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蔓荆子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官扬;胡慧明;潘婷;官昌

关键词:蔓荆子,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中药材蔓剂子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蔓荆子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基础.蔓荆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平喘祛痰、抗肿瘤、抗衰老等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蔓荆子治疗头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具有很好的疗效.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伤寒论》中太阴伤寒表证见症试探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的辨析,对太阴伤寒表证症状进行归纳,进一步完善太阴病病变的辨证.

    作者:林霖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梁瑞宁治疗PCOS合并EMS不孕经验

    冲任学说是中医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妇科疾病的证治当中历来占重要地位.冲任是实现脏腑与胞宫之间的经络联系、运行气血通道,调控经孕的通路.对于PCOS合并EMS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临床报道较少.梁师着眼于冲任二脉,以调理冲任气血为大法,对PCOS合并EMS之不孕及流产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陈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达立通颗粒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

    目的:探讨达立通颗粒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GERD患者60例,随机分为达立通联合雷贝拉唑组(观察组)和单用雷贝拉唑组(对照组)各30例,疗程均为6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63.3%,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达立通颗粒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GERD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钟玉兰;常立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傅贵平治疗石淋经验摭拾

    本文介绍傅贵平主任医师以补肾、清热利湿、利尿通淋及凉血止血等方法治疗石淋的经验.

    作者:刘思美;傅贵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30例

    目的:探讨应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中药肝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CT导引下行放射性125I粒子肿瘤内植入治疗,术后予中药肝复方汤剂口服,3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1个月后复查,观察治疗前后肿瘤的控制率,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疼痛症状的变化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比治疗前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疼痛均明显改善;肿瘤控制情况:CR5例,PR 17例,SD 5例,PD 3例,治疗有效率(CR +PR)为73%,稳定率(CR+ PR+ SD)为90%.结论:125I粒子植入联合中药肝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侯、控制肿瘤的增长、缓解疼痛均有较好疗效.

    作者:宋琳;陈孟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续一)

    经考证,发现早在汉代江西的盱江流域已经有了医家的医事活动和著述,浮丘公、张陵、葛玄曾隐居南城的麻姑山和清江的阁皂山,立坛、采药、制药、炼丹、传医和中药炮制法、治病,开盱江流域医药学之先河,因此盱江医学和“建昌”、“樟树”两大药帮得以兴起;“医药相济”,也促进了旴江医药的兴盛.自汉代迄民国,盱江流域16个县市有医家963人、医籍684种;其中,抚州市区域有医家399人、医籍271种,宜春市区域(丰城、清江)有医家246人、医籍96种,南昌市区域有医家324人、医籍340种(三地重复计算医家6人、医籍23种).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有八人出自旴江流域.可见,历史上,旴江医学兴起和繁盛于抚州市区域,发展于南昌市区域.

    作者:谢强;周思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张慧从瘀论治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血液系统疾病,西医治疗常有副作用大、疗效不理想、病情易反复发作等缺点,张慧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认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耦以活血化瘀之药常可获良效.

    作者:黄琳;李征峰;张慧;吴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柴芍疏肝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柴芍疏肝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方中所含的柴胡、白芍、当归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中所含芍药苷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法可鉴别出柴胡、白芍、当归,且阴性对照无干扰;芍药苷在0.2576-1.288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7.44%,RSD=1.18%.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柴芍疏肝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李素梅;陈雪婷;李养学;程青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热敏灸配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3例

    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45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皮肤针叩刺组(治疗组)23例,传统艾灸+皮肤针叩刺组(对照组)22例,2组均以10天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临床愈显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69.57%,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配合皮肤针叩刺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症优于传统艾灸配合皮肤针叩刺疗法.

    作者:曾玲;付勇;黄河;章海凤;吴娟妹;周娟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运用八法辨治神经外科术后发热举隅

    通过临床验案,探讨中医治法中的八法在神经外科术后发热患者的灵活运用,为外科术后发热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临证思路.

