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恒聪;李永民;张洪斌;王旭
目的 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操作要点及手术方式的个体化选择.方法 应用熟练的镜下操作技术,仔细解剖Calot三角、近胆囊断离胆囊动脉、恰当处理术中出血、灵活应用电凝止血与钛夹止血相结合,顺利完成LC 154例,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2例.结果 无术后胆漏、腹腔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近期随访无胆管狭窄并发症发生.结论 急性胆囊炎行LC安全可行,关键是术者必须充分了解LC操作要点和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作者:杜建华;刘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治疗.方法 通过对5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癌下缘距肛缘距离1.5~7 cm进行Dukes分期和病理分型,选择了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改良Parks(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术和局部扩大切除术,其中32例Dixon手术中28例按直肠系膜癌系膜全切除术(TME)原则进行低位Dixon手术;9例行改良Parks;9例行经肛门括约肌直肠癌局部扩大切除.对术后控制排便功能和局部复发率进行了随访.结果 无术后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1例,发生在使用吻合器组中,其发生率为3.6%(1/28);切口感染5例,发生率10%(5/50),经局部换药,均自行愈合;术后吻合狭窄1例,发生在使用吻合器组中,发生率约3.6%(1/28),经术后定期扩张,吻合口狭窄加重引起排便困难后改行Miles手术.术后控制排便能力均良好.随访50例,随访时间2~22 月,平均10.5个月,无一例局部复发,患者均健在.结论 保肛手术已经成为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TME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良Parks术、局部扩大切除术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中广泛应用,严格掌握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适应证,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郭子军;王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负性情绪干预治疗的方法及对糖尿病综合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情绪疏导、生物反馈、松弛运动、音乐疗法等负性情绪干预治疗.评价治疗后3个月糖尿病控制指标,包括体质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组治疗后3个月空腹血糖为(7.05±1.53)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为(7.1±1.5)%;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为(8.64±2.9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为(8.1±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负性情绪干预对糖尿病控制指标的改善有显著促进作用.
作者:张志英;董利平;杨海燕;任卫东;董运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1007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状况,为临床确诊并选择佳诊疗方案和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手术治疗的1007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60.38%患者有下咽不适或不顺畅为首发症状;②病灶侵及深度至周围组织的占75.07%,有46.87%淋巴结转移;③有吸烟史、饮酒史患者分别为48.76%和31.18%;④有遗传家族史占22.24%;⑤仪器检查率:CT21.75%、食管造影41.41%、食管镜或胃镜55.11%;⑥60~69岁发病人数多.结论 就诊贲门癌患者多数为中、晚期并有一定的老龄化趋势;贲门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酒相关且有一定的家族倾向;CT、食管造影、食管镜或胃镜检查尚有较大应用空间.
作者:魏丽珍;李桂霞;罗宗林;张楠;赵秀清;温登瑰;王士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妈富隆联合氯米芬(CC)(CC服药时间延长)或妈富隆联合低剂量高纯度卵泡刺激素(FSH-HP)促排卵方案治疗耐CC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耐CC的PCOS伴不孕患者32例,随机分为2组,各16例.A组:妈富隆+CC组,38个周期;B组:妈富隆+FSH-HP组,35个周期.全部患者先用妈富隆治疗2个月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卵巢体积和窦卵泡数,然后连续促排卵治疗3个周期,停药后比较2组的周期排卵率、妊娠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和多胎率以及流产率.结果 妈富隆治疗后血清LH、FSH、LH/FSH、T、E2、PRL水平,双侧卵巢体积、窦卵泡个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A组和B组周期排卵率为81.6%和91.4%、周期妊娠率为31.6%和42.9%、周期OHSS发生率为7.9%和2.9%、流产率为16.7%和13.4%、多胎率为16.7%和6.7%,A组和B组各相应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耐CC的PCOS不孕患者,先行妈富隆前期治疗再用延长CC服药时间或低剂量FSH-HP开始促排卵治疗均能提高卵巢对促排卵的反应性,可获得较高排卵率、妊娠率和较低OHSS、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均是有效的促排卵方案.
作者:韦成厚;沈宏伟;秦卫兵;崔蓉;朱国平;许玉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顽固性胸腔积液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外科介入在诊断和治疗顽固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采用胸腔镜手术探查治疗56例顽固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确诊恶性胸腔积液44例(78.6%),良性胸腔积液11例(19.6%),总确诊率为98.2%,不明原因1例.恶性胸腔积液中支气管肺癌多(64.4%),其中又以腺癌多见;良性顽固性胸腔积液以结核为多见.术中、术后结合使用滑石粉和胞必佳进行胸膜固定,治疗总有效率达96.4%.结论 采用胸腔镜手术,对顽固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英禹;张瑞;程庆书;王云杰;孙晓燕;刘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目前常见的妇产科疾病,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正常人群生殖道HPV阳性率约为14%,性活跃者约为30%;HPV感染发展为宫颈癌约为29.4%[1].因此,进行宫颈癌筛查具有重要意义.现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阴道镜及病理确诊为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电子阴道镜联合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
作者:刘秀荣;冬国友;顾笑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同时行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资料,其中缺血型ST段下移组23例(A组),无ST段偏移组51例(B组),研究2组间的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变化.结果 A组的24 h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及夜间收缩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4 h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及夜间舒张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组的室性期前收缩数目比A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在A组的发生率为39.1%,B组发生率为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指标升高,室性期前收缩数目虽然不增加,但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上升.
