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紫癜5例

王志勇

关键词:清热解毒法, 活血化瘀法, 紫癜
摘要: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治疗5例皮肤紫癜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在20~30岁,病程大多初发,均有自发性出血表现.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牛珀至宝丹和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对内毒素休克大鼠NO、NOS的影响

    目的:观察牛珀至宝丹(NPZBD)与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以及两药合用(CNI)对内毒素休克大鼠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采用外源性内毒素休克模型,分组观测NPZBD、IgY、CNI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AP)、NO、NOS的影响.结果: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血压都明显下降,而牛珀组、免鸡组、牛免组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其他组:血清中NO的含量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免鸡组、牛免组、牛珀组(P<0.01);牛珀组、牛免组的NOS水平较模型组也显著降低(P<0.01).结论:IgY、NPZBD、CNI均能减轻内毒素休克大鼠的血压下降,抑制内毒素所诱导产生的NO、NOS,从而起到抗内毒素休克的作用.

    作者:马超英;陈玉英;彭仁才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黄芪、丹参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丹参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6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A(常规治疗)组34例和B(常规加丹参、黄芪治疗)组33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3个月后监测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门静脉血流速度(Spv)、脾静脉血流速度(Ss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及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层粘蛋白(LN)各1次,并作对比分析.结果:B组Dpv、Dsv缩小,Spv、Ssv加速,Qpv、Qsv减少,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且HA、PCⅢ、LN有明显改善,与A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黄芪、丹参能较好地改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改善肝纤维化有关.

    作者:曾芬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陈钢运用四神煎的临床经验

    成都中医药大学陈钢教授在临床上善于运用古代名方验方治疗疑难杂症,效验俱佳.笔者有幸跟随陈钢老师门诊,见陈师以辨病为经,辨证为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相关西医病症,运用古代名方四神煎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陈师运用四神煎的治疗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宋良瑾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加味桂枝汤治疗半身麻木验案1例

    患者程某,男,52岁,农民.右侧半身麻木近1年,经当地医院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当归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等近4周,口服ATP片等营养神经药物治疗2个月,均效果不明显,于2003年10月16日来诊.

    作者:余秋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自拟蚕苡汤治疗骨质增生证142例

    笔者自1996年始用自拟蚕苡汤加减治疗骨质增生证14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42例,均行X线摄片确诊,经CT检查排外椎间盘突出.其中男82例,女60例;年龄34~72岁,其中34~40岁41例,41~50岁63例,51~60岁34例,61岁以上4例;病程1~6个月47例,6~12个月72例,1年以上23例;颈椎增生者49例,腰椎增生者93例;湿热型(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24例,寒湿型(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118例.

    作者:张显智;晏星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金匮要略》治湿方证及特点

    湿邪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成为病理产物,从而引起多种病证.今对<金匮要略>中湿邪所致病证以及仲景治湿特点做如下总结:

    作者:韩永刚;胡荫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阴道炎临床观察

    老年性阴道炎多见于老年妇女,也发生于卵巢功能衰退、卵巢手术切除后的雌激素缺乏的中年妇女.目前国内多采用少量雌激素软膏外用及口服雌激素替代疗法,远期疗效不甚满意,复发率较高及有增加阴道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小芬;杨京;熊小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柯琴六经类方法的由来及意义

    按六经类方,即将<伤寒论>方按六经分类,这种分类法较早见于元·王好古<阴证略例>及喻昌<尚论后篇>,而对这种分类法发明较多的是清代的柯琴.略述如下:

    作者:杨金萍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中西医综合治疗宫腔粘连43例分析

    子宫腔内粘连(IUA)由Asherman于1948年首次提出,多见于各种宫腔内操作如人工流产、诊刮、剖宫产术后引起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腹痛(痛经)、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稳定,本研究着重探讨如何提高宫腔粘连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长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木瓜四虫汤治疗腰椎骨质增生200例

    由腰椎骨质增生引起的腰腿痛、下肢麻木、行走困难等病症,是临床常见的疑难杂证,治之颇为棘手.吾经长期实践与总结,自拟木瓜四虫汤用于此疾,已取得显著成效,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痛苦.

    作者:胡美根;李镍;钱桂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肺炎糖浆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86例

    1998年6月至2004年3月,我院用自制肺炎糖浆加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86例,并随机设单纯抗生索治疗的对照组83例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美;龚梦玉;许静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远期疗效观察

    笔者早在1989年就开始用化脓灸治疗哮喘,通过长期的临床摸索,于1995年开展了三伏天化脓灸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取得满意疗效,现简介如下.

    作者:洪建云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对于《内经·灵枢》骨度、肠度的验证分析

    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灵枢>中有关古人骨度尺寸的记载,折合成现代公制长度单位,即1寸≈2.333cm,再在现代人躯体骨骼上进行比较验证,发现两者之间几乎吻合.有关肠度尺寸数据,先以1寸≈2.333cm折算,再以一个矫正系数0.597 3,所得数值与当今人体解剖学肠道长度也十分近似.从而显示了中医学源远流长,其深渊理论是建立在先人当时所能掌握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作者:陈匡时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除风益损汤对眼外伤应用举隅

    除风益损汤出自元末明初倪维德所著的<原机启微>一书,该方具有养血活血、除风益损之功,用治各种眼外伤.方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藁本、前胡、防风7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四物汤养血活血,养血而不滞,行血而不破,畅达肝血以养目窍;佐以前胡、藁本、防风祛风逐邪通络以助消瘀明目,三药合用,祛风而不燥,无伤阳之弊.风气通于肝,风药则能入肝,目系高位,非轻灵开发之药不能入,故此3味药,既为祛风逐邪而设,又有升引药力的作用.综观全方,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眼外伤的治疗,疗效颇佳,现举例介绍如下.

    作者:潘萍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川芎茶调散合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偏头痛32例

    我们运用川芎茶调散合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偏头痛32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何成华;许新晖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清热利水结合牵引按摩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所造成的腰腿痛临床症候群,是一种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多发于中青年人.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负重努腰或腰部闪扭所致突然发病,或使原有较轻症状骤然加重.起病较急,以剧烈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为特点,活动明显受限,患者往往不敢随意活动腰部,站立、行走困难,严重时需卧床且不敢完成床上翻身动作.1997年10月至2004年3月笔者采用清热利水法结合牵引按摩,非手术治疗7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夏雄智;李顺华;赖茂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运动配合弹拨法治疗岗上肌肌腱炎

    从1998年9月以来,笔者采用运动配合弹拨法治疗岗上肌肌腱炎12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全晓彬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补中益气汤新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芩、人参、当归、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等功用,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等各种疾病,临床运用较广泛,使用恰当,每收捷效.现举例如下:

    作者:周燕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复方鼻炎汤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

    自2002年10月~2003年10月,笔者运用自拟方复方鼻炎汤内服与外熏相结合法,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洪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定喘汤加虫类药治疗小儿哮喘50例

    笔者近年来以定喘汤加虫类药治疗哮喘50例(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1~6岁,病程1~10天,22例曾在各大医院做过敏原检查为螨虫、蟑螂、尘埃、花粉等过敏),获得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

    作者:胡若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