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高瑞忠;许长年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 复位, 空气灌肠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影响因素.方法 169例小儿肠套叠,观察患儿全身情况、肠套叠类型、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对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对1岁以下、发病24 h以内、全身情况较好、回盲型、回结型肠套叠患儿,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1岁以下、发病24 h以内、全身情况较好、回盲型、回结型肠套叠患儿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且成功率高.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全天不同时间血糖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全天不同时间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 171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三餐前30 min、餐后2 h及晚睡前共7次血糖水平,并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同时测定HbA1c.按HbA1c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血糖控制尚可组(HbA1c≤7.5%)和控制差组(HbA1c>7.5%).直线回归相关分析总体及各组HbA1c与MBG、全天7次血糖的相关性.结果 MBG与HbA1c呈显著正相关(r=0.851,P<0.001),MBG=-0.70+1.30×HbA1c;HbA1c与全天7次血糖水平均呈正相关,逐步多元线形回归分析示HbA1c与空腹、晚餐后、午餐后及早餐后血糖相关.HbA1c≤7.5%组的HbA1c与晚餐后、午餐后及午餐前血糖相关,而HbA1c>7.5%组HbA1c与空腹、晚餐后、午餐后及早餐后血糖相关.结论 HbA1c受全天平均血糖水平的影响,血糖控制尚可组晚餐后、午餐后及午餐前的血糖对HbA1c影响明显,而血糖控制差组空腹、晚餐后、午餐后及早餐后的血糖对HbA1c影响明显.

    作者:黄敬泽;王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小脑前下动脉瘤2例报告

    小脑前下动脉瘤是少见的颅内动脉瘤,此病在所有颅内动脉瘤中不足1%[1].我科近年来收治2例,均经手术证实.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李忠民;郭传军;耿风阳;朱建新;王运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垂体腺瘤转化基因、局灶粘附激酶和血管新生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转化基因(PTTG)、局灶粘附激酶(FAK)、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新生的表达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及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图像分析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TG、FAK、bFGF、MVD在6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32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 侵袭组和非侵袭组垂体腺瘤的PTTG、FAK、bFGF、MVD表达均有显著差异,PTTG与FAK共同作用于垂体腺瘤细胞的侵袭和增殖转化过程,PTTG与bFGF之间存在正反馈机制,FAK参与bFGF对内皮细胞粘附增殖的调节,bFGF能促进FAK酪氨酸和丝氨酸的磷酸化使FAK表达水平增高、肿瘤新生血管形成,MVD则是血管形成的量化指标.结论 PTTG、FAK、bFGF、MVD可作为客观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和评估其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

    作者:陈大伟;顾卫宏;付双林;李毅平;洪新雨;罗毅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纤维蛋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 125例患者中40例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16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例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平均纤维蛋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和P<0.01).并且随着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升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卢锡林;姚晓黎;尚延昌;张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5、白细胞介素-18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中白细胞介素-8(IL-8)、IL-15、IL-18的表达情况以及与UC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UC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结肠黏膜中IL-8、IL-15、及IL-18的表达情况.结果 中重度组IL-8阳性细胞数(216.8±24.9)多于轻度组(165.7±27.6)(P<0.01),轻度组多于缓解期组(88.5±21.6)(P<0.01),缓解期组又多于正常对照组(52.1±18.7)(P<0.05).中重度组IL-15阳性细胞数(29.5±4.2)多于轻度组(18.7±2.9)(P<0.05),轻度组多于缓解期组(11.3±2.6)(P<0.05),缓解期组又多于正常对照组(3.9±1.1)(P<0.01).中重度组IL-18阳性细胞数(115.7±24.6)多于轻度组(68.7±18.6)(P<0.01,轻度组多于缓解期组(47.3士12.6)(P<0.05),缓解期组又多于正常对照组(21.5±7.9)(P<0.05).结论 活动期UC患者结肠黏膜中IL-8、IL-15及IL-18的表达较缓解期、单纯结肠息肉者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IL-8、IL-15及IL-18在UC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高伟;司雁菱;吴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将2002年9月至2004年4月收集资料完整的249例急性胰腺炎(AP)根据病因分为胆源性AP(142例)、HLP(52例)、酒精性AP(17例)和其他(38例).着重对HLP与胆源性AP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并分析血甘油三酯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在临床评分相同情况下,HLP与胆源性AP在年龄、性别、血性腹腔积液发生率、复发率、脂肪肝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手术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甘油三酯与临床评分、CT严重程度评分(CTSI)分级、禁食水时间、住院天数、PLT、HCT、血Ca2+相关.结论 HLP以中青年男性患者为主,血甘油三酯高,病情重,住院天数长,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作者:何铁英;王喜艳;何铁汉;陈启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脑血栓形成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脑血栓形成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9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2组:血糖升高组45例,血糖正常组50例.探讨血糖水平与急性期脑缺血损害程度和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高血糖水平使脑缺血损害范围增大,血糖水平愈高,病情愈重,病死率愈高.结论 血糖水平的高低,可作为估计脑血栓形成范围的重要参数,若血糖>11.1 mmol/L,提示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广,病情严重,是急性期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睿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扩大切除胸壁放射性溃疡后带蒂皮瓣的修复与重建

