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红
目的 分析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收治的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良好率、死亡率分别为52.63%、10.53%,对照组良好率、死亡率分别为23.33%、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实验组硬膜下积液及脑切口疝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比常规骨瓣开颅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具有并发症少、预后良好等优点.
作者:靳文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与2型糖尿病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2014年收治的单纯慢性牙周炎患者30例(对照组1),慢性牙周炎与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60例,健康群体30例(对照组2).分别对其糖化血红蛋白(HbAlc)、C反应蛋白(hs-CRP)、血糖水平等进行检测.将观察组平均分为两组,第1组行单纯降血糖治疗,第2组行牙周病基础+一般降血糖治疗.结果观察组HbAlc、hs-CRP及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2的HbAlc、hs-CRP、龈沟出血指数及牙周袋深度显著改善.观察组1 HbAlc显著改善,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2改善程度显著高于观察组1.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HbAlc、hs-CRP、龈沟出血指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牙周炎与2型糖尿病存在双向影响关系,可促使病情加重恶化.故对HbAlc、hs-CRP、龈沟出血指数等危险因素有效干预对其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徐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病灶支气管镜腔内抗癌药物顺铂注射以缓解气道阻塞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方法 晚期肺癌40例腔内生长型20例,随机分为20例观察组和20例对照组.观察组奥林巴斯BF-1T-260和配套的NM-3K型针注射顺铂40 ~ 60 mg到肿瘤外周,非小细胞肺癌GP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EP方案常规化疗.根据病理类型对照组患者采用EP或EP方案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相比对照组50%的有效率,具有显著更高的临床效果,P <0.05.结论 支气管镜局部化疗可以迅速使肿瘤缩小或消失,缓解引起的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和呼吸困难等呼吸道阻塞.因此,该方法是一种简单而经济的方法.
作者:李源;周庆元;房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喜炎平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18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2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喜炎平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愈59例(64.13%),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65%,对照组患儿治愈41例(44.57%),治疗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都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喜炎平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儿痛苦,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玉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52名肺炎患儿,分为支原体肺炎组(n=43),细菌性肺炎(n=50),混合感染组(n=59).3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菌性肺炎患儿、混合感染肺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小儿肺炎中存在不同程度升高.D-二聚体可作为肺炎患儿血液高凝状态的检测指标.
作者:郭惠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和相对评分法量化形式对MG患者,非MG患者及健康人进行新斯的明试验评分,以确定评分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意义,提高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水平.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4年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反复出现症状的25例MG患者和12例非MG及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例非MG患者中包含9例非MG患者和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及阿托品,将注射前1h,及注射后1h每10 min的临床及相对评分记录统计学检验试验前显效时的绝对评分,同时对相对评分的阳性和阴性界定值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进行分析.结果 MG组于的试验前后评分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选择相对评分的60%界定新斯的明试验阳性值,25%界定为阴性时,约登指数相对高.结论 MG临床绝对评分法和相对评分法有助于对MG患者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徐炜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髓芯减压及联合孔钽棒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适应症及临床近期疗效.方法 对16例早期股骨头坏死(ARCO分期Ⅰ-Ⅲ期)患者应用髓芯减压和钽棒植入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1月,根据Harris评分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患者Harris评分由治疗前(50 ~ 84分),提高到治疗后(75 ~91)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影像学检查示:股骨头轮廓光滑,无坏死进展.结论 采用髓芯减压加钽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增加了股骨头负重区软骨下骨的支撑,缓解症状,改善股骨头的供血,促进骨长入,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朱治同;董立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临床指导进行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治疗的94例需要生化检验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临床生化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而观察组患者使用质量严格控制的生化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对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异常明显为8.5%,对照组为51.1%,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重现性、时效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生化检验的过程中,通过科学、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有效降低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异常率,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医生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赖琼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100例心肌缺血(SMI)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 2014年收治的心肌缺血患者100例,其中50例标记为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其余50例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标记为观察组.结果 疗程结束后两组进行心电图检测,观察组在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药物使用下经过治疗后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基础治疗总有效率仅为50%,两组对比,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醒静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较好,优于其他药物.
作者:王彩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及检查特征,分析各分型的特征及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的90例诊断为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患者,对其进行分型并分析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依据病情的峰值时间不同分为AIDP(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组和CIDP(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组,两组患者的脑脊液蛋白含量、有无前驱感染、前有无肌肉萎缩、无颅神经症状比较差异显著(P<0.05);依据预后情况不同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较差组,两组患者的病情达峰值时肌力评价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区别AIDP和CIDP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脑脊液蛋白含量、有无前驱感染、前有无肌肉萎缩、无颅神经症状的情况.病情达到峰值时肌力评分较高者病情较轻,同时病情达到峰值时肌力评分还能够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杨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近些年来,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民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卫生部在2010年提出了“务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的护士工作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社会对护士的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下面就浅析优质护理特色服务在产科中的实验体会.
