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拗汤加味治疗小儿久咳不愈80例

赵金兰

关键词:久咳不愈, 三拗汤
摘要:咳嗽为儿科常见的病证,诊治却非易事,咳嗽数周不愈,实属多见.近年来,笔者以三拗汤加味治疗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2~13岁;病程15~60 d,均经抗生素、止咳化痰药治疗效果不佳),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治疗方法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陈瑞春治肝硬化经验

    陈瑞春教授善治肝硬化,他根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在临证过程中,非常注意顾护胃气,并取得较佳疗效.由于肝硬化患者,大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因此,在治疗中,陈教授多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是,重点是保护脾胃功能,不用或少用峻猛攻伐之品,待患者能食能化后,才在健运脾胃的药物中,配以小量的三棱、莪术等攻坚破积之品,至于攻逐瘀血的虻虫、水蛭、土鳖虫之类,则视病情及体质情况,小量、间断性地配合应用,“打打停停”,从而达到阻止病情进展,恢复患者体力的目的.兹结合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李慎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拗汤加味治疗小儿久咳不愈80例

    咳嗽为儿科常见的病证,诊治却非易事,咳嗽数周不愈,实属多见.近年来,笔者以三拗汤加味治疗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2~13岁;病程15~60 d,均经抗生素、止咳化痰药治疗效果不佳),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治疗方法

    作者:赵金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病治验4则

    1急性黄疸性肝炎雷某,男,23岁.目黄,尿黄,右胁胀痛,纳差,口苦,烦躁失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肝功能:ALT>200 U,TBIL 80μmol/L.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曾服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效果不显.辨证为湿热蕴肝,胆失疏泄,治以清胆利湿,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枳实、厚朴、郁金、川楝子各10 g,生大黄、甘草各6 g,丹参、山楂、鸡内金、蛇舌草各15 g,守方加减近月而愈.

    作者:罗康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通利水道法治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

    治疗组以水蛭10 g、急性子10 g、益母草20 g、冬葵子10g、皂角刺10 g、泽兰10 g、巴戟天10 g、桂枝10 g、台乌15 g为基本方,水煎,日服1剂,30 d为1个疗程.兼湿热者,加川黄柏、川牛膝、鱼腥草、马鞭草;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肾阴虚者,加制首乌、栀子、女贞子、山茱萸;肾阳虚者,改桂枝为肉桂粉吞服,加淫羊藿、益智仁、菟丝子等;尿闭者,加蝼蛄虫3只,尿通即除.对照组以江苏盐城药厂产竹林腰片治疗.均治2个疗程后,治疗组135例临控、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2、64、26、13例,对照组60例,分别为5、1 2、25、18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洪广槐治疗男性不育经验(附生精汤加味治疗男性不育症200例小结)

    洪广槐主任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 a,治学严谨,学验俱丰,擅长治疗男科疾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10余年,现将洪老师生精加味汤治疗男子不育症200例小结,以飨同道.

    作者:吴少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行气益气活血汤治疗心绞痛100例

    1991年以来,笔者采用行气益气活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卢菊兰;胡平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弹拨、静按法治臀上皮神经损伤540例

    笔者从1982~1999年在门诊中运用弹拨、静按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540例中,男397例,女143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7~60 d;多数病例都有明显的闪扭等外伤史,伴一侧腰臀部疼痛,检查患侧髂脊中点下3~4 cm处有一凹槽,亦摸到一条索状物,触痛尤甚,行走困难,少数

    作者:张恩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通腑化积汤治十二指肠壅积症46例

    全部病例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恶心呕吐,多在饭后出现,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物有胆汁及不消化的宿食,有腹胀、腹痛、痞满、呃逆.嗳气等症状.通腑化积汤组成:姜半夏12 g,陈皮12 g,枳实12 g,厚朴12 g,炒山楂12 g,炒莱菔子12 g,炒桃仁12 g,降香2 g(冲服),红花10 g,香附10 g.痰湿者,加薏苡仁15 g、苍术12 g、砂仁10g;热重者,加黄连10g、黄芩10 g;寒胜者,加吴茱萸10 g、干姜10g;气虚者,去莱菔子,加党参12 g、白术12 g;大便结者,加生大黄5~10 g.日1剂,30剂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吗叮啉.服药3个疗程后,治疗组46例,近期治愈35例,好转9例,无效2例;对照组23例,分别为9、9、5例.总有效率前者为95.7%,后者为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养阴益肾汤治疗2 1例小儿慢性肾炎

