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种神经细胞保护措施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Fas/FasL表达的影响

张晶;董燕;胡宝玲;黄蕊;赵倩;张旭辉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ω-3不饱和脂肪酸,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大鼠, 脑组织凋亡相关因子及其配体表达
摘要:目的 观察3种神经细胞保护措施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凋亡相关因子及其配体(Fas和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只7日龄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神经干细胞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ω-3不饱和脂肪酸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每组30只.神经干细胞组、EPO组、ω-3不饱和脂肪酸组于制模后经尾静脉注射5 mL神经干细胞、EPO、ω-3不饱和脂肪酸,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6、12、24、48、72 h 5个时间点各组处死6只大鼠取海马组织,测定大脑海马组织Fas/FasL的基因表达,以及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①mRNA表达:3个实验组给药后Fas和FasL的mRNA表达均较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显著降低,以给药后24 h降低为显著,且神经干细胞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相关文献
  • 间接能量代谢测定与Harris-Benedict公式预算重症昏迷患者静息能量消耗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间接能量代谢测定与经典Harris-Benedict(HB)公式法指导下营养支持方案对患者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解放军第九〇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重症昏迷机械通气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代谢车组和公式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分别按间接能量代谢测定法和HB公式得出的每日能量需求进行分阶段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前和营养支持1周、2周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LC)的变化和营养支持2周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比较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2周两组患者上臂围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Alb、Hb、TLC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代谢车组上述指标的升高程度较公式组更显著〔Alb(g/L):36.34±4.09比35.26±3.82;Hb(g/L):131.6±13.8比128.8±12.6;TLC(×109/L):1.63±0.51比1.50±0.48,均P<0.05〕.代谢车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公式组降低〔分别为:40.0%(12/30)比56.7%(17/30)、13.3%(4/30)比16.7%(5/30),均P<0.05〕.营养支持2周后两组上臂围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代谢车较HB公式能更准确地指导重症昏迷机械通气患者每日总能量摄入,利用代谢车制定营养支持方案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

    作者:张存海;李成恩;卞月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心脏磁共振检查对不明原因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估心脏磁共振(MR)检查对不明原因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因不明原因AHF进行完整心脏MR检查(平扫+延迟增强)且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11例患者,所有患者既往均无心脏相关病史,且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心肌酶)、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均缺乏明确诊断.此外,10例患者完成了侵入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或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记录患者实验室检查、ECG异常情况和超声心动图及心脏MR检查结果,分析超声心动图、心脏MR检查在不明原因AHF诊断和原因探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1例不明原因AHF患者中,9例MR检查发现了阳性结果,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淀粉样变性2例,心肌炎1例.心脏MR检测的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明显高于超声(mL:120.68±57.47比108.84±50.49,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超声(0.36±0.09比0.43±0.10,P<0.05),瓣膜反流区也明显少于超声(11个比22个,P<0.05);而超声和心脏MR在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mL):183.37±65.26比182.26±70.44〕和心包积液患者数(6例比6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心脏MR通过对心肌组织学特点及心脏形态学、功能学改变及伴随征象(心包积液)的综合评价,终为AHF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改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于静;崔倩;葛夕洪;程悦;沈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论缺血性脑卒中气阴两虚致血瘀的基本病机与养阴益气活血治法的应用

    以本课题组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中医学脑卒中风、痰、火、虚、瘀的证候标准,明确提出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着气阴两虚致血瘀的基本病机,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风、痰、火、虚、瘀相互关联为病;建立了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基本证型和养阴益气活血方随证加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案,提出了缺血性脑卒中新的辨证施治体系.

    作者:万海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凉膈散对机械通气患者血清瓜氨酸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凉膈散对机械通气合并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患者血清瓜氨酸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影响.方法 选择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7年5月至12月收治的机械通气合并AGI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每组40例;选取机械通气未合并AGI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并根据AGI分级治疗流程进行胃肠道干预;中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凉膈散(组成:连翘30 g、黄芩10 g、栀子10 g、竹叶10 g、大黄10 g、薄荷6 g、芒硝6 g、甘草15 g,所用中药为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颗粒剂,将各单味中药颗粒按比例溶于80~100℃开水200 mL中,每次100 mL、每日2次鼻饲).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清瓜氨酸以及IFABP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血清瓜氨酸均显著低于对照组(μmol/L:19.84±4.74、20.84±4.65比28.89±2.18,均P<0.05),IFA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g/L:571.89±42.98、552.49±44.78比155.68±22.95,均P<0.05),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瓜氨酸水平呈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于治疗1 d达谷值〔两组分别为(16.12±4.44)、(18.49±4.59)μmol/L〕,以后逐渐升高,治疗7 d达峰值,且中药治疗组的升高程度较常规治疗组更明显(μmol/L:26.77±4.18比22.75±3.07,P<0.05),治疗5 d、7 d中药治疗组瓜氨酸已接近对照组水平;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IFABP呈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于治疗1 d达峰值〔两组分别为(654.23±63.24)、(630.32±49.11)ng/L〕,以后逐渐降低,治疗7 d达谷值,且中药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常规治疗组更明显(ng/L:262.21±30.89比375.43±44.43,P<0.05),但中药治疗组IFABP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ng/L:262.21±30.89比158.95±29.34,P<0.05).结论 凉膈散能有效提升机械通气合并AGI患者的血清瓜氨酸、降低IFABP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

