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药结合治疗脑梗塞26例

毛远华

关键词:川芎参蒲汤, 脑梗塞
摘要:从1988~1998年,运用活血化瘀及化痰理论,自拟川芎参蒲汤与西药结合治疗脑梗塞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野菊花治疗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简称为“药疹”.中医学统称为“中药毒”.是因药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和粘膜的急性反应.其发病机理为:禀赋不耐,食入禁忌.毒邪侵淫肌肤所致.在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凉血除湿为主.野菊花,又名“苦薏”(<本草拾遗>〉,全草亦可入药.味苦而辛,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疏风的临床功效.应用时.将其洗净晾干,切断为2~3 cm长的野菊花全草干品约50g.放入10kg 70~80C的热水中.浸泡20~30 min,然后用手巾浸药液擦洗患处.擦洗时.应缓缓而行,以使药液充分吸收在病灶处.以增强治疗效果.

    作者:周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腕踝针治疗落枕32例临床观察

    笔者运用腕踝针治疗落枕32例,并设体针对照组30例,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腕踝针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小15岁,大56岁,平均38岁;病程1~3 d.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小18岁,大55岁,平均35岁;病程1~3 d.

    作者:何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论治管见

    带状疱疹相当于中医学的蛇串疮、缠腰火丹等.其后遗症为水疱疹结痂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疤痕和神经痛,以神经痛为主,持续数年至数十年不等.疾病部位虽然在疱疹分布之处,但其疼痛时轻时重,发作无时,或在疱疹的某一个部位较明显,或伴有麻木不仁,肌肉板滞或弛缓,肌肉痿缩,夜间常影响睡眠,年龄越大,发病部位越高,疼痛越重.

    作者:符春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生品与制品不可代用

    中医处方是医师给患者治病用药的书面医嘱,其药物的配伍、剂量比例及生熟品选择等,都是医师根据辨证原则而精心确定的.宋、金时代医学家刘完素说:“方不对证,非方也;剂不蠲疾,非剂也.”足见医师治方严谨入微,用心良苦.但在实际配方中,或因药物不齐,或因未有脚注等原因,时有生熟同付的现象,从而忽视了处方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违背了严格按处方付药的原则,使得难以取得预期疗效.

    作者:李秀英;郑小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补中益气法治验4则

    补中益气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笔者介绍鼻、耳、眼、咽喉等部位医案数例如下:1鼻渊

    作者:赖宗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单托石膏固定治肱骨髁上骨折25例临床观察

    肱骨髁上骨折的外固定方法很多,传统常用的有小夹板等,综观其优缺点,虽然简便易行,效果也不错,但固定期间夹板常易松动,需经常调整,否则影响固定效果,同时患肢远端长时间肿胀,患者较为难受,造成肘内翻畸形的也并不少见.近年来我们采用单托石膏屈肘固定(伸直型),能够克服上述的弊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谢寿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保龄洗剂治疗外阴皮肤病疗效观察

    1998年3月~1999年I2月,我们运用保龄洗剂治疗一些外阴皮肤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孙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通利水道法治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

    治疗组以水蛭10 g、急性子10 g、益母草20 g、冬葵子10g、皂角刺10 g、泽兰10 g、巴戟天10 g、桂枝10 g、台乌15 g为基本方,水煎,日服1剂,30 d为1个疗程.兼湿热者,加川黄柏、川牛膝、鱼腥草、马鞭草;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肾阴虚者,加制首乌、栀子、女贞子、山茱萸;肾阳虚者,改桂枝为肉桂粉吞服,加淫羊藿、益智仁、菟丝子等;尿闭者,加蝼蛄虫3只,尿通即除.对照组以江苏盐城药厂产竹林腰片治疗.均治2个疗程后,治疗组135例临控、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2、64、26、13例,对照组60例,分别为5、1 2、25、18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医药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08例

    采用内服、灌肠、外敷、中药静滴等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08例,其中痊愈95例.好转1 3例.

