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丁兆辉;万丽玲;雷文明
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措施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中西医综合组给予口服中药汤剂、耳穴埋豆及西医方法治疗,中西医结合组给予中药汤剂及西医方法治疗,单纯西医组仅给予西医方法治疗,对所有病人治疗前后进行眩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计算疗效指数,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三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眩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计算疗效指数比较,中西医综合组综合疗效优于中西医结合组,同时优于单纯西医组;三组治疗后疗效指数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措施治疗眩晕病优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徐振;王育平;朱维君;翁建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温胆汤已被视为“治痰”的基础方,包括由其衍生而来的类方,临床上已被广泛用于痰病。笔者从温胆汤成因与方论、及其类方方论和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认为临证时要知“温胆”之常而达“痰证”之变,须以原方为基、类方为变,灵活把握,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喻松仁;舒晴;王萍;程绍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体外研究补肾与活血中药有效成分补骨脂素与丹参酚酸B配伍对高糖条件下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筛选抑制MG63细胞增殖的佳葡萄糖浓度及作用较强的时间点,分别比较不同浓度补骨脂素与丹参酚酸B在高糖损伤模型中MG63细胞增殖情况,采用Annexin V-EGFP/PI双染法检测空白对照组、高糖培养液组、高糖培养液+佳浓度补骨脂素组、高糖培养液+佳浓度丹参酚酸组、高糖培养液+佳浓度补骨脂素和丹参酚酸B组MG63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补骨脂素组和丹参酚酸B组MG63早期细胞凋亡率和细胞总死亡率(6.14±0.65%,15.09±1.24%)明显低于高糖培养液组(20.34±1.55%,59.79±3.20%),优于补骨脂素组(15.44±1.23%,35.15±2.78%)及丹参酚酸组(12.65±1.18%,30.09±2.25%)。结论:补骨脂素与丹参酚酸B配伍对体外培养高糖损伤MG63细胞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并可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贾博;张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叶益平在长期治疗肺癌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肺癌的形成与“阴虚瘀毒”的肿瘤微环境有关。在肺癌的治疗过程中,结合中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根据肺癌“阴虚瘀毒”的病理状态拟定肺癌方,该方贯穿于肺癌治疗的全过程,并对咳嗽、咳血、疼痛等肺癌常见症状进行依症施治,扭转病情。
作者:郑勇飞;张尊敬;叶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方药量的古今换算方法和经方的用法特点。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从经方的组方特点、东汉时期的度量衡、汉代以后组方药物剂量的变化、《伤寒论》方剂药量的折算、经方的用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结果:笔者认为以实物考证折算经方剂量的方法相对比较客观合理,根据这样的方法来测算,可得知东汉的1斤可折合现代的250g,1两折合现代的15.625g(或缩简为15g)。结论:根据历史文物的考证及对具体药物的实际测量而得出的古今药量折算法,是一较为合理的方法。而张仲景1剂药只煎1次,分3次服用,按现代人的习惯煎煮法,我们在用经方时,应先按1两折合15g进行换算,再取其1/3做为1剂药的量。
作者:施家希;施旭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伍炳彩教授对辨证为神经性尿频的患者,擅用四逆散加味从厥阴经入手进行治疗,临证每多效验。
作者:吴向武;钟石秀;伍建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旴江医学流派是江西地方医学流派中具代表性的一个分支,历代名医辈出,理论体系独特、临床经验丰富,而且医家之间的学术思想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关联。通过对谢星焕、李铎、喻嘉言等三位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揭示旴江医家之间的学术继承性和关联性。
作者:冯倩倩;李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在临床越偏向急性加重期治疗的潮流下,全球策略(GOLD)明确提出稳定期的干预是预防和治疗COPD的重要步骤。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在长期应用产生的耐药性和药物自身不良反应性日趋明显情况下,中医药以其独特的辨证思想指导COPD稳定期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作者:唐桂东;万文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慢性肾衰病模型研究慢性肾衰病“因虚致瘀”的现代机理。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腺嘌呤诱导建立慢性肾衰竭动物模型,3周后提取大鼠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Cr,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CAM-1、vWF。结果:模型组Cr、ICAM-1、vWF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对慢性肾衰病“因虚致瘀”的分子机理能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周浩明;杨军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IL-17F在壮医药线点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0例UC患者接受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指数、黏膜镜下表现积分,用RT-PCR技术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7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患者治疗后的疾病活动指数和镜下黏膜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IL-17F相对表达量(2.9±2.2)明显低于治疗前(1.5+1.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17F基因表达量和患者疾病活动指数以及镜下黏膜积分均成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35、0.3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17F可能参与了壮医药线点灸对UC患者的免疫调节,且发挥了促炎作用。
