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外孕术后对侧宫外孕合并宫内孕1例

赵晓东

关键词:宫外孕, 误诊
摘要:1 病历摘要女,36岁,孕3产1;因停经45 d,右下腹痛伴肛门坠痛6h,于2004年11月20日急诊入院.18岁患结核性胸、腹膜炎,治愈.13年前顺产1婴,因胎盘不剥转我院行清宫术.产后10个月人工流产1次.2年前因左侧宫外孕行左侧输卵管切除术.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心包隔瓣在房室通道缺损矫治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报告在房室通道缺损(AVCD)矫治术中应用自体心包片重建人工隔瓣的方法与结果,并与常规成型术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16例部分型与4例完全型AVCD伴隔瓣发育不良或缺如者进行矫治手术.其中按常规成型术式进行的8例作为对照组,利用修补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自体心包补片末端作成人工隔瓣,同时修补二尖瓣裂和修复房、室间隔缺损的12例作为实验组.结果 全部患者无死亡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实验组术后无返流或轻度返流,心功能恢复良好;对照组术后三尖瓣返流仅3例变为轻度,其余仍为中到重度,右心功能欠佳.2组术后三尖瓣返流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白体心包重建人工隔瓣比较符合三尖瓣的解剖结构,能有效地消除术后三尖瓣返流.

    作者:王晖;严中亚;吴一军;雷虹;孙云;卢中;郑理;程光存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危害和对策

    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药物停用10~30 min至手术完毕后,一般可在短时间内唤醒,但也可出现意识不清、嗜睡、定向障碍,甚至躁动不安等脑功能障碍.麻醉苏醒期躁动是一种特殊性麻醉并发症,如若处理不当,后果严重,甚或危及患者的安全.

    作者:赵惠敏;赵国军;马桂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妈富隆联合促排卵药治疗耐氯米芬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妈富隆联合氯米芬(CC)(CC服药时间延长)或妈富隆联合低剂量高纯度卵泡刺激素(FSH-HP)促排卵方案治疗耐CC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耐CC的PCOS伴不孕患者32例,随机分为2组,各16例.A组:妈富隆+CC组,38个周期;B组:妈富隆+FSH-HP组,35个周期.全部患者先用妈富隆治疗2个月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卵巢体积和窦卵泡数,然后连续促排卵治疗3个周期,停药后比较2组的周期排卵率、妊娠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和多胎率以及流产率.结果 妈富隆治疗后血清LH、FSH、LH/FSH、T、E2、PRL水平,双侧卵巢体积、窦卵泡个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A组和B组周期排卵率为81.6%和91.4%、周期妊娠率为31.6%和42.9%、周期OHSS发生率为7.9%和2.9%、流产率为16.7%和13.4%、多胎率为16.7%和6.7%,A组和B组各相应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耐CC的PCOS不孕患者,先行妈富隆前期治疗再用延长CC服药时间或低剂量FSH-HP开始促排卵治疗均能提高卵巢对促排卵的反应性,可获得较高排卵率、妊娠率和较低OHSS、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均是有效的促排卵方案.

    作者:韦成厚;沈宏伟;秦卫兵;崔蓉;朱国平;许玉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 将脑出血患者52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脑屏障指数和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另选腹外疝患者(空白对照组)10例腰椎麻醉时留取脑脊液并采静脉血.结果 治疗前2治疗组患者血脑屏障指数和血清MBP浓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5、10 d,亚低温治疗组血脑屏障指数及血清MBP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10 d,亚低温治疗组血脑屏障指数及血清MBP接近正常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脑出血后细胞毒性对血脑屏障的损伤,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害.

