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晖;边可陶
近几年,抑癌基因p53表达、基因突变与疾病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新的进展.p53基因突变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抑癌基因p53健全表达在抑制胃癌的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姜国忠;李蕾;王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加入WTO后,如何与国际接轨、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开展和推进双语教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
作者:奚克敏;李彩娟;单叔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家兔休克前后及再灌流后血浆中NO、SOD、MDA、MAP动态变化.方法: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实验Ⅰ组即失血后再灌注组(自身血回输+生理盐水),实验Ⅱ组(低分子右旋糖酐+地塞米松)分别检测休克前及休克后70min、再灌注1h、再灌注2h血浆中NO、SOD、MDA、MAP的变化.结果:休克前两组动物NO、SOD、MDA、MAP无统计学差异;休克后70min血浆SOD活性下降,NO和MDA含量明显升高,MAP下降;再灌注后实验Ⅰ组,血浆SOD、NO、MDA无显著改变,MAP明显升高,实验Ⅱ组,血浆SOD活性显著升高,MDA、NO显著下降,两组相比较(P<0.05)MAP明显升高.结论:低分子右旋糖酐+地塞米松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浆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陈培;李丽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快捷法检测50例肝癌组织和15例正常肝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侵袭性的关系.结果:HCC中PTEN阳性表达率明显弱于正常肝组织,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与HCC组织分化程度、侵袭性有关(p<0.05),而与性别、术前AFP水平无关(P>0.05).结论:PTEN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反映HCC侵袭性强弱.
作者:苏连明;宋彬彬;孔祥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脓癣是头癣的一种特殊类型,致病菌多是由亲动物性或亲土性的真菌引起,同时合并细菌感染,人类对这类真菌感染常有强烈反应.此病多侵犯儿童,尤以学龄前儿童较多.
作者:陈宏;郭艳宏;王久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为了了解催眠疗法在治疗治疗强迫症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催眠疗法和一般心理治疗方法分别对强迫症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催眠组和对照组治疗后Y-BOCS及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1或<0.05).两组相比,催眠组降分率显著较对照组为大(P<0.01或<0.05).结论:对于强迫症而言,催眠疗法比一般心理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作者:耿艳萌;许志鹏;吴长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分娩发动时,子宫肌层协调规则的收缩与子宫肌层的缝隙连接增加有关,是分娩发动的重要原因.而此变化可受体内一些激素及一些外源性化学物质影响,体内各激素的直接及间接作用使子宫肌层缝隙连接数量增加、功能增强,整个子宫肌层形成合胞体,产生规则、协调的宫缩,为娩出胎儿提供足够的产力.
作者:方超华;陈皇;李春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块直径4cm,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35Hu;恶性肿块直径5~12cm,7例呈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螺旋CT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
作者:潘洪良;唐莉;李秀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进年来随着螺旋CT技术的成熟和三维重建功能软件的逐渐完善,腹部增强扫描已被应用于腹部疾病的检查和诊断.
作者:巩晓艳;朱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适合同时行重睑形成术和内眦赘皮矫正术的新方法.方法:根据内眦赘皮的真不眼轮匝肌结构上的异常特点,遵循内眦皮的上睑(倒向性内眦赘皮除外)内侧睑缘处皮肤短缺和尽量减少局部皮肤瘢痕的原则,设计合适同时行重睑形成术的新内眦赘皮矫正术.结果:临床应用20例,进行了为期6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的重睑为稳定性平行性重睑,内眦已完全或大部分开大,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此内眦赘皮矫正术能够充分矫正内部结果上的异常,而且适合与重睑形成术同期施行,是一种效果稳定,结果满意的术式.
作者:邹倩;田真理;邹书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为涉及面侧区和颌下区的外科手术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30例(共60侧)成人尸体面侧区,进行层次解剖寻找面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观察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类型、走行、与面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及穿出腮腺处和与面动脉的交叉处的体表位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为1~2支,以单干型居多,约占58%,大多行于下颌骨下缘上方约占44%,行于骨下缘下方者占5%.未发现面神经下颌缘支不与面动脉交叉,位置均在下颌体下缘上、下方约0.5cm~1cm范围内.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和深面者分别占89%和6%;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出腮腺处的体表位置分别在下颌角上方和下颌支后缘前方1cm交点附近,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交处距下颌支后缘约4cm,距下颌骨下缘约1cm.结论: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毗邻和行程关系及其与周围结构的重要位置关系,为美容外科及颌面外科手术因神经损伤造成下唇及口角功能障碍提供了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作者:王得利;张大伟;赵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CA24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CA242的表达情况.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中CA242的阳性表达率为80.5%(29/36),显著高于其在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P<0.05).CA24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随SACC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加.结论:CA242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与其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CA242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组织分级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苗波;姜德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为观察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用天眩清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及丁各地尔静点口服氟桂利嗪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为76.0%(P<0.05).治疗组能有效改善眩晕、耳鸣、头痛等症状.提示天眩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肯定.
作者:赵晖;边可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与天麻素合用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2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110例采用尼莫地平30mg/次,一天三次,天麻素2粒/次,一日三次,治疗六周;对照组采用天麻素2粒/次,一日三次,治疗六周.其它营养神经治疗如vitB1等治疗相同.结果: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1.8%和74.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尼莫地平与天麻素合用治疗偏头痛效果较好.
作者:白易欣;赵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茵陈、白茅根、紫草等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所致小鼠急性黄疸模型的退黄降酶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茵栀黄注射液)和提取液大、中、小给药组.各治疗组连续灌胃给药7d后,ANIT诱发黄疸模型,48h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以血清肝功能指标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为观察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茵栀黄组、提取液小剂量给药组的ALT、AST、ALP、TBIL、IBIL,均显著下降(P<0.05);与茵栀黄组比较,提取液小剂量给药组ALT、AST、ALP、TBIL、IBIL,均无差异(P>0.05)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提取液能明显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小胆管增生.结论:提取液具有降低实验性胆汁淤积小鼠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和改善肝脏组织损伤的作用.
作者:雷涛;吴宜艳;孟繁钦;王艳芳;张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剂吸入后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安全性.方法:4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剂吸入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基础用药相同,对两组肺功能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剂明显改善哮喘病状.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剂是一种支气管哮喘完全控制和良好控制的有效药物.
作者:骆志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母婴早接触、早吸吮对母乳喂养的效果.方法:对253例产妇进行调查,观察组104例按常规处理后在30min内将其呈蛙状侧头俯卧于母亲胸腹部,并使婴儿的嘴对准母亲乳头进行皮肤接触,对照组149例为非早接触、早吸吮,分别观察母乳喂养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在较短时间内能有节奏地吸吮乳头、出生后72h内的吸吮时间长、产后乳房充盈时间快、产后泌乳时间提前及泌乳量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接触、早吸吮,对促进乳房提前泌乳,保证母乳喂养是极其重要的,对母婴均有利.
作者:张文芳;杜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电子商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应用并迅速普及,会计环境的变化迫切要求社会各界在新的环境下更好的发挥电子商务会计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出现的问题.
作者:崔丽萍;许经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并与安慰剂组进行对照.方法:20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辛伐他汀和安慰剂治疗13周,观察慢性心力衰竭的改善情况.结果:辛伐他汀治疗组102例,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89.2%,安慰剂治疗组100例,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77%.结论:辛伐他汀在慢性心衰中,对心功能的改善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好转优于安慰剂组.
作者:朱世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