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斐;王明山;潘景业;金艳慧;卢中秋
目的观察PGE1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的影响,探讨PGE1治疗ARD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1例ARDS病人随机分为PGE1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ARDS机械通气即刻、48 h、5 d时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的水平.结果 PGE1治疗组在ARDS机械通气48 h、5 d时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活性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PGE1可降低ARDS病程细胞因子活性.
作者:朱贵月;魏长良;朱兴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缺血预处理(MHIP)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I/R)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对照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亚低温预处理组(MHIP).观察各组肠组织超微结构及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光密度值明显增高,与假手术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小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光密度值增高(P<0.01,P<0.05),Bax蛋白表达光密度值降低(P<0.01,P<0.05),Bcl-2/Bax光密度比值明显增高.结论缺血预处理可通过上调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与下调Bax基因的蛋白表达,抑制肠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以保护缺血再灌注肠损伤,亚低温能增强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作者:高卉;周水生;罗德生;雷平;万敬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的急性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CHD)的严重类型,而血脂异常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降脂治疗能显著降低伴高血脂CHD患者的病死率、病残率和其他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1];而据有关文献报道,他汀类降脂药物对于血脂正常的CHD患者也可取得上述类似的疗效[1~3].本研究在血脂正常AMI患者中,将阿托伐他汀与治疗AMI常规方法联合应用,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AMI患者是否具有抗心肌缺血和对日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
作者:周强;裴瑞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常见病之一.在治疗上可归纳为两种方法:①血肿穿刺溶血法(脑室引流血肿溶解术);②直接血肿清除术.收集我院从2000-01~2003-01采用YL-I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共89例,其中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51例,小骨窗开颅术38例,对两种方法不同出血量分别进行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爱国;刘小波;梅伟;唐素军;王加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能否改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呼吸功能.方法分别设乌司他丁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8例,观察治疗前后呼吸频率、氧合指数、PaCO2、胸片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呼吸频率、PaCO2、胸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改善.结论乌司他丁有助于改善SARS患者的呼吸功能.
作者:田卓民;杜昀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T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诊断价值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胸部的影像学资料.评估CT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 2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中14例存活3周以上,8例于2周内死亡,以此将病例分成2组.第1组,较规律观察组,按时间分成中毒早期(2 d以内)、中期(3~14 d),中后期(14 d以上).早期CT表现以肺通气过度、毛玻璃密度为相对特征,占57.1%(8/14).中期以广泛毛玻璃密度、肺间质改变、肺实性变和渗出性病变为主,占92.9%(13/14).晚期病变呈迁延改变,转归决定影像特征.肺渗出实变、肺纤维化仍为主要影像征表现.第2组,以肺实变和渗出为主要表现,并提示预后差.CT检查具有病变发现早、提供影像信息多、表现相对特异的优势.结论 CT检查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发现和进展分析具有明显优势,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欣;李志远;段玉玲;马梦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心房颤动心房重构是指房颤后心房肌发生电生理、生化、解剖结构和收缩功能上改变(即电重构、生化重构、收缩功能重构、解剖重构),也称为心房心肌病.心房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复发及维持方面起着明显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下是国内外近几年来的一些研究结果.
作者:张云明;张红;郭君;韩松岩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是以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屏障损伤、急性炎症反应、富含蛋白的肺水肿为特征的ALI.自从它第一次被Ashbaugh等描述后,许多人就其发病机制从基础病理、病理生理到临床改变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目前认为,ALI的中心机制是瀑布性炎症反应,其中因高凝和低纤溶状态导致的纤维蛋白在肺组织和脉管腔沉着是其特征之一.纤维蛋白沉着并不只发生在ALI的修复期,而是在早期已经启动并决定晚期纤维增殖的程度.
作者:史雪梅;黄亮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严重眼球破裂伤若行眼球摘除或眼内容除去术,术后出现严重的眼窝凹陷,造成外观缺陷,给患者造成心灵创伤.Ⅱ期植入既延长了疗程,又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我们对我院的9例严重眼外伤行眼内容除去+羟基磷灰石义眼台Ⅰ期植入7例,眼球摘除+义眼台Ⅰ期植入2例,术后抗炎对症治疗3~12个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艳枫;刘平;宫剑英;高维奇;李志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复苏后综合征(PRS)的临床特点及合理化治疗方案.方法 34例PRS患者给予氧疗、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脏器灌注、脱水、氧自由基清除剂减少自由基损害、早期开展肠道内营养、保护肠黏膜屏障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不同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患者的生存率、死亡率及患者器官功能障碍个数.结果 ROSC时间≤10 min者比>10 min者的病死率明显减少(P<0.05).本组34例患者存活12例,存活率为35.3%.死亡组人均受累脏器数(3.77±1.23)个,明显高于存活组人均受累脏器数(2.41±0.67)个(P<0.01).结论 ROSC时间越长、PRS患者的病死率越高、受累器官越多、患者病死率越高.心肺复苏(CPR)术后,必须早期对PRS后的炎性反应失控进行综合性防治.
