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氧化氮合酶在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新萍;孙桂珍

关键词:一氧化氮合酶,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上皮瘤, 表皮基底细胞, 紫外线照射, 基因突变, 恶性肿瘤, 病毒感染, 性溃疡, 乳头瘤, 鞘细胞, 附属器, 侵蚀, 起源, 曝光, 皮肤, 面部, 发病, 低度
摘要:1基底细胞癌概述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又称为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侵蚀性溃疡(rodent ulcer)等.它是起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外毛根鞘细胞,并具有向表皮或附属器分化的一种低度恶性肿瘤[1].本病好发于皮肤曝光区,特别是面部,研究发现紫外线照射、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p53和PTCH基因突变等因素与BCC发病密切相关.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病人全身化疗的护理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居全部恶性肿瘤第三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乳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40岁~49岁是乳腺癌的好发年龄.

    作者:隋丽娜;史晓云;王晓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一氧化氮合酶在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基底细胞癌概述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又称为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侵蚀性溃疡(rodent ulcer)等.它是起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外毛根鞘细胞,并具有向表皮或附属器分化的一种低度恶性肿瘤[1].本病好发于皮肤曝光区,特别是面部,研究发现紫外线照射、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p53和PTCH基因突变等因素与BCC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张新萍;孙桂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胃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HPV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探讨HPV在胃癌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通用引物PCR法检测胃癌标本中HPV DNA.结果在来源于内蒙古地区的47例胃癌标本中,HPV DNA检出率为零.结论内蒙古地区胃癌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无关.

    作者:曹虹然;王建勋;岳秀兰;白雪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癌双介入治疗的护理

    肝癌的介入栓塞术(TACE)临床已广泛应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微波治疗肝癌,是近几年来国际上新开展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微波治疗是在肿瘤内直接插入针状微波电极,通电后微波电极末端的微波辐射器产生热效应导致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对肿瘤的治疗目的[1,2].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微波治疗肝癌具有热效率高、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可靠、凝固性坏死范围稳定、疗效好等特点[3].我院经过长期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肝癌经TACE后再行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微波治疗的双介入治疗,使肿瘤坏死范围与程度显著扩大,提高了疗效.我院采用UMC-Ⅰ型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仪,对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双介入治疗.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孙玮琦;王红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肺癌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我国是肺癌的高发国家,近十年肺癌已占据男女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并且80%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因此化疗在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肺癌特别是许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化疗效果不佳或者初治效果较好,但再次治疗却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研究表明,肿瘤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导致肺癌化疗效果不佳或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多药耐药现象的研究一直是肺癌治疗领域的热点问题,现将近几年肺癌相关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杨朝阳;陈公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葡萄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四种不同品系葡萄提取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成新生血管及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抑制作用.方法新鲜葡萄丙酮法提取,低温保存;葡萄提取物与血管内皮细胞在Matrigel(Ⅳ型胶原)上混合培养,形态学观察提取物抑制血管形成能力;葡萄提取物与血管内皮细胞在37℃,5%CO2条件下混合培养,6小时后取培养液在含有Gelatin(明胶蛋白)的凝胶上进行电泳(酶谱分析)检测葡萄提取物对MMP-2的抑制能力.结果四种葡萄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在5 mg/ml时均可部分抑制HUVEC在Matrigel上形成新生血管,20mg/ml时可以完全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除Chardonnay外,其余三种葡萄在20mg/ml均可完全抑制HUVEC的MMP-2的分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与植物化学物质(phytochemicals)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葡萄提取物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主要归功于其所含的植物化学物质,富含植物化学物质的葡萄具有某种程度的抗癌功效.

    作者:刘明;李春峰;林罗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无血清培养基对体外激活的A-NK细胞的支持作用

    目的多方面比较无血清培养基AIMV与完全培养基对体外细胞因子激活的NK细胞的支持作用.方法分别用AIMV及完全培养基培养粘附NK细胞(A-NK)和非粘附NK细胞(NA-NK),比较细胞的增殖能力、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表达粘附分子CD11c的能力.结果与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相比,AIMV培养细胞增殖能力、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表达CD11c的能力与之相当;在同一培养条件下A-NK细胞的增殖能力、杀伤活性高于NA-NK细胞.结论无血清培养基可替代完全培养基用于A-NK细胞的培养;A-NK细胞用于治疗肿瘤的过继免疫疗法要优于NA-NK细胞.

