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奥沙利铂联合5-Fu/LV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张红梅;徐娟;李晓霞

关键词:晚期胃癌, 化学疗法, 奥沙利铂, 亚叶酸钙, 氟尿嘧啶
摘要: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L-OHP)联合亚叶酸钙(LV)、氟尿嘧啶(5-Fu)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49例患者均接受奥沙利铂130 mg/m2+5%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3小时,第1天;LV 200 mg/m2+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2小时,然后给予5-Fu 400 mg/m2静脉推注,后续5-Fu 600 mg/m2静脉持续输注约48小时.21天为1周期,至少应用3周期后判定疗效.结果 可评价疗效者46例,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17例,总有效率为47.8%.可评价毒性患者49例,骨髓抑制为主要毒副作用,白细胞下降达91.8%;其次为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87.8%,腹泻则为42.9%;另外周围神经毒性高达46.9%.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有较好疗效,毒性反应轻,可耐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肿瘤药物靶点研究进展

    癌症目前仍是人类主要的死因之一.临床医生和科学家们都在致力于肿瘤治疗方法的改进.如改进外科手术技巧、精炼放射疗法、研发新的化学制剂,虽然这些努力对于癌症的治疗发展都是有所裨益的,但目前肿瘤的治疗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王爱云;樊贤超;陆茵;焦庆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腹腔及盆腔恶性肿瘤93例报告

    目的 研究高能聚焦超声(HIFU)治疗腹腔及盆腔恶性肿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FEP-BY02型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机治疗腹腔及盆腔恶性肿瘤93例患者.其中实质脏器肿瘤69例,空腔脏器肿瘤24例,疼痛患者63例.结果 经高能聚焦超声治疗的实质脏器肿瘤显效率19%,有效率74%,无效率7%;空腔脏器肿瘤显效率8%,有效率75%,无效率17%;疼痛完全缓解率59%,疼痛部分缓解率33%,无效率6%.所有患者无皮肤灼伤、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腹腔及盆腔恶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作者:吴敏;徐幼龙;张世统;陈国详;万剑慧;杨大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的物理学与生物学

    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其追求的目标是尽量提高放射治疗的治疗增益比,即大限度地将剂量集中到病变(靶区)内,杀灭肿瘤细胞,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1].

    作者:刘阳;刘珊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放射性浓度89Sr诱导下乳腺癌MCF-7细胞的死亡模式

    目的 探讨不同放射性浓度的89Sr对乳腺癌MCF-7细胞死亡模式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不同放射性浓度的89Sr在体外培养人高转移性乳腺癌MCF-7细胞后,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测试、分析培养后细胞死亡模式的变化情况;用免疫组化分析其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经不同放射性浓度的89Sr诱导后,MCF-7细胞增殖抑制明显,细胞凋亡和坏死并存,在1 480kBq/ml~6 660 kBq/ml范围时p53基因表达增强.结论 在一定的放射性浓度范围内,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和与89Sr的浓度相关,细胞凋亡和坏死并存,且受p53调控.

    作者:王铮;朱敏;陈保国;周义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肺癌组织CD44、CD71的检测及与病理学的关系

    目的 了解肺癌组织CD44、CD71的表达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3例肺癌患者癌组织的CD44、CD71进行检测,并与其组织细胞学分类、分型,年龄,淋巴结转移等进行分析.结果 CD44、CD71在低分化肿瘤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肿瘤细胞;肺肿瘤发生淋巴转移时,其CD44的表达明显增高,60岁以下患者CD71表达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上的患者.结论 肺癌组织CD44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CD71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患者的年龄有关.

    作者:刘波;金秀国;刘晓光;庄晓玲;方汉波;方国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中晚期胃癌24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草酸铂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对中晚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24例,应用草酸铂130 mg/m2,静脉输注3 h,d1,亚叶酸钙0.1 g/m2,静脉输注d1~5,5-氟尿嘧啶500 mg/m2,静脉输注大于6h,d1~5,每4周为1周期,进行4周期;对照组25例,应用亚叶酸钙0.1 g/m2静脉输注d1~5,5-氟尿嘧啶500 mg/m2 d1~5,顺铂20 mg静脉滴注d1~5,每4周为1周期,共进行4周期.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58%,对照组有效率2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主要副作用为外周感觉神经异常、骨髓抑制、食欲下降、乏力、恶心、呕吐,均可耐受.结论 FOLFOX4方案是中晚期胃癌术后辅助治疗的较好的有效方案.