作者:张磊昌;肖慧荣;吴云翔;文兵;葛魏;杨苏琴;艾丽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型痤疮(肺经风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108例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予中药加减枇杷清肺饮口服,每日1剂;观察组用火针联合枇杷清肺饮中药口服。两组均1周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90.74%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中药枇杷清肺饮在肺经风热型痤疮的治疗上效果显著,临床操作简单、见效较快,可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作者:刘璐;谌莉媚;熊蓉;廖涛;刘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刺络放血可通过针刺患者特定部位,放出少量暗红或乌黑色的“恶血”,以达祛邪安正之目的。不同病因所致的血实有余证,宜刺血治疗,泻热出血,“攻邪捷”。耳尖穴性质属阴,长于清凉消急,有清热泻火护正之功。耳尖穴刺络疗法有退热、止痛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对暴怒而致的耳聋、耳鸣有治愈疾病、改善症状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耳尖穴放血治疗耳鸣案1例简析其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
作者:申梦辉;李唯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肝火炽盛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SHK)的疗效。方法:40例(70眼)中医证型属肝火炽盛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20例(35眼)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0例(35眼)。西药治疗组采用阿昔洛韦眼膏涂患眼,bid;阿昔洛韦滴眼液点患眼,q2h;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在西药治疗组的基础上,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2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分3个疗程,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6周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4.11%、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88.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复发率为8.82%,西药治疗组复发率为17.6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肝火炽盛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首选,具有显著疗效,是很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的治疗方案。
作者:邹时鹏;易昀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对江西特色炮制帮派建昌帮从传统炮制工具、辅料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为建昌帮传统炮制特色技术的整理挖掘及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吴蜀瑶;李洋;吴志瑰;谢斌;谌瑞林;范崔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脾病湿盛是其主要病机,运脾化湿为其治疗大法。参苓白术散具有健脾益气、化湿止泻的作用,是治疗泄泻脾虚湿盛证的有效方剂,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另外,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泄泻的机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对其机理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刘翠英;黄娟;施旭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从小儿麻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三方面介绍了彭子益论治麻疹的特点。他认为本气自病,木气疏泄是麻疹的病因,不是外感麻毒时疫引起的,也不是胃热胎毒所致。麻疹存在疏泄正常证和疏泄不及证两种,治疗分别用四豆饮和巴戟天四豆饮,不可用发表药、寒凉药、温补药治疗。
作者:张高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玉泉丸联合耳穴磁珠压豆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预先将60例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玉泉丸、耳穴磁珠贴压及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1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糖水平及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观察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其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血糖水平、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玉泉丸联合磁珠耳穴贴压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降低血糖波动性。
作者:刘历泉;李连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进行点评和分析,了解处方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8月的中药饮片处方800张,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医院处方审核管理规范(试行)》对所选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不合理处方数为235张,占抽查处方的29.37%。结论:我院中药饮片处方存在不合理现象,医院应加大中药饮片处方监管力度,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作者:刘荣;左文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明代医学家王纶私淑朱丹溪,其中医学术博采众家,主张内伤法东垣,外感法仲景,杂病用丹溪,热病用河间,是河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且是亦官亦医的典范。笔者详细探讨王纶对朱丹溪杂病证治心法的发挥:一是对郁证的辨证分析,指出郁证的发病病机不外乎气血运行失调和痰的产生。二为针对痰证的诊治:热煎寒凝则生痰,治当清火散郁、水火既济。其中为专治老痰、郁痰创立的节斋化痰丸组方独特,疗效显著。三是气血虚损的分型治疗,指明临床应依证加减。王纶的学术思想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于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谢韬;高僮;林晓艳;郭莹;黄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临床上,运用承山穴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效果显著,然其作用原理并未明确。笔者从中西医角度出发,结合古代经络腧穴学、象思维及现代神经解剖学、肌筋膜学等,解析承山穴对慢性腰肌劳损的作用原理,为其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推广该穴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作者:纪静芸;聂斌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