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茹
目的 探究乳腺癌病人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1月~ 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选择同一时期进行乳腺检查及切除获得的15例健康乳腺组织人群作为对照组,选择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上述人群的乳腺组织标本.结果 ①观察组血管生成拟态10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5.0%;对照组无血管生成拟态表达(P<0.05).②观察组10例血管生成拟态阳性表达者,7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70.0%;30例血管生成拟态阴性表达者,9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0.0%(P<0.50).结论 乳腺癌病人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且血管生成拟态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血管生成拟态有望成为肿瘤恶性发展、预后的重要判断指标.
作者:焦东晓;乔敏;孟玉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在肛肠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收治的80例行肛肠疾病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于患者的肛门周围皮下组织和两侧的坐骨直肠窝内,通过阻滞肛门神经来达到麻醉肛周的效果.结果 80例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术中无明显疼痛感,恢复知觉的时间和切口愈合的时间较短,肛门括约肌松弛情况较好,手术后均未出现麻醉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满意度较高.说明局部麻醉操作简便、麻醉时间短、对生理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且费用低廉,对缓解患者家庭经济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局部麻醉操作简单易行,无明显并发症,对重要器官生理功能干扰小,安全性较高.
作者:杨三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张力带内固定用于髌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数字随机的方法,把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60例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的治疗方法;研究组=30例,给予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方法),并对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 跟踪随访10个月到18个月后,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6.7%.组间数据对比发现,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张力带内固定在髌骨骨折治疗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效果显著.
作者:翟志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对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分析诊治的92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给予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文红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高血脂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择中心体检的32例高血脂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同期段进行健康体检且体检健康的3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血常规指标的检查结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WBC、PLT、MPV、Hb、MCH、MCHC的检测指标均比参照组高(P<0.05).而研究组和参照组的RBC、HCT、MCV的检测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高血脂患者乳糜血能够影响血常规的检验指标,在临床送检高血脂患者血常规时应该注意避免乳糜血造成的检测误差,尽量提高检测准确性.
作者:郜晋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白内障并青光眼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89例老年白内障并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护理干预,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眼部前房深度、眼部血压及视力均较护理前改善,其中,观察组前房深度和眼部血压指标较对照组小,视力指标则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93%高于观察组的8.69% (P <0.05).结论 对白内障青光眼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实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樊春宏;马丽莹;阮小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低辐射量CT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TCA)联合斑块钙化积分对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行低辐射量CT℃A检查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占65.33% (49/75),女患占34.67% (26/75),均采取低辐射量CTCA扫描,在低辐射量CTCA图像中评估斑块钙化积分,并以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参考标准,综合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组和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斑块钙化积分,分析低辐射量CTCA、斑块钙化积分及两者联合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组的斑块钙化积分503.2±557.4,高于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组的42.6±79.6,差异显著(P =0.002,<0.01);低辐射量CTC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2%、78.26%、90.67%,斑块钙化积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19%、100.0%、89.47%,两者联合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15%、100.0%、97.33%.结论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方法选择上,低辐射量CTCA、斑块钙化积分分别具有很高的敏感度、特异度,两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准确率,不额外增加辐射剂量、延长扫描时间,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周宏;罗光华;卿伟鹏;谢佩含;杨娟;董雨岚;刘进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玻璃纤维桩与铸造金属桩在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治疗的124例残根残冠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后采用不同材料的桩核进行修复,并对修复后的评价指标内容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采用玻璃纤维桩的观察组在修复后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修复满意率均显著优于采用铸造金属桩核修复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修复成功率达95.2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修复满意率达93.65%,所有比较差异值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玻璃纤维桩在残根残冠修复中具有修复成功率高、不良反应低、患者满意率高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角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横切法”术式治疗内眦赘皮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0年1月-2016年3月接治的105例双侧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为研究对象,A组49例患者采用传统“Y-V”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重睑成形术,B组56例患者采用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重睑成形术.两组均术后随访3个月-1年,分析比较各自术后内眦形态及效果.结果 A组术后内眦外观能较好改善,其中9例轻微瘢痕,13例瘢痕较明显,有效率为75%,满意率68.75%;B组术后内眦形态自然美观,其中5例轻微瘢痕,1例瘢痕较明显,有效率为98.15%,满意率98.11%.组间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术方法简单,瘢痕轻微,疗效确切.
