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时鹏;易昀敏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脾病湿盛是其主要病机,运脾化湿为其治疗大法。参苓白术散具有健脾益气、化湿止泻的作用,是治疗泄泻脾虚湿盛证的有效方剂,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另外,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泄泻的机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对其机理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刘翠英;黄娟;施旭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万丽玲教授对肺系疾病的治疗体会颇深,辨证精准,用药简练,临床疗效可靠。万丽玲教授认为肺泡蛋白沉积症病机为气阳两虚、痰瘀伏肺,以益气温阳、涤痰行瘀法治疗验案1则,效果显著。
作者:李瑾;丁兆辉;万丽玲;雷文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王坤根教授在诊治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阴不足证不可忽视,采用自拟“柔肝和胃饮”,柔肝养阴,和胃通降治疗。临床具有满意疗效。
作者:林友宝;孙洁;智屹惠;沈淑华;王坤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旴江医学流派是江西地方医学流派中具代表性的一个分支,历代名医辈出,理论体系独特、临床经验丰富,而且医家之间的学术思想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关联。通过对谢星焕、李铎、喻嘉言等三位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揭示旴江医家之间的学术继承性和关联性。
作者:冯倩倩;李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慢性肾衰病模型研究慢性肾衰病“因虚致瘀”的现代机理。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腺嘌呤诱导建立慢性肾衰竭动物模型,3周后提取大鼠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Cr,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CAM-1、vWF。结果:模型组Cr、ICAM-1、vWF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对慢性肾衰病“因虚致瘀”的分子机理能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周浩明;杨军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肝火炽盛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SHK)的疗效。方法:40例(70眼)中医证型属肝火炽盛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20例(35眼)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0例(35眼)。西药治疗组采用阿昔洛韦眼膏涂患眼,bid;阿昔洛韦滴眼液点患眼,q2h;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在西药治疗组的基础上,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2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分3个疗程,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6周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4.11%、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88.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复发率为8.82%,西药治疗组复发率为17.6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肝火炽盛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首选,具有显著疗效,是很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的治疗方案。
作者:邹时鹏;易昀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在临床越偏向急性加重期治疗的潮流下,全球策略(GOLD)明确提出稳定期的干预是预防和治疗COPD的重要步骤。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在长期应用产生的耐药性和药物自身不良反应性日趋明显情况下,中医药以其独特的辨证思想指导COPD稳定期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作者:唐桂东;万文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对江西特色炮制帮派建昌帮从传统炮制工具、辅料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为建昌帮传统炮制特色技术的整理挖掘及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吴蜀瑶;李洋;吴志瑰;谢斌;谌瑞林;范崔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温胆汤已被视为“治痰”的基础方,包括由其衍生而来的类方,临床上已被广泛用于痰病。笔者从温胆汤成因与方论、及其类方方论和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认为临证时要知“温胆”之常而达“痰证”之变,须以原方为基、类方为变,灵活把握,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喻松仁;舒晴;王萍;程绍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从小儿麻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三方面介绍了彭子益论治麻疹的特点。他认为本气自病,木气疏泄是麻疹的病因,不是外感麻毒时疫引起的,也不是胃热胎毒所致。麻疹存在疏泄正常证和疏泄不及证两种,治疗分别用四豆饮和巴戟天四豆饮,不可用发表药、寒凉药、温补药治疗。
作者:张高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江西名医龚廷贤,在其著作《寿世保元》中对痰饮病论治精详,认为痰饮病的病因有外感、内伤等诸多因素;病位不定,全身上下,无处不到;病性涉及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治疗或从病因着手,或依病性立法,或就病变所在部位因势而利导,或据病情轻重久暂而灵活用药。
作者:王河宝;陈阳;曹征;王瑞;陈根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了加快新药研发的速率,本文通过对实验药物和成功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找出了一些能够优化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的规则和规律,对新药的结构设计和修饰进行指导,从而影响和改善化合物的类药性质,使医药企业节约成本和时间,研发出疗效更好的新药。
作者:张婷;彭红;金鑫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医理论认为舌苔是铺布在舌背上的一层苔状物,禀脾胃之气而生,由胃津上潮舌背凝聚而成,是指导临床辨证的重要客观依据。基于文献探讨舌苔与舌面微生物之间错综反复的变化关系,研究健康与患病人群舌象特征、舌苔微生态的组成与变化,能更好的发现疾病与舌象及舌苔微生态之间的变化规律,从另一个视野来深入研究中医舌诊。
作者:李伟;孙悦;王河宝;丁成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伍炳彩教授对辨证为神经性尿频的患者,擅用四逆散加味从厥阴经入手进行治疗,临证每多效验。
作者:吴向武;钟石秀;伍建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玉泉丸联合耳穴磁珠压豆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预先将60例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玉泉丸、耳穴磁珠贴压及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1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糖水平及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观察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其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血糖水平、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玉泉丸联合磁珠耳穴贴压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降低血糖波动性。
作者:刘历泉;李连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新血管形成是异位子宫内膜种植、生长的关键步骤。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形成相关因子包括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血管生成因子,二者均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过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本文综合目前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的研究,以期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中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目标。
作者:张美楠;梁瑞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当归-川芎对原发性痛经小鼠雌二醇(E2)、血管加压素(AVP)、催产素(OT)表达的影响,阐明药对治疗痛经内分泌机制。方法:采用雌二醇联合缩宫素诱发原发性痛经小鼠模型,将不同配比当归-川芎(1∶1、3∶2、2∶1、3∶1)作用于模型动物,用ELISA法测定小鼠子宫组织中E2、AVP、OT含量变化;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测定催产素受体mRN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给药后,小鼠子宫内膜组织中E2、AVP、OT、OTRmRNA及OTR蛋白的表达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当归-川芎对抗原发性痛经小鼠痛经作用的内分泌机制可能与降低子宫内膜组织中E2、AVP、OT、OTRmRNA及OTR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曹秋实;李德顺;余青;李云君;吴建红;张智华;吕银娟;柳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措施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中西医综合组给予口服中药汤剂、耳穴埋豆及西医方法治疗,中西医结合组给予中药汤剂及西医方法治疗,单纯西医组仅给予西医方法治疗,对所有病人治疗前后进行眩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计算疗效指数,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三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眩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计算疗效指数比较,中西医综合组综合疗效优于中西医结合组,同时优于单纯西医组;三组治疗后疗效指数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措施治疗眩晕病优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徐振;王育平;朱维君;翁建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型痤疮(肺经风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108例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予中药加减枇杷清肺饮口服,每日1剂;观察组用火针联合枇杷清肺饮中药口服。两组均1周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90.74%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中药枇杷清肺饮在肺经风热型痤疮的治疗上效果显著,临床操作简单、见效较快,可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作者:刘璐;谌莉媚;熊蓉;廖涛;刘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总结徐进康教授运用膏方调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在脾,也与肝肾相关。析病机属脾胃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失常,水谷积滞不化。主张中庸调补,平衡为期;运脾和胃,中焦为贵;用药轻灵,和缓为宗;方简药廉,疗效为企。并举膏方验案2例。
作者:徐倩菲;许邹华;徐进康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