    目的 探讨应用皮瓣、肌皮瓣修复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影像技术设计胸壁周围拟转移的轴型皮瓣,由放疗科会诊确定放疗区域,将溃疡连同周围放射性皮炎或纤维化区域完全切除后应用皮瓣修复22例,包括背阔肌皮瓣8例,腹直肌皮瓣9例,腹直肌皮瓣联合胸大肌皮瓣1例,侧胸皮瓣2例,胸脐皮瓣2例,皮瓣切取大面积26 cm×16 cm.结果 1例因胸壁缺损导致移植皮瓣随呼吸浮动而出现背阔肌皮瓣坏死,1例静脉回流障碍致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再次清创植皮愈合.其余20例均Ⅰ期愈合.随访3个月~9年,未见溃疡复发,皮瓣质地好.结论 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影像技术设计轴型皮瓣,术中扩大切除放射性溃疡后应用皮瓣、肌皮瓣修复创面,疗效满意,可有效预防溃疡的发生.

    作者:刘达恩;覃光灵;农庆文;王润秀;梁自乾;林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脂蛋白(α)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脂蛋白(α)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3例和健康对照组34例,均测定血脂,包括血清脂蛋白(α)[Lp(α)]、C-反应蛋白(CRP);并将43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合并冠心病组(21例)和非合并冠心病组(22例),并分析Lp(α)、CRP和血肌酐(Scr)3项指标在2组中的变化.结果 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组Lp(α)和CRP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冠心病组Lp(α)和CRP较非合并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Lp(α)和CRP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血液透析虽是慢性肾衰竭替代治疗的有效方法,却不能降低Lp(α)及CRP的水平.Lp(α)和CRP的升高可以导致其合并冠心病几率增加,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冠心病与Lp(α)和CRP的升高密切相关.

    作者:王丽芳;赵兴;王凤霞;王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中晚期恶性肿瘤介入治疗39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妇科中晚期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9例妇科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采用Selding's穿刺法经股动脉穿刺,行髂内动脉、子宫动脉灌注化疗,1~3个疗程.其中灌注化疗后行髂内动脉栓塞11例、子宫动脉栓塞19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肝固有动脉灌注化疗并栓塞1例;22例介入治疗后进行手术.结果 介入治疗后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33例,占84.6%.其中2例术后无癌细胞存在.介入治疗后1例出现较严重的腹痛,1例发热,对症治疗后缓解,余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采用介入治疗对缓解症状、抑制肿瘤生长、手术前降低肿瘤分期效果确切,可作为妇科肿瘤综合治疗的一种辅助方法.

    作者:陈昭;韩萍;夏凤艳;辛德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体表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体表定位和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28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血肿位于一侧额顶、对侧额或顶区.其中25例一侧额颞顶区有血肿,12例双侧额顶颞区均有血肿.血肿在一侧耳眦线以上50 mm,耳眦线的中垂线后20 mm的前方均可见到.2例在全身麻醉下,余在局部麻醉下采取双侧钻单孔引流术.选定血肿厚层面前中1/3~1/2之间的任一处为钻孔点.24例的钻孔点在耳眦线以上(60~80 mm),耳眦线的中垂线前(10~45 mm).结果 27例术后痊愈,无术后并发症,1例复发.结论 对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选定合适的钻孔点是微创手术的关键.

    作者:韩东华;闵志钧;周新军;沙龙贵;徐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严重肝外伤术后再发出血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严重肝外伤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按美国外科创伤学会对肝损伤分级标准,对手术治疗的76例严重肝外伤术后再出血的16例患者第2次手术及保守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Ⅲ级肝外伤9例,Ⅳ级5例,Ⅴ级2例;第1次术后累计出血量800~2 600ml,平均1 700ml.行第2次手术止血13例,死亡3例;保守治疗3例,死亡2例.结论 及时诊断、正确处理是抢救严重肝外伤术后再出血,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陈君武;周黎明;於彩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术后激素替代治疗的探索与分析

    手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常需要切除全子宫和双侧卵巢,术后患者出现因雌激素低下而引发各种症状,使术后的生活质量降低,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这种伤害往往是致命性的.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可以明显改善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低下症状,如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道萎缩、认知障碍、心血管症状、骨质疏松症等[1].但女性生殖道组织多是雌孕激素的靶器官,如果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的患者给予激素替代治疗,是否会对原发病产生不良影响,如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缩短带瘤生存时间、促进复发以及降低生存率等,关于这方面的探讨由来已久,但研究尚少,观点不一.综述如下.

