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毒鼠强中毒救治方法的临床研究(附63例临床分析)

姬景堂;田炜宁;马建斌;林继刚;莫良奎;马建云;姜恩亮;吕玉荣;田学勤;胡桂琴

关键词:毒鼠强中毒, 丙戊酸钠, 二巯基丙磺酸钠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毒鼠强中毒的药物和方法.方法按患者到院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丙戊酸钠组、二巯基丙磺酸钠组和综合治疗组,3组均接受综合治疗.丙戊酸钠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钠持续1个月停药,二巯基丙磺酸钠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持续1周后停药,然后根据临床观察指标进行统计.结果经统计学处理,3组治疗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二巯基丙磺酸钠组治疗毒鼠强中毒无显著疗效,丙戊酸钠在防治远程抽搐方面有一定作用,应用镇静剂控制抽搐是治疗的关键,并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机器卷轧致上肢毁损伤合并胸髓损伤的诊治

    机器卷轧严重时常造成上肢的毁损伤,合并胸髓损伤比较少见,且容易忽视,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本院近7 a收治此类患者6例,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张茂;江观玉;干建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毒鼠强中毒救治方法的临床研究(附6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治疗毒鼠强中毒的药物和方法.方法按患者到院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丙戊酸钠组、二巯基丙磺酸钠组和综合治疗组,3组均接受综合治疗.丙戊酸钠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钠持续1个月停药,二巯基丙磺酸钠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持续1周后停药,然后根据临床观察指标进行统计.结果经统计学处理,3组治疗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二巯基丙磺酸钠组治疗毒鼠强中毒无显著疗效,丙戊酸钠在防治远程抽搐方面有一定作用,应用镇静剂控制抽搐是治疗的关键,并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姬景堂;田炜宁;马建斌;林继刚;莫良奎;马建云;姜恩亮;吕玉荣;田学勤;胡桂琴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CT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影像分析

    目的探讨CT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诊断价值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胸部的影像学资料.评估CT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 2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中14例存活3周以上,8例于2周内死亡,以此将病例分成2组.第1组,较规律观察组,按时间分成中毒早期(2 d以内)、中期(3~14 d),中后期(14 d以上).早期CT表现以肺通气过度、毛玻璃密度为相对特征,占57.1%(8/14).中期以广泛毛玻璃密度、肺间质改变、肺实性变和渗出性病变为主,占92.9%(13/14).晚期病变呈迁延改变,转归决定影像特征.肺渗出实变、肺纤维化仍为主要影像征表现.第2组,以肺实变和渗出为主要表现,并提示预后差.CT检查具有病变发现早、提供影像信息多、表现相对特异的优势.结论 CT检查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发现和进展分析具有明显优势,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欣;李志远;段玉玲;马梦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的急性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CHD)的严重类型,而血脂异常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降脂治疗能显著降低伴高血脂CHD患者的病死率、病残率和其他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1];而据有关文献报道,他汀类降脂药物对于血脂正常的CHD患者也可取得上述类似的疗效[1~3].本研究在血脂正常AMI患者中,将阿托伐他汀与治疗AMI常规方法联合应用,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AMI患者是否具有抗心肌缺血和对日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

    作者:周强;裴瑞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

    目的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比较5种不同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其对QRS宽度的影响.方法在安置永久起搏器前分别行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左室基底部、双室同步起搏(VVI,60~80次/min)5 min,测定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以及QRS宽度.结果 (1)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CI显著增加、PCWP明显降低(P均<0.01);(2)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较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起搏的CI增高而PCWP降低(P均<0.05);(3)右室双部位与双室同步起搏、右室流出道与左室基底部起搏间CI和PCWP无显著差异;(4)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的QRS宽度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显著缩短(P<0.01),而左室基底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双部位起搏的QRS宽度也比单部位起搏明显缩短.在单部位起搏中,右室流出道和左室基底部起搏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左室基底部起搏的QRS宽度无明显缩短.