作者:葛洪刚;赵英年;沈清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用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收治的52例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按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增加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窦性心律恢复、自主呼吸、自助循环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肢体活动、意识情况、社会功能、环境领域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抢救初步成功率、抢救完全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对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秋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腹腔镜治疗宫外孕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办法.方法 选择接受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宫外孕患者136例,按照就诊顺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68例,分别施行常规围术期护理以及人性化优质围术期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手术持续时间平均值,术中出血量平均值,肛门排气时间平均值,出院时间平均值,以及再次宫内孕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05;观察组患者经人性化护理干预后其VAS评分、SAS&SDS评分以及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0.05.结论 在腹腔镜监视下开展微创手术用于治疗宫外孕,并且与人性化护理措施相结合,能够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明确.
作者:薛秀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以四项炎性指标为参考依据,探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以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观察对象,分别给予两组人员四项炎性指标检验,对比两组人员在数据上的不同.结果 两组人员在四项炎性指标的数值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可以将四项炎性指标作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诊断依据.
作者:何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循证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和心理障碍的缓解效果.方法 选择106例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考察循证护理对冠心痛心绞痛的缓解效果、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对患者抑郁和焦虑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结果 使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心绞痛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患者对医院患者护理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心绞痛的发病率和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心理状态,提高医院护理水平.
作者:左效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讨论综合护理干预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84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以上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常规组患者在实施手术时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护理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护理组12 h、24 h、36 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常规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5.71%,护理组的满意度为97.62%.结论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加速其恢复.
作者:郑丽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收治的86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基础性治疗措施相同的前提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展开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照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治疗满意度为74.4%,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0.7%,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辅以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掌握健康知识.
作者:赫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2例进行分组研究.Y组41例(应用孕三烯酮治疗),M组41例(应用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总有效率、受孕率;药物副作用率、复发率;用药前和治疗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E2 、FSH和LH的差异.结果 M组跟Y组比较,子宫内膜异住症治疗总有效率、受孕率更高,P<0.05;M组相较于Y组药物副作用率、复发率更低,P<0.05;用药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E2、FSH和LH相似,P>0.05;治疗结束M组相较于Y组子宫内膜厚度、E2 、FSH和LH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可行性高,可有效提高受孕率,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改善子宫内膜厚度和性激素水平,安全有效.
作者:刘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分析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复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治的52例复发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生存期和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部分缓解9例、稳定10例、进展7例,近期有效率为50.0%,疾病控制率为73.1%;无进展生存期为(7.9±1.6)个月,不良反应率26.9%.观察组:部分缓解10例、稳定10例、进展6例,近期有效率为53.8%,疾病控制率为76.9%;无进展生存期为(8.7±1.4)个月,不良反应率57.7%.观察组生存期和不良反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吉非替尼比较,埃克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复发临床疗效一致,但埃克替尼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洪波;王建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术后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泌尿外科收治的输尿管镜碎石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20例,确诊后即刻开展尿标本与血标本细菌培养与抗感染休克治疗.结果 经密切观察与积极治疗后抢救成功率为95%,1例因术前双肾积水与严重肾功能不全死亡.结论 输尿管镜术后感染性休克为严重并发症,需积极预防与有效处理.
作者:曾朝峰;陈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剥除术和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LsH)对子宫肌瘤患者内分泌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妇产科84例子宫肌瘤患者并随机分组,观察组42例患者行LSH治疗,对照组42例患者行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内分泌状态变化并对比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E2、P、FSH、LH内分泌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E2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子宫肌瘤均有显著疗效,子宫肌瘤剥除术相较LSH对子宫肌瘤患者内分泌影响较小,效果更佳.
作者:汪玉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患者生存率.方法 研究对象为选取84例中晚期胃癌于消化科就诊的患者,设为实验组(42人)和对照组(42人).对照组采用西药单独治疗,实验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气的中药调理,所有患者随访2年,观察比较入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效果、两周内胃癌临床症状情况以及毒副反应记录.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毒副反应的比较结果,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胃癌是一种有效的方案,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比单独使用西药治疗更好,胃癌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应用中药可明显降低单独使用西药化疗产生的毒副反应,减轻胃癌给患者带去的身体上疼痛和精神上的影响,提高了带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1年存活率明显升高,中西医治疗中晚期胃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应该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治疗.
作者:王智峰;耿献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