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猪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成活的实验研究

王雪莹;路来金;张志新;刘志刚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皮片移植, 真皮下血管网
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对真皮下血管网皮片(free skin grafts with preserved subcutaneous vascular network,PSVN)成活的作用.方法在8只纯白色家猪脊腹两侧各形成6个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分别厚为3、4和5 mm.分别在对照组皮片下和实验组皮片下局部应用生理盐水和VEGF165.术后12 d,测量各组PSVN皮片的成活率及皮片新生血管密度.结果术后12 d时,3 mm实验组皮片成活率及新生血管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 mm和5 mm实验组皮片的成活率为76.15%和50.0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5.61%和13.49%(P<0.05).4 mm和5 mm实验组皮片真皮下新生血管密度为14.34个/mm2和4.30个/mm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0个/mm2和0.72个/mm2(P<0.05).结论人类重组VEGF165能够提高带有较厚皮下脂肪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的成活.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病变与心率变异关系的评价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率变异的测定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与心率变异的关系,预测冠心病的预后.方法对31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部位进行分组,并与27例健康人比较.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所有指标(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SDNN Index、PNN50和频域指标TP、VLF、VF、HF)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0.01).冠状动脉病变组时域指标降低尤为显著.冠状动脉双支、三支病变和严重狭窄时域指标(SDNN、PNN50%)和频域指标(LF、HF)均明显低于病变较轻者(P<0.05~0.01).冠状动脉不同病变部位之间心率变异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心率变异指标可以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作者:刘义德;吴伟;柳松;王琦;张梓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多发性创伤早期SIRS与CARS

    随着社会的发展,致伤因素不断增加,现代创伤呈现的伤情重而复杂,其救治成功率尚不容乐观.众多研究表明,如何减少或避免多发性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是有效提高创伤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的关键因素.现代观念认为,创伤、感染等重症疾患虽然可能源于不同诱因,但终都会引起自身的免疫失控,导致过激的炎症反应及免疫障碍.因此,深刻认识多发伤早期SIRS与CARS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有助于临床救治.

    作者:李世蒙;霍正禄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硫喷妥钠治疗开颅术后早期癫痫大发作19例分析

    注射用硫喷妥钠属于短时作用的巴比妥类药物.通常用于静脉全麻诱导、复合全麻等.其特点是作用迅速,奏效快(约10 s),但持续时间短(约30 min).利用其这一特点,我院近3 a来对19例开颅术后早期癫痫大发作病人使用硫喷妥钠静脉注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艾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高压氧治疗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附3例报道)

    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3例弥漫性脑萎缩病人,均给予高压氧治疗,获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庆璋;王国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医源性心脏大血管损伤的外科处理

    目的总结各类心胸外科手术中医源性心脏大血管损伤(ICVI)28例的救治体会,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对症采取的措施.方法大多数病例采用手指按压后用无损伤垫片针褥式缝合,如无法直接缝合止血,即用手指按压出血处,然后迅速做供血插管及肝素化措施,建立体外循环,再予止血.结果 28例在术中采用各种止血方法均获得成功,后因1例肾缺血时间过长并发急性肾衰而死亡(死亡率3.57%),其他病人均康复出院.结论 ICVI造成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术者操作不良及手术经验不足而引起,另一部分是组织粘连紧密或晚期癌肿浸润而引起,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特别是褥式垫片缝合及Prolene线连续缝合或附加止血辅助物可以使手术获得成功,必要时尽早建立心肺体外转流技术,但关键是在术中预防此类合并症的发生.

    作者:金小寅;蒋锡初;游庆军;李晓林;王嘉伟;辛定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肺保护作用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能否改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呼吸功能.方法分别设乌司他丁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8例,观察治疗前后呼吸频率、氧合指数、PaCO2、胸片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呼吸频率、PaCO2、胸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改善.结论乌司他丁有助于改善SARS患者的呼吸功能.

    作者:田卓民;杜昀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急诊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的运行体制和专业范畴

    1 急诊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的概念1.1 急诊医学的概念急诊医学是研究急诊患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医学,是近30 a发展起来的独立临床学科.其服务对象是急诊患者,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都有各科的急诊患者,急诊医学的服务手段应按各科急诊常规进行.急诊科负责急诊医学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而急诊科的主要业务首先应该是威胁生命的危重病急救患者.