作者:刘峰;高士杰;陈文霞;陈飞;殷志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阐述胸片的动态变化对于SARS早期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以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确诊为SARS患者,根据预后分为3组,第1组为未进行无创正压通气(NPPV)而治愈出院组;第2组为使用NPPV治愈出院组;第3组为死亡及NPPV治疗尚未出院组;比较3组患者胸片的转归.结果 3组患者胸片开始及高峰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3组高峰持续时间逐渐延长,且第3组明显延长达(39.6±10.5)d;累及象限第3组为几乎双肺野全部受累;而第3组激素开始使用时间及激素高峰时间明显滞后,且持续使用时间长;NPPV时间第3组明显延长.结论胸片不仅能起到早期诊断SARS的作用,且密切关注胸片的变化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纳新;秦英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ALD)的影响.方法 65例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常温对照组.亚低温组入院或术后6 h入ICU行亚低温治疗,治疗前后24 h、3 d与7 d分别测定血ADH、ALD含量变化,并与常温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ADH、ALD水平均下降,但治疗后24 h,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亚低温组血ADH、ALD值较常温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亚低温组病死率(21.9%)明显低于对照组(39.4%),且远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水平,减轻继发性脑水肿,对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起保护作用,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银清;陈汉民;余锦刚;尹家和;黄国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感染所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感染所致MODS患者17例,应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联合血浆置换(PE)进行治疗,治疗期间用Swant-Ganz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检测氧代谢指标.结果与CBP前比较,CBP治疗后,体血管阻力指数(SVRI)明显改善,平均动脉压(MAP)回升,心率(HR)下降,肺动脉压及肺动脉楔压(PAP、PCWP)也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上升(P<0.01),氧供及氧耗均有所增加(P<0.05),动脉血乳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混合静脉血氧分压、静脉血氧饱和度及氧摄取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CBP可改善MODS患者的全身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患者的氧供,但对氧摄取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蒋崇慧;徐华;程少均;梁宏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各类心胸外科手术中医源性心脏大血管损伤(ICVI)28例的救治体会,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对症采取的措施.方法大多数病例采用手指按压后用无损伤垫片针褥式缝合,如无法直接缝合止血,即用手指按压出血处,然后迅速做供血插管及肝素化措施,建立体外循环,再予止血.结果 28例在术中采用各种止血方法均获得成功,后因1例肾缺血时间过长并发急性肾衰而死亡(死亡率3.57%),其他病人均康复出院.结论 ICVI造成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术者操作不良及手术经验不足而引起,另一部分是组织粘连紧密或晚期癌肿浸润而引起,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特别是褥式垫片缝合及Prolene线连续缝合或附加止血辅助物可以使手术获得成功,必要时尽早建立心肺体外转流技术,但关键是在术中预防此类合并症的发生.
作者:金小寅;蒋锡初;游庆军;李晓林;王嘉伟;辛定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对败血症白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败血症的早期干预治疗.方法选取2周龄SD白鼠80只,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为基础对照组,另两组(实验组)在采用回盲部结扎并穿刺造成败血症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维生素C,2 h后取血清测定,并观察3组间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别.结果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组:TNF(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1、6、10(IL-1、IL-6、IL-10)较生理盐水组有明显下降.结论氧自由基在败血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早期给予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白鼠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作者:齐海梅;陈俭;黄大海;莜野洋太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3例弥漫性脑萎缩病人,均给予高压氧治疗,获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庆璋;王国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比较5种不同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其对QRS宽度的影响.方法在安置永久起搏器前分别行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左室基底部、双室同步起搏(VVI,60~80次/min)5 min,测定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以及QRS宽度.结果 (1)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CI显著增加、PCWP明显降低(P均<0.01);(2)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较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起搏的CI增高而PCWP降低(P均<0.05);(3)右室双部位与双室同步起搏、右室流出道与左室基底部起搏间CI和PCWP无显著差异;(4)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的QRS宽度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显著缩短(P<0.01),而左室基底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双部位起搏的QRS宽度也比单部位起搏明显缩短.在单部位起搏中,右室流出道和左室基底部起搏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左室基底部起搏的QRS宽度无明显缩短.
作者:乔万海;朱参战;王小闯;李小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危重病人在脓毒症及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时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38例入选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SIRS组,分别采用BRAHMS快速半定量法(PCT-Q)和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浓度,同时比较两组间高体温(BT)、白细胞计数(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评价PCT、CRP、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BT在SIRS患者中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PCT在脓毒症组较SIRS组显著升高(±s分别是2.72±1.07分和1.55±0.76分,P=0.001),两组间CRP、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BT比较无差异,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由高到低分别为PCT、CRP、BT、中性粒细胞分类和白细胞计数(AUC分别是0.80、0.64、0.64、0.61、0.43).结论 PCT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脓毒症的可靠指标,其他传统炎症指标在区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SIRS中的意义有限.
作者:刘慧恒;李培杰;陈天铎;杨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时机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以2001-10~2003-03我科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30~80 mL)为研究对象,分为Ⅰ组:超超早期手术组(发病3 h内手术),Ⅱ组:超早期手术组(发病5~7 h手术),Ⅲ组:早期手术组(发病7~24 h手术),每组各26例,均在CT定位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比3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Ⅰ组死亡8例,7例死于再出血,1例死于肺部感染,死亡率30.8%.Ⅱ组死亡3例,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MODS, 死亡率11.5 %.Ⅲ组死亡4例,3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 死亡率 15.4%.出院病人6个月随访总生活能力(ADL),Ⅰ组ADL1~3 级达66.7%,Ⅱ组ADL1~3 级达86.9%,Ⅲ组ADL1~3 级达54.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5~7 h作为微创手术救治时间窗是较为适宜的选择.
作者:向强;文亮;刘明华;谢先会;邓朝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女,23岁,平素体健,因外服眩晕停约20片(25 mg/片),企图自杀.服药后1 h内渐感头痛,继而呼之不应,急送我院.查体:T 37 ℃,P 104次/min,R 24次/min,BP 100/80 mmHg,深昏迷,颈软.
作者:陈宗宁;张建兰;邓永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