胸、血气胸.

    作者:袁泽;王洪新;邱丽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高压氧治疗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附3例报道)

    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3例弥漫性脑萎缩病人,均给予高压氧治疗,获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庆璋;王国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严重眼球破裂伤羟基磷灰石义眼台Ⅰ期植入

    严重眼球破裂伤若行眼球摘除或眼内容除去术,术后出现严重的眼窝凹陷,造成外观缺陷,给患者造成心灵创伤.Ⅱ期植入既延长了疗程,又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我们对我院的9例严重眼外伤行眼内容除去+羟基磷灰石义眼台Ⅰ期植入7例,眼球摘除+义眼台Ⅰ期植入2例,术后抗炎对症治疗3~12个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艳枫;刘平;宫剑英;高维奇;李志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感染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感染所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感染所致MODS患者17例,应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联合血浆置换(PE)进行治疗,治疗期间用Swant-Ganz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检测氧代谢指标.结果与CBP前比较,CBP治疗后,体血管阻力指数(SVRI)明显改善,平均动脉压(MAP)回升,心率(HR)下降,肺动脉压及肺动脉楔压(PAP、PCWP)也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上升(P<0.01),氧供及氧耗均有所增加(P<0.05),动脉血乳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混合静脉血氧分压、静脉血氧饱和度及氧摄取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CBP可改善MODS患者的全身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患者的氧供,但对氧摄取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蒋崇慧;徐华;程少均;梁宏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时间窗的选择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时机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以2001-10~2003-03我科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30~80 mL)为研究对象,分为Ⅰ组:超超早期手术组(发病3 h内手术),Ⅱ组:超早期手术组(发病5~7 h手术),Ⅲ组:早期手术组(发病7~24 h手术),每组各26例,均在CT定位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比3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Ⅰ组死亡8例,7例死于再出血,1例死于肺部感染,死亡率30.8%.Ⅱ组死亡3例,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MODS, 死亡率11.5 %.Ⅲ组死亡4例,3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 死亡率 15.4%.出院病人6个月随访总生活能力(ADL),Ⅰ组ADL1~3 级达66.7%,Ⅱ组ADL1~3 级达86.9%,Ⅲ组ADL1~3 级达54.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5~7 h作为微创手术救治时间窗是较为适宜的选择.

    作者:向强;文亮;刘明华;谢先会;邓朝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眩晕停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昏迷1例

    患者,女,23岁,平素体健,因外服眩晕停约20片(25 mg/片),企图自杀.服药后1 h内渐感头痛,继而呼之不应,急送我院.查体:T 37 ℃,P 104次/min,R 24次/min,BP 100/80 mmHg,深昏迷,颈软.

    作者:陈宗宁;张建兰;邓永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自由基清除剂对败血症白鼠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对败血症白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败血症的早期干预治疗.方法选取2周龄SD白鼠80只,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为基础对照组,另两组(实验组)在采用回盲部结扎并穿刺造成败血症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维生素C,2 h后取血清测定,并观察3组间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别.结果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组:TNF(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1、6、10(IL-1、IL-6、IL-10)较生理盐水组有明显下降.结论氧自由基在败血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早期给予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白鼠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作者:齐海梅;陈俭;黄大海;莜野洋太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前列腺素E1对ARDS病人TNF-α IL-1β IL-6 IL-8的影响

    目的观察PGE1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的影响,探讨PGE1治疗ARD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1例ARDS病人随机分为PGE1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ARDS机械通气即刻、48 h、5 d时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的水平.结果 PGE1治疗组在ARDS机械通气48 h、5 d时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活性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PGE1可降低ARDS病程细胞因子活性.

    作者:朱贵月;魏长良;朱兴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急诊超长心肺复苏16例分析

    近年来,超长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报道增多,针对特殊病因、特殊情况的超长CPR逐渐受到重视,我院急诊科2001-01以来对16例病人进行了超过30 min的CPR,终出院5例,死亡1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玉青;王丽萍;孟彦丽;王海英;胡洁;许文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的急性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CHD)的严重类型,而血脂异常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降脂治疗能显著降低伴高血脂CHD患者的病死率、病残率和其他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1];而据有关文献报道,他汀类降脂药物对于血脂正常的CHD患者也可取得上述类似的疗效[1~3].本研究在血脂正常AMI患者中,将阿托伐他汀与治疗AMI常规方法联合应用,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AMI患者是否具有抗心肌缺血和对日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

    作者:周强;裴瑞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猪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成活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对真皮下血管网皮片(free skin grafts with preserved subcutaneous vascular network,PSVN)成活的作用.方法在8只纯白色家猪脊腹两侧各形成6个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分别厚为3、4和5 mm.分别在对照组皮片下和实验组皮片下局部应用生理盐水和VEGF165.术后12 d,测量各组PSVN皮片的成活率及皮片新生血管密度.结果术后12 d时,3 mm实验组皮片成活率及新生血管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 mm和5 mm实验组皮片的成活率为76.15%和50.0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5.61%和13.49%(P<0.05).4 mm和5 mm实验组皮片真皮下新生血管密度为14.34个/mm2和4.30个/mm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0个/mm2和0.72个/mm2(P<0.05).结论人类重组VEGF165能够提高带有较厚皮下脂肪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的成活.

    作者:王雪莹;路来金;张志新;刘志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