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万海;朱参战;王小闯;李小珍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感染所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感染所致MODS患者17例,应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联合血浆置换(PE)进行治疗,治疗期间用Swant-Ganz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检测氧代谢指标.结果与CBP前比较,CBP治疗后,体血管阻力指数(SVRI)明显改善,平均动脉压(MAP)回升,心率(HR)下降,肺动脉压及肺动脉楔压(PAP、PCWP)也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上升(P<0.01),氧供及氧耗均有所增加(P<0.05),动脉血乳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混合静脉血氧分压、静脉血氧饱和度及氧摄取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CBP可改善MODS患者的全身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患者的氧供,但对氧摄取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蒋崇慧;徐华;程少均;梁宏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常见病之一.在治疗上可归纳为两种方法:①血肿穿刺溶血法(脑室引流血肿溶解术);②直接血肿清除术.收集我院从2000-01~2003-01采用YL-I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共89例,其中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51例,小骨窗开颅术38例,对两种方法不同出血量分别进行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爱国;刘小波;梅伟;唐素军;王加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引起的休克时,机体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67例不同原因引起休克的患者,按病因分为感染性休克23例、创伤性休克18例、心源性休克26例.在发生休克时采集血标本,STAGO-STA自动血凝仪上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及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休克患者AT:A和PLG: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和P<0.001);D-D含量均非常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01);FIB含量除创伤性休克外其余2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组休克间比较,经方差分析,除D-D含量无区别外,其余项目各组间均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休克发生时血浆抗凝血酶活性降低,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提示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DIC的发生.
作者:徐斐;王明山;潘景业;金艳慧;卢中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腹部外伤(包括开放性及闭合性)造成门静脉损伤虽然发生比率不高,但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创伤.由于门静脉收集大量的腹腔回流静脉血,供应肝脏75%的血液,所以门静脉损伤后会出现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及肝脏低灌流的表现[1],必须及时妥当地诊断和处理.我们近期对19例腹部外伤性门静脉损伤进行诊断处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评;宋一民;李爱东;周毅;宋春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在血管外科急诊中,下肢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因其发病率低、诊断困难而常导致误诊误治.近10年来,本院共收治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129例,其中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1例,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91例,并发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0例,现就其急诊治疗做一探讨.
作者:平玉坤;徐旭军;张舸;黄海英;张鸿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机器卷轧严重时常造成上肢的毁损伤,合并胸髓损伤比较少见,且容易忽视,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本院近7 a收治此类患者6例,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张茂;江观玉;干建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ALD)的影响.方法 65例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常温对照组.亚低温组入院或术后6 h入ICU行亚低温治疗,治疗前后24 h、3 d与7 d分别测定血ADH、ALD含量变化,并与常温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ADH、ALD水平均下降,但治疗后24 h,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亚低温组血ADH、ALD值较常温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亚低温组病死率(21.9%)明显低于对照组(39.4%),且远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水平,减轻继发性脑水肿,对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起保护作用,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银清;陈汉民;余锦刚;尹家和;黄国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各类心胸外科手术中医源性心脏大血管损伤(ICVI)28例的救治体会,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对症采取的措施.方法大多数病例采用手指按压后用无损伤垫片针褥式缝合,如无法直接缝合止血,即用手指按压出血处,然后迅速做供血插管及肝素化措施,建立体外循环,再予止血.结果 28例在术中采用各种止血方法均获得成功,后因1例肾缺血时间过长并发急性肾衰而死亡(死亡率3.57%),其他病人均康复出院.结论 ICVI造成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术者操作不良及手术经验不足而引起,另一部分是组织粘连紧密或晚期癌肿浸润而引起,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特别是褥式垫片缝合及Prolene线连续缝合或附加止血辅助物可以使手术获得成功,必要时尽早建立心肺体外转流技术,但关键是在术中预防此类合并症的发生.
作者:金小寅;蒋锡初;游庆军;李晓林;王嘉伟;辛定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并比较老年人急性胰腺炎(AP)与非老年AP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老年AP 47例,对照组为非老年AP 55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指标异常.比较两组异常肝功能指标、符合重症人数、转手术率及死亡率.病程第4周末,比较两组异常肝功能指标治愈率.结果①老年AP组符合重症人数、转手术率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②老年AP组GGT、SB、SB'较对照组显著增高;③病程第4周末,老年AP组增高的ALT、AST、GGT指标治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AP致肝脏损害病情重、预后差,异常肝功能指标恢复缓慢,提示肝脏的储备和修复能力差,故应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以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或衰竭,以期降低死亡率.
作者:芮铭安;马绍骏;王曹锋;盛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危重病人在脓毒症及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时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38例入选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SIRS组,分别采用BRAHMS快速半定量法(PCT-Q)和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浓度,同时比较两组间高体温(BT)、白细胞计数(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评价PCT、CRP、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BT在SIRS患者中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PCT在脓毒症组较SIRS组显著升高(±s分别是2.72±1.07分和1.55±0.76分,P=0.001),两组间CRP、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BT比较无差异,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由高到低分别为PCT、CRP、BT、中性粒细胞分类和白细胞计数(AUC分别是0.80、0.64、0.64、0.61、0.43).结论 PCT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脓毒症的可靠指标,其他传统炎症指标在区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SIRS中的意义有限.
