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媛;姜达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AF)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方法 29例原发性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14例,射频消融前或后一周内行动脉灌注化疗;B组15例,单纯射频消融治疗.两组射频消融患者均在CT引导下、局麻或静脉全麻下行射频消融治疗;消融温度70℃-90℃,治疗时间每次5min-30min.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治疗2月后常规行螺旋CT平扫或增强检查,按RECIST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A组14例共行射频消融22次,其中8例行2次,每例患者射频消融前或后一周内行动脉灌注化疗;B组15例共射频消融治疗29次,其中10例进行2次,2例行3次射频消融治疗.CT复查显示:A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1例,进展(PD)0例,治疗有效率92.8%(13/14).B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1例,进展(PD)1例,治疗有效率86.6%(13/15).两组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生存率分别为85%,76%,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是治疗局部晚期肺癌一种有效方法,近期疗效确切、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孙厚宾;刘瑞宝;刘岩;杨奕;沈海洋;王惠文;李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部肿瘤术后急性肺栓塞的抢救及预防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12例腹部肿瘤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的患者的抢救原则及具体护理措施.熟悉肺栓塞的早期症状及抢救流程;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健康宣教;采用赛肤润结合常规措施进行预防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10例抢救成功,2例死亡.结论 护理人员掌握肺栓塞的救治原则,术后及早进行护理干预,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肺栓塞的发生.
作者:熊艳;陈玉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PIK3CA 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分化及侵袭力相关性.方法 RT-PCR和Transwell侵袭小室法分别检测三种不同分化胃癌细胞中PIK3CA mRNA表达水平及侵袭力大小.结果 PIK3CA基因表达水平越高,细胞分化程度越低,细胞侵袭力越强.结论 PIK3CA mRNA 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侵袭力密切相关;PIK3CA基因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分化、浸润及转移,是较好的干预治疗的靶点.
作者:刘季芳;李文;祁岩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胰腺癌细胞株Patu8988对培美曲塞产生获得性耐药的机制,分析PTEN、PIK3CA在获得耐药前后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及其对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正常胰腺癌细胞株Patu8988及培美曲塞耐药的胰腺癌细胞株Patu8988中PTEN及PIK3CA的mRNA及其蛋白产物表达水平变化.应用迁移及侵袭实验分别检测正常胰腺癌细胞株和耐药的胰腺癌细胞株不同生物学行为.结果 RT-PCR发现与正常胰腺癌细胞株Patu8988相比,培美曲塞耐药的胰腺癌细胞株Patu8988中,PTEN和PIK3CA在mRNA水平表达均显著增高;Western blot发现培美曲塞耐药的胰腺癌细胞株Patu8988中PTEN、PIK3CA在蛋白水平同样表达升高,PTEN和PIK3CA在耐药的胰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较正常胰腺癌细胞株分别上升89%和76%;迁移及侵袭实验的结果显示,培美曲塞耐药的胰腺癌细胞株Patu8988迁移及侵袭能力较正常胰腺癌细胞株Patu8988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PTEN、PIK3CA在对培美曲塞耐药的胰腺癌细胞株Patu8988中表达均异常升高,而同时高表达PTEN和PIK3CA的胰腺癌耐药细胞株的迁移及侵袭能力较正常胰腺癌细胞株显著降低,提示PTEN和PIK3CA共同参与胰腺癌细胞对培美曲塞产生获得性耐药过程,且有可能改变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顾海涛;石欣;林士波;张翼;杨军;钱程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再生基因Iα(Reg Iα)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患者血液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ELISA的方法检测Reg Iα的表达情况.结果 Reg Iα mRNA在食管癌和食管正常黏膜组织中均表达,但癌组织中表达强度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01).在正常食管组织中Reg Iα蛋白未见阳性表达;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52.5%,其表达强度与食管癌的大小、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05.)Reg Iα在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且其表达水平在食管癌切除后明显下降,P=0.03.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Reg Iα表达增高与食管癌的病理特征相关,患者血清中Reg Iα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是否存在有关.
