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中蛋白酶抑制剂Maspin的研究进展

张慧娟;张丽杰

关键词:乳腺癌转移, 远处转移, 死亡原因, 妇女健康, 恶性肿瘤, 基因对, 危害
摘要: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其死亡原因几乎都是远处转移所致.因此,了解与乳腺癌转移有关的基因对乳腺癌转移的研究意义重大.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探讨

    咽旁间隙肿瘤发病率较低,治疗以手术为主,但肿瘤类型多样,解剖结构复杂,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临床上对这部分病人的治疗相当慎重,并进行各种术式的探讨,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1994年-2002年7月我院收治的咽旁间隙肿瘤42例手术情况如下:

    作者:缪爱林;徐普庆;邱椿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Clusterin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肺癌中的研究现状

    簇集蛋白(Clusterin,CLU)是异二聚体硫酸糖蛋白(sulfatealglycoprotein,SGP-2),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早于1983年在睾丸液中分离出来,其后发现CLU广泛存在于人类及动物的许多组织中,如:睾丸、附睾、肾脏、心脏、肺脏、子宫、卵巢、乳腺及前列腺[1],也几乎存在于包括血浆、乳汁、尿液、脑脊液和精液等所有体液中[2].

    作者:牛林琳;蔡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PTEN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 观察PTEN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EN蛋白在58例胃癌,23例异型增生和25例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PTEN在正常胃黏膜,胃异型增生和胃癌中阳性率分别为100%,69.57%和44.83%.PTEN在胃癌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胃异型增生,正常胃黏膜.进展期胃癌PTEN阳性率低于早期胃癌,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淋巴结转移和低分化腺癌的PTEN阳性率明显低于淋巴结未转移和高中分化腺癌;随着浸润深度的加深,PTEN的阳性率依次降低.结论 PTEN的下调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TEN表达可能对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可作为胃癌临床病理学行为有效的客观指标.

    作者:郑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端粒酶与胃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近年来,端粒(telomere)与端粒酶(telomerase)的研究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热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端粒和端粒酶已有较多的认识.1985年由Creider[1]从四膜虫的细胞提取物中首次发现端粒酶.

    作者:姚伟明;王波;姒健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中晚期未手术或姑息手术的胰腺癌患者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27例晚期未手术或姑息手术的胰腺癌患者进行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总结分析了治疗的疗效和近期生存率.结果 此组患者治疗腹部和后背痛缓解率为81.5%(22/27),近期总有效率(CR+PR)为66.7%,1年生存率63.O%(17/27),2年生存率为37.0%(10/27).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能明显缓解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症状,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巍;赵玲;刘士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氧化应激环境下大肠癌细胞VEGF转录活性的变化

    目的 研究氧化应激对结肠癌细胞VEGF基因转录的影响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潜在作用.方法 使用J2O2模拟大肠腔内氧化应激环境,通过不同浓度H2O2或相同浓度H2O2不同时间刺激人结肠癌细胞HT29,使癌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应用核连缀分析(Run-on assay)、northern blot、ELISA来观察VEGF基因转录活性,RNA以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刺激强度、刺激时间与VEGF基因转录活性的关系.结果 核连缀分析显示,H2O2模拟的氧化应激环境明显增加大肠癌细胞HT-29 VEGF基因的转录活性.HT29细胞VEGF mRNA的转录在一定范围内(H2O2浓度不大于10-5 mol/L时)与氧化物刺激的强度具有时间依赖和浓度依赖关系.暴露于氧化物H2O2中的大肠癌细胞HT29 VEGF RNA转录以及蛋白质分泌增加.结论 H2O2模拟的氧化应激环境促进结肠癌细胞VEGF基因的转录活性,在大肠肿瘤的进展中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伟;朱建伟;马利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稿约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癌细胞侵袭转移是影响癌症患者疗效和导致预后差的主要原因,其机制复杂.它包括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侵袭黏附于细胞外基质,同时分泌蛋白水解酶,降解基质,进入血管和淋巴管,通过黏附于内皮细胞在适宜部位驻留,诱导血管生成,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在远隔部位形成转移灶.整个过程受其自身的转移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的调控[1].