    作者:蓝毓滨;王志华;张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病理质控中全封闭自动脱水机的应用

    随着近代病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病理切片的质量越来越高.传统的人工组织脱水由于费力,对组织的脱水不够彻底而造成切片质量差,以及许多意外因素不能充分的保证脱水等距离的正常进行而逐渐被自动脱水机所取代.现在,一种更新型的、脱水更彻底的全封闭自动脱水机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接受.

    作者:张竞时;蔡晓雯;沈武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乳癌术中电刀游离皮瓣和术后引流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和简化根治手术中电刀游离皮瓣方法及其对术后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的影响.方法分析不同时期采用手术刀游离皮瓣和电刀游离皮瓣的效果,根据输血量、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发生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方法效果的差异.结果电刀游离皮瓣具有出血少、皮瓣坏死少的优点.结论电刀游离皮瓣方法在乳腺根治术和简化根治术中效果良好.

    作者:丛玉布;关曙光;张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形式及其治疗

    目的探讨直肠癌局部复发形式、原因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5年~1999年间收治的术后局部复发病例的复发形式、发生的原因及其治疗情况.结果本组术后局部复发病例186例,占同期全部直肠癌2 284例的8.1%,局部复发形式中,Miles手术者92例多为会阴部及骶前腔的复发,为47例(51%).另外20例为阴道壁复发.Dixon手术后主要为吻合口及其周围组织的复发,分别为64例及59例.占87.7%(64/73)及80.8%(59/73).淋巴结转移癌的复发为50例,占26.9%(50/186),复发是由于肠管切除不足,原发灶周围组织清除不足,会阴部组织切除不足及淋巴结切除范围不足所至.复发病例再次手术切除率为66.3%(123/186),其中的57例(46%)达到了临床根治程度,病变切除及根治切除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3.9%及33.9%.结论按根治原则彻底切除原发灶及其周围组织并彻底清除淋巴结是减少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并提高生存率根本措施.对于复发病例,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可以延长生存率.

    作者:徐海涛;董新舒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蕈样霉菌病7例报告

    蕈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MF)是原发于皮肤淋巴网状系统的特殊类型恶性淋巴瘤.发病初有一个自然过程,病情发展缓慢,往往出现非特异性皮疹数年后才能确定诊断.此病临床罕见,诊断困难,常因诊断延误影响预后.我院共收治7例蕈样霉菌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杨耀昆;孙宝杰;王俭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48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中平均年龄为43.2岁.根据肿瘤生长方式,瘤细胞异型,核分裂和肿瘤坏死进行乳腺叶状肿瘤分级,良性26例,交界性12例,恶性10例.全部病例采用手术治疗,肿瘤单纯切除术23例,良性、交界性、恶性复发分别为3/18、2/3、2/2;肿瘤扩大切除术15例,良性、交界性、恶性复发分别为0/8、1/5、1/2;乳房切除术10例,交界性、恶性复发转移分别为0/4、2/6.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可分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种类别,确诊和分级主要依靠病理组织检查.提示首次肿瘤彻底切除是治疗的关键,应根据组织分级及肿瘤大小决定手术方式.

    作者:平金良;章步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脾血管肉瘤3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脾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脾血管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48~60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消瘦、乏力.镜下显示:肿瘤由扁平、梭形、立方形的异型内皮细胞组成血管腔结构,排列呈单层或数层,也可向腔内突起成乳头状、肾小球样或实性巢状,部分区域形似纤维肉瘤样图像.网状纤维染色能清晰显示管腔结构,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表达CD31、CD34、FVⅢAg、VEA-1,不表达CD68、S-100、CK、EMA、lysosome.随访:3例均于术后3~6个月死亡.结论脾血管肉瘤是高度恶性肿瘤,预后极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确定肿瘤的内皮分化,脾血管肉瘤需与血管瘤、Dabsha瘤、Kaposi肉瘤、纤维肉瘤、转移性癌等鉴别.

