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梦霞;袁嘉仪;韦长林;李丽贤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证候类型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86例慢性乙肝病例,运用流行病学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一般情况,总结其主要证候类型、体质类型及两者的关系.结果:中医证型的分布为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其中以肝胆湿热(37.9%)、肝郁脾虚(32.3%)为慢性乙肝的主要证型.体质分布情况为湿热质>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平和质.除特禀体质的人与平和体质的人患慢性乙肝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偏颇体质与平和体质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证候类型与体质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周慧敏;谢旭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本文通过研究抗氧化作用在压疮预防和治疗中的新进展,阐述了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素和中药制剂等的抗氧化作用机制,在压疮预防与治疗中都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作者:陈赟;张广清;钟印芹;谢宇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加减治疗+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在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左室射血分数上均明显改善,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延长,BNP均值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可靠.
作者:史默怡;李志鸿;邓晓威;金娟;隋艳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动眼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本文对近年来国内运用中药、针刺、电针及穴位注射治疗该病的概况进行综述.
作者:谢晓春;洪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当今临床遇见疑难发热的病人越来越多,西医的治疗手段有限,效果不佳,而中药(特别是柴胡桂枝汤)显现出其独特的疗效.本文力求通过分析柴胡桂枝汤治疗疑难发热病例,以期为临床治疗疑难发热提供思路.
作者:熊小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高频断续波电针评价与H-B量表在周围性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估中的相关性.方法:针刺后接入100HZ断续波,以面部轻微刺痛为度,观察面部肌群的收缩运动状态,籍此评价周围性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并与H-B量表评估结果作相关性对比.结果:二者在周围性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价比较中未见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高,呈负相关.结论:高频断续波电针评价也可以作为周围性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价的临床标准之一.
作者:刘明清;刘俐;黄启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张子和重视因时制宜治疗原则,在论病施治用药诸方面均注重时间因素的影响,论病法天应时、治病因时制宜、制药服药以时为度.
作者:王非;郭育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对黑顺片中各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方法:Poroshell 120 EC-C18柱(3.0mm×100mm,2.7μm),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Dual ESI源,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初步鉴定出黑顺片中70种化学成分,包括双酯型生物碱4种,单酯型生物碱22种,醇胺型生物碱23种,脂型生物碱4种,其他类型17种.结论:较全面地解析了黑顺片的化学成分,丰富了对黑顺片中化学物质的认识,为黑顺片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徐凤莲;张启云;彭国梅;姚蓉;李冰涛;徐国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月经过少在改革开放以前并未受到广大医者和患者的重视,在古籍中也只是散在的记录于各家著作中,有“经水少”“经水不利”等别称,本病是指月经周期正常,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出现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不足2d,甚或点滴即净.是现代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一般认为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的诊断分界线,有时也伴有周期异常,如月经后期伴量少,或月经先期伴量少,本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妇女们的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如不及时调治,常常可发展为闭经、不孕、卵巢早衰.
作者:张虹;刁军成;胡文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红花在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抗肿瘤复方中,近来研究发现红花抑癌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SY)、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及红花多糖(safflower polysacaccharides,SPS),研究主要集中于肝癌、胃癌、乳腺癌、肺癌等方面,并从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及促凋亡,或是通过抑制荷瘤鼠及裸鼠体内肿瘤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讨论红花有效成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相关的理论研究及红花有效成分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提供参考.
作者:黄玲玲;傅缨;熊耀斌;资晓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伤寒论》源自1800多年前的西汉中末年,为中医辨证论治观的理论渊源,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甚广[1].其虽总言六经辨证,但其所涉及的疾病论治方法仍是现代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仍是现代中医学子学习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其中很多治法非常独特,现就其所论述的运用解表法[2]治疗兼有表证的下利谈谈个人看法.
作者:章美玲;胡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介绍蔡根兴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认为治疗本病既要强调辨证论治,更应重视脾胃在本病发病、复发、加重中的作用,在辨证的同时采用健脾理气、滋脾养胃、健脾消食等方法,从根本上治疗本病.
作者:刘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从中医学角度而言,便秘为九窍不通的表现,究其病因,自古以来多有阐述.如《脾胃论》: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黄帝内经》: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八十一难经》日: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现代人饮食不节、作息紊乱,其病因病机更加复杂.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辨证地探讨其病因病机,方能以不变应万变,效如桴鼓.现选取临床跟诊验案3则以飨读者.
作者:刘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50岁以上人群中常见的急性视神经病变,尤其是伴有全身系统性血管性疾病者.随着人们饮食及生活习惯改变,本病呈现发病年轻化趋势,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延误治疗可形成视神经萎缩.中医学对本病认识明确,且中医药宝库丰富,不乏有效药物及有特点的治疗方法.现归纳中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方法,以总结及探索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王晨;贾洪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综述中药材干燥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现有中药材的干燥研究多为经验知识的总结,关于中药材干燥特性与影响因素深入系统的研究未见报道,缺乏了解中药材干燥的基本过程与特性,未建立中药材干燥机制理论以及适合不同中药材干燥特性的数学模型,对中药材干燥的了解仍停留在直观描述和猜测等感性认识阶段,在干燥方法、工艺及设备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结论:需加强对中药材干燥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数,在保证中药材质量和药物疗效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干燥方法、工艺及设备,降低干燥过程的能量损耗,提高干燥效率.
作者:熊耀坤;李斐;刘志勇;周翔;曾文雪;朱根华;吴亚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本文从流感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论治以及病原学等几方面论述湿邪与流感的相关性.大量的文献已证明流感的发病、发展与湿邪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其内在规律尚欠清晰.由于岭南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岭南人独特的生活习惯与体质,岭南流感与湿邪的关系可能更有其特殊性,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黄增婵;李际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塌渍、TDP、超短波结合股四头肌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将5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观察组治愈率40.9%,对照组治愈率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塌渍、TDP、超短波结合股四头肌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满意,有推广价值.
作者:韦汉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主治阴阳失调之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在分析该方的组方特点、煎服方法、病机病症特点、与桂枝汤证群方的比较、现代药理研究诸方面,可以得出本方适用于多科疾病的治疗,不管何种疾病,只要符合“阴阳失调”之病机,用之均可取得满意疗效,更是中医“异病同治”特色的具体体现.
作者:崔文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综述近两年来中西医治疗梅核气的临床研究进展状况.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核气各有优势,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方法不仅是治标,更看重于通过调理病人体质而治本,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而西医目前尚无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则疗效较好.
作者:刘娟君;谢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药产业化信息平台主要从经典信息学型数据库的角度,为中药产业研究者提供服务.平台在对信息进行小粒度组织的同时,可以提供中药知识元和百科工具服务.从多角度、多层次建立信息间的关联性,充分展现知识的体系性.对信息来源作规范、细致的标注,提高信息服务的可信度.同时,平台的个性化服务也是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的.
作者:邵运峰;陈根顺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