    作者:乔万海;朱参战;王小闯;李小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胸片影像学改变在SARS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阐述胸片的动态变化对于SARS早期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以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确诊为SARS患者,根据预后分为3组,第1组为未进行无创正压通气(NPPV)而治愈出院组;第2组为使用NPPV治愈出院组;第3组为死亡及NPPV治疗尚未出院组;比较3组患者胸片的转归.结果 3组患者胸片开始及高峰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3组高峰持续时间逐渐延长,且第3组明显延长达(39.6±10.5)d;累及象限第3组为几乎双肺野全部受累;而第3组激素开始使用时间及激素高峰时间明显滞后,且持续使用时间长;NPPV时间第3组明显延长.结论胸片不仅能起到早期诊断SARS的作用,且密切关注胸片的变化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纳新;秦英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高压氧治疗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附3例报道)

    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3例弥漫性脑萎缩病人,均给予高压氧治疗,获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庆璋;王国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ALI/ARDS中的凝血纤溶状态与纤维蛋白沉着

    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是以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屏障损伤、急性炎症反应、富含蛋白的肺水肿为特征的ALI.自从它第一次被Ashbaugh等描述后,许多人就其发病机制从基础病理、病理生理到临床改变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目前认为,ALI的中心机制是瀑布性炎症反应,其中因高凝和低纤溶状态导致的纤维蛋白在肺组织和脉管腔沉着是其特征之一.纤维蛋白沉着并不只发生在ALI的修复期,而是在早期已经启动并决定晚期纤维增殖的程度.

    作者:史雪梅;黄亮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下肢动脉硬化继发急性血栓形成的急诊治疗

    在血管外科急诊中,下肢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因其发病率低、诊断困难而常导致误诊误治.近10年来,本院共收治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129例,其中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1例,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91例,并发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0例,现就其急诊治疗做一探讨.

    作者:平玉坤;徐旭军;张舸;黄海英;张鸿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急性过氧乙酸神经系统损害1例报道

    1 病例简介患者,男,46岁,因误服过氧乙酸2 d,意识障碍1 d于2003-06-16入院.入院前2 d误服过氧乙酸原液1口,部分吐出,其后呕吐出胃内容物,当时无不良反应,未曾就诊.

    作者:王英;冀风云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AS)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72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包括高血压病患者和血压正常者).其中男472例,女252例,年龄34~82(60.28±9.44)岁.以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QCA)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CAS.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年龄、性别、体重指数、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TDs)、24 h大平均动脉压、升主动脉内径(Ao)、高血压病史、Ⅱ型糖尿病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与CAS有显著相关关系.经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 STDs和Ao与CAS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24 h STDs、Ao与CAS密切相关,是高血压病患者和血压正常者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良好的预测指标,并可应用于临床指导冠心病危险人群的早期干预.

    作者:张戈;楚天舒;阮志敏;光雪峰;左明鲜;李玉萍;杨瑞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不同原因休克患者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引起的休克时,机体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67例不同原因引起休克的患者,按病因分为感染性休克23例、创伤性休克18例、心源性休克26例.在发生休克时采集血标本,STAGO-STA自动血凝仪上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及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休克患者AT:A和PLG: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和P<0.001);D-D含量均非常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01);FIB含量除创伤性休克外其余2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组休克间比较,经方差分析,除D-D含量无区别外,其余项目各组间均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休克发生时血浆抗凝血酶活性降低,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提示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DIC的发生.