    作者:骆宁;高红梅;李寅;李红洁;范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神经重症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重症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南区)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07例神经重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40例)和非AKI组(167例);根据预后再将AKI患者分为存活组(14例)和死亡组(26例).收集患者发生AKI前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血糖、白细胞计数(WBC)、中心静脉压(CVP)、血钠、胱抑素C、尿素氮(BUN)以及使用甘油果糖和呋塞米的患者比例等.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神经重症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和影响AKI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危险因素对神经重症患者发生AKI的预测效能.结果 ICU神经重症患者AKI发生率为19.3%(40/207).AKI组院内病死率显著高于非AKI组〔65.0%(26/40)比22.2%(37/167),P<0.01〕.与非AKI组比较,AKI组GCS(分:4.44±1.65比5.39±1.62)、CVP〔cmH2O(1 cmH2O=0.098 kPa):7.69±2.66比8.98±2.56〕 均明显降低,APACHEⅡ(分:24.50±3.67比20.05±4.42)、血糖(mmol/L:12.33±6.53比9.33±3.26)、血钠(mmol/L:144.75±10.85比140.58±5.23)、WBC(×109/L:16.15±6.25比12.79±4.22)、胱抑素C(mg/L:1.27±0.74比0.74±0.26)、BUN(mmol/L:7.81±3.33比5.53±3.20)、男性比例〔77.5%(31/40)比59.9%(100/167)〕、合并低血压比例〔37.5%(15/40)比19.8%(33/167)〕、使用甘油果糖比例〔17.5%(7/40)比3.6%(6/167)〕以及使用呋塞米比例〔70.0%(28/40)比13.8%(23/167)〕均升高,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优势比(OR)=1.201,95%可信区间(95%CI)=1.01~1.42,P<0.05〕和使用呋塞米治疗(OR=24.493,95%CI=4.92~120.36,P<0.01)是神经重症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糖对神经重症患者AKI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3,截断值为9.05 mmol/L时,敏感度为77.5%,特异度为62.6%.在AKI患者中,死亡组入院时GCS评分较存活组明显降低(分:3.77±0.87比5.50±2.03),血糖(mmol/L:16.51±9.10比10.09±2.89)和BUN(mmol/L:10.26±3.07比6.48±2.70〕 较存活组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AKI是神经重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高血糖和使用呋塞米是神经重症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对神经重症患者发生AKI有中等预测价值;GCS低、血糖及BUN升高的AKI患者死亡风险加大.