    作者:杨兴易;林兆奋;赵良;杨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早期诊断脓毒症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危重病人在脓毒症及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时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38例入选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SIRS组,分别采用BRAHMS快速半定量法(PCT-Q)和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浓度,同时比较两组间高体温(BT)、白细胞计数(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评价PCT、CRP、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BT在SIRS患者中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PCT在脓毒症组较SIRS组显著升高(±s分别是2.72±1.07分和1.55±0.76分,P=0.001),两组间CRP、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BT比较无差异,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由高到低分别为PCT、CRP、BT、中性粒细胞分类和白细胞计数(AUC分别是0.80、0.64、0.64、0.61、0.43).结论 PCT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脓毒症的可靠指标,其他传统炎症指标在区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SIRS中的意义有限.

    作者:刘慧恒;李培杰;陈天铎;杨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毒鼠强中毒救治方法的临床研究(附6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治疗毒鼠强中毒的药物和方法.方法按患者到院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丙戊酸钠组、二巯基丙磺酸钠组和综合治疗组,3组均接受综合治疗.丙戊酸钠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钠持续1个月停药,二巯基丙磺酸钠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持续1周后停药,然后根据临床观察指标进行统计.结果经统计学处理,3组治疗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二巯基丙磺酸钠组治疗毒鼠强中毒无显著疗效,丙戊酸钠在防治远程抽搐方面有一定作用,应用镇静剂控制抽搐是治疗的关键,并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姬景堂;田炜宁;马建斌;林继刚;莫良奎;马建云;姜恩亮;吕玉荣;田学勤;胡桂琴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CT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影像分析

    目的探讨CT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诊断价值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胸部的影像学资料.评估CT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 2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中14例存活3周以上,8例于2周内死亡,以此将病例分成2组.第1组,较规律观察组,按时间分成中毒早期(2 d以内)、中期(3~14 d),中后期(14 d以上).早期CT表现以肺通气过度、毛玻璃密度为相对特征,占57.1%(8/14).中期以广泛毛玻璃密度、肺间质改变、肺实性变和渗出性病变为主,占92.9%(13/14).晚期病变呈迁延改变,转归决定影像特征.肺渗出实变、肺纤维化仍为主要影像征表现.第2组,以肺实变和渗出为主要表现,并提示预后差.CT检查具有病变发现早、提供影像信息多、表现相对特异的优势.结论 CT检查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发现和进展分析具有明显优势,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欣;李志远;段玉玲;马梦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IFN-γ IL-10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免疫逃逸的机制及测定IFN-γ、IL-10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急性白血病初发患者血浆中IFN-γ、IL-10的水平.结果①急性白血病初发患者血液中IFN-γ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IL-10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②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化疗后完全缓解(CR)组、部分缓解(PR)组、耐药死亡组治疗前血浆中IFN-γ浓度依次降低,IL-10浓度依次升高,其中CR组、PR组IFN-γ浓度明显高于耐药死亡组,3组间IL-10相比差别有显著性.结论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以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状态,造成肿瘤局部的免疫抑制状态,可能是急性白血病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肿瘤局部Th1型细胞因子严重缺乏,而Th2型细胞因子明显升高,提示预后不良.因此临床上可通过对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测定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和预后.

    作者:杨云;张王刚;乔义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老年急性胰腺炎致肝脏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并比较老年人急性胰腺炎(AP)与非老年AP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老年AP 47例,对照组为非老年AP 55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指标异常.比较两组异常肝功能指标、符合重症人数、转手术率及死亡率.病程第4周末,比较两组异常肝功能指标治愈率.结果①老年AP组符合重症人数、转手术率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②老年AP组GGT、SB、SB'较对照组显著增高;③病程第4周末,老年AP组增高的ALT、AST、GGT指标治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AP致肝脏损害病情重、预后差,异常肝功能指标恢复缓慢,提示肝脏的储备和修复能力差,故应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以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或衰竭,以期降低死亡率.