    作者:刘创峰;徐黎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蛋白质芯片SELDI-TOF-MS技术及其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时代,其核心便是蛋白质组研究.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中多项功能的执行体,能直接反映基因给予的信息,其表达谱比基因表达谱更能直接反映生物体的功能机制,目前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蛋白质组学也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学科,已成为新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1].而蛋白质芯片表面加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 enhanced last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SETDI-TOF-MS)技术是继基因芯片之后的新一代生物芯片技术,它集芯片和质谱于一身,是当前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比较理想的技术平台.

    作者:尚利华;于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治疗研究

    目的通过对本组63例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治疗分析,探讨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治疗方法.方法21例单纯手术治疗,42例手术+辅助治疗(放、化疗),其中术前化疗19例.结果63例术后3年生存率为68.3%(43例),5年生存率为41.3%(26例),2年内复发率为20.6%(13例),2年内转移率为30.2%(19例).外院术后病例3、5年生存率分别是48.1%和33.3%;我院首诊病例的3、5年生存率分别是83.3%和47.2%.我院首诊病例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11.1%和22.2%;外院术后病例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33.3%和40.7%.结论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应以手术为主,术后补充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对于减少复发,提高生存期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郑珂;商冠宁;肖泽浦;王玉名;孙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环氧合酶-2与胰腺癌

    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是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合成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诱导酶,人体内的PG主要由它来合成.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COX-2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如胰腺癌、胃癌、肠癌等.国内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COX-2与胰腺癌关系密切,其将成为胰腺癌防治研究的新靶点.因此,研究COX-2与胰腺癌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COX-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COX-2选择性抑制剂在胰腺癌防治中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褚美芬;孙琦;孙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纤维蛋白原含量及时间变化对晚期胃癌的诊疗价值

    目的评价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伴时间缩短对晚期胃癌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2005年间在我院治疗的98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病例.比较患者胃癌的生物学性状,是否侵及浆膜层,淋巴结转移数目及临床手术方式的差异.结果两项指标均有变化组与二者均正常组比较:二者胃癌的生物学性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在浆膜浸透,淋巴结转移数目差别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临床手术方式的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伴有时间缩短的晚期胃癌患者的浆膜浸透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的数目较两项指标均比正常范围患者要高,同时其手术的可根治性也大大减小.

    作者:林罗强;刘明;薛英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PCIA方式应用阿片类镇痛药7500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回顾性总结癌症患者术后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方法7 500例ASA Ⅰ~Ⅱ级不同部位的癌症患者,术后应用阿片类镇痛药,以PCIA方式镇痛治疗,疼痛治疗时间为术后48h~72h.由麻醉科专职镇痛治疗医生观察记录各项指标,采用VAS视觉模拟方法对镇痛效果进行评估.观察记录副作用并对症处理.结果术后镇痛治疗效果达到满意及基本满意者合计7 253例,占96.7%.存在的主要副作用是嗜睡、恶心、呕吐、谵妄、呼吸抑制等,直接影响着阿片类镇痛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镇痛泵用药配方中联合应用了性价比较好的氟哌利多和格拉司琼两种止吐药,能够减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论PCIA方式应用阿片类镇痛药术后镇痛能安全、有效地维持血药浓度,镇痛效果满意.

    作者:王飞;丑伟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钙结合蛋白S100A4表达与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乳腺癌是威胁全世界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些年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发病高峰提前;虽然针对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已使其五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仍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近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某些基因活性改变及其表达产物在肿瘤的侵袭、转移和预后等一系列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近,通过cDNA文库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筛选出的S100A4蛋白就是一个与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等密切相关的重要因子[1-3].

    作者:李欣;张丽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肺癌中S100A4蛋白的表达与意义

    近年来,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己成为当前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肺癌患者临床确诊时已属晚期,其中50%以上患者不能手术,而绝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占肺癌的75%~80%,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对现行放疗和化疗又不够敏感,因此肺癌的治疗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某些基因活性的改变及其表达产物在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和预后等一系列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近研究发现:S100A4蛋白可以参与细胞周期调节,促进细胞异常增生,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率都有升高[1].因此,S100A4蛋白有可能成为预测肿瘤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标志物[1,2].本文主要对S100A4蛋白的结构、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和机制,及其在肺癌发生、发展和判断预后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齐瑞雪;徐向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