    作者:王刚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是否存在低脂联素血症并研究血浆脂联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含量,同时监测患者血压、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及血脂等相关指标.结果 脑梗死惠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脂联素水平与CRP水平及其他危险因素如体质指数、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负相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着低脂联素血症,血浆脂联素水平的检测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脂联素水平与CRP的相关性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刘一鸥;张国华;张林静;高瑞丽;生晓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贲门癌手术患者1007例临床及诊疗状况分析

    目的 分析1007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状况,为临床确诊并选择佳诊疗方案和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手术治疗的1007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60.38%患者有下咽不适或不顺畅为首发症状;②病灶侵及深度至周围组织的占75.07%,有46.87%淋巴结转移;③有吸烟史、饮酒史患者分别为48.76%和31.18%;④有遗传家族史占22.24%;⑤仪器检查率:CT21.75%、食管造影41.41%、食管镜或胃镜55.11%;⑥60~69岁发病人数多.结论 就诊贲门癌患者多数为中、晚期并有一定的老龄化趋势;贲门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酒相关且有一定的家族倾向;CT、食管造影、食管镜或胃镜检查尚有较大应用空间.

    作者:魏丽珍;李桂霞;罗宗林;张楠;赵秀清;温登瑰;王士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前应用替罗非班近期预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前使用替罗非班的疗效.方法 99例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在进行12~48 h药物治疗后,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1例),行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于PCI前30~60 min加用替罗非班,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PCI术后30 d复合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复发+再次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与23.5%(P<0.05);观察组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出血,观察组有增加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ST段抬高ACS早期介入治疗前使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作者:芦涤;郭乐凌;周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术后胰外瘘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术后胰瘘的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胰外瘘患者早期均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抑制胰腺分泌,保持引流管通畅,结合抗炎,同时辅以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治愈时间短2个月,长7个月,平均4个月,无一例死亡.1例胰外伤后形成的断端瘘,经行胰腺瘘管内移植术治愈.结论 此方法在胰瘘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国明;赵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两种椎间融合器植入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讨论两种不同椎间融合器植入方式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2例,其中A组36例行双侧开窗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改良TLIF),B组36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术(PLIF).平均随访18.4个月.对2组患者的失血量、住院时间、融合率、好转率及术后硬膜漏、新发神经根性疼痛、感染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融合率和好转率均高于B组,而术中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结合双侧开窗技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器植入技术能很好地完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具有一次手术完成360°融合、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脊柱稳定性破坏少及融合可靠等特点.

    作者:曹恒聪;李永民;张洪斌;王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的 研究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方法,分析67例川崎病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并与同期收治的329例败血症患儿进行对比.结果 川崎病诊断标准中的6种临床表现及肛周变化在川崎病中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败血症,而精神差、循环差、肝脾大及局灶感染征的出现率在败血症中均显著高于川崎病(均P<0.01).球蛋白升高、ESR增快、血小板升高在川崎病中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率在败血症中显著高于川崎病(均P<0.01).结论 早期诊断川崎病的关键是与败血症相鉴别;认真仔细的病史问诊和体格检查很重要.

    作者:徐灵敏;朱艳玲;王军;贾丽婷;张展;栾斌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50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治疗.方法 通过对5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癌下缘距肛缘距离1.5~7 cm进行Dukes分期和病理分型,选择了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改良Parks(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术和局部扩大切除术,其中32例Dixon手术中28例按直肠系膜癌系膜全切除术(TME)原则进行低位Dixon手术;9例行改良Parks;9例行经肛门括约肌直肠癌局部扩大切除.对术后控制排便功能和局部复发率进行了随访.结果 无术后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1例,发生在使用吻合器组中,其发生率为3.6%(1/28);切口感染5例,发生率10%(5/50),经局部换药,均自行愈合;术后吻合狭窄1例,发生在使用吻合器组中,发生率约3.6%(1/28),经术后定期扩张,吻合口狭窄加重引起排便困难后改行Miles手术.术后控制排便能力均良好.随访50例,随访时间2~22 月,平均10.5个月,无一例局部复发,患者均健在.结论 保肛手术已经成为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TME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良Parks术、局部扩大切除术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中广泛应用,严格掌握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适应证,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郭子军;王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同时行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资料,其中缺血型ST段下移组23例(A组),无ST段偏移组51例(B组),研究2组间的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变化.结果 A组的24 h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及夜间收缩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4 h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及夜间舒张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组的室性期前收缩数目比A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在A组的发生率为39.1%,B组发生率为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指标升高,室性期前收缩数目虽然不增加,但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上升.