    作者:朱勤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缺铁性贫血中医药研究进展

    缺铁性贫血(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这种贫血的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是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根据IDA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中“虚劳”“虚损”“萎黄”“黄肿”和“黄胖”等证的范畴.近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周红;钟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Ⅱ型糖尿病57例临床观察

    自拟降糖方配合美吡达治疗Ⅱ型糖尿病57例.并与对照组54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49.1 2%),有效24例(42.11%),无效5例(8.77%),总有效率91.23%.患者除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外.血糖亦大部分下降趋于正常.对照组显效1 7例(31.48%),有效21例(38.89%),无效16例(29.63%),总有效率7O.37%.经统计学处理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唐桂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林状元龚廷贤

    龚廷贤,字子才,江西金溪人.曾隐居金溪县云林山中,故别号“云林山人”.生于明@嘉靖元年(1619),享年97岁.龚氏出身于世医之家,曾任太医院吏目.其父龚信,字瑞芝,号西园.精岐黄家言,医名当世,亦曾授太医院衔.弟廷器,子懋升,侄懋官,均为医官.廷贤悬壶60余载,学验俱丰,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现将对龚廷贤生平的粗浅研究陈述于下,以飨同仁.

    作者:万少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远道单穴治疗痛证的几点体会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针刺、艾灸某些腧穴来实现的,故在临床上对腧穴的选取和处方的组合适当与否,是针灸疗效优劣的关键之一. 在临床上,疾病是千变万化的,而腧穴的主治作用又错综复杂,为了执简驭繁,迅速而准确地选穴,人们总结出了近部、远端、随证三大取穴原则,并泛用于临床.三法可并用亦可单用,并用虽也可见疗效,但一病取穴众多,往往增加病人痛苦,形成“痛上加痛”,而笔者近期在临床上却钟情于远端单穴治疗疾病,尤其在急性痛证方面收效甚佳.

    作者:彭恩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痰瘀同治”浅论

    “痰”为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为津液停滞不行所致.“瘀”指气血瘀滞不行而引起.“痰瘀同源”不论是临床还是实验研究都发现脉络瘀阻多兼有痰浊形成,祛痰也兼能化瘀,二者互为影响,同源相关.

    作者:尧应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黄虫丸抗肝纤维化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大黄虫丸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对1 26例慢性乙肝中、重度和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同时联合检测患者肝纤维化的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指标、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应用大黄虫丸6 g,每天2次;对照组62例,应用复方益肝灵片5片,每天3次.2组均不加用其他药物治疗.疗程为3个月,每月联合检测患者血清HA、LN、P-Ⅲ-P指标.结果:治疗组在应用大黄虫丸1个月后;HA、LV、P-Ⅲ-P 3项指标便开始下降,二三个月后继续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黄虫丸抗肝纤维化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龙庆华;喻晓锋;欧阳红;廖九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病治验4则

    1急性黄疸性肝炎雷某,男,23岁.目黄,尿黄,右胁胀痛,纳差,口苦,烦躁失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肝功能:ALT>200 U,TBIL 80μmol/L.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曾服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效果不显.辨证为湿热蕴肝,胆失疏泄,治以清胆利湿,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枳实、厚朴、郁金、川楝子各10 g,生大黄、甘草各6 g,丹参、山楂、鸡内金、蛇舌草各15 g,守方加减近月而愈.

    作者:罗康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廖作淳治中风后遗症经验

    廖作淳副主任医师,60年代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原万载县中医院院长.从医30余载,治学严谨,精通医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笔者随师侍诊年余,亲聆教诲,受益颇多.现将业师治疗中风后遗证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高秋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承气汤灌肠在急重症中应用体会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原为治疗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痞、满、燥、实之阳明腑实证而设.其方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4味药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功.笔者临证中用此方灌肠,治疗多种急重病症,疗效满意,兹举验案数则如下.

    作者:骆子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散加面膜治疗痤疮102例临床观察

    我科自1 997年9月以来对102例痤疮以中药膜作局部治疗,未口服任何药物.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吴海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灸治疗72例临床报告

    近年来,笔者运用针灸治疗急诊科的常见病症和部分危重病症,收到较好的疗效,现选取资料完整的72例报告如下:1刺血泻热治小儿高热

    作者:程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