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东征
目的了解β-地中海贫血在贵州从江县侗族、江口县土家族中的基因类型特点、基因型频率及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抗碱血红蛋白(HbF)和血红蛋白A2(HbA2)定量测定对人群进行β-地中海贫血初筛,同时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RBC、Hb、HCT、MCV、MCH、MCHC、RDW等7项血液学指标分析,用常规酚-氯仿抽提法提取筛查阳性受检者DNA,经PCR-反向点杂交法对β珠蛋白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结果受检982人中,共检出52例β-地中海贫血携带者,总检出率为5.27%,其中侗族、土家族检出率分别为7.85%、2.68%;经β珠蛋白突变基因分析,在这两个民族中检出中国人常见3种突变类型:CD17(A→T)无义突变(39例,75.00%),CD41-42(TCTT)移码突变(12例,23.07%)和βE(Codon26)(1例,1.92%).结论在贵州省少数民族中β-地中海贫血有很高的发病率,基因突变类型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β珠蛋白基因变异情况很独特,可能与族内婚配、家族发病聚集性和通婚地域半径狭小有关.
作者:单可人;谢渊;马娇;赵艳;齐晓岚;何燕;吴昌学;李毅;官志忠;任锡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分泌抗鼠疫F1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方法用鼠疫菌F1抗原免疫雌性BALB/c小鼠,检测小鼠血清中的F1抗体,选抗体滴度高的小鼠用于细胞融合,融合前3天F1抗原经腹腔注射加强免疫1次,然后取其脾脏细胞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SP2/0骨髓瘤细胞混合,50%的PEG作为细胞融合剂,HAT培养液选择培养融合后的细胞,间接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F1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及再克隆.结果获得共计100余株分泌F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株进行了4次克隆化,经8个月保存后抗体分泌稳定.结论应用杂交瘤技术,在云南首次成功制备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鼠疫杆菌F1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建立了杂交瘤技术的实验程序.
作者:尹家祥;陈平;杜春红;董兴齐;于国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来自云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155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了解鼠疫菌的进化规律.方法根据22个差异区段(different regions,DFR)设计引物,PCR扩增鼠疫菌的每个DFR.结果滇西山地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37株鼠疫菌的基因型均为9型.滇西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8株鼠疫菌,有10株菌为7型,8株菌为9型.结论滇西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的基因型为7型和9型,而滇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的基因型主要为9型.两疫源地鼠疫菌在遗传关系上有亲缘性,后者可能由前者进化而来.
作者:吴明寿;戴二黑;郭英;钟佑宏;郭兆彪;刘海洪;杜春红;王鹏;黄鹏;于国林;董兴齐;王津;宋亚军;杨瑞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斑点渗滤法快速检测鼠疫F1抗原的方法.方法粗提鼠疫F1单克隆抗体,在pH8.2下对其进行胶体金标记,以兔抗F1抗体与金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建立斑点渗滤快速检测鼠疫F1抗原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与敏感性试验.结果成功建立斑点渗滤法快速检测鼠疫F1抗原的方法,该检测可在15min内完成,敏感性为3.12 mg/L,对假结核、小肠结肠炎等近缘菌的特异性实验未发现交叉反应.结论该方法可作为鼠疫快速诊断的手段,但实验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王鹏;郭英;石丽媛;董兴齐;于国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尿碘占人体碘排泄总量的90%,尿碘水平是评价人群碘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作者于2001年10~11月以及2003年6~10月分别对福建省泉州市8~10岁儿童的尿碘进行监测.
作者:曾志定;陈春祝;欧阳燕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山东省西北地区水源性高碘地区分布和居民食用盐现状,为调整碘盐供应区域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每个被调查县(市、区)乡镇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不同方位各抽取5个村庄,每个村庄采集饮用水样2份检测饮水含碘量,采集5户居民家中食用盐样检测盐碘,调查饮水类型及水井深度.结果共调查了3个市的21个县(市、区)的279个乡镇,共采集检测居民饮水样本2 852份,水碘中位数为125.40μg/L(0.50~1 820.03μg/L);居民户碘盐覆盖率为95.1%;在279个乡镇中有121个是高碘地区(病区),受累人口516.69万.其水碘中位数为235.86μg/L(150.05~1 820.03μg/L),碘盐覆盖率96.0%.高碘地区全部处于黄河以北黄河冲积平原,呈片状分布,与河南、河北的高碘地区相连成片.西南部地区的高碘水几乎都是浅层,西北部的高碘水则以深层居多.高碘水的含碘量与水井深度呈正相关.结论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存在既有浅井高碘水又有深井高碘水的独特现象,有121个高碘地区,碘盐覆盖率96.0%.这些地区应停供碘盐,开展健康教育、水碘和碘盐监测工作.
