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以来,笔者采用行气益气活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卢菊兰;胡平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药物性皮炎简称为“药疹”.中医学统称为“中药毒”.是因药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和粘膜的急性反应.其发病机理为:禀赋不耐,食入禁忌.毒邪侵淫肌肤所致.在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凉血除湿为主.野菊花,又名“苦薏”(<本草拾遗>〉,全草亦可入药.味苦而辛,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疏风的临床功效.应用时.将其洗净晾干,切断为2~3 cm长的野菊花全草干品约50g.放入10kg 70~80C的热水中.浸泡20~30 min,然后用手巾浸药液擦洗患处.擦洗时.应缓缓而行,以使药液充分吸收在病灶处.以增强治疗效果.
作者:周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8年3月~1999年I2月,我们运用保龄洗剂治疗一些外阴皮肤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孙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桂枝茯苓丸是张仲景<金匮要略>载方,由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组成.功能活血化瘀、缓消症块,主治妇人小腹宿有症块之下焦诸疾.笔者根据其组方大意,推而广之,除治上述诸症外,还用于治疗临床各科多种疾病,每获良效.兹举案例如下,望同仁不吝指正.
作者:陶裕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多年来笔者通过对妇科术后病人的观察,注意到术后特殊的环境,易造成气虚湿阻证,并用自拟健脾化湿汤治疗67例(年龄大57岁,小22岁;全子宫切除术50例,附件术14例,盆腔脓肿术3例;全部病例均未伤及肠道,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于术后3~4 d出现症状者42例,5~7 d出现症状者25例;均表现脘腹胀满、恶心欲呕、纳呆、大便不爽,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厚腻,脉濡缓),日1剂,水煎2次温服.服中药3~5剂后,57例症状消失,10例症状缓解.自拟健脾化湿汤组成:茯苓1 5 g,白扁豆15 g,白术9 g,陈皮6 g,川朴6 g,枳壳6 g,半夏9 g,藿香6 g,神曲15 g.
作者:刘秀峰;陈丽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1997年3月~2000年5月运用自拟钩沉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8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治疗方法均使用自拟钩沉膏(川乌、草乌、细辛、海桐皮、杜仲、桑寄生、虎杖、乳香、没药、枳壳、当归、川芎、桂枝等药共研细末,配以香油、东丹等熬制而成)局部外敷或结合穴位(膈俞、血海、足三里、肾俞等)外敷,1次/d,15 d为1个疗程,通常治疗2~3个疗程.
作者:徐立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清肺饮出自<证治汇补>,由茯苓、麦冬、黄芩、桑皮、栀子、木通、车前子组成.其功效是清金降气,通利水道.主治因肺热气机壅闭所导致的癃闭.笔者根据前人经验在清肺饮基础上重用紫菀、麦芽各30g,组成加减清肺饮运用于临床,从肺辨治癃闭屡获良效.
作者:魏晓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廖作淳副主任医师,60年代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原万载县中医院院长.从医30余载,治学严谨,精通医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笔者随师侍诊年余,亲聆教诲,受益颇多.现将业师治疗中风后遗证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高秋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内服、灌肠、外敷、中药静滴等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08例,其中痊愈95例.好转1 3例.
作者:朱勤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颈椎康复汤具有舒筋、通络、解痉、祛风、除湿的功效.笔者根据中医学理论,对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45~67岁)患颈椎综合征的病例临床观察治疗结果,其疗效较为满意.现简介于下:
作者:占盛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张某,男,58岁.因左眼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视力下降,伴左侧头痛、恶心7 d,于2000年1月21日就诊.患者曾于10 d前,因左眼老年性白内障,在本市某医院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0.2.术后第3天出现左眼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即在手术医院行静脉点滴甘露醇等综合降压措施,用药3 d,症状未能缓解,而求治本院.眼部检查:左眼视力指数/1 mm,左眼结膜缘切口可见人工晶状体襻稍突出于角巩膜切口表面,角巩膜缘切口基本愈合,虹膜纹理肿胀,二级浅前房,瞳孔园约4 mm大小,人工晶状体向上偏移,眼内其他情况无法窥清.眼压:右眼21mmHg,左眼62 mmHg.诊断:左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后青光眼.
