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王国三分型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经验

王洪林;张雪红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 肾炎, 中医药疗法
摘要:河北省唐山市中医院著名老中医王国三,学识渊博,深谙医术,许多领域均有独到之处.我们侍诊在侧,聆听教诲,获益颇多.就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型治疗而言,所涉脏腑为肺、脾、肾,其发展变化规律,王老认为当分4型,即脾肺气虚湿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虚衰型.而脾虚又是各型中的共性,所以治疗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调补脾气,保持脾气的正常运化功能,这是病愈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现分别叙述如下.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通心络胶囊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糖尿病(DM)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药理及实验研究表明,血液粘度的增高与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积极改善DM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防治DM慢性并发症有效途径之一[1].笔者采用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通心络胶囊,观察治疗44例Ⅱ型DM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吴洁;张洪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百合安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48例

    自2003年1月~2004年7月,笔者应用自拟百合安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4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长德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中医复兴之路何在?(四)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清热解毒祛湿法治疗肾小球肾炎体会

    近年来,湿热在各类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湿热伤肾是肾小球肾炎病机的一个基本环节,且贯穿于整个肾病病程的始终,因此本人认为清热解毒祛湿法是治疗肾小球肾炎的基本大法.现论证如下:

    作者:张赛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自拟九味消毒饮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40例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病,目前西医尚缺乏特效疗法,笔者试用自拟九味消毒饮为主,辅以西医常规药物治疗该病40例,并与单纯西药组38例相对照,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王慎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黄芪煎液熨烫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褥疮82例

    褥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要的营养,以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形成溃烂和组织坏死.常发生于长期卧床病员以及危重病员,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疾病的转归,所以在临床上对褥疮进行及时得当的治疗是临床皮肤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我们采用黄芪煎液熨烫,配以红外线照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建峰;王玲玲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食饵性腹泻86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食饵性腹泻的临床价值.方法:中医辨证分型并以保和丸、参苓白术散为主随证加减,配合中药脐敷、西药复方地芬诺酯片口服.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96.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食饵性腹泻疗效显著.

    作者:姚金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青黛散加味治疗尿布皮炎42例

    发生在尿布遮盖部位的局限性皮炎叫尿布皮炎,是婴儿的常见病,我们应用青黛散加味治疗尿布皮炎42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庆雨;杨红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萆薢五味消毒饮治疗解脲支原体感染性男性不育症36例临床观察

    解脲支原体(UU)引起男性泌尿生殖系感染而导致男子不育症所占比例较高,单纯抗生素治疗易产生耐药,自2001年11月~2004年9月,我科采用萆薢五味消毒饮治疗UU感染性男性不育症3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刚;李承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骨增合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目的:对比中药骨增合剂和甲氨喋呤(MTX)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97例AS病员随机分为两组,骨增合剂组93例,MTX组104例.两组均联合使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连续治疗3个月,同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美洛昔康分散片7.5 mg,1次/日.结果:骨增合剂组总有效率80.6%,MTX组总有效率76.9%.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增合剂的药物不良反应为16.9%,MTX不良反应为48.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骨增合剂治疗AS和MTX相比,疗效相似,而安全性好.

    作者:周正球;吴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伤寒论》在中医骨伤科中的应用体会

    本人在既往学习<伤寒论>理论的同时,结合骨伤临床实践,日久形成了一点个人的认识与心得体会,略述于下:

    作者:涂兴明;徐必达;苏燕娴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针刺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疗效及机理分析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与药物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疗效及其机理探讨.方法:采用针刺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32例,并设药物治疗组30例作为对照.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6.88%,显愈率(痊愈+显效)81.25%;药物组有效率86.67%,显愈率53.33%,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x2检验,P<0.05).结论:针刺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神经、精神症状.

    作者:钟英志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历代运用益智方药规律的探讨

    古往今来,保持旺盛的意志、充沛的精力、超人的记忆思维力为每个人所企望.历代不少中医学家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本文试图通过对历代益智药物和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为益智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线索.

    作者:刘维宾;刘维政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芪贞七莦散加减治疗乙型肝炎体会

    芪贞七莦散组成:北芪15 g,龙胆草10 g,淫羊藿10g,猪苓15 g,蛇舌草30 g,菟丝子15 g,鹿衔草20g,虎杖20 g,贯众15 g,茵陈30 g.水煎服,每日1剂,服5个月.

    作者:曾金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脑卒中后抑郁早期干预性治疗的临床分析

    脑卒中是一种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导致患者生理残疾、情感障碍,特别是卒中后抑郁症严重影响病人康复,降低其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越来越多,早期诊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对426例脑卒中患者伴发抑郁症的发病率、影响因素及早期干预性治疗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龙学全;胡文胜;郭景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中药退翳灵治疗翼状胬肉79例分析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中药退翳灵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自患者角膜缘上或下方取一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移植到胬肉切除部位,术后使用中药退翳灵以阻止胬肉复发.结果:79例116只眼中有78例115只眼自觉症状消失,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胬肉未复发.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中药退翳灵治疗翼状胬肉疗效可靠,取材方便,无排异性,防止了胬肉的复发.

    作者:刘锋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王国三分型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经验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院著名老中医王国三,学识渊博,深谙医术,许多领域均有独到之处.我们侍诊在侧,聆听教诲,获益颇多.就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型治疗而言,所涉脏腑为肺、脾、肾,其发展变化规律,王老认为当分4型,即脾肺气虚湿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虚衰型.而脾虚又是各型中的共性,所以治疗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调补脾气,保持脾气的正常运化功能,这是病愈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现分别叙述如下.

    作者:王洪林;张雪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顽固性湿疹1例

    笔者曾遇1例顽固性湿疹,后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取得良效.现报告如下:杨某某,男,70岁,退休工人,2004年8月5日就诊.患者1年前从大理到丽江老家居住,食牦牛肉后出现双手前臂、双小腿起红色丘疹,散在小水疱,瘙痒剧烈.经丽江地区医院、诊所等多处诊为湿疹,经中西医内服、外洗及抗过敏治疗效果不显,反复发作.1周前无明显诱因上症加重,右小腿下1/3并足部轻度浮肿,予西医输液5天治疗(具体不详),

    作者:蒋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防治初探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是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不孕发生率为30%~40%.此病一般见于育龄妇女,以经期及行经前后下腹部胀痛、肛门坠胀、疼痛剧烈、进行性加剧,经量过少或过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作者:肖美满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成角定点旋转复位治疗寰枢椎半脱位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女,6岁,于2003年4月24日在幼儿园练舞蹈时,不慎额部撞击墙面,当时仅感额部疼痛,几天后,出现多部位刺痛,时觉头部、胸背部、手心和脚底针刺感,为时短暂,但出现频繁.于5月6日就诊某医院,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消失,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两侧块距离不等.诊断:寰枢椎半脱位可疑.予牵引与手法治疗.1周后,未见病情好转.5月16日转院治疗,再次摄片检查,确诊为寰枢椎半脱位,住院治疗.采用颈围固定,牵引推拿等方法,但效果仍欠佳.

    作者:周才生;祁金忠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