作者:刘会宁;苗毅;王会恩;张霄鹏;杨晶;王志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外周血及淋巴结中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建立外周血中定量检测CEA mRNA的方法,并探讨CEA mRNA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及淋巴结中CE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外周血中的CEA.结果 5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EA mRNA表达阳性率为84%,与正常对照组(20人无1例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A 阳性率为22%与CEA mRNA表达阳性率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CEA mRNA表达阳性率32.3%,与外周血中CEA mRNA表达阳性率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建立了SYBRGREEN 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肠癌患者CEA mRNA表达的方法,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EA mRNA表达阳性率较高,且显著高于外周血中CEA含量以及淋巴结中CEA mRNA表达阳性率,可用于大肠癌患者的术前诊断.
作者:徐兰;李晓霞;郭玉杰;亢澜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康莱特注射液静滴联合羟基喜树碱、鸦胆子油乳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行腹腔内灌注羟基喜树碱20mg+鸦胆子油60mL,每周重复1次,共4次,同时加康莱特200mL静滴,1次/d,共21d;对照组28例予顺铂80mg-100mg腹腔灌注,每周重复1次,共4次;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腹水控制有效率,治疗组78.38%(29/37),对照组50.00%(14/28);治疗组较对照组毒副反应少、生存质量高.结论 康莱特静滴联合羟基喜树碱、鸦胆子油乳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朱伯扬;唐广明;彭寿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Bmi-1与Ki-67,Bcl-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84例结直肠癌及配对正常肠黏膜,21例结直肠上皮内肿瘤中的Bmi-1、Ki-67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Bmi-1在结直肠癌(73.81%)、上皮内肿瘤(95.23%)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59.52%),P<0.05.Bmi-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WHO组织学分型、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值均>0.05.在84例结直肠癌中Bmi-1的表达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等级相关系数r=0.358,P<0.001.结论 结直肠癌和结直肠上皮内肿瘤中Bmi-1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细胞增殖、凋亡和癌变有关.Bmi-1和Bcl-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密切相关,表明Bmi-1可能协同Bcl-2发挥抗凋亡效应,但二者抑制凋亡途径不同.
作者:林志;赵晶;辛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补肾健脾化瘀法治疗难治性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0名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拮抗的难治性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以补肾健脾化瘀法治疗8周;对照组36例,采用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期间(第0、7、14、21、28、35、42、49、56天)的血红蛋白(Hb)、贫血的中医症候临床症状积分、两组输血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的Hb逐步升高,在第21天升高就较明显,在第56天41.17%的患者的难治性贫血获得改善,而对照组仅20%患者的Hb在缓慢恢复,二者统计学有差异(P=0.023);研究组输血率(14.71%)低于对照组(36.11%)(P=0.04).贫血的中医症候中,研究组食欲不振的改善出现早,治疗后第7天有55.17%的患者已开始胃纳好转.血瘀症候为较晚出现改善的中医症候,对照组血瘀症候无1例改善;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有效率分别为75.86%、66.67%,其临床症候积分值在研究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相比统计学均有差异(P<0.05),本研究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针对已对EPO拮抗的难治性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患者,仅采用对症支持疗法,治疗贫血的客观疗效不佳,血瘀症候无法改善;补肾健脾化瘀法可使41.17%的难治性化疗后贫血患者进一步获益,降低了输血率,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的迅速改善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对保障化疗顺利进行有积极的意义,改善血瘀症候可能是治疗难治性化疗后贫血的又一关键.
作者:陆崇;龙华;莫贤毅;舒阳春;刘魁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预后因素及复发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我院1999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期间具有明确组织学类型、未经治疗过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75例,经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观察1年、3年、5年生存率,分析预后因素,记录复发时间,分析复发因素.结果 截止到2009年11月9日,随访率95%,仍存活或失访者按截尾计算.整组患者中位生存期20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3%、15%和3%.单因素分析因素T分期、临床分期、是否放化疗结合、放射治疗中断、近期疗效和急性放射性肺炎对总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Cox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临床分期、急性放射性肺炎、近期疗效是影响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未发现某因素为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临床期别是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原发肿瘤临床分期、急性放射性肺炎、近期疗效等因素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有明显影响.