作者:郭晓尉;黄居梅;翟丽屏;王欣;刘源;刘传蛟;秦启亮;陈祖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心肌细胞造成肥大、损伤时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利用AngⅡ刺激心肌细胞造成细胞肥大,光、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CT-1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T-1、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mRNA表达,酶联免疫法(ELISA)定量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经AngⅡ刺激后心肌细胞形态变大,β-MHC mRNA表达增加,心肌细胞凋亡增多;CT-1 mRNA、蛋白表达均增加;苯亚甲基丙二腈的脂类衍生物(AG490)能部分抑制CT-1引起的心肌细胞肥大,并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结论 CT-1参与心肌细胞肥大的过程;AG490能够抑制CT-1促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而不降低CT-1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爽;陆莹;马珊珊;李呼伦;于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兔自体骨骼肌细胞移植给坏死心肌后的分化状态及其对坏死心肌的修复作用和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20只成年兔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取臀肌进行骨骼肌细胞的体外分离和培养,结扎兔的左冠状动脉制成缺血坏死心肌模型.1周后,给兔坏死的心肌部位注射骨骼肌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的培养液.移植1个月后,通过心脏超声对兔心功能进行检查并取材,对2组坏死心肌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移植后4周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移植组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65.00±1.25)%和(55.00±2.35)%,左室后壁收缩期末厚度分别为(3.21±0.34)和(2.13±0.36)mm,左室后壁舒张期末厚度分别为(2.20±0.45)和(1.54±0.24)mm,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080、1.915、3.603,P<0.05).移植组坏死的心肌及其边缘可见多核的肌细胞生长,myosin免疫组化提示有骨骼肌细胞;对照组可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纤维化明显,无多核细胞形成.结论骨骼肌细胞移植可以对坏死心肌起修复作用,并能改善心功能状态.
作者:邓颖;李学奇;金丽娟;王晓云;陆海涛;邹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碘对迷宫前后小鼠大脑乙酰胆碱(Ach)量、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方法将昆明初断乳鼠随机分为适碘组(Ⅰ),不同剂量高碘(Ⅱ~Ⅴ)组,碘通过饮水给予,喂养100 d,复制成高碘动物模型,交配生仔,取25日龄各组仔鼠迷宫训练前12只、迷宫训练后10只测定大脑Ach含量和AchE活力.结果①除Ⅲ组外,其余组逃避潜伏期均随实验次数增加而减少(P<0.05),高碘组部分实验次数逃避潜伏期较适碘组明显延长(P<0.05).②迷宫前第Ⅳ、Ⅴ组Ach含量较适碘组明显减少(P<0.05);迷宫后第Ⅱ、Ⅲ组较适碘组明显减少(P<0.05);迷宫后与迷宫前比较,除第Ⅱ组外其余组均较迷宫前显著增多(P<0.05).③迷宫前、迷宫后各组AchE活力虽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Ⅱ~Ⅴ组与适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宫前后同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碘引起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与脑内合成的Ach数量减少有关;强化训练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可引起脑内Ach合成增多,Ach含量改变与AchE活力无明显关联.
作者:高秋菊;刘爱国;薛春洪;刘辉;张世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环丙沙星治疗实验感染动物鼠疫疗效.方法实验感染鼠疫24 h后的新西兰白兔按每日每公斤体重0.04g,2次静脉注射环丙沙星.结果环丙沙星治疗组动物全部治愈,停药后9 d处死,鼠疫细菌学培养阴性.结论环丙沙星可用于鼠疫的临床治疗.
作者:王国钧;李敏;郑谊;戴瑞霞;祁芝珍;杨晓艳;张青雯;李海龙;辛有全;田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氟中毒大鼠不同系统损害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用高氟水(100.0 mg/L)复制氟中毒大鼠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高氟对大鼠不同系统损害程度.结果大鼠饮用高氟水以后,多个脏器和组织超微结构受损,牙齿、骨骼、尺神经、肾脏损害重,血管、肌肉轻微.结论高氟可导致大鼠多个系统损害,并严重影响其超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莫志亚;卢振明;乔广贤;王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重度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病人131Ⅰ治疗的一次性治愈率较低,笔者采用131Ⅰ联合碳酸锂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振虎;贾晓春;杨天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发病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巢氏-多聚酶联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NEST-PCR-SSCP)和DNA测序方法,对65例乳头状甲状腺癌和44例正常甲状腺组织TSHR 3个胞内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NEST-PCR-SSCP检测乳头状甲状腺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3个胞内环未发现明显带型异常;DNA测序后,检测的第3胞内环2例对照组织和3例甲状腺癌组织TSHR2000位点碱基均由C→T,使得所编码的601位氨基酸由组氨酸(CAT)→酪氨酸(TAT)(His→Tyr),余胞内环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乳头状甲状腺癌TSHR 3个胞内环未发现基因突变,提示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病与TSHR胞内环基因突变无关;5例标本601位氨基酸均为酪氨酸,考虑中国人TSHR基因可能与国外人群存在差异,TSHR2000位点碱基存在基因多态性.