    作者:徐斐;王明山;潘景业;金艳慧;卢中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并环磷酰胺治疗狼疮脑病的临床观察

    狼疮脑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严重病症,是SLE病情危重的临床征兆,也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对近5年来的45例狼疮脑病患者分别采用双冲击(激素+环磷酰胺)疗法与单冲击(激素)疗法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孟庆芳;孔德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盐酸甲氯芬酯和灯盏花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目的观察盐酸甲氯芬酯和灯盏花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04例发病48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给予盐酸甲氯芬酯和灯盏花注射液静滴,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和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滴,疗程28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量检测.结果在临床疗效评定中,治疗组总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达71.1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8.08%(P<0.01);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量检测显示,2组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盐酸甲氯芬酯和灯盏花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鲍贤俊;叶军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IFN-γ IL-10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免疫逃逸的机制及测定IFN-γ、IL-10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急性白血病初发患者血浆中IFN-γ、IL-10的水平.结果①急性白血病初发患者血液中IFN-γ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IL-10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②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化疗后完全缓解(CR)组、部分缓解(PR)组、耐药死亡组治疗前血浆中IFN-γ浓度依次降低,IL-10浓度依次升高,其中CR组、PR组IFN-γ浓度明显高于耐药死亡组,3组间IL-10相比差别有显著性.结论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以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状态,造成肿瘤局部的免疫抑制状态,可能是急性白血病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肿瘤局部Th1型细胞因子严重缺乏,而Th2型细胞因子明显升高,提示预后不良.因此临床上可通过对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测定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和预后.

    作者:杨云;张王刚;乔义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双管道无创呼吸机救治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探讨双管道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昏迷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行性、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2例重症COPD呼吸衰竭昏迷患者因拒绝采用有创通气而经面罩双管道无创呼吸机救治的结果.结果 22例次中好转19例(86.4%),3例因拒绝气管插管而死亡(13.6%).结论双管道无创呼吸机对重症COPD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疗效肯定,在严密观察及时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的前提下,多数重症病例(86.4%)可避免气管插管,有着良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作者:翟成凯;张祥杰;张清君;李丽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时间窗的选择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时机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以2001-10~2003-03我科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30~80 mL)为研究对象,分为Ⅰ组:超超早期手术组(发病3 h内手术),Ⅱ组:超早期手术组(发病5~7 h手术),Ⅲ组:早期手术组(发病7~24 h手术),每组各26例,均在CT定位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比3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Ⅰ组死亡8例,7例死于再出血,1例死于肺部感染,死亡率30.8%.Ⅱ组死亡3例,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MODS, 死亡率11.5 %.Ⅲ组死亡4例,3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 死亡率 15.4%.出院病人6个月随访总生活能力(ADL),Ⅰ组ADL1~3 级达66.7%,Ⅱ组ADL1~3 级达86.9%,Ⅲ组ADL1~3 级达54.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5~7 h作为微创手术救治时间窗是较为适宜的选择.

    作者:向强;文亮;刘明华;谢先会;邓朝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急诊超长心肺复苏16例分析

    近年来,超长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报道增多,针对特殊病因、特殊情况的超长CPR逐渐受到重视,我院急诊科2001-01以来对16例病人进行了超过30 min的CPR,终出院5例,死亡1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玉青;王丽萍;孟彦丽;王海英;胡洁;许文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对鼠缺血/再灌注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亚低温缺血预处理(MHIP)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I/R)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对照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亚低温预处理组(MHIP).观察各组肠组织超微结构及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光密度值明显增高,与假手术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小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光密度值增高(P<0.01,P<0.05),Bax蛋白表达光密度值降低(P<0.01,P<0.05),Bcl-2/Bax光密度比值明显增高.结论缺血预处理可通过上调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与下调Bax基因的蛋白表达,抑制肠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以保护缺血再灌注肠损伤,亚低温能增强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作者:高卉;周水生;罗德生;雷平;万敬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肿瘤坏死因子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异丙酚的干预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异丙酚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HIRI实验兔及肝癌手术患者,观察血浆TNF含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肝形态学的变化及异丙酚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HIRI期间,TNF和ALT明显升高(P均<0.01),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实验兔r=0.912,P<0.01;患者r=0.535,P<0.01),肝形态学发生异常变化;使用异丙酚后,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显著减轻,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结论 TNF是HIRI的重要发病因素,异丙酚可通过降低TNF减轻HIRI.

    作者:王万铁;林丽娜;谢克俭;方周溪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