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真武汤治疗围产期心肌病

刘文飞;肖秋萍

关键词:围产期心肌病, 真武汤
摘要:1临床资料从1986年6月~1999年3月,我们按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肌病联合会(1980年)诊断标准,对8例产妇合并心肌病住院患者,在排除了妊娠中毒症和其它各种病因的心脏病后,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发病年龄大的36岁,小的23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咳嗽、心前区不适、心脏增大、肝肿大、浮肿等心力衰竭症,无栓塞症.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概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是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以外部位所引起的一种病变.以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性交痛、腰骶痛、月经失调、肛门坠胀、不孕、局部有触痛结节或包块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药治疗本病对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不孕者的妊娠率有显著疗效.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兹概述如下:

    作者:卢翠云;熊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生殖器疱疹的中医药治疗

    生殖器疱疹系感染病毒所致,是常见的性病之一,多数由不洁性交而传播,它好发于包皮、龟头、冠状沟、阴茎、大小阴唇等处.其特点为水泡易破而糜烂,疼痛较剧,也有不痛或轻度瘙痒者,可形成浅溃疡,且反复发作,并可继发其他感染,本病易使孕妇流产、早产或畸胎、死胎,有关资料表明宫颈癌与本病也有密切关系.笔者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疗效.此病中医谓之热疮、阴疮,阴部系厥阴经所布,急性发作多系肝胆湿热下注,反复发作则责之脾胃运化失健而湿阻,或热邪伤津,阴虚内热为患.在临床上按此3证辨证施治.

    作者:张宝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尼莫地平合银杏叶制剂治偏头痛临床观察

    偏头痛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国内外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为单一用药.近2 a来笔者以尼莫地平与银杏叶制剂--心脑宁口服液联用治疗36例(男9例,女27例;年龄20~65岁,平均37岁;病程均在1 a以上.每月至少有1次以上发作),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治疗方法头痛发作时口服尼莫地平40mg、心脑宁口服液10 mL及安定5 mg,均1 d 3次,至疼痛缓解,或连服2 d.

    作者:文丽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冰血散治疗带状疱疹156例

    笔者从1985年起,自拟冰血散外用治疗带状疱疹1 56例均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马卫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论治管见

    带状疱疹相当于中医学的蛇串疮、缠腰火丹等.其后遗症为水疱疹结痂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疤痕和神经痛,以神经痛为主,持续数年至数十年不等.疾病部位虽然在疱疹分布之处,但其疼痛时轻时重,发作无时,或在疱疹的某一个部位较明显,或伴有麻木不仁,肌肉板滞或弛缓,肌肉痿缩,夜间常影响睡眠,年龄越大,发病部位越高,疼痛越重.

    作者:符春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脑梗塞26例

    从1988~1998年,运用活血化瘀及化痰理论,自拟川芎参蒲汤与西药结合治疗脑梗塞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远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远道单穴治疗痛证的几点体会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针刺、艾灸某些腧穴来实现的,故在临床上对腧穴的选取和处方的组合适当与否,是针灸疗效优劣的关键之一. 在临床上,疾病是千变万化的,而腧穴的主治作用又错综复杂,为了执简驭繁,迅速而准确地选穴,人们总结出了近部、远端、随证三大取穴原则,并泛用于临床.三法可并用亦可单用,并用虽也可见疗效,但一病取穴众多,往往增加病人痛苦,形成“痛上加痛”,而笔者近期在临床上却钟情于远端单穴治疗疾病,尤其在急性痛证方面收效甚佳.

    作者:彭恩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钩沉膏治风湿性关节炎86例报告

    自1997年3月~2000年5月运用自拟钩沉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8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治疗方法均使用自拟钩沉膏(川乌、草乌、细辛、海桐皮、杜仲、桑寄生、虎杖、乳香、没药、枳壳、当归、川芎、桂枝等药共研细末,配以香油、东丹等熬制而成)局部外敷或结合穴位(膈俞、血海、足三里、肾俞等)外敷,1次/d,15 d为1个疗程,通常治疗2~3个疗程.

