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青;赵吉祥;熊名副;李韶辉;肖锐;胡永恒;朱磊智;潘仕红
目的:比较新斯的明三阴交封闭与肌肉注射治疗肛门手术后尿潴留效果.方法:将肛门术后尿潴留的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4例应用新斯的明三阴交封闭治疗,B组41例应用新斯的明肌肉注射治疗.结果:A、B两组自行排尿的有效率分别为97.73%、85.37%,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斯的明三阴交封闭治疗肛门术后尿潴留的效果优于肌肉注射法.
作者:陈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肾炎2号对原发隐匿性肾炎单纯血尿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45例和对照组(B组)30例.B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A组口服肾炎2号,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症状、血尿、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86.6%,B组为5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肾炎2号能明显改善病人症状,降低血尿,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炎2号治疗原发隐匿性肾炎单纯血尿,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组.
作者:孙元莹;郭茂松;赵新广;王暴魁;张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是指腹压突然增加时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是女性常见病.其轻、中度首选非手术治疗.笔者采用隔盐灸神阙、关元、中极、三阴交,配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道如下:
作者:杨林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现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名誉校长的傅淑清教授是江西省名中医,全国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对于儿科疾病的诊治,可谓得心应手,笔者有幸跟师学习.2007年5~8月期间,老师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肺炎喘嗽4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小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何某,女,68岁,2005年11月6日初诊.患者半月多前感冒引发咳嗽、咯痰,不伴发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予抗炎治疗十几天,症状加重,于11月1日到某三甲医院做CT、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右肺中叶综合征(机化性炎症).为求中医治疗,随即来找我院刘贵颖主任诊治.症见:咳嗽,晨起及晚间睡前阵发,咳声剧烈,咯白粘痰,同时伴胸闷,寐差,舌红、苔薄腻而干,脉弦.听诊:右下肺呼吸音减弱.
作者:田常宏;刘贵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经对症治疗,大多可治愈,但易复发.多次复发,久治不愈者称为顽固性网球肘.临床发现顽固性网球肘常合并同侧颈、肩及肘外侧疼痛,笔者认为这与颈5~6脊神经根受卡压有关.临床36例患者经推拿治疗后,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国军;应彬彬;李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四逆散出自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组成.此方为和解剂中调和肝脾的常用代表方剂之一.方中用柴胡,和解少阳,使枢机运转而郁热透达;芍药、甘草,以调理肝脾,则土木得和,气机流畅.同时,柴胡与枳实同用,可以升清降浊;芍药与甘草同用,可以缓急舒挛.合而成方,可散气血之郁滞,宣气机之不畅,从而使表里得和,肝脾两调.笔者运用此方为主应用于临床,随症加减,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举门诊四则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肖旺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我们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东莨菪碱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男37例,女13例,年龄3~13岁;对照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3~13岁.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AGN诊断标准[1].
作者:肖祎;胡敏;叶乐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全身性、慢性心血管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等范畴.既往多责于肝阳、肝风、痰浊、瘀血为本病的病机,论治上以潜阳、息风、祛痰、化瘀等为法.笔者经多年临床验证,应用活血通络汤治疗Ⅰ-Ⅱ期高血压病46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勤;刘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腰椎骨质增生症为中老年常见多发的慢性关节病.我们运用温针灸治疗本病20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00例,男94例,女106例;年龄21~79岁,其中21~39岁27例,40~49岁51例,50~59岁64例,60~69岁38例,70~79岁20例.
作者:宋南昌;万福英;徐涵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骶髂关节错缝又叫骶髂关节错位、骶髂关节半脱位.笔者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对该病62例进行了规范治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2例中,男性21例,女性41例;右侧33例,左侧29例(其中前错缝24例,后错缝17例,上错缝21例);年龄9~57岁,平均30.7岁;病程1天~4年8个月,平均71天;有明确外伤史者51例,占80.9%.
作者:王祉武;黄夏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我院普外科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患者使用中药自拟方如意金黄通石汤进行治疗,在临床症状改善及预防结石复发方面,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小平;张绪平;刘朝晖;江邦坚;石磊;戴鸿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收到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辨证分型1.1 阴虚内热症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早泄遗精,溲黄而热.舌质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作者:来优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笔者用自拟方乳腺散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良好,为进一步了解乳腺散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我们做了有关研究,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乳癖的诊断标准,随机收集152例乳腺增生病例,年龄大者46岁,小者25岁,平均33岁.
作者:李建国;吴国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腹部绞痛,是急腹症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输尿管结石为多见.超声检查对输尿管扩张程度与结石所在部位的判断定位准确.现将我院2003年6月~2006年8月经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所致输尿管扩张的218例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冯燕平;冯永福;何晓静;李彬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介绍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手术技巧.方法:对2001年3月~2006年3月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的6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随访450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2个月.除在术中有3例神经根牵拉损伤、2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引起下肢麻木、2例硬脊膜撕裂、脑脊液外漏、皮肤迟愈合外,其余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术后无并发症.临床疗效有优422例(93.8%),良25例(5.5%),差3例(0.7%),优良率99.3%.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掌握好适应症基础上,其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吕一;王龙剑;余兆仲;傅宏;徐国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参佛胃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血清胃泌素(GAS)和血浆胃动素(MTL)的影响,探讨参佛胃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采用100μg/ml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2%水杨酸钠和30%酒精等综合方法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采用高中低剂量参佛康煎剂灌胃治疗,并设空白组和模型组,维酶素组,放免法测定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含量.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降低,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参佛胃康大、中剂量组对胃泌素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胃动素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参佛胃康能使异常改变的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参佛胃康可能是通过对胃肠激素的调节而达到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
作者:李守朝;王峰;蔺焕萍;周晓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 病例介绍李某,女,30岁,2003年5月27日初诊.患者于2003年3月突觉胸闷,呼吸困难,稍有心慌,至南京市鼓楼医院经骨髓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见骨髓纤维化,血小板高为1 300×109/L,住院服用羟基脲0.5 g,2/日,注射干扰素1个月,仍难控制,1周须行2次血小板去除术.近2个月来月经逐渐减少,现1天即净,色暗黑,有块,经常形寒,怕风,胃寒腰冷,大便日2~3次,成形,食纳良好,厌油腻,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细.辨证属阳气不足,瘀血内阻.
作者:杨月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儿童弱视的防治已经引起眼科医生和广大家长的重视,同时也是儿童眼病中常见的一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90例儿童为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眼科视光门诊接诊的病例,男52例,女38例;双眼71例,单眼19例,共161眼.年龄3~12岁,平均6.6岁.
作者:王江英;黄冰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排卵障碍是引起女性不孕症的主要病因之一.约占不孕症的25%~30%,近年来以中医、中医药结合、针灸为主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现介绍如下:1 中医治疗吕氏等[1]采用补肾宁心法治疗无排卵性不孕,治疗组在补肾滋阴养血方中加入酸枣仁、柏子仁等养心之品,对照组用克罗米酚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7.5%(妊娠率40%),对照组总有效率85%(妊娠率15%),两者总效相似(P>0.05),但妊娠率中药组处于优势(P<0.05).
作者:秦小珑;乔玉丹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