    作者:赵兴山;张源;彭璐;尹娟;张家利;高秉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情况及与相应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情况,并依据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情况将其分为:无钙化组21例,钙化组5例.同时记录2组患者透析龄、吸烟史及体质指数;实验室检测血肌酐、钙、磷、镁、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素,计算钙磷乘积.结果 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21例(80.76%)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钙化,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加重.钙化组血磷、钙磷乘积、CRP水平较无钙化组显著增高(均P<0.05),而钙化组血浆白蛋白较无钙化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存在较高的冠状动脉钙化率.其冠状动脉钙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磷及钙磷乘积升高是导致冠状动脉钙化的重要因素;CRP升高、低血浆白蛋白亦与冠状动脉钙化密切相关.

    作者:滕兰波;常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胃间质瘤47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4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行手术切除,其中近端半胃切除22例,远端半胃切除3例,胃楔形切除13例,肿瘤局部切除加幽门成形1例,近端半胃切除及肝叶切除5例,近端半胃切除加肝转移瘤导管栓塞化疗3例.随访1~6年,8例死亡,其余除12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患者部分缓解在继续服药外,27例患者均健在,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胃内窥镜及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甲磺酸依马替尼辅助治疗不能切除或术后复发的胃间质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卫民;巴明臣;闻英;黄祥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小切口手术治疗舟状骨骨折和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22例

    舟状骨骨折在腕部骨折中为常见,其中手术治疗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切口部位及大小亦不同.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利用桡骨茎突处纵行<2 cm切口治疗舟状骨骨折、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22例,损伤小,疗效满意.

    作者:张亦庚;赵少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治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38例45眼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光感或光感以上者37眼中,30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无光感8眼中,3眼视力提高;5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者视力均有提高.结论 神经外科与眼科医师密切配合,在对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病例早期诊断、治疗、抢救未完全损害和未受损害的神经元、保持残余视力并促进视力恢复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石润梅;何素华;张风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恶化性卒中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恶化性卒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60例恶化性卒中患者血压、血糖、头CT和MRI、CT血管造影(CTA)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60例完全性卒中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恶化性卒中组高血压、高血糖、颅内大血管狭窄发生率与完全性卒中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恶化性卒中组脑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完全性卒中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恶化性卒中发病与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合并脑动脉狭窄相关,早期发现并给予积极治疗,有助于防止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

    作者:张凤茹;高海凤;刘素芝;李永秋;马建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术中经胆囊管行胆道镜胆道探查术6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术中经胆囊管行胆道镜胆道探查术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经胆囊管行胆道镜胆道探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患者结石清除率98.4%,术后平均住院7.6 d.结论 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应首先考虑经胆囊管途径行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术,此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景春;杜焕社;王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顽固性胸腔积液的外科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顽固性胸腔积液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外科介入在诊断和治疗顽固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采用胸腔镜手术探查治疗56例顽固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确诊恶性胸腔积液44例(78.6%),良性胸腔积液11例(19.6%),总确诊率为98.2%,不明原因1例.恶性胸腔积液中支气管肺癌多(64.4%),其中又以腺癌多见;良性顽固性胸腔积液以结核为多见.术中、术后结合使用滑石粉和胞必佳进行胸膜固定,治疗总有效率达96.4%.结论 采用胸腔镜手术,对顽固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英禹;张瑞;程庆书;王云杰;孙晓燕;刘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延迟性脾破裂25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延迟性脾破裂(DR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DR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我院收治的DRS患者约占脾外伤的12%(25/217).手术治疗24例,行脾切除术17例,脾切除加自体脾片网膜内移植术5例,脾部分切除术1例,脾修补术1例;非手术治疗1例.24例治愈,1例死于脑疝,手术治疗平均住院时间12 d.结论 接诊医生对DRS应有足够的认识,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发病经历对诊断很重要,诊断性腹腔穿刺、B超和CT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治疗以挽救生命为主,同时要兼顾脾脏的功能.

    作者:叶琳;马庆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