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生化仪血脂测定结果的比对研究和偏倚评估

张杰;叶波

关键词:NCCLS EP 9-A2文件, 比对, 偏倚评估
摘要:目的 通过对日立7600和雅培AEROSET生化仪进行比对和偏倚评估,探讨两种检测系统之间血脂测定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 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 9-A2文件的要求.以日立7600生化仪为比较仪器.雅培AEROSET生化仪为实验仪器,分别测定40例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分析两种生化仪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和偏倚,评估测定结果之间的可比性.结果 日立7600和雅培AEROSET生化仪测定的血脂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预期偏倚可以接受.结论 不同生化仪检测同一项目时,需进行方法学比对和偏倚评估,确保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实验与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经验介绍

    正确使用检测仪器、经常进行保养,是避免测量误差产生、延长仪器使用寿命、获得准确数据的关键.现将本科使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98年5月使用至今已十年)的工作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曾志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a)水平变化及意义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很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及脂类代谢异常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脂蛋白(α)[Lp(α)]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子,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

    作者:汪建国;黄慧;洪灵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采用国家标准对TEK 5000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评价

    目的 采用国家行业标准检测及评价TEK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性能.方法 根据<血液学分析仪>标准.并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文件[1]和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文件[2]要求对常用血液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TEKS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测量准确性、重复性和校准功能验证均在允许范围内:线性良好;携带污染率较低;与Sysmex kx-21相比较相关性良好.结论 TEK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功能齐全、结果稳定、准确,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用于大、中型医院临床标本的全血细胞分析.

    作者:郑丽华;颜箫;李南华;欧阳敏勇;戴洪;肖智勇;陈龙华;刘向松;万枝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新鲜全血重复测定差值法在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以病人新鲜全血为质控物的血细胞分析仪的质控方法.方法 以Bayer AD-VIA 2120血细胞分析仪为实验仪器,每天上午在配套质控物随标本测定后,选取20份结果合适的新鲜病人标本,下午重复测定1次(间隔6小时),连续检测10天,计算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前后2次检测结果的差值.将差值的均值和标准差定义为质控图的靶值和标准差.建立差值法Z分数质控图,再以Westgard质控规则连续17天监测病人新鲜全血标本,判断检测结果是否在控.结果 除Hb发生1次失控外.差值法连续17天的质控结果均在控.结论 差值法能作为仪器配套质控物8小时外质量控制的补充,该方法经济、方便,提高了检验报告的质量.

    作者:曾建明;李竟;陈茶;徐建华;庞鑫;王美兰;罗燕玲;张秀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细胞角蛋白表达在诊断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7种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1例皮肤鳞状细胞癌,38例基底细胞癌和20例正常皮肤进行Cytokeratin7(K72.2)、Cytokeratin8(C-51)、Cytokeratin109(DE-K10)、Cytokeratin14(LL002)、Cytokeratin17(E3)、Cytokeradn18(D10)、Cytokeratin19(KS19.1)标记,观察不同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结果 41例皮肤鳞状细胞癌(包括高分化癌36例,中分化癌5例)和38例基底细胞癌中,7种细胞角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有所不同.鳞状细胞癌显示CK10+/18+/19-;基底细胞癌为CK10-/18-/19+.结论 有选择地检测一组CK的联合表达.有助于皮肤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姜辉;李新功;高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泌尿系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老年患者由于器官老化、免疫功能低下,往往伴有多系统多器官病变,其泌尿系感染是常见的疾病,由于临床过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病原菌种类变迁及耐药性的增多,因此加强对尿路感染的病原学检测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作者:戴学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从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到一株河生肠杆菌生物Ⅱ型

    河生肠杆菌常存在水中,亦可从人类标本中分到,但较少有该菌引起感染的报道.我院检验科从一患者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到一株,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剑荣;张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稀土化合物氯化镧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氯化镧(LaCl3)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分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影响.方法 RAW 264.7细胞随机分成四组:空白对照组(培养基中不含LaCl3和LPS),氯化镧组(含LaCl3 2.5,5,10,20μmol/L培养24h)、氯化N+LPS组(分别以含LaCl3 2.5、5、10、20μmol/L的培养基培养24h后,更换含LPS 1ms/L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h)及LPS 组(含 LPS 1mg/L的培养基培养24h).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 LPS 组培养上清NO浓度为52.82±12.60μmol/L与空白对照组(2.90±2.36±mol/L)和LaCl3组[(6.50±4.67)μmol/L、9.52±4.47μmol/L、11.14±7.42μmol/L、6.74±2.00μ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aCl3+LPS组NO的浓度分别为26.00±5.83μmol/L(2.5μmol/L LaCl3+LPS)、29.86±7.26μmol/L(5μmol/L LaCl3+LPS)、34.62±6.24μmol/L(10μmol/L LaCl3+LPS),与LPS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20μmol/L LaCl3+LPS)组NO的产生为45.61±6.68μmol/L与LPS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一定浓度的LaCl3可抑制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产生NO的水平.

    作者:娄远蕾;郭菲;汪泱;谢安;刘玉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68例冠心病患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21例)、1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其亚群的分布特征.并检测受试者血脂、hs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分析各组间统计学差异.结果 冠心病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性降低,hsCRP水平显著升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hsCRP水平显著性升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较其他两组有升高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各组间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占有核细胞百分比、CD14+CD16-亚群比例及CD14+CD16-亚群比例未见统计学差异.稳定性心绞痛组CD14+CD16+亚群较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升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组CD14+CD16+亚群比例较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升高.稳定性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4+CD16+亚群比例显著升高,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可望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及易损斑块识别的新的筛查指标.