    作者:王晶;耿晓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乳腺癌中蛋白酶抑制剂Maspin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其死亡原因几乎都是远处转移所致.因此,了解与乳腺癌转移有关的基因对乳腺癌转移的研究意义重大.

    作者:张慧娟;张丽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HPC的CT和MRI表现,结合文献报道总结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6例病灶分布较为分散,呈圆形或椭圆形3例,不规则形3例,小为4.1 cm×4.3 cm×2.2 cm,大病灶呈类圆形,约7.1 cm直径.CT呈高密度2例,低密度1例.MRI上T1WI低信号4例、等信号2例,T2WI上呈等信号2例、不均匀高信号4例.病灶内见出血2例、出现坏死囊变2例,见血管流空现象5例、脑膜尾征2例、周围见轻度水肿1例,中度水肿3例,重度水肿2例.CT和MRI增强后均强化显著,其中不均匀强化4例,较均匀强化2例.颅骨骨质破坏1例,呈虫蚀状改变.肿瘤均有较明显占位效应.进行了MRV、MPA成像各1例,能显示肿瘤所致之周围血管及静脉窦之改变.结论 颅内HPC与脑膜瘤的鉴别较为困难,CT和MRI结合有助于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MRA和MRV能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情况,对临床决定手术方式有帮助.

    作者:祝跃明;金中高;姚振威;周林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肺梭形细胞肿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肺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差别.方法 分析1996年1月-2000年12月间9例肺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HE切片、免疫组化、透射电镜技术对肿瘤及瘤旁组织进行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7-71岁,肿瘤均为单发,直径2 cm-20 cm,镜下观察肿瘤以梭形细胞为主,呈片状、巢状、人字形、鱼骨样排列,部分病例病理性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6例表达CK,1例表达SMA及S-100,3例表达Vim,2例Des弱阳性,1例作透射电镜检查诊断未分化梭形细胞肉瘤.结论 (1)肺梭形细胞癌同癌肉瘤之间存在形态学差异,但治疗及预后无统计学意义;(2)肺梭形细胞癌同肺梭形细胞肉瘤存在形态学、转移途径、治疗及预后的差别,二者鉴别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姜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骨肉瘤鸡胚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 建立人骨肉瘤鸡胚移植瘤模型,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移植瘤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人骨肉瘤细胞接种于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 embryo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建立人骨肉瘤鸡胚移植瘤模型,观察移植瘤生长特性和生物学性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MMP-9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 建立了人骨肉瘤鸡胚移植瘤模型,移植瘤具有较强的诱导血管生成作用,骨肉瘤鸡胚移植瘤中,MMP-9的表达水平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P<0.001,r=0.855).结论 人骨肉瘤鸡胚移植瘤模型易于复制、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是研究骨肉瘤诱导血管生成的较好动物模型;人骨肉瘤鸡胚移植瘤中MMP-9表达水平与骨肉瘤诱导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作者:王利宏;蔡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奈达铂联合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奈达铂(NDP)联合亚叶酸钙(CF)氟尿嘧啶(5-Fu)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NDP 80 mg/m2,d1,CF 100 mg d1-5,5-Fu 500 mg/m2,d1-5微量泵持续输注.结果 25例患者中,2例CR,15例PR,有效率68%,主要毒副反应为血小板、白细胞下降,轻度消化道反应,无肝肾、心脏损害.结论 NDP+CF/5-Fu治疗晚期食管癌安全有效,病人耐受性好.