    作者:李智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量升白药物改良稀释法的临床应用

    目前,放化疗仍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而放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而骨髓抑制导致血象过低,严重影响放化疗的周期顺利进行,故临床上经常需要使用一些微量升白药物-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来刺激病人骨髓造血,使病人治疗如期顺利进行,保证放化疗的周期治疗.

    作者:刘洋;张莎;乔广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食道癌同步放化疗研究进展

    食道癌是消化道肿瘤中预后较差的肿瘤之一,早期即可出现淋巴结和远处脏器的转移.局限于粘膜下者,也有40%会出现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胃癌与结直肠癌(10%)[1].

    作者:李文峰;薛圣留;吴式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颅咽管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颅咽管瘤亦称拉克囊瘤、垂体造釉细胞瘤及鞍上囊瘤等,是起源于垂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残存的鳞状上皮细胞的一种先天性肿瘤,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5%.本瘤好发于20岁以前的青少年,约占儿童肿瘤的9%.文献报道新生儿或60岁老者亦有发生.

    作者:苏仁芳;王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环氧化酶-2蛋白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特征、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102例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并与胃癌生物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67.65%,COX-2蛋白表达与胃癌生长部位、肿瘤浸润、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无相关(P>0.05);COX-2蛋白阳性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结论 COX-2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胃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作者:殷新光;杨志宏;王波;王桂华;曹宁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食管癌癌基因研究进展

    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各种癌症死亡率中居第6位[1].尽管目前多种治疗技术的改进,其总体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新的治疗方法、诊断技术、预防措施的发展必然要求对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陈安国;于在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舌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索舌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node, SN)微转移检测的适当方法及其预测颈部转移状况的功效.方法 使用γ探头法、术前核素扫描+γ探头法、γ探头法+术中亚甲蓝示踪法进行SN检测,以颈清扫标本的常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各方法的功效.石蜡切片病理检查阴性的SN进一步行多层切片+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全组23例患者(其中初诊的cN0 20例、有手术史的cN0 1例、cN+2例)单用γ探头法,SN检出率为95.6%(22/23),假阴性率为10.5%(2/19),准确率为91%(20/22).5例cN0患者使用术前核素扫描+γ探头法,SN检出率为100%,均为cN0pN0,无假阴性.11例cN0患者使用γ探头探测+染料示踪法检测,全部定位到SN,无假阴性;多层切片+免疫组化检查微转移发现率为6.7%(3/45).结论 舌癌SN活检的初步研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术前核素扫描与术中γ探头法、生物染料法相结合是舌癌SN检测的适当方法.连续切片+免疫组化可提高微转移灶的检出率.

    作者:王顺兰;郭朱明;张诠;彭汉伟;杨安奎;伍国号;曾宗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b-FGF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b-FGF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在60例食管癌和30例食管炎组织中b-FGF的表达.结果 ⑴食管癌中b-FGF的阳性表达率为65.00%,明显高于对照组(食管炎组织)(P<0.01);⑵b-FGF的表达与食管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b-FGF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作为食管癌治疗中的一个新靶点对治疗及预后有较好理论价值.