    作者:俞根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菌尿对IQ-200尿液分析仪测定尿红细胞的影响

    尿红细胞检测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特别是肾脏疾病的重要实验指标之一.随着IQ-2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的问世,给尿常规检测带来了方便,但是临床常见的菌尿是否会造成尿红细胞实验结果的偏偏差,不同的菌种具体的影响情况如何,本实验对此进行了研究.

    作者:刘旗;王明丽;徐笑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胰蛋白酶原-2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胰蛋白酶原-2检测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层析法分别测定8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轻度69例,重度16例)和30例非胰腺炎急腹痛患者发作后不同时间的尿胰蛋白酶原-2,同时测定血、尿淀粉酶和脂肪酶进行比较.结果 8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80例尿胰蛋白酶原-2阳性,胰腺炎组和非胰腺炎组结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但轻度与重度胰腺炎结果差异无显著性.胰蛋白酶原-2用于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4.1%和93.3%,均高于淀粉酶和脂肪酶.阳性预示值97.6%,阴性预示值84.8%.与CT检查结果有显著相关性(Kappa>0.800).结论 胰蛋白酶原-2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较好指标,适测定时间为腹痛发作后3天内.

    作者:孙建民;杜菊兰;楼永刚;万汝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及N终端脑钠肽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为主要临床表现,呈进行性加重.心衰时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升高 [1,2],但在DCM中的变化鲜有报告.本文旨在探讨DCM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N终端脑钠肽(NT-proBNP)及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梅;张海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大中期呼气流量敏感性探讨

    目的 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中大中期呼气流量(MMEF)的敏感性.方法 对80例慢性咳嗽、胸闷患者进行组胺激发试验,分析激发试验阳性结果中MMEF的变化.结果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中MMEF下降20%时所用的组胺累积量(PD20-MMEF)明显小于第一秒呼气流量(FEV1)下降20%所用的组胺累积量(PD20-FEV1).结论 MMEF在气道激发试验中比FEV1更具有敏感性.

    作者:范嘉铨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性分析

    目的 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于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分析.方法 分离临床标本中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并对其β-内酰胺类耐药性及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多数耐药,所测基因型中OXA和PER基因全阴性,DHA基因5号和10号阳性,VIM和IMP基因5号阳性.结论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多重耐药菌,天然耐药多种抗生素,一旦感染治疗困难,所以对其基因型的研究对于临床的耐药性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徐爱平;单伟国;胡庆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的检测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2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而微血管病变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5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hs-CRP、D-二聚体(DD)的变化,探讨它们在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王莉;王育瑛;吕凌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德灵全自动生化仪Dimension AR原装试剂的再利用

    我科使用的美国德灵生化仪Dimension AR由于试剂船的设计方式和仪器工作原理造成将近1/4的试剂浪费,同时因为仪器的机械故障等原因产生试剂水化错误而报废试剂,其实试剂本身并无质量问题,致使成本居高不下.

    作者:胡前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分析

    目的 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进行检测分析.方法 采用K-B法或MIC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再进行改良三维试验,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结果 在93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有16株(17.20%),8株高产AmpCβ-内酰胺酶(8.60%),6株为金属β-内酰胺酶(MBL)(6.45%),有2株同时产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2.15%),2株菌(2.15%)可能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或有胞壁屏障.总产酶率为36.56%.结论 产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研究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正确认识它的耐药机制.有助于了解和控制医院内感染以及医院内耐药基因的播散和流行.

    作者:姚慧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及癌抗原19-9水平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及癌抗原(CA)19-9水平.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对77例抑郁症患者(男性抑郁症患者25例、女性抑郁症患者52例)和50例健康对照者(男性20例、女性30例)的血清AFP、CEA及CA19-9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男性抑郁症患者的血清AFP、CEA及CA19-9水平与男性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抑郁症患者的血清AFP和CEA水平与女性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抑郁症患者的CA19-9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女性抑郁症患者存在CA19-9水平异常升高,应重视女性抑郁症患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预防恶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宋娟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酶法测定镁离子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 建立一个适合临床实验室作为常规应用的镁的酶法测定.方法 对文献报告的四种镁的酶法测定的方法作了比较,选择HK-G6pDH法并对其作了某些改进,使其适合自动分析.结果 本法的线性范围为0.05~3.40mmol/L:精密度:低值和高值标本的批内CV分别为2.23%和1.45%;总CV分别为3.34%和2.18%:准确度:低值质控品的测定偏差为-4.08%,中值质控品的测定偏差为1.00%和-1.05%,高值质控品的测定偏差为2.98%和0.00%;本法(y)与Xylidyl Blue法(x)比较,相关良好,回归方程y=0.9769x+0.0066,γ2=0.9886.结论 本法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较好,加之本法的特异性较好,体系温和,适合临床实验室作为常规应用.

    作者:宋文慧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简介

    2008年5月18日~21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办,台以及口本、医讯中心承办的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在山东济南市胜利召开.

    作者:王小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实验与检验医学杂志

实验与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