    作者:刘峻峰;何续逊;严晓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多项肿瘤标志物对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53(Ca153),癌抗原199(Ca199),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20例健康体检组,20例肺良性疾病组及肺癌组92例,用罗氏2010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中CEA、Ca125、Ca153、Ca199、NSE、CYFRA21-1的含量.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Ca153、Ca199,、NSE、CYFRA21-1的阳性率分别为52.2%、58.7%、35.9%、30.4%、28.2%、60.8%,均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及健康体检组(P<0.01),六种肿瘤标志物单项在肺癌中的灵敏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出了3组优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CEA+Ca125+NSE、CEA+Ca125+CYFRA21-1、CEA+Ca125+NSE+CYFRA21-1.结论 单项检测灵敏度低,联合检测对各类型肺癌有较高的阳性率,灵敏度和准确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凤敏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BAG-1基因与乳腺癌

    人类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的过程,在基因水平上明确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并寻求治疗手段,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对于肿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丽娜;张丽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后程超分割放疗联合5-Fu、CF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后程超分割放疗联合5-Fu、CF化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4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化放组和单放组.化放组先采用常规分割照射(2 Gy次,1次/日,5次/周),剂量达到40 Gy时改为后程超分割放疗(1.2 Gy次,2次/日,10次/周),使总剂量达到68.8 Gy,分44次,6.4周完成.于放疗的第一天开始给予CF 200 mg、5-Fu 750 mg静滴,1次/日,连续10天,间隔4周后再继续按上述方案化疗一周期.单放组仅行常规分割照射,总剂量为64 Gy,6.4周完成.结果 化放组和单放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7%和29%,近期疗效化放组优于单放组(P=0.042).化放组和单放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40%、10.4%和61.9%、26.8%、5%,两组的生存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O.045).化放组和单放组出现1-2级放射性食管炎的患者分别为47.5%和33%,出现3级者各为5%,两级无显著性差异(P=0.631).血液系统毒性单放组中1级反应占19%,未出现2-4级反应,化放组中出现1级反应者占33%,2级反应者占14%,化放组较单放组严重(P=0.027).结论 后程超分割放疗联合5-Fu、CF化疗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生存率均优于单放组,毒副反应程度较轻,可以为患者耐受.

    作者:曲媛媛;葛晓峰;尤庆山;漆云翔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Pokemon基因研究进展

    Pokemon基因即POK红系髓性致癌因子(POKerythroid myeloid Ontogenic factor),也被称为LRF,OCZF,FBI-1,是被发现的第一个ARF特异性转录抑制物,通过ARF-p53路径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进行调解,在一些人类肿瘤如淋巴瘤、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和膀胱癌中表达水平很高.

    作者:李剑峰;白玉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p16、cyclinD1与肿瘤

    高等真核生物的细胞周期包括G1、S、G2和M四个时相,存在多个检查点(checkpoint)调节各时相间的转换及细胞周期进程,其中较为关键的是G1→S和G2→M这两个检查限速点,尤以G1→S为重要.

    作者:苟文;肖利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三氧化二砷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的放射增敏作用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 MTT法确定As2O3对Hela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采用集落形成法观察20%该浓度的As2O3对Hela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结果 (1)细胞生长抑制随As2O3浓度的增加而增强;(2)As2O3+照射组的细胞存活率低于单纯照射组,D0值小于单纯照射组(1.58 Gy、2.11 Gy),Dq值也小于单纯照射组(0.27 Gy、0.64 Gy),存活曲线肩区(Dq)变小,放射增敏比(SER)1.34.结论 As2O3对宫颈癌细胞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郭红;吴荣;迟峰;刘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小肝癌的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87例小肝癌的手术切除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6年来收治经病理证实的87例小肝癌的手术情况,87例均行非规则性肝切除,其中局部切除56例,肝段切除9例,肝叶切除8例,肝切除+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7例,肝切除+门静脉取栓术5例,术后复发再切除3例.结果 87例小肝癌术后1个月内死亡1例,术后随访75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9%、71.5%、60.1%,术后二年内复发率为28.6%.结论 手术切除是小肝癌治疗的佳选择,术前B超、CT定位结合术中B超检查是手术切除直径≤2.O cm的微小肝癌的关键.

    作者:乔士兴;刘锋;闫光志;金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