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升陷汤在治疗慢性心衰病中的应用

罗庆盛;杜武勋

关键词:升陷汤, 慢性病, 大气下陷, 临床应用
摘要:慢性心衰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特点,主要归属于中医学“喘证”、“肺胀”、“心悸”、“怔忡”、“水肿”、“痰饮”、“阴水”等范畴.慢性心衰病是指由各种心脏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病病程往往较长,早期到终末期,症状、证候演变多,在阴阳、脏腑、气血、津液等多个层次产生很多复杂盛衰虚实变化.但大多数心衰病人的病机演变有较强规律性,应执简驭繁加以总结.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刘敏勇针灸临床经验

    刘敏勇,江西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近40年的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对针灸具有独特的理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临床针刺理念重视“取信调神”,针刺选穴以“精妙”著称,针刺手法中以“单针远道交刺”为专长.

    作者:段红玲;郭倩;黄光辉;廖文舟;刘敏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清胃散加减治疗寻常型痤疮50例

    目的:评价清胃散加减治疗寻常座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治疗组使用清胃散加减,对照组使用维胺酯胶囊口服,2组同时配合玫芦消痤膏外涂.2组均以8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皮损数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0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2组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皮损数量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胃散加减治疗寻常型痤疮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白爱风;龚丽萍;严张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自拟育阴润珠颗粒剂治疗干眼症36例(72眼)

    目的:探讨自拟育阴润珠颗粒剂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并分析.方法:观察我院眼科2011年7月-2012年6月诊治的36例(72眼)符合诊断标准干眼症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自拟育阴润珠颗粒剂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26眼,显效28眼,好转12眼,无效6眼,总有效率91.67%.治疗后症状改善,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育阴润珠颗粒剂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确切,且服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易坚持按疗程治疗;通过辨证施治还可调理全身机能,标本兼治,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干眼症的优势,增加泪液分泌,提高泪膜稳定性,治愈或改善干眼症状.

    作者:陈小娟;刘彬彬;陈俊;马兰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刘延龄治疗温邪迫营化疹1例

    刘延龄先生系中医学徒出身,早年师承于扬州名医吴克谦、蒋颂南二位先生,从医已50余年.刘师熟谙中医经典著作,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急性热病得心应手,并多有独到的见解.笔者跟师侍诊期间,随师诊治温邪迫营化疹患者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文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五汁饮新用

    五汁饮源自清·吴塘《温病条辨》,其药物组成大多属果子药,选用天然果汁作为药料是温病立法一大特色.通过五汁饮对痤疮和小儿暑热用法的治疗体现温病学中食疗方的广泛运用.

    作者:廖莉思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从通督升阳论治探讨

    目的:探讨从通督升阳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方法:通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名病位、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部位在颈项头颅部,与皮肉筋脉柱骨及脑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密切相关;肾气亏虚、肝肾不足、气虚血瘀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病机根本;筋骨损伤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物质基础;风寒湿邪痹阻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诱因;督阳亏虚、脉络瘀阻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结论:从通督升阳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治疗该病的重要途径.

    作者:陈诗敏;何兴伟;胡宋锋;谢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潜阳封髓丹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40例

    目的:评价潜阳封髓丹治疗阳虚火浮型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硫酸锌片、复合维生素B片及盐酸左旋米唑片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0%,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但显效率达40%,明显高于对照组25%;在促进溃疡愈合、缓解疼痛、改善局部水方面的疗效方面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在课题周期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潜阳封髓丹治疗阳虚火浮型复发性口疮疗效较西药对照组为优.

    作者:熊国展;周文博;胡珂;熊文颖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早期切开减压配合VSD引流治疗骨筋膜间室综合征15例

    目的:总结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早期临床表现及切开指征.通过观察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早期切开减压配合VSD引流治疗的效果,以寻找较传统“一期切开减压-术后换药-二期闭创”更为优越的治疗方案.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15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切开减压配合威克引流治疗,术后维持负压引流,3-7天内作二期闭创.结果:患肢功能完全恢复,且较传统治疗方法感染率明显降低,二期闭创时间缩短,所有患者均二期一次性闭创.结论: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切开减压.且早期切开减压配合VSD引流治疗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较传统治疗手法具有感染率低、二期闭创时间短、护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夏雄智;林周胜;吴少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杏仁滑石汤治疗顽固性呕吐验案1例

    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一般给予止吐药、镇静药如胃复安、吗丁啉、阿托品、安定等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但遇到某些顽固性呕吐则束手无策,往往又无特效疗法.本文病例为慢性胃炎患者,西医方法未见效,笔者从祛湿温阳方法治疗,终治愈.现将诊治过程与体会,报道于下,与同道探讨.