作者:赵兴山;张源;彭璐;尹娟;张家利;高秉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免疫斑点法检测脑膜炎双球菌(A群)、肺炎球菌抗原,探讨应用免疫斑点法对早期快速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该实验体系,以A(λ)值(取对数Log)为纵坐标,抗原浓度(取对数Lo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回归方程.结果 小脑膜炎球菌抗原检出量为36 ng/ml.小肺炎球菌抗原检出量为13.4 ng/ml.结论 初步建立了用免疫斑点法检测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中脑膜炎双球菌(A群)、肺炎球菌抗原的诊断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捷,不需特殊仪器,结果可保存等优点,非常适于在广大临床实验室推广应用.
作者:刘静;马建国;马立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4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行手术切除,其中近端半胃切除22例,远端半胃切除3例,胃楔形切除13例,肿瘤局部切除加幽门成形1例,近端半胃切除及肝叶切除5例,近端半胃切除加肝转移瘤导管栓塞化疗3例.随访1~6年,8例死亡,其余除12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患者部分缓解在继续服药外,27例患者均健在,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胃内窥镜及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甲磺酸依马替尼辅助治疗不能切除或术后复发的胃间质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卫民;巴明臣;闻英;黄祥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在临床创伤患者中,骨不连较为常见.我们在2001年2月至2006年7月有选择性地采用了自体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骨不连72例,经临床疗效观察及跟踪随访证明,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易行的优点.
作者:刘文正;张雪梅;李春霞;刘振铮;张启增;张雪柏;高建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药物停用10~30 min至手术完毕后,一般可在短时间内唤醒,但也可出现意识不清、嗜睡、定向障碍,甚至躁动不安等脑功能障碍.麻醉苏醒期躁动是一种特殊性麻醉并发症,如若处理不当,后果严重,甚或危及患者的安全.
作者:赵惠敏;赵国军;马桂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单纯性肾囊肿的佳手术方式,并总结后腹腔镜单纯性肾囊肿去顶术的处理体会.方法 对84例单纯性肾囊肿患者随机分组,38例采用开放去顶手术(开放手术组)、46例采用后腹腔镜去顶手术(后腹腔镜组)治疗,对2组的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等进行比效,并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分析.结果 后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开放手术组.结论 单纯性肾囊肿的治疗应首选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其疗效肯定,创伤小,恢复快.若囊肿大小、部位适宜于小切口开放去项减压术,亦可选择.
作者:董自强;李克军;张平;张路生;毛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术中经胆囊管行胆道镜胆道探查术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经胆囊管行胆道镜胆道探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患者结石清除率98.4%,术后平均住院7.6 d.结论 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应首先考虑经胆囊管途径行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术,此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景春;杜焕社;王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讨论两种不同椎间融合器植入方式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2例,其中A组36例行双侧开窗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改良TLIF),B组36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术(PLIF).平均随访18.4个月.对2组患者的失血量、住院时间、融合率、好转率及术后硬膜漏、新发神经根性疼痛、感染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融合率和好转率均高于B组,而术中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结合双侧开窗技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器植入技术能很好地完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具有一次手术完成360°融合、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脊柱稳定性破坏少及融合可靠等特点.
作者:曹恒聪;李永民;张洪斌;王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属于可溶性细胞因子家族,是一种多效性因子,肾脏是HGF表达水平高的器官.近年来研究发现在急性肾损伤(AKI)时,血清及肾脏局部HGF浓度有显著变化[1-3],提示HGF与AKI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作者:梁屹;傅淑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比较119例糖耐量异常患者在饮食加运动控制的基础上口服罗格列酮和安慰剂干预治疗,经治疗1年后,检测空腹血糖(FPG)及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FINS)和OGTT后2 h胰岛素(PINS)水平的变化.结果 罗格列酮组和安慰剂组治疗前糖耐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格列酮组与安慰剂组相比FPG、2HPG、TC、TG、LDL、FINS、PINS及糖尿病发病率均明显下降,HDL-C升高.结论 罗格列酮能够降低糖耐量异常(IGT)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在调节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可使糖耐量异常明显改善.
作者:李强翔;钟惠菊;张卓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病历摘要女,76岁.主因左上腹腰背部胀痛不适4个月、发现胰腺占位1周于2006年2月21日入院.入院前4个月左上腹腰背部胀痛不适,自行服用多潘立酮等药物,剂量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既往无酗酒史,无明确的胰腺炎、腹部外伤、胆道疾病史.
作者:张宝荣;李慧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是否存在低脂联素血症并研究血浆脂联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含量,同时监测患者血压、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及血脂等相关指标.结果 脑梗死惠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脂联素水平与CRP水平及其他危险因素如体质指数、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负相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着低脂联素血症,血浆脂联素水平的检测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脂联素水平与CRP的相关性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刘一鸥;张国华;张林静;高瑞丽;生晓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 将脑出血患者52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脑屏障指数和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另选腹外疝患者(空白对照组)10例腰椎麻醉时留取脑脊液并采静脉血.结果 治疗前2治疗组患者血脑屏障指数和血清MBP浓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5、10 d,亚低温治疗组血脑屏障指数及血清MBP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10 d,亚低温治疗组血脑屏障指数及血清MBP接近正常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脑出血后细胞毒性对血脑屏障的损伤,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害.
作者:王刚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