    作者:李铭;汤忠华;樊炼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探求从脾胃论治疾病之要义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之间的联络与运动实现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五脏却是以中焦脾胃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中气的充足、水谷的运化、脾精的升散为其他脏腑的运行提供了物质基础.金元医家李东垣在临证治病的时候体现出的养生治病、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益气升阳、潜降阴火、因时制宜、制方用药、立足脾胃、兼顾他脏、调理脾胃、远欲摄养等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原则.这使后世医家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无比巨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

    作者:葛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腧穴热敏灸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肿胀50例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灸对踝关节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采取抬高患肢及应用消肿、活血药物,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腧穴热敏灸,分别观察2组术后3、7天患肢肿胀消退情况.结果:术后3天实验组患肢肿胀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7天实验组肿胀消退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腧穴热敏灸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肢体水肿的作用,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肿胀疗效好.

    作者:肖红云;胡建华;钟发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医门法律》治咳小议

    《医门法律》是清代学者喻嘉言所著的一本临床医著,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书中所论咳嗽病机重内外合邪;创秋燥,治燥咳;述治咳六禁忌;谈用药以清轻顾脾胃原则,为治咳嗽所必尊,据此所创清燥救肺汤亦成为名方.

    作者:徐超;李映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席汉氏综合征中西医诊疗近况

    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对席汉氏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结合各家临床经验作一综述.

    作者:何雪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药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方面积累了许多的临床及实验经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病机,治法研究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在研究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方面的进展.

    作者:熊建华;马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薛汉荣从肝胃论治顽固性咳嗽变异性哮喘并胃食管反流1例

    慢性咳嗽病因复杂,可同时由几种疾病引起,但是常见的病因主要是鼻后滴综合征(41%-50%),咳嗽变异性哮喘(24%-59%)和胃食管反流(21%-41%)[1]等.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并胃食管反流亦多见,机制可能与反流物刺激咳嗽反射感受器或吸入支气管产生炎症有关[2].导师薛汉荣教授认为肺胃相连,肺胃同病;肺部疾病与胃食管反流相关;和胃降逆为治疗咳喘的治疗环节[3];呃逆病机关键在胃气上逆动膈,但与肝气之条达密切相关[4].肺气以肃降为顺,肝气以升发为调,肝气郁结或升动太过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5].

    作者:喻强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注射用血塞通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腹腔镜术后妊娠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腹腔镜手术后应用注射用血塞通对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120例,对其进行腹腔镜手术,术后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术后加用注射用血塞通,静滴5天;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常规处理,随访1年:统计2组的妊娠率.结果:治疗组妊娠率88.3%,对照组妊娠率66.67% (x2=8.076,P=0.004).结论:腹腔镜术后使用注射用血塞通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可提高妊娠率.

    作者:朱文翠;蒋贵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25例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76例周围性面瘫病人随即分为3组,治疗组25例(针灸配合中药、西药治疗),对照1组26例(针灸治疗),对照2组25例(中药配合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1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2组疗效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结论:针灸配合中药和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能产生协同作用,缩短病程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任晓晓;冯晓琳;徐杨青;张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通络法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21例

    目的:探讨中医学的通络法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寻求该特殊眼底血证的安全有效治疗办法;方法:以通络法组方煎服,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前后统计观察如下指标:视力、视野(平均敏度)血脂、血检指数,宣教健康生活方式;结果:平均视力由0.21提高到0.63,平均视敏度由15.1db提高到26.5db,平均甘油三酯由3.52降至1.91,平均血栓指数由28.5降至13.5,停药后1年,随访到86例,上述指标稍有反复,重新用药仍有效,无耐药现象.结论:该方对缺血视神经病变有明显疗效,具有降酯抗凝、降低血栓指数、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有待改进剂型,方便服用.

    作者:单飞;沈斌;王丽娟;胡泓;邹丽;熊剑旭;余新林;单昇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再议甘温除热法机理

    甘温除热法是东垣针对阴火理论创制的对气虚发热的治疗方法,由于阴火机理未明,致使后世医家对甘温除热机理也莫衷一是.本文结合《内经》及黄元御“圆运动理论”中的气机升降学说的认识,进一步阐释气虚发热的机理及甘温除热法的除热机理.

    作者:高广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