    作者:芮铭安;马绍骏;王曹锋;盛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眩晕停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昏迷1例

    患者,女,23岁,平素体健,因外服眩晕停约20片(25 mg/片),企图自杀.服药后1 h内渐感头痛,继而呼之不应,急送我院.查体:T 37 ℃,P 104次/min,R 24次/min,BP 100/80 mmHg,深昏迷,颈软.

    作者:陈宗宁;张建兰;邓永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胸片影像学改变在SARS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阐述胸片的动态变化对于SARS早期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以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确诊为SARS患者,根据预后分为3组,第1组为未进行无创正压通气(NPPV)而治愈出院组;第2组为使用NPPV治愈出院组;第3组为死亡及NPPV治疗尚未出院组;比较3组患者胸片的转归.结果 3组患者胸片开始及高峰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3组高峰持续时间逐渐延长,且第3组明显延长达(39.6±10.5)d;累及象限第3组为几乎双肺野全部受累;而第3组激素开始使用时间及激素高峰时间明显滞后,且持续使用时间长;NPPV时间第3组明显延长.结论胸片不仅能起到早期诊断SARS的作用,且密切关注胸片的变化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纳新;秦英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的急性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CHD)的严重类型,而血脂异常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降脂治疗能显著降低伴高血脂CHD患者的病死率、病残率和其他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1];而据有关文献报道,他汀类降脂药物对于血脂正常的CHD患者也可取得上述类似的疗效[1~3].本研究在血脂正常AMI患者中,将阿托伐他汀与治疗AMI常规方法联合应用,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AMI患者是否具有抗心肌缺血和对日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

    作者:周强;裴瑞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双管道无创呼吸机救治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探讨双管道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昏迷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行性、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2例重症COPD呼吸衰竭昏迷患者因拒绝采用有创通气而经面罩双管道无创呼吸机救治的结果.结果 22例次中好转19例(86.4%),3例因拒绝气管插管而死亡(13.6%).结论双管道无创呼吸机对重症COPD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疗效肯定,在严密观察及时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的前提下,多数重症病例(86.4%)可避免气管插管,有着良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作者:翟成凯;张祥杰;张清君;李丽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不同原因休克患者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引起的休克时,机体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67例不同原因引起休克的患者,按病因分为感染性休克23例、创伤性休克18例、心源性休克26例.在发生休克时采集血标本,STAGO-STA自动血凝仪上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及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休克患者AT:A和PLG: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和P<0.001);D-D含量均非常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01);FIB含量除创伤性休克外其余2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组休克间比较,经方差分析,除D-D含量无区别外,其余项目各组间均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休克发生时血浆抗凝血酶活性降低,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提示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DIC的发生.

    作者:徐斐;王明山;潘景业;金艳慧;卢中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

    目的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比较5种不同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其对QRS宽度的影响.方法在安置永久起搏器前分别行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左室基底部、双室同步起搏(VVI,60~80次/min)5 min,测定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以及QRS宽度.结果 (1)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CI显著增加、PCWP明显降低(P均<0.01);(2)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较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起搏的CI增高而PCWP降低(P均<0.05);(3)右室双部位与双室同步起搏、右室流出道与左室基底部起搏间CI和PCWP无显著差异;(4)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的QRS宽度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显著缩短(P<0.01),而左室基底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双部位起搏的QRS宽度也比单部位起搏明显缩短.在单部位起搏中,右室流出道和左室基底部起搏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左室基底部起搏的QRS宽度无明显缩短.

    作者:乔万海;朱参战;王小闯;李小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常见病之一.在治疗上可归纳为两种方法:①血肿穿刺溶血法(脑室引流血肿溶解术);②直接血肿清除术.收集我院从2000-01~2003-01采用YL-I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共89例,其中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51例,小骨窗开颅术38例,对两种方法不同出血量分别进行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爱国;刘小波;梅伟;唐素军;王加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前列腺素E1对ARDS病人TNF-α IL-1β IL-6 IL-8的影响

    目的观察PGE1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的影响,探讨PGE1治疗ARD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1例ARDS病人随机分为PGE1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ARDS机械通气即刻、48 h、5 d时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的水平.结果 PGE1治疗组在ARDS机械通气48 h、5 d时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活性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PGE1可降低ARDS病程细胞因子活性.

    作者:朱贵月;魏长良;朱兴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