    自1986年以来,运用自拟养阴益肾汤加减对小儿慢性肾炎21例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廖文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散加面膜治疗痤疮102例临床观察

    我科自1 997年9月以来对102例痤疮以中药膜作局部治疗,未口服任何药物.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吴海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论治管见

    带状疱疹相当于中医学的蛇串疮、缠腰火丹等.其后遗症为水疱疹结痂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疤痕和神经痛,以神经痛为主,持续数年至数十年不等.疾病部位虽然在疱疹分布之处,但其疼痛时轻时重,发作无时,或在疱疹的某一个部位较明显,或伴有麻木不仁,肌肉板滞或弛缓,肌肉痿缩,夜间常影响睡眠,年龄越大,发病部位越高,疼痛越重.

    作者:符春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合谷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风湿性多肌痛

    风湿性多肌痛,中医诊为肌痹,属痹证范畴.以肌肉疼痛为主征,好发于腰、头颈项、肩背部的肌肉.急性发作时疼痛较剧,有明显压痛,病肌有轻度肿胀,但无焮红与灼热,体温微升,常兼头痛.现代医学对本病目前无特殊疗法,多采用对症处理,且效果不理想.近5 a笔者运用<内经>“合谷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本病,近期疗效尚属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兴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承气汤灌肠在急重症中应用体会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原为治疗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痞、满、燥、实之阳明腑实证而设.其方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4味药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功.笔者临证中用此方灌肠,治疗多种急重病症,疗效满意,兹举验案数则如下.

    作者:骆子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国传统性医学探析

    中国传统性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它是以中医性医学为基本内容的医学学科,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性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各民族的性文化、性习俗、性伦理、性意识及科学的性医学体系.中国传统性医学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医学的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遗传学、生殖学、药物学以及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

    作者:陈金荣;杨丽仙;侯思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概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是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以外部位所引起的一种病变.以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性交痛、腰骶痛、月经失调、肛门坠胀、不孕、局部有触痛结节或包块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药治疗本病对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不孕者的妊娠率有显著疗效.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兹概述如下:

    作者:卢翠云;熊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功能障碍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其治疗方法,早期可用保守疗法,中晚期均采用手术治疗为主.我们自1993年以来采用中西药结合保守疗法试治本症21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陆飞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灸治疗72例临床报告

    近年来,笔者运用针灸治疗急诊科的常见病症和部分危重病症,收到较好的疗效,现选取资料完整的72例报告如下:1刺血泻热治小儿高热

    作者:程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散剂内外合治癌痛50例

    疼痛是癌肿的主要症状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西药三阶梯镇痛,易致耐药成瘾,并且药源紧张.笔者从1993年起致力于中药散剂内外合治癌痛的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作者:李光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廖金标医案医话选

    有位李先生已发烧几天了,向其夫人问道:“是去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其夫人答曰:“发烧还是去看西医,中医不能看急性病(所谓急性病在此指发热、疼痛、出血、昏迷、腹泻等),只能看慢性病.”持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不可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医治疗急性病固然有一定特长,中医在某些急性病中也有一定特色,有时照治不拒,就发热而言,在非细菌感染的发热如病毒性感染、沙门氏菌感染、霉菌感染以及功能性发热疗效往往高出西医,现举实例说明如下:1发热郊区一虞姓患者,男,21岁.

    作者:张季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二丹红藤败酱汤治盆腔炎性包块30例

    组成:丹皮、丹参、赤芍、三棱、莪术、延胡、红藤、败酱草各15 g,薏苡仁30 g,黄芩8 g,川芎6 g,甘草10 g.上方去甘草,加桃仁、红花、香附各10 g为基本方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0例.气滞者,加川楝子、枳壳;痰湿甚者,加半夏、茯苓、陈皮;热毒甚者,加蒲公英、鱼腥草.日1剂,10 d为1个疗程,经期暂停用药.30例平均治疗4个疗程,痊愈(腹痛、腰酸或肛门坠胀等消失,妇检及盆腔B超检查提示包块消失)17例,好转(腹痛、腰酸或肛门坠胀等消失或减轻,B超检查包块较原来缩小1/3以上)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