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磁疗加隔蒜灸治疗穴位埋线后线结反应1例

偶鹰飞;李剑虹;刘娟

关键词:穴位埋线, 线结反应, 电磁疗, 隔蒜灸
摘要: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治疗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穴位埋线疗法的不良反应却少有报道,规范标准的处理方式则更少提及。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肘后备急方》等古籍中相关条文的学习,综合采用电磁疗及隔蒜灸,使1例严重线结反应的患者恢复正常,未造成不良后果。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热敏选穴规律浅析

    准确选穴是治疗疾病、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本文通过经络-腧穴-敏化来阐述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的热敏选穴规律。其中,督脉、足太阳、足少阳是腰痛病热敏选穴的经络辨证核心;腧穴的功效主治是腰痛病热敏选穴的体现;现代研究支持神经免疫机制是艾灸热敏腧穴取效的重要途径;择敏施灸是腰痛病热敏选穴的终要求。

    作者:陈树涛;付勇;章海凤;熊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中药汤剂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概况

    肩周炎的发病率近年来逐年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年轻化的趋势,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文章对近年中药汤剂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作者:黄小冬;付勇;熊俊;陈日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陈旧老伤”的辨治心得

    根据“老伤”局部刺痛、晚上明显、变天加剧的疼痛特点,认为病因病机主要是瘀血与风寒湿邪相合或再兼有肝肾精血不足,多种病因叠加,导致“老伤”缠绵难愈。依据这个理论,以活血行气与祛风散寒除湿并用或再配伍补益肝肾之品为法,运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方涛;黄利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广西横县茉莉花挥发油积累动态的研究

    目的:研究广西横县茉莉花挥发油总量及其主要药用成分在不同时期含量变化,揭示茉莉花挥发油主要成分的积累动态规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茉莉花挥发油,并比较茉莉花在花期中其中三种成分的含量情况,确定其佳采收期。结果:GC-MS联用法测定茉莉花挥发油的含量,其动态积累有一定的规律。通过比较顺式二十三烯(Z-9-Tricosene)、亚麻酸(LNA)和二十五烷(Pentacosane)这三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得出,在4月到6月期间,其含量比较低,到8月时其含量都达到了高,后面呈下降趋势。结论根据茉莉花挥发油其中三种成分的积累动态规律,茉莉花的佳采收期为8月份。

    作者:梁丹;陈丽玫;龚月嫔;谢金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自拟降脂护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

    目的:客观评价自拟经验方降脂护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门诊收集的6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降脂护肝汤观察组和荷丹片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影像学B超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降脂护肝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田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朱丹溪节欲保精理论研究

    无论治疗抑或摄生方面,朱丹溪学术思想中蕴含的节欲保精理论都是显而易见的。其节欲保精理论,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保易乏之阴精乃强身之要;二是从静养和节欲出发,主张静养以制君火,节欲以制相火,素食茹淡以保阴之化源,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作者:董晓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刁军成治疗高泌乳素血症1例

    高泌乳血症为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中医对此并无记载,刁军成教授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肾虚肝郁,临床治疗多以补肾固精,疏肝散结为法,现将其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案例介绍如下,为临床高泌乳素血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李琪;刁军成;刘宇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江医家龚廷贤名方现代研究概述

    明代旴江金溪名医龚廷贤一生著作宏富,其著作中所记载的方剂备受历代医家推崇,近代医家对其方剂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从未间断。对近年来龚氏方剂的现代研究进行分类整理概述,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冯倩倩;李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37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予中西医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测定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1%,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0.3%,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时间、关节功能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骨密度值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效果良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作者:汤志利;席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邵文全通阳化气法治疗湿疹经验

    邵文全认为,正气亏虚、湿热蕴肤是湿疹贯穿始终的基本病机。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中药现代药理研究,内外同治,以通阳化气为大法,流通一身之阳气,自拟通阳化气方治疗湿疹,疗效显著。

    作者:刘浩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中药三七抗肿瘤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中药三七抗肿瘤的机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集中探讨三七总皂苷以及三七单体皂苷和人参皂苷抗肿瘤的机制。结论:三七中抗肿瘤的成分不仅有三七总皂苷,其他的一些单体皂苷任然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但目前研究仍停留在细胞水平,如果继续深入从基因的层次研究,将会对三七抗肿瘤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张利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电磁疗加隔蒜灸治疗穴位埋线后线结反应1例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治疗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穴位埋线疗法的不良反应却少有报道,规范标准的处理方式则更少提及。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肘后备急方》等古籍中相关条文的学习,综合采用电磁疗及隔蒜灸,使1例严重线结反应的患者恢复正常,未造成不良后果。

    作者:偶鹰飞;李剑虹;刘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江一平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

    江一平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对于脾胃湿热证的辨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江教授在治疗脾胃湿热证时,辨证上强调四诊合参,尤其注重对舌象的观察;治疗上主张清利湿热,调理脾胃气机,调摄生活,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魏鹏辉;江一平;邓陈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妇人规·经脉类》滋阴药配伍应用浅析

    通过归纳剖析《妇人规·经脉类》中滋阴类药的配伍,认为张景岳在月经病的治疗中滋阴药的配伍应用广泛灵活,阴虚者滋补五脏精血,配伍活血化瘀药寓消于补以防克伐正气,配伍温阳药阳长阴生以温养气血,配伍清热药养液生津以顾护阴津,配伍补气药益气固血以塞流复旧,体现了其调经重滋阴固本的思想。

    作者:王婵;张建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肿瘤血瘀证的治疗策略

    肿瘤血瘀证是一种病理现象,也是机体的一种应激限制肿瘤发展、转移的保护反应。对肿瘤瘀血证治疗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辨证论治水平,而应把握其形成的深层机制,辨病、治病为主,辨证、除证为辅。因此,肿瘤治疗以清毒、祛湿、软坚散结等祛邪法为先、为要,再辅以活血化瘀以达到抽丝剥茧、助益祛邪。

    作者:梁启军;熊墨年;杨光华;周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定喘散外敷定喘穴协助治疗小儿肺炎喘嗽10069例

    目的:观察总结中药定喘散外敷定喘穴协助治疗10069例小儿肺炎喘嗽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69例肺炎喘嗽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中药定喘散外敷定喘穴协助治疗,对其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效2850例,有效6364例,无效855例,总有效率为91.5%,且相比于治疗前、后患儿在咳嗽及喘鸣音方面有了显著消退(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病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定喘散外敷定喘穴协助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易于患儿和家长接受,应当推广应用。

    作者:祝丽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IB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组予口服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症状积分均有降低,但观察组症状积分改善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D-IBS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作者:王小辉;黄慧芝;葛来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妊娠呕吐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为了全面掌握妊娠呕吐治疗的临床治疗思路及方法,笔者在复习近三十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选择治疗方法的角度将其归纳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别进行综述,并分别从其概念、临床运用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纳;同时举出笔者用热敏灸治疗妊娠呕吐的案例,供广大医者临床治疗参考。

    作者:姚欣;胡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多汗症57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多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14例糖尿病多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予降糖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两组均15d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2%;对照组总有效率57.9%。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辨证结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多汗症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作者:崔晓云;赵巧凤;王河宝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炙甘草汤联合TA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29例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联合TA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9例。对照组单纯采用TAC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炙甘草汤联合TAC方案综合治疗,疗程均为2个周期。观察2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临床症状改善及生存质量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2.41%和41.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毒副反应变化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白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14%和55.17%,血红蛋白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24%和58.62%,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79%和5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2.76%和58.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生活质量提高受益率分别为75.86%和34.4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能够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的临床疗效,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改善主要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彭仁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