作者:邱家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组成:丹皮、丹参、赤芍、三棱、莪术、延胡、红藤、败酱草各15 g,薏苡仁30 g,黄芩8 g,川芎6 g,甘草10 g.上方去甘草,加桃仁、红花、香附各10 g为基本方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0例.气滞者,加川楝子、枳壳;痰湿甚者,加半夏、茯苓、陈皮;热毒甚者,加蒲公英、鱼腥草.日1剂,10 d为1个疗程,经期暂停用药.30例平均治疗4个疗程,痊愈(腹痛、腰酸或肛门坠胀等消失,妇检及盆腔B超检查提示包块消失)17例,好转(腹痛、腰酸或肛门坠胀等消失或减轻,B超检查包块较原来缩小1/3以上)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龚廷贤,字子才,江西金溪人.曾隐居金溪县云林山中,故别号“云林山人”.生于明@嘉靖元年(1619),享年97岁.龚氏出身于世医之家,曾任太医院吏目.其父龚信,字瑞芝,号西园.精岐黄家言,医名当世,亦曾授太医院衔.弟廷器,子懋升,侄懋官,均为医官.廷贤悬壶60余载,学验俱丰,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现将对龚廷贤生平的粗浅研究陈述于下,以飨同仁.
作者:万少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肱骨髁上骨折的外固定方法很多,传统常用的有小夹板等,综观其优缺点,虽然简便易行,效果也不错,但固定期间夹板常易松动,需经常调整,否则影响固定效果,同时患肢远端长时间肿胀,患者较为难受,造成肘内翻畸形的也并不少见.近年来我们采用单托石膏屈肘固定(伸直型),能够克服上述的弊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谢寿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缺铁性贫血(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这种贫血的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是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根据IDA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中“虚劳”“虚损”“萎黄”“黄肿”和“黄胖”等证的范畴.近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周红;钟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自1991~1999年,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不孕症5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简介如下:1一般资料
作者:李扣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带状疱疹相当于中医学的蛇串疮、缠腰火丹等.其后遗症为水疱疹结痂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疤痕和神经痛,以神经痛为主,持续数年至数十年不等.疾病部位虽然在疱疹分布之处,但其疼痛时轻时重,发作无时,或在疱疹的某一个部位较明显,或伴有麻木不仁,肌肉板滞或弛缓,肌肉痿缩,夜间常影响睡眠,年龄越大,发病部位越高,疼痛越重.
作者:符春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针刺、艾灸某些腧穴来实现的,故在临床上对腧穴的选取和处方的组合适当与否,是针灸疗效优劣的关键之一. 在临床上,疾病是千变万化的,而腧穴的主治作用又错综复杂,为了执简驭繁,迅速而准确地选穴,人们总结出了近部、远端、随证三大取穴原则,并泛用于临床.三法可并用亦可单用,并用虽也可见疗效,但一病取穴众多,往往增加病人痛苦,形成“痛上加痛”,而笔者近期在临床上却钟情于远端单穴治疗疾病,尤其在急性痛证方面收效甚佳.
作者:彭恩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瘀”字早出于<楚辞>,日“形销铄而瘀伤”;<说文解字>日“瘀,积血也”;<内经>中有血凝泣、恶血、留血、凝血等.总之,历代对血瘀的有关论述名词繁多,其共性可用“静止之血”来表示,总的可以用“瘀血”一词加以概括,其中以血郁、血瘀、血结作为区分瘀血轻重、新久3种不同程度的名称.现代认为血瘀证应包括血液停积、血流不畅或停滞、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其继发变化的全部病理变化过程,在临床上包括5个方面(见原文).中医对“瘀”有3种含义,即瘀、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历代医家对表证治疗用药的临床实际,对解表用药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系统分析了辛散透邪与寒凉清热解毒在表证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1)对表证的治疗,促使腠理毛窍开泄以使邪有外走外透之机,始终是一个重要原则;(2)解表方中辛散或辛温发散药物的使用,还可防止重用寒凉清热之品郁闭气机或凉遏闭邪之弊;(3)现代研究认为,表证的产生与机体受凉有关,寒凉刺激作用于呼吸道粘膜,引起局部血管收缩、缺血,抵抗力降低,使原先存在于上呼吸道的病原体乘机侵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