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掌兰;朱友风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化痰法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治疗中的作用及该法对缺血性中风的症状、血浆纤维蛋白原、血脂的影响.方法:将所选入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分别予以益气活血化痰法和活血化瘀法治疗.观察两组间治疗前后疗效及血脂、纤维蛋白原变化.结果:两组的临床疗效评定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作用经统计学检验,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优于单纯活血化瘀法.
作者:马岩梅;王海燕;彭兴华;齐锡友;卢晨;孙三峰;谢春荣;佟琦媛;李连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方法:将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对照组口服舒丽启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较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优于口服舒丽启能.
作者:刘向津;张燕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四物汤出自<和剂局方>,是治疗血虚血滞的代表方剂.该方由当归、地黄、芍药、川芎四味药组成,方中当归活血调经,地黄滋阴补血,芍药养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四药伍用,功能补血调血,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其重点尤在于养血调肝.由于女子以血为用,以肝为先天,故该方临床上又为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方剂,以该方为基础进行加减变化,可衍变为许多治疗妇科疾病之方,本文仅就妇科临床常用方剂作一浅析.
作者:彭莉莉;谭秀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腰痛以及大腿后侧及小腿前外后侧疼痛、麻木、肌力下降;根性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之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笔者自2003年起在电针基础上采用复方骨肽注射液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患者50例,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
作者:田海燕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玻璃体积血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促进积血的吸收、减少玻璃体内积血残留、防治机化物产生、预防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均有重要临床价值.因此探求治疗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方法是防盲治盲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随师采用早期活血化瘀中药,同时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重症玻璃体积血,取得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贾站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糖尿病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案,但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近年来,笔者应用自拟益肾降浊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虞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小儿目眨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西医疗效不满意.笔者近年采用自拟蝎蝉止痉汤治疗小儿目眨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辛克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四联疗法治疗乙型肝炎(轻、中度)49例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9例用四联疗法(苦参素胶囊+左旋咪唑+乙肝疫苗+潘生丁),3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30例,服用乙肝宁颗粒,3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49例,基本治愈10例,好转31例,总有率83.67%;对照组30例,基本治愈5例,好转13例,总有率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治疗组37例(75.5%);对照组16例(53.3%).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HBeAg转阴:治疗组30例(61.2%);对照组11例(36.7%).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HBV-DNA转阴:治疗组30例(61.2%);对照组11例(36.7%).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中度)患者临床疗效优于乙肝宁冲剂.
作者:李慎勤;邹金生;易安鸣;林亚;胡勤辉;熊媛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支气管哮喘至今仍无根治方法,激素仍是本病一线防治药物,但是大剂量长期应用激素治疗,哮喘症状获得缓解的同时也常常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弱,临床上有部分哮喘患者,常因撤停激素,导致哮喘发作或加重,病情反复,恶性循环,形成激素依赖性哮喘(steroid-dependent asthma SDA),对其治疗目前仍然较棘手,已成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学者关注和研究的一大课题.兹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吴寒;史锁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多发生在颜面部,如治疗欠妥,每易留下疤痕、色素沉着等而影响以后的美观.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肺胃湿热、郁滞不散所致,在治疗上主张以清化湿热,凉血消痤为法.笔者用经方泻心汤加味内服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索中药黄花组方外用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作用,弥补西药治疗的不足,降低病残率,促进患者下肢神经病变的恢复.方法:2组在严格控制糖尿病及感染的基础上采用如下方法治疗.对照组20例口服弥可保每次500μg,3次/天;维生素B1每次20 mg,3次/天川芎嗪每次100 mg,3次/天.均20天为一疗程.治疗组给予中药黄花组方外搽治疗.结果:经1~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81.2%,对照组总有效率5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13,P<0.05).毒副反应: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除原基础病的改变外,肝肾功能等无异常变化.结论:黄花组方外搽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佳,方法简便易行,安全,病人无痛苦,易接纳.
作者:黄琪;喻康野;彭辉;何玲;张彦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以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男性老年常见病,属中医学癃闭范畴.笔者以通瘀化痰散结为法辨证治疗本病,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葛平玉;蒋维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途径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其主要病理特征为系膜细胞(MC)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积聚,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扩张,是肾小球硬化的主要特点[1].
作者:朱晓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2000~2005年我地区甲型副伤寒流行,我们对院内住院患者应用益原承气汤配合西药治疗,临床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对近年来中医学说学派研究领域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从医家学说的起源与形成、汉代张仲景学说、晋隋唐宋医家、金元医家、明清医家、近代医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讨论了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的思路.
作者:方东行;徐敏;施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 案例患者曹某某,男,86岁.因排尿排便不畅3个月于某医院诊治,肛门指诊扪及前列腺肿块,该院做CT示前列腺肿瘤伴直肠转移.无病理诊断.因年龄较大并有肺心病、冠心病史,且影象学检查已有转移灶,故未手术.患者随即到省肿瘤医院求诊,证实前述诊断,予甲地孕酮口服,未做其他治疗.
作者:钱琪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通过对<伤寒论>肝乘脾证、肝乘肺证针刺期门的分析,学习了张仲景根据五行生克进行辨证治疗的诊治思路,探讨了其选穴严谨、取穴精当的用针特点,总结了<伤寒论>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补充了对<伤寒论>部分学术精神的理解.
作者:王炳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 病案患者,女,12岁,因患感冒,全身酸痛,下肢无力,体温39℃,来我院就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入院治疗.给予注射用穿琥宁16 mg(兰州大得利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050503)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分钟30滴.2分钟后,患者出现心悸、头晕,5分钟后患者面部、颈部的皮肤粘膜充血、潮红,伴有大汗,浑身无力,血压急剧下降至零.
作者:丁利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现在的中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这是社会的普遍看法.为什么会这样认为?除了中医在人格精神、人才结构等方面的变异外,在技术层面的异化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中医技术的异化也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拐是骨科下肢骨折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常用的辅助工具.临床实践证明,在下肢骨折时,正确、合理地使用拐,对加速骨折愈合,早期恢复肢体功能,防止骨折畸形发生有重要意义.下面就拐的应用介绍如下.
作者:章掌兰;朱友风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