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华
生殖器疱疹系感染病毒所致,是常见的性病之一,多数由不洁性交而传播,它好发于包皮、龟头、冠状沟、阴茎、大小阴唇等处.其特点为水泡易破而糜烂,疼痛较剧,也有不痛或轻度瘙痒者,可形成浅溃疡,且反复发作,并可继发其他感染,本病易使孕妇流产、早产或畸胎、死胎,有关资料表明宫颈癌与本病也有密切关系.笔者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疗效.此病中医谓之热疮、阴疮,阴部系厥阴经所布,急性发作多系肝胆湿热下注,反复发作则责之脾胃运化失健而湿阻,或热邪伤津,阴虚内热为患.在临床上按此3证辨证施治.
作者:张宝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针刺、艾灸某些腧穴来实现的,故在临床上对腧穴的选取和处方的组合适当与否,是针灸疗效优劣的关键之一. 在临床上,疾病是千变万化的,而腧穴的主治作用又错综复杂,为了执简驭繁,迅速而准确地选穴,人们总结出了近部、远端、随证三大取穴原则,并泛用于临床.三法可并用亦可单用,并用虽也可见疗效,但一病取穴众多,往往增加病人痛苦,形成“痛上加痛”,而笔者近期在临床上却钟情于远端单穴治疗疾病,尤其在急性痛证方面收效甚佳.
作者:彭恩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张某,男,58岁.因左眼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视力下降,伴左侧头痛、恶心7 d,于2000年1月21日就诊.患者曾于10 d前,因左眼老年性白内障,在本市某医院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0.2.术后第3天出现左眼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即在手术医院行静脉点滴甘露醇等综合降压措施,用药3 d,症状未能缓解,而求治本院.眼部检查:左眼视力指数/1 mm,左眼结膜缘切口可见人工晶状体襻稍突出于角巩膜切口表面,角巩膜缘切口基本愈合,虹膜纹理肿胀,二级浅前房,瞳孔园约4 mm大小,人工晶状体向上偏移,眼内其他情况无法窥清.眼压:右眼21mmHg,左眼62 mmHg.诊断:左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后青光眼.
作者:邱家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科自1 997年9月以来对102例痤疮以中药膜作局部治疗,未口服任何药物.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吴海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风湿性多肌痛,中医诊为肌痹,属痹证范畴.以肌肉疼痛为主征,好发于腰、头颈项、肩背部的肌肉.急性发作时疼痛较剧,有明显压痛,病肌有轻度肿胀,但无焮红与灼热,体温微升,常兼头痛.现代医学对本病目前无特殊疗法,多采用对症处理,且效果不理想.近5 a笔者运用<内经>“合谷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本病,近期疗效尚属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兴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创伤骨科危重并发症之一.我们根据中医辨证,受洪广祥教授从痰瘀论治肺系疾病的经验启示,从痰瘀论治并配合西药成功救治了3例病情凶险的完全型脂肪栓塞肺综合征患者,现将其中1例典型病例治疗经过及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伟明;胡立敏;刘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偏头痛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国内外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为单一用药.近2 a来笔者以尼莫地平与银杏叶制剂--心脑宁口服液联用治疗36例(男9例,女27例;年龄20~65岁,平均37岁;病程均在1 a以上.每月至少有1次以上发作),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治疗方法头痛发作时口服尼莫地平40mg、心脑宁口服液10 mL及安定5 mg,均1 d 3次,至疼痛缓解,或连服2 d.
作者:文丽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有位李先生已发烧几天了,向其夫人问道:“是去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其夫人答曰:“发烧还是去看西医,中医不能看急性病(所谓急性病在此指发热、疼痛、出血、昏迷、腹泻等),只能看慢性病.”持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不可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医治疗急性病固然有一定特长,中医在某些急性病中也有一定特色,有时照治不拒,就发热而言,在非细菌感染的发热如病毒性感染、沙门氏菌感染、霉菌感染以及功能性发热疗效往往高出西医,现举实例说明如下:1发热郊区一虞姓患者,男,21岁.
作者:张季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肱骨髁上骨折的外固定方法很多,传统常用的有小夹板等,综观其优缺点,虽然简便易行,效果也不错,但固定期间夹板常易松动,需经常调整,否则影响固定效果,同时患肢远端长时间肿胀,患者较为难受,造成肘内翻畸形的也并不少见.近年来我们采用单托石膏屈肘固定(伸直型),能够克服上述的弊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谢寿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运用腕踝针治疗落枕32例,并设体针对照组30例,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腕踝针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小15岁,大56岁,平均38岁;病程1~3 d.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小18岁,大55岁,平均35岁;病程1~3 d.
作者:何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廖作淳副主任医师,60年代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原万载县中医院院长.从医30余载,治学严谨,精通医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笔者随师侍诊年余,亲聆教诲,受益颇多.现将业师治疗中风后遗证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高秋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急性黄疸性肝炎雷某,男,23岁.目黄,尿黄,右胁胀痛,纳差,口苦,烦躁失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肝功能:ALT>200 U,TBIL 80μmol/L.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曾服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效果不显.辨证为湿热蕴肝,胆失疏泄,治以清胆利湿,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枳实、厚朴、郁金、川楝子各10 g,生大黄、甘草各6 g,丹参、山楂、鸡内金、蛇舌草各15 g,守方加减近月而愈.
作者:罗康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从1986年6月~1999年3月,我们按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肌病联合会(1980年)诊断标准,对8例产妇合并心肌病住院患者,在排除了妊娠中毒症和其它各种病因的心脏病后,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发病年龄大的36岁,小的23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咳嗽、心前区不适、心脏增大、肝肿大、浮肿等心力衰竭症,无栓塞症.
作者:刘文飞;肖秋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内服、灌肠、外敷、中药静滴等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08例,其中痊愈95例.好转1 3例.
作者:朱勤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年来,笔者运用针灸治疗急诊科的常见病症和部分危重病症,收到较好的疗效,现选取资料完整的72例报告如下:1刺血泻热治小儿高热
作者:程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补中益气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笔者介绍鼻、耳、眼、咽喉等部位医案数例如下:1鼻渊
作者:赖宗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痰”为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为津液停滞不行所致.“瘀”指气血瘀滞不行而引起.“痰瘀同源”不论是临床还是实验研究都发现脉络瘀阻多兼有痰浊形成,祛痰也兼能化瘀,二者互为影响,同源相关.
作者:尧应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治疗方法很多,均有一定的疗效.西药治疗目前公认的三联方案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近期疗效明显,但停药后复发率亦高,长期维持治疗费用大,副作用多;而单纯服用中药疗程较长,病人依从性差.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48例,远期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崇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历代医家对表证治疗用药的临床实际,对解表用药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系统分析了辛散透邪与寒凉清热解毒在表证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1)对表证的治疗,促使腠理毛窍开泄以使邪有外走外透之机,始终是一个重要原则;(2)解表方中辛散或辛温发散药物的使用,还可防止重用寒凉清热之品郁闭气机或凉遏闭邪之弊;(3)现代研究认为,表证的产生与机体受凉有关,寒凉刺激作用于呼吸道粘膜,引起局部血管收缩、缺血,抵抗力降低,使原先存在于上呼吸道的病原体乘机侵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病情较顽固.当劳累、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常反复发作,甚至导致不孕,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1985年以来我们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6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作者:万筱婷;董渝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