    作者:郭建生;刘晓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浅析从湿毒论治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属中医学“痿病”范畴,其疾病的发生一般认为与脾肾亏虚有关.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在脾肾亏虚的基础上,水液代谢失调,水湿内聚,日久化生湿毒之邪而致.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除见脾肾亏虚证候外,还具有湿毒致病特点.脾肾亏虚、湿毒内蕴为其基本病机.祛湿化毒应贯穿其治疗始终.

    作者:刘建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王耀光运用甘姜苓术汤治疗冷淋1例

    王耀光教授善治肾病与疑难杂病,笔者有幸随师临诊,获益匪浅,现将王师运用干姜苓术汤治疗冷淋案1则介绍如下.吕某某,女,12年11月9日初诊.患者反复发作泌尿系感染数年,每于感寒后复发,查尿常规:白细胞80个/uL,排尿不适,自行口服抗生素后症状未缓解,刻诊:身畏寒,喜热饮,腰腹部及双下肢发凉,自觉排尿不适,少腹坠胀,纳可,大便畅,夜间睡眠欠佳,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缓.西医诊断:泌尿系感染.中医诊断:冷淋(肾阳虚寒气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治以温肾散寒,助阳化气兼予通利.

    作者:倪珊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贺支支治疗瘿病经验

    本文总结了贺支支教授以肝经为本论述瘿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特点.

    作者:贾龙睿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并发症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就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类型分别采用掌侧入路(A组)解剖T形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28例,背侧入路(B组)解剖T形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25例,对于固定不满意的,予以克氏针固定.从术后并发症、第24周腕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比较2组差别.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参照Gartland 和Werely腕关节功能评分,A和B2组术后24周优良率分别为85.7%和84.0%.A组拇长屈肌激惹征1例,正中神经牵拉伤1例,切口血肿1例,骨不愈合1例;B组拇长伸肌腱激惹征2例,肌腱粘连1例,骨不愈合1例.结论:掌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手术入路的正确选择,内固定的位置及固定稳定性,软组织的正确处理,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练是降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李文;陈岗;杨风云;许小兵;黎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参柏外用方治疗霉菌性阴道炎77例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7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采用自拟中药参柏外用方(大黄、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川椒等)阴道冲洗联合外阴熏洗治疗,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愈74例,有效1例,无效2例,治愈率96.1%,总有效率97.40%.结论:采用中药参柏外用方治疗霉菌性阴道炎,具有疗效肯定,效果快,疗程短,经济实惠,不易复发的特点.

    作者:牛秀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针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概述

    系统回顾了近年来针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文献资料,认为二者有协同效应,有着肯定的临床疗效,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思路.

    作者:韩振翔;褚立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灸疗起源简析

    简要阐述了灸法治病及灸材选择的起源问题.认为灸疗起源于先民用火取暖御寒,而非先前一些文献认为的偶然被火灼伤.

    作者:鹿秀云;康明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率高,治愈率低,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近5年来国内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文献的归纳,主要从该病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及遣方用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黄琳;张慧;吴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升陷汤在治疗慢性心衰病中的应用

    慢性心衰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特点,主要归属于中医学“喘证”、“肺胀”、“心悸”、“怔忡”、“水肿”、“痰饮”、“阴水”等范畴.慢性心衰病是指由各种心脏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病病程往往较长,早期到终末期,症状、证候演变多,在阴阳、脏腑、气血、津液等多个层次产生很多复杂盛衰虚实变化.但大多数心衰病人的病机演变有较强规律性,应执简驭繁加以总结.

    作者:罗庆盛;杜武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针灸治疗中风性失语从醒神通督论治探讨

    目的:探讨从醒神通督论治中风性失语的机理.方法:通过对中风性失语的病名病位、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进行分析,认为中风性失语发病部位在头颅(脑髓)、五官清窍;“脑髓损伤”、“神机失用”是导致中风性失语发生的病机关键;督脉闭阻、脉络不通为中风性失语发病的经络学基础.结论:从醒神通督论治中风性失语是治疗该病的重要途径.

    作者:虞颖;何兴伟;胡宋锋;谢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精制冠心片的配伍机制研究

    精制冠心片由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降香五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从精制冠心片中医适应症,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降香五味中药的药性特点,西医适应症,结合中医药理论以及精制冠心片中五味中药新的药理药效研究文献,探讨精制冠心片中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降香五味中药的配伍机制,从而为精制冠心片的深入开发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李秀英;黄文华;涂爱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