作者:唐中兰;蒋本利;赵丹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脊柱损伤,也是骨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课题.随着影像学技术和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内固定器械和手术技巧的不断进步,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经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入已经逐步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主要的微创手术方法.就球囊扩张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作者:孙瑞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不同输液速度对门诊患儿滴注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调查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342例患儿,因应用阿奇霉素在输液速度上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 阿奇霉素引起患儿副反应与输液速度有密切关系.控制输液速度对减少阿奇霉素引起副反应有明显的效果.结论 为临床合理用药,加强输液细节管理,树立防范意识,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作者:莫妙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可以将其称为慢性病,实质上就是一种难以自愈、发病潜伏期长的一种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健康的有着较大影响.我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发现,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已经占据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是我国居民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社区环境下慢性病的预防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基于社区环境下慢性病预防思路的构建,以此降低慢性病发生率.
作者:单翠平;赵志魁;王福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诊治和并发症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从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临床分析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症范围和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和总结.结果 所有患者均符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症范围,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共有5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其中有3例(60%)出现切口感染,1例(20%)出现胆漏,1例(20%)出现残留结石.有2例(40%)有医源性所致,2例(40%)为患者胆囊结构变异所致,还有1例(20%)为其他合并症所致.结论 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症范围非常广泛,但如果不能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要求进行处理,就极易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出现,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就必须熟练掌握手术技巧,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手术操作.
作者:杨发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钙拮抗剂类药物导致的牙龈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未停用钙离子拮抗剂的情况下,将钙拮抗剂类药物导致的牙龈增生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辅助用药;对照组20例,单纯给予牙周基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的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和牙龈增生指数.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1月、3月、6月时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和牙龈增生指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和牙龈增生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联合牙周基础治疗治疗钙拮抗剂类药物导致的牙龈增生疗效明显,安全有效.
作者:杨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B超检查在围绝经期异常流血患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妇科门诊检查的围绝经期异常流血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B超检查的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164例经B超辅助诊断和病理学检验结果对比,总体符合率为82.5%,水泡状胎块100%,流产77.8%,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83.8%,子宫内膜息肉符合率为71.4%,子宫内膜炎81.8%,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总符合率为77.8%.结论 B超检查对围绝经期异常流血患者辅助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常规项目检查.
作者:敖红梅;罗文平;刘凤华;王俊东;邓艳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用于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0例确诊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进行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对比术前、术后、随访X线平片和CT,并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AVH%)、伤椎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PvH%)、伤椎椎体角度和后凸畸形角度.结果 随访30例患者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后均没有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切口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术后与术前AVH%比较,P<0.01;术后与随访AVH%,P>0.05,即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立即恢复且没有丢失.伤椎椎体角度术前与术后,P<0.01;术后与随访,P<0.05.后凸畸形角度术前与术后,P<0.01;术后与随访,P<0.05.即术后伤椎椎体角度和后凸畸形角度恢复但在随访中存在丢失.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术后1例B级升至C级,3例C级升至D级.随访中2例C级升至D级.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谢伟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替扎尼定治疗肌紧张性头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收治的肌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替扎尼定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替扎尼定进行治疗.将两组治疗前后的头痛程度以及负面情绪、生活质量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头痛程度以及负面情绪情况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的NRS、HAMA、HAMD、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躯体、心理、社会、认知等功能以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该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头痛程度,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际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的病理学分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和p53的相关性.方法 骨外科自2004年~ 2012年手术切除的46例骨巨细胞瘤标本.根据GCT分级标准,Ⅰ级:22例,Ⅱ级:9例,Ⅲ级:15例.采用病理学手段和免疫组化方法对46例GCT进行了PCNA、Ki-67和p53分析.结果 ①GCT的Ⅰ级以多核巨细胞为主,Ⅱ级核分裂象增多,多核巨细胞数目减少,Ⅲ级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甚多,多核巨细胞甚少.②46例GCT中,PCNA在22例Ⅰ级的GCT中100%表达,9例Ⅱ级的GCT中88.9%表达,15例Ⅲ级的GCT中73.33%表达,随着级别的增高表达略减少,但彼此间无差异.③46例GCT中,Ki-67在22例Ⅰ级的GCT中36.37%表达,9例Ⅱ级的GCT中44.44%表达,15例Ⅲ级的GCT中66.67%表达,随着级别的增高表达亦略减少,而彼此间无差异.④46例GCT中,p53在22例Ⅰ级的GCT中4.55%表达,9例Ⅱ级的GCT中33.33%表达,15例Ⅲ级的GCT中40.0%表达,Ⅰ级与Ⅱ级和Ⅲ级间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GCT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GCT的级别越高恶性程度越强.PCNA是细胞增殖核抗原的标记物,反应细胞的增殖能力;Ki-67是肿瘤细胞生长活跃程度的标志,Ki-67表达越高,肿瘤细胞生长越活跃,但均与GCT的级别无相关性.p53在GCT的Ⅲ级别明显的高表达,所以,p53可以判断GCT的恶性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张浩;于泓波;李景先;张健;公伟勋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