    作者:袁芳;李民华;王惠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胸主动脉瘤破裂入左肺1例报告及文献分析

    目的 对胸主动脉瘤破裂入左肺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胸主动脉瘤破裂入左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结合1例报告,总结自1990年1月至2005年3月文献报道的胸主动脉瘤破裂入左肺16例病例,根据其有无感染、首发症状、胸主动脉瘤部位、侵入肺叶、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胸主动脉瘤侵入左肺叶多数病程长,多合并肺部细菌和/或特异性感染,咯血是常见的首发症状;来源于主动脉弓的瘤多侵入左肺上叶,手术多以全弓或次全弓切除及人工血管置换和左肺上叶切除术为主,而降主动脉瘤多侵入左肺下叶,手术以主动脉瘤切除及主动脉修补或血管置换术和左肺下叶切除为主;若无不可控制的大出血,预后较好.结论 胸主动脉瘤切除及人工血管置换术加侵入相应肺叶的切除术是治疗胸主动脉瘤侵入左肺的有效方法.

    作者:车国卫;周清华;张尔永;刘斌;唐小军;傅勇;李贵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前列腺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凯时,脂质体包裹前列腺素E1制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2组,即对照组(基本治疗)和凯时治疗组(基本治疗+凯时),观察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浆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水平以及血浆6-酮-PGF1α(6-K-PGF1α)、血栓素(TXB2)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凯时治疗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血浆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血浆6-K-PGF1α和TXB2等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前列腺素可以明显改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微循环,减少血栓形成;而且还可以降低尿蛋白含量,能有效地延缓肾脏疾病的发展.

    作者:张鹏;陈威;朱军;刘宏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影响因素.方法 169例小儿肠套叠,观察患儿全身情况、肠套叠类型、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对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对1岁以下、发病24 h以内、全身情况较好、回盲型、回结型肠套叠患儿,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1岁以下、发病24 h以内、全身情况较好、回盲型、回结型肠套叠患儿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且成功率高.

    作者:高瑞忠;许长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T3与T4比率可作为Graves病药物治疗时判定预后的指标

    目的 探讨一般甲状腺功能指标对Graves病治疗后预后判定的价值.方法 经过18个月他巴唑治疗且撤药后随访2年的190例Graves病患者,对复发组和缓解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及T3/T4比率进行比较.以T3/T4≤20 ng/μg为正常范围将患者分为3组:A组治疗前及撤药前T3/T4均>20 ng/μg;B组治疗前T3/T4>20 ng/μg,撤药前正常;C组治疗前及撤药前T3/T4均正常;比较3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 190例患者在撤药后2年的随访中101例复发,89例持续缓解.复发组治疗前后的T3/T4比率分别为27.4±5.7和18.9±4.6(ng/μg),缓解组治疗前后T3/T4比率分别为22.4±6.1和14.1±5.2(ng/μg),前者治疗前后的T3/T4比率显著高于后者;A、B、C 3组患者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的T3/T4比率呈显著性正相关(r=0.92,P<0.01).结论 血清T3/T4比率可作为Graves病药物治疗时判定预后的简单和有用的指标.

    作者:张进安;张健;买尔哈巴;徐利;于志云;肖婉霞;王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两种三尖瓣成形技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疗效评价

    目的 借助于心脏超声评价De Vega成形术和Kay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因功能性三尖瓣返流行De Vega成形术和Kay成形术各20例患者,对术前、术后的下列指标进行随访观察比较: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三尖瓣返流程度.结果 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和三尖瓣返流程度在术后近期均明显下降,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远期的以上各指标De Vega成形组要优于Kay成形组.在术后远期两组三尖瓣返流程度有所增加.结论 De Vega成形术和Kay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近期效果相似,远期效果De Vega成形术略优;两种成形方法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欠佳.

    作者:张文龙;荣宁宁;朱梅;梁皓;郭兰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直肠折叠悬吊术治疗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

    目的 探讨直肠折叠悬吊术治疗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 行直肠折叠悬吊术治疗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43例,均同期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5例严重直肠前突者同时行经肛门手术,行闭式修补术4例,开放式修补术1例;同时行直肠黏膜环行切除术1例.术后进行2~10年随访.结果 39例获得随访,37例术后排便功能明显改善,2例便秘复发,临床有效率为94.87%.结论 直肠折叠悬吊术治疗直肠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效果可靠,可同期纠正多种畸形.

    作者:刘浩;冯玉梅;张丹心;盛微;霍雄伟;王康;王春荣;陈进才;张青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抑郁症漏诊与误诊41例分析

    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因患者多到基层综合医院就诊,易致漏诊、误诊.现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门诊和住院诊治的抑郁症41例患者的漏诊与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兰润林;罗素琴;王小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