    作者:李曼;潘琳娜;张志燕;苏荣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肺癌的增效减毒,改善肺癌化疗副反应的作用.方法 将10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化疗前3天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 ml静脉滴入,每天1次,10天为一个周期.对照组为单纯化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2%,血液毒性白细胞降低Ⅱ度以上发生率治疗组为40%,对照组为62%,血小板分别为22%及44%,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体重及生活质量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肠道反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有明显协同作用,能减轻化疗的副反应,保护造血系统,改善恶心、呕吐反应,使体重增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宋英;贾素文;孙文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气管内肿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 总结气管内肿瘤切除和气道重建术的麻醉经验.方法 根据气管内肿瘤的部位、形状、大小、气道阻塞程度以及手术方法,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结果 全组病例在麻醉诱导期间生命体征平稳,术中单肺通气期间SpO2低于90者1例,有1例气管上段肿瘤患者术中切断肿瘤远端气管后,从左右支气管内吸出破碎肿瘤组织3块.术毕均完全清醒、拔除气管导管、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上段气管内肿瘤较大者,宜在局麻下于肿瘤下方做气管切开后全麻;对于中下段气管内肿瘤,宜先将气管导管插至肿瘤上方,待切开肿瘤远端气管后插入另一气管导管行控制呼吸.术中麻醉关键在于确保患者良好的通气和氧合以及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又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顾连兵;孙来荣;杨晓辉;黄凤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urvivin、PTEN、p53、Ki-67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抑癌基因PTEN、p53以及增殖核抗原Ki-67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PTEN、p53及Ki-67蛋白在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33例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无肠化)、33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31例异型增生(轻度13例,中~重度18例)、25例胃癌中的表达.结果 Survivin、PTEN、p53及Ki-67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00%、0%、0%,在浅表性胃炎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00%、0%、18%,在萎缩性胃炎(无肠化)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93%、0%、33%,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91%、0%、39%.在轻度异型增生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77%、7%、54%,在中度异型增生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0%、70%、30%、60%,在重度异型增生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63%、63%、75%,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56%、60%、68%、88%.Survivin、p53在异型增生中和胃癌组织中有阳性表达,且二者在重度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PTEN在各胃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率逐渐降低,其中异型增生与萎缩性胃炎及浅表性胃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Ki-67在正常胃黏膜中不表达,在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PTE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Ki-67(Ⅲ~Ⅳ)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Survivin、PTEN、p53、Ki-67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对其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夏雪雁;李连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国产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国产吉西他滨(GEM)联合顺铂(DDP)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采用GEM与DDP联合治疗复发性乳腺癌患者36例.化疗剂量:GEM 1 000 mg/m2 d1、8静滴;DDP 25 mg/m2 d1~3静滴;21天为一个周期,至少治疗两周期.结果 CR 3例,PR 17例,SD 10例,PD 6例,总有效率(CR+PR)55.55%.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61.11%和58.33%,恶心、呕吐发生率为61.11%.结论 GEM联合DDP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疗效好,毒副作用可耐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庞慧;蔡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与大肠癌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一个依赖于血管的过程,如果没有血管生成,原发肿瘤的生长不会超过1 mm~2 mm,新生血管把肿瘤细胞和循环系统直接连结起来,使得供肿瘤生长的物质交换得以进行.此外,新生血管还可作为肿瘤转移的通道,通过新生血管将原发癌细胞输送到转移靶器官.

    作者:孙秀威;陈飞;白玉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结节性筋膜炎3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35例用光镜,其中2例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病理组织学特点,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5例临床上生长迅速、肿块小、质硬、边界不清.术前误诊32例(94%).35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2例行扩大范围切除术,全部治愈.光镜下NF特点是:疏松的粘液样基质中有丰富的增生活跃肥胖的梭形细胞,基质内有小裂隙和多少不等胶原纤维带,并见红细胞外渗和少量炎细胞及较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根据组织学可分三型:粘液型10例,细胞型19例,纤维型6例.2例免疫组化显示梭形细胞Vimentin、Actin、CD68阳性.NSE、S-100、GFAP、CD34阴性.结论 NF是一种少见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软组织瘤样病变,在病理形态上呈多态性,熟悉其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对本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章美珍;刘红胜;张益;翟梅娟;赵再秋;洪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斯奇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斯奇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将5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单纯斯奇康治疗组20例,斯奇康联合化疗组20例及单纯DDP化疗组18例,并分别对其疗效及副作用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单纯斯奇康治疗组副作用少.结论 斯奇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少.

    作者:赵妍丽;谭榜宪;何朗;张宁玲;任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