作者:刘慧恒;李培杰;陈天铎;杨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对真皮下血管网皮片(free skin grafts with preserved subcutaneous vascular network,PSVN)成活的作用.方法在8只纯白色家猪脊腹两侧各形成6个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分别厚为3、4和5 mm.分别在对照组皮片下和实验组皮片下局部应用生理盐水和VEGF165.术后12 d,测量各组PSVN皮片的成活率及皮片新生血管密度.结果术后12 d时,3 mm实验组皮片成活率及新生血管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 mm和5 mm实验组皮片的成活率为76.15%和50.0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5.61%和13.49%(P<0.05).4 mm和5 mm实验组皮片真皮下新生血管密度为14.34个/mm2和4.30个/mm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0个/mm2和0.72个/mm2(P<0.05).结论人类重组VEGF165能够提高带有较厚皮下脂肪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的成活.
作者:王雪莹;路来金;张志新;刘志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是以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屏障损伤、急性炎症反应、富含蛋白的肺水肿为特征的ALI.自从它第一次被Ashbaugh等描述后,许多人就其发病机制从基础病理、病理生理到临床改变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目前认为,ALI的中心机制是瀑布性炎症反应,其中因高凝和低纤溶状态导致的纤维蛋白在肺组织和脉管腔沉着是其特征之一.纤维蛋白沉着并不只发生在ALI的修复期,而是在早期已经启动并决定晚期纤维增殖的程度.
作者:史雪梅;黄亮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时机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以2001-10~2003-03我科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30~80 mL)为研究对象,分为Ⅰ组:超超早期手术组(发病3 h内手术),Ⅱ组:超早期手术组(发病5~7 h手术),Ⅲ组:早期手术组(发病7~24 h手术),每组各26例,均在CT定位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比3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Ⅰ组死亡8例,7例死于再出血,1例死于肺部感染,死亡率30.8%.Ⅱ组死亡3例,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MODS, 死亡率11.5 %.Ⅲ组死亡4例,3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 死亡率 15.4%.出院病人6个月随访总生活能力(ADL),Ⅰ组ADL1~3 级达66.7%,Ⅱ组ADL1~3 级达86.9%,Ⅲ组ADL1~3 级达54.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5~7 h作为微创手术救治时间窗是较为适宜的选择.
作者:向强;文亮;刘明华;谢先会;邓朝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注射用硫喷妥钠属于短时作用的巴比妥类药物.通常用于静脉全麻诱导、复合全麻等.其特点是作用迅速,奏效快(约10 s),但持续时间短(约30 min).利用其这一特点,我院近3 a来对19例开颅术后早期癫痫大发作病人使用硫喷妥钠静脉注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艾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的急性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CHD)的严重类型,而血脂异常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降脂治疗能显著降低伴高血脂CHD患者的病死率、病残率和其他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1];而据有关文献报道,他汀类降脂药物对于血脂正常的CHD患者也可取得上述类似的疗效[1~3].本研究在血脂正常AMI患者中,将阿托伐他汀与治疗AMI常规方法联合应用,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AMI患者是否具有抗心肌缺血和对日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
作者:周强;裴瑞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双管道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昏迷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行性、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2例重症COPD呼吸衰竭昏迷患者因拒绝采用有创通气而经面罩双管道无创呼吸机救治的结果.结果 22例次中好转19例(86.4%),3例因拒绝气管插管而死亡(13.6%).结论双管道无创呼吸机对重症COPD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疗效肯定,在严密观察及时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的前提下,多数重症病例(86.4%)可避免气管插管,有着良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作者:翟成凯;张祥杰;张清君;李丽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1 急诊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的概念1.1 急诊医学的概念急诊医学是研究急诊患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医学,是近30 a发展起来的独立临床学科.其服务对象是急诊患者,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都有各科的急诊患者,急诊医学的服务手段应按各科急诊常规进行.急诊科负责急诊医学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而急诊科的主要业务首先应该是威胁生命的危重病急救患者.
作者:杨兴易;林兆奋;赵良;杨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治疗毒鼠强中毒的药物和方法.方法按患者到院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丙戊酸钠组、二巯基丙磺酸钠组和综合治疗组,3组均接受综合治疗.丙戊酸钠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钠持续1个月停药,二巯基丙磺酸钠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持续1周后停药,然后根据临床观察指标进行统计.结果经统计学处理,3组治疗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二巯基丙磺酸钠组治疗毒鼠强中毒无显著疗效,丙戊酸钠在防治远程抽搐方面有一定作用,应用镇静剂控制抽搐是治疗的关键,并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姬景堂;田炜宁;马建斌;林继刚;莫良奎;马建云;姜恩亮;吕玉荣;田学勤;胡桂琴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异丙酚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HIRI实验兔及肝癌手术患者,观察血浆TNF含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肝形态学的变化及异丙酚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HIRI期间,TNF和ALT明显升高(P均<0.01),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实验兔r=0.912,P<0.01;患者r=0.535,P<0.01),肝形态学发生异常变化;使用异丙酚后,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显著减轻,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结论 TNF是HIRI的重要发病因素,异丙酚可通过降低TNF减轻HIRI.
作者:王万铁;林丽娜;谢克俭;方周溪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T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诊断价值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胸部的影像学资料.评估CT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 2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中14例存活3周以上,8例于2周内死亡,以此将病例分成2组.第1组,较规律观察组,按时间分成中毒早期(2 d以内)、中期(3~14 d),中后期(14 d以上).早期CT表现以肺通气过度、毛玻璃密度为相对特征,占57.1%(8/14).中期以广泛毛玻璃密度、肺间质改变、肺实性变和渗出性病变为主,占92.9%(13/14).晚期病变呈迁延改变,转归决定影像特征.肺渗出实变、肺纤维化仍为主要影像征表现.第2组,以肺实变和渗出为主要表现,并提示预后差.CT检查具有病变发现早、提供影像信息多、表现相对特异的优势.结论 CT检查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发现和进展分析具有明显优势,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欣;李志远;段玉玲;马梦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