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铁性贫血中医药研究进展

周红;钟毅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 中医药疗法, 综述
摘要:缺铁性贫血(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这种贫血的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是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根据IDA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中“虚劳”“虚损”“萎黄”“黄肿”和“黄胖”等证的范畴.近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合谷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风湿性多肌痛

    风湿性多肌痛,中医诊为肌痹,属痹证范畴.以肌肉疼痛为主征,好发于腰、头颈项、肩背部的肌肉.急性发作时疼痛较剧,有明显压痛,病肌有轻度肿胀,但无焮红与灼热,体温微升,常兼头痛.现代医学对本病目前无特殊疗法,多采用对症处理,且效果不理想.近5 a笔者运用<内经>“合谷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本病,近期疗效尚属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兴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林状元龚廷贤

    龚廷贤,字子才,江西金溪人.曾隐居金溪县云林山中,故别号“云林山人”.生于明@嘉靖元年(1619),享年97岁.龚氏出身于世医之家,曾任太医院吏目.其父龚信,字瑞芝,号西园.精岐黄家言,医名当世,亦曾授太医院衔.弟廷器,子懋升,侄懋官,均为医官.廷贤悬壶60余载,学验俱丰,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现将对龚廷贤生平的粗浅研究陈述于下,以飨同仁.

    作者:万少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弹拨、静按法治臀上皮神经损伤540例

    笔者从1982~1999年在门诊中运用弹拨、静按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540例中,男397例,女143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7~60 d;多数病例都有明显的闪扭等外伤史,伴一侧腰臀部疼痛,检查患侧髂脊中点下3~4 cm处有一凹槽,亦摸到一条索状物,触痛尤甚,行走困难,少数

    作者:张恩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行气益气活血汤治疗心绞痛100例

    1991年以来,笔者采用行气益气活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卢菊兰;胡平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补中益气法治验4则

    补中益气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笔者介绍鼻、耳、眼、咽喉等部位医案数例如下:1鼻渊

    作者:赖宗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单托石膏固定治肱骨髁上骨折25例临床观察

    肱骨髁上骨折的外固定方法很多,传统常用的有小夹板等,综观其优缺点,虽然简便易行,效果也不错,但固定期间夹板常易松动,需经常调整,否则影响固定效果,同时患肢远端长时间肿胀,患者较为难受,造成肘内翻畸形的也并不少见.近年来我们采用单托石膏屈肘固定(伸直型),能够克服上述的弊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谢寿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真武汤治疗围产期心肌病

    1临床资料从1986年6月~1999年3月,我们按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肌病联合会(1980年)诊断标准,对8例产妇合并心肌病住院患者,在排除了妊娠中毒症和其它各种病因的心脏病后,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发病年龄大的36岁,小的23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咳嗽、心前区不适、心脏增大、肝肿大、浮肿等心力衰竭症,无栓塞症.

    作者:刘文飞;肖秋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杜家经治疗老年病经验探析

    老年人因于肾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以致气机升降失常,痰浊瘀血内生而产生诸多老年病.吾师杜家经教授针对老年人特有之发病机理,予以相应辨治,多获疗效,试将其经验探析如下:

    作者:张莉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Ⅱ型糖尿病57例临床观察

    自拟降糖方配合美吡达治疗Ⅱ型糖尿病57例.并与对照组54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49.1 2%),有效24例(42.11%),无效5例(8.77%),总有效率91.23%.患者除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外.血糖亦大部分下降趋于正常.对照组显效1 7例(31.48%),有效21例(38.89%),无效16例(29.63%),总有效率7O.37%.经统计学处理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唐桂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逆流挽舟法治妇科病3则

    “逆流挽舟”法是清初名医喻嘉言在<医门法律@痢疾门>对外感夹湿证痢疾的治法.除有痢疾主症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表证,用人参败毒散为主方治疗.本方疏表除湿,寓通于散,使表解而里滞亦除.亦即所谓从表陷里者仍当由里出表,犹如在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笔者用此法治疗妇科病每获良效.兹举3则如下:

    作者:谢慧明;刘丰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颈椎康复汤治疗颈椎综合征26例

    颈椎康复汤具有舒筋、通络、解痉、祛风、除湿的功效.笔者根据中医学理论,对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45~67岁)患颈椎综合征的病例临床观察治疗结果,其疗效较为满意.现简介于下:

    作者:占盛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从痰瘀论治脂肪栓塞综合征治验体会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创伤骨科危重并发症之一.我们根据中医辨证,受洪广祥教授从痰瘀论治肺系疾病的经验启示,从痰瘀论治并配合西药成功救治了3例病情凶险的完全型脂肪栓塞肺综合征患者,现将其中1例典型病例治疗经过及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伟明;胡立敏;刘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通利水道法治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

    治疗组以水蛭10 g、急性子10 g、益母草20 g、冬葵子10g、皂角刺10 g、泽兰10 g、巴戟天10 g、桂枝10 g、台乌15 g为基本方,水煎,日服1剂,30 d为1个疗程.兼湿热者,加川黄柏、川牛膝、鱼腥草、马鞭草;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肾阴虚者,加制首乌、栀子、女贞子、山茱萸;肾阳虚者,改桂枝为肉桂粉吞服,加淫羊藿、益智仁、菟丝子等;尿闭者,加蝼蛄虫3只,尿通即除.对照组以江苏盐城药厂产竹林腰片治疗.均治2个疗程后,治疗组135例临控、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2、64、26、13例,对照组60例,分别为5、1 2、25、18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健脾化湿汤治疗67例妇科术后气虚湿阻证

    多年来笔者通过对妇科术后病人的观察,注意到术后特殊的环境,易造成气虚湿阻证,并用自拟健脾化湿汤治疗67例(年龄大57岁,小22岁;全子宫切除术50例,附件术14例,盆腔脓肿术3例;全部病例均未伤及肠道,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于术后3~4 d出现症状者42例,5~7 d出现症状者25例;均表现脘腹胀满、恶心欲呕、纳呆、大便不爽,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厚腻,脉濡缓),日1剂,水煎2次温服.服中药3~5剂后,57例症状消失,10例症状缓解.自拟健脾化湿汤组成:茯苓1 5 g,白扁豆15 g,白术9 g,陈皮6 g,川朴6 g,枳壳6 g,半夏9 g,藿香6 g,神曲15 g.

    作者:刘秀峰;陈丽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综合疗法治胆道蛔虫残体滞留120例

    胆道蛔虫残体是胆系结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胆道感染诱因之一.此症多见于B超诊断报告,现代医学尚无此病名,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采用综合方案治疗此症120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眼科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眼科手术是治疗眼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术后常有一些并发症发生.本文就眼科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中医治疗,举例分述如下.1视网膜脱离术后网膜下积液

    作者:洪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腕踝针治疗落枕32例临床观察

    笔者运用腕踝针治疗落枕32例,并设体针对照组30例,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腕踝针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小15岁,大56岁,平均38岁;病程1~3 d.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小18岁,大55岁,平均35岁;病程1~3 d.

    作者:何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生品与制品不可代用

    中医处方是医师给患者治病用药的书面医嘱,其药物的配伍、剂量比例及生熟品选择等,都是医师根据辨证原则而精心确定的.宋、金时代医学家刘完素说:“方不对证,非方也;剂不蠲疾,非剂也.”足见医师治方严谨入微,用心良苦.但在实际配方中,或因药物不齐,或因未有脚注等原因,时有生熟同付的现象,从而忽视了处方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违背了严格按处方付药的原则,使得难以取得预期疗效.

    作者:李秀英;郑小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刺感传与中风疗效

    在提高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面,针刺感传与否是极其重要的尺度.笔者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研究中心进修1 a,师从多位针灸专家,深刻体会到“气之病所”“气至而有效”的内涵.兹介绍几个偏瘫常用穴位的针法及其得气标准以飨同道.

    作者:王志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远道单穴治疗痛证的几点体会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针刺、艾灸某些腧穴来实现的,故在临床上对腧穴的选取和处方的组合适当与否,是针灸疗效优劣的关键之一. 在临床上,疾病是千变万化的,而腧穴的主治作用又错综复杂,为了执简驭繁,迅速而准确地选穴,人们总结出了近部、远端、随证三大取穴原则,并泛用于临床.三法可并用亦可单用,并用虽也可见疗效,但一病取穴众多,往往增加病人痛苦,形成“痛上加痛”,而笔者近期在临床上却钟情于远端单穴治疗疾病,尤其在急性痛证方面收效甚佳.

    作者:彭恩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