作者:张帆;戴亚丽;蓝薇;叶静;于洁;彭卫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胶体金标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鼠疫FI抗体的现场应用.方法按鼠疫快速诊断盒(胶体金标法)的使用说明进行,并与间接血凝微量法(IHA)进行比较.结果检测了来自云南家鼠鼠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血清共335份,检出腺鼠疫病人血清阳性32份,与IHA法结果一致.结论胶体金标鼠疫FI抗体快诊盒诊断鼠疫简便、快速、特异、敏感,便于现场鼠疫监测应用.
作者:张洪英;洪梅;朱虹;张丽云;杨智明;胡晓玲;董兴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掌握燃煤型氟中毒现状,评价防治效果,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调查8~12岁儿童氟斑牙,各病区区县普查病区村;并调查重症(Ⅲ度)氟骨症病例;各病区抽取一定儿童检测尿氟;抽查各类病区玉米和辣椒氟污染;调查改炉改灶及饮食情况;各病区县同时抽样调查非病区村儿童氟斑牙、尿氟、玉米和辣椒氟及改炉改灶.结果调查病区村626个,儿童74 795人,氟斑牙患病率为45.86%,缺损率为7.09%,有206个村达到控制病区标准;4县发现Ⅲ度氟骨症患者222例;尿氟中位数为0.89 mg/L,5个区县>1 mg/L;玉米和辣椒氟中位数分别为1.70 mg/kg和9.20 mg/kg;炉灶改造率为68.85%,正常使用占70.00%;居民食用大米为主;调查148个非病区村,发现氟斑牙患病率30%以上的病区村12个.结论病区缩小,病情减轻,防治效果显著,但部分病区病情仍较重,并出现了新的病区,须加强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性降氟除氟措施.
作者:肖邦忠;廖文芳;吴成果;陈静;李心术;晏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昭通市昭阳区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防治效果、防治措施落实进度及降氟措施使用管理情况,为调整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调查炉灶、8~12岁儿童氟斑牙、成人氟骨症患病情况,测定辣椒氟、玉米氟、儿童尿氟.结果监测点2002、2003年炉灶使用合格率分别为56.86%、69.57%,玉米氟中位数分别为0.71、1.5 mg/kg,辣椒氟中位数分别为6.07、10.56 mg/kg,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分别为66.67%、25.00%,氟骨症症状与体征检出率分别为36.99%、16.67%.结论随着改炉率的上升和改炉时间的延长,该地区氟中毒的流行得到较好控制,但应加强对病区居民正确使用炉灶的技术指导和降氟炉灶的管理及维修,巩固其除氟效果.
作者:叶枫;王安伟;杨春光;彭何碧;马祥万;周宗正;曹宗平;孟佳洪;高绍祥;蔡泽华;殷家珍;周荣发;孙继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4年10月4日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接到报告,在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发现1例疑似鼠疫病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该患者被确诊为腺鼠疫合并鼠疫蜂窝组织炎.
作者:田富彰;李敏;于守鸿;祁芝珍;王国钧;祁美英;郑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脉微循环障碍在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重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340 mg/kg),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5 ml,连续2次,间隔24 h.第2次注射结束3个月后测定血液动力学及左心室质量/体质量.左心室心肌行HE染色,Masson胶原染色,透射电镜检查,凝集素组织化学染色显现毛细血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大速率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心室质量/体质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心内膜下心肌灶性坏死,胶原增加,电镜显示毛细血管痉挛.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心内膜下心肌毛细血管密度[(1 972±83)/mm2对(1 633±62)/mm2]、心肌细胞密度[(1 778±97)/mm2对(1 588±87)/mm2]显著降低(P<0.001),毛细血管密度与心肌细胞密度的比值[(1.11±0.08)对(1.03±0.05)]显著降低(P<0.05).结论冠脉微循环障碍参与CHF大鼠心肌重构,并且是造成CHF大鼠心肌重构的病因之一.
作者:孙桂芳;刘凤岐;修春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广西鼠疫耶尔森菌株质粒DNA种类,从分子水平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采用Kado改良法提取质粒,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从广西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到31株鼠疫耶尔森菌含有pYC、pPst/pPCP1、pYV/pCD1、pFra/pMT1和尚未明确其类型的111.36×106(相对分子质量,Mr)5种质粒.其中有29株由pYC、pPst/pPCP1、pYV/pCD1、pFra/pMT1 4种质粒组成,1株由pYC、pPst/pPCP1、pYV/pCD1、111.36×106(Mr)4种质粒组成,另一株由pYC、pPst/pPCP1、pYV/pCD1 3种质粒组成.结论广西鼠疫耶尔森菌株含有pYC、pPst/pPCP1、pYV/pCD1、pFra/pMT1和尚未定型的111.36×106(Mr)5种质粒,与云南省南部、东南部和贵州省鼠疫耶尔森菌株的质粒图谱相同.
作者:林新勤;黄德蕙;秦石英;梁江明;鲁翠芳;韦锦平;周树武;陈达宗;廖驰真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