    作者:徐立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二丹红藤败酱汤治盆腔炎性包块30例

    组成:丹皮、丹参、赤芍、三棱、莪术、延胡、红藤、败酱草各15 g,薏苡仁30 g,黄芩8 g,川芎6 g,甘草10 g.上方去甘草,加桃仁、红花、香附各10 g为基本方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0例.气滞者,加川楝子、枳壳;痰湿甚者,加半夏、茯苓、陈皮;热毒甚者,加蒲公英、鱼腥草.日1剂,10 d为1个疗程,经期暂停用药.30例平均治疗4个疗程,痊愈(腹痛、腰酸或肛门坠胀等消失,妇检及盆腔B超检查提示包块消失)17例,好转(腹痛、腰酸或肛门坠胀等消失或减轻,B超检查包块较原来缩小1/3以上)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健脾化湿汤治疗67例妇科术后气虚湿阻证

    多年来笔者通过对妇科术后病人的观察,注意到术后特殊的环境,易造成气虚湿阻证,并用自拟健脾化湿汤治疗67例(年龄大57岁,小22岁;全子宫切除术50例,附件术14例,盆腔脓肿术3例;全部病例均未伤及肠道,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于术后3~4 d出现症状者42例,5~7 d出现症状者25例;均表现脘腹胀满、恶心欲呕、纳呆、大便不爽,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厚腻,脉濡缓),日1剂,水煎2次温服.服中药3~5剂后,57例症状消失,10例症状缓解.自拟健脾化湿汤组成:茯苓1 5 g,白扁豆15 g,白术9 g,陈皮6 g,川朴6 g,枳壳6 g,半夏9 g,藿香6 g,神曲15 g.

    作者:刘秀峰;陈丽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医药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08例

    采用内服、灌肠、外敷、中药静滴等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08例,其中痊愈95例.好转1 3例.

    作者:朱勤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颈椎康复汤治疗颈椎综合征26例

    颈椎康复汤具有舒筋、通络、解痉、祛风、除湿的功效.笔者根据中医学理论,对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45~67岁)患颈椎综合征的病例临床观察治疗结果,其疗效较为满意.现简介于下:

    作者:占盛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妊娠15例

    非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疗效及安全性基本确定,可能成为早期输卵管妊娠的标准治疗方法[1].我院1996年1月~1999年12月采用米非司酮结合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15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刘冬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加减清肺饮治癃闭验案2则

    清肺饮出自<证治汇补>,由茯苓、麦冬、黄芩、桑皮、栀子、木通、车前子组成.其功效是清金降气,通利水道.主治因肺热气机壅闭所导致的癃闭.笔者根据前人经验在清肺饮基础上重用紫菀、麦芽各30g,组成加减清肺饮运用于临床,从肺辨治癃闭屡获良效.

    作者:魏晓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补中益气法治验4则

    补中益气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笔者介绍鼻、耳、眼、咽喉等部位医案数例如下:1鼻渊

    作者:赖宗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国传统性医学探析

    中国传统性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它是以中医性医学为基本内容的医学学科,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性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各民族的性文化、性习俗、性伦理、性意识及科学的性医学体系.中国传统性医学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医学的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遗传学、生殖学、药物学以及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

    作者:陈金荣;杨丽仙;侯思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功能障碍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其治疗方法,早期可用保守疗法,中晚期均采用手术治疗为主.我们自1993年以来采用中西药结合保守疗法试治本症21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陆飞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拗汤加味治疗小儿久咳不愈80例

    咳嗽为儿科常见的病证,诊治却非易事,咳嗽数周不愈,实属多见.近年来,笔者以三拗汤加味治疗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2~13岁;病程15~60 d,均经抗生素、止咳化痰药治疗效果不佳),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治疗方法

    作者:赵金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弹拨、静按法治臀上皮神经损伤540例

    笔者从1982~1999年在门诊中运用弹拨、静按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540例中,男397例,女143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7~60 d;多数病例都有明显的闪扭等外伤史,伴一侧腰臀部疼痛,检查患侧髂脊中点下3~4 cm处有一凹槽,亦摸到一条索状物,触痛尤甚,行走困难,少数

    作者:张恩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5 2例疗效观察

    我院自1996年10月~1998年1月,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5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贾健生;张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