作者:田伟成;刘珊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荷瘤鼠肿瘤放疗后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阳性率的变化,分析放疗联合热疗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方法 40只荷H22皮下肝癌模型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热疗组)、C组(放疗组)、D组(联合组,放射治疗+热疗组),治疗结束第5天处死小鼠,免疫组化法测定肿瘤组织内MVD值和肿瘤细胞VEGF表达阳性率,比较4组间的差异.结果 四组肿瘤组织内MVD值分别为35.2±5.1,48.5±4.6,58.1±7.4,69.7±9.6(F=44.24,P<0.001),四组肿瘤细胞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4%±3.8%,20.8%±3.1%,17.9%±3.9%,25.5%±6.4%(F=10.1,P<0.0001)(D组vs C组、B组和A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放疗可明显抑制荷瘤鼠肿瘤的血管生成过程.
作者:王强;张立成;刘瑞宝;陈洪雷;李萌;宋晓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无菌技术操作,应用静脉留置针刺入和半胶条持续引流皮下积液各48例.结果 两组均引流成功.留置针组的感染率、异物感、置管点及皮下积液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半胶条组.结论 静脉留置针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作者:孔孟琼;张馨;吴羡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乳腺癌是危及女性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乳腺癌的死亡率已经开始下降,原因之一是有效的治疗药物越来越多.早期乳腺癌(EBC)的辅助化疗药物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以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脲嘧啶等非蒽环类为主,发展到80年代以多柔比星、表柔比星为代表的蒽环类联合化疗,90年代以紫杉醇(泰素,paclitaxel)和多西紫杉醇(多西他赛,docetaxel)为代表的紫杉类药物的问世被称为肿瘤化疗的重大突破.
作者:王晓燕;刘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着色性干皮病互补基因D(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D,XPD)是一种重要的DNA损伤修复基因,其常见的多态是位于751密码子的A→C颠换和312密码子G→A转换.本研究旨在探讨XPD基因751位点和31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吸烟女性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222人和对照222人.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XPD基因Lys751Gln和Asp312Asn多态基因型.结果 携带至少1个751Gln等位基因者和携带至少1个312Asn等位基因者患肺癌的风险均显著增高,调整OR分别为3.36(95%CI为2.29-4.90)和1.83(95%CI为1.16-2.91).结论 XPD基因Lys751Gln和Asp312Asn多态是非吸烟女性肺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作者:马玉彦;孙喜文;王新玲;王波;唐雅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抗癌药物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白细胞变化的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50例肺癌患者住院化疗的相关资料,分析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白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白细胞变化呈现四种类型,白细胞减少程度与四种类型相关,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变化规律对临床治疗有参考意义.
作者:王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RAB5A、CD44v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54例乳腺癌组织、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RAB5A和CD44v9进行检测.结果 RAB5A和CD44v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良性病变.54例乳腺癌病例中,RAB5A蛋白的阳性率为75.93%(41/54),阳性表达于胞质;CD44v9的阳性率为87.04%(47/54),阳性表达于胞质和胞膜.RAB5A和CD44v9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表达程度均高(P=0.002,P=0.005).浸润性乳腺癌分化程度越低,RAB5A和CD44v9的高表达越显著(P=0.01,P=0.036).RAB5A和CD44v9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0.503,P<0.001).结论 RAB5A和CD44v9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且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可能作为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转移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大川;耿敬姝;林晶;秦誉;于晓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顺铂是目前胃癌患者化疗及胃癌体外药敏实验常选用的经典药物之一.其抗肿瘤的毒性和有效性得到肯定.但近年来顺铂耐药性的产生,降低了顺铂的实际疗效,甚至导致胃癌化疗的失败,因此限制了顺铂的临床应用.体内外研究发现肿瘤耐药的机制很复杂,现就以下几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蒋丽媛;姜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之间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选择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33例,获取患者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资料,均进行MRS检查.结果 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未见显著性差异;胶质瘤复发患者的Cho/Cr、Cho/NAA比值显著高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S检查对于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存在应用价值.
作者:杨丹;岳晓琳;张晶;徐丹;姬宏飞;付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康艾注射液联合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在老年晚期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8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康艾注射液加化疗(治疗组,46例)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40例),治疗4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疗效分别为76.09%和72.50%(P>0.05);治疗组血液及非血液毒性多项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能减轻化疗毒性及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刘文涛;马朝峰;胡晓薇;杨玉光;刘文明;周红凤;刘丹;吴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骨桥蛋白(OPN)是一种分泌型的钙结合磷酸化糖蛋白,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OPN广泛参与肿瘤细胞的黏附、移行、浸润以及转移,在恶性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OPN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任民柱;杨留勤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