    作者:倪恒祥;王锦权;陶晓根;许丹芸;盛悦;方翔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液灌流救治急危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治疗急危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急危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62例,将患者按是否进行血液灌流治疗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血液灌流组两组,每组31例.常规治疗组给予药物联合持续洗胃的急救措施;血液灌流组在常规治疗组急救方案基础上给予血流灌流治疗持续3 d.观察两组盐酸戊乙奎醚使用量、意识恢复时间、胆碱酯酶(ChE)活性恢复时间、脱机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中毒反跳率、病死率的变化;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血液灌流组盐酸戊乙奎醚使用量少于常规治疗组(mg:3.1±1.2比5.8±1.3),且意识恢复时间(h:3.3±1.7比13.4±2.4)、ChE活性恢复时间(d:7.7±1.5比17.9±3.3)、脱机时间(d:2.1±0.9比7.5±2.6)、住院时间(d:12.3±1.5比19.8±3.6)均较常规治疗组缩短(均P<0.05);血液灌流组中毒反跳率〔3.23%(1/31)比16.13%(5/31)〕和病死率〔9.68%(3/31)比25.81%(8/31)〕均较常规治疗组降低(均P<0.05),救治成功率较常规治疗组升高〔90.32%(28/31)比74.19%(23/31),P<0.05〕.血液灌流组治疗后3、4、5 d GCS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分:9.9±2.9比5.7±2.6,13.3±2.7比7.8±3.2,13.3±1.5比9.3±2.6,均P<0.05).结论 在常规用药联合持续洗胃急救的同时,给予患者血液灌流治疗,能进一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改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李忠平;范青香;李晋霞;李立恒;崔伟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联合血小板分布宽度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联合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10例ACI患者,治疗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SWI扫描和PDW检测,依据SWI检测结果有无出血分为出血组(77例)和无出血组(33例);再根据出血量的不同分为轻、中、重3组,分别为24、32、21例.经静脉溶栓治疗后采用SWI扫描,比较有无出血两组治疗后24 h脑微出血(CMBs)以及治疗后14 d改良Rankin评分(MRS)、PDW和出血转化(HT)情况,比较不同程度出血量组的出血性梗死1(HI1)、出血性梗死2(HI2)、脑实质出血1(PH1)、脑实质出血2(PH2)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SWI检出病灶数129个,显著多于T1加权像14个、T2加权像22个和扩散加权成像病灶数86个.治疗24 h出血组CMBs数(10个比0个)以及治疗后14 d HT发生率〔36.36%(28/77)比12.12%(4/33)〕、MRS(分:1.78±0.39比1.51±0.42)、PDW〔(12.34±5.29)%比(6.79±3.27)%〕均较无出血组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14 d重度组HT发生率〔71.43%(15/21)比20.83%(5/24)、25.00%(8/32)〕、PDW〔(14.52±4.11)%比(10.78±3.67)%、(11.34±3.89)%〕均较轻度组和中度组明显增高(均P<0.05),预后良好率(MRS评分≤2分)较轻度组和中度组明显降低〔42.86%(9/21)比70.83%(17/24)、71.88%(23/32),均P<0.05〕.重度组HT发生率较无出血组亦明显增高〔71.43%(15/21)比11.76%(4/34),P<0.05〕.结论 SWI联合PDW能很好地指导ACI静脉溶栓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邱焕;刘文平;余日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单纯脊柱融合矫形手术患者出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XA)对单纯脊柱融合矫形手术患者出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单纯脊柱融合矫形手术的病例资料(58例),按术中TXA给药剂量分为大剂量TXA组(100 mg/kg负荷量、维持量10 mg·kg-1·h-1,32例)及小剂量组(10 mg/kg负荷量、维持量1 mg·kg-1·h-1,26例).收集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出血比例、术中输血量、术后1 d引流量、术后输血比例、术后TXA继续使用情况,以及术前及术后1 d血清肌酐(SCr)、D-二聚体、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临床资料,并分析术后及出院后28 d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大剂量TXA组与小剂量TXA组比较,患者术中出血量(mL:467.2±362.0比445.0±255.9)、出血比例〔(16.9±11.7)%比(19.0±10.6)%〕、术中输血量(mL:421.90±94.80比561.90±111.06)、术后1 d引流量(mL:287.3±163.0比325.2±155.5)、术后1 d输血比例〔9.4%(3/32)比3.8%(1/26)〕及继续使用TXA比例 〔37.5%(12/32)比57.7%(15/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SOF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大剂量TXA组(分):2.22±1.31比0.47±0.11,小剂量TXA组(分):2.85±1.49比0.35±0.09〕,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TXA组手术前后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mol/L:52.0±15.7比50.6±13.5,P>0.05);小剂量TXA组术后SCr较术前明显升高(μmol/L:51.3±13.5比46.2±15.0,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TXA组D-二聚体=0 mg/L和<0.19 mg/L的患者比例高于小剂量TXA组〔分别为21.9%(7/32)比15.4%(4/26)和12.5%(4/32)比0(0/26)〕,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肾损伤、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癫痫等并发症.结论 单纯脊柱融合矫形手术中使用大剂量或小剂量TXA在减少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在此类手术中推荐使用小剂量TXA.

    作者:杨秀美;万林骏;万晓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乌司他丁通过稳定内皮连接蛋白改善基质金属蛋白酶-9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高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离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建立完整单层血管内皮细胞模型.将单层血管内皮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BS)〕、MMP-9模型组(加入1 mg/L MMP-9)和乌司他丁组(加入1 mg/L MMP-9和1000 kU/L乌司他丁).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葡聚糖(FD40)漏出法测定单层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培养液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钙依赖性黏附素(VE-cadherin)水平;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测定带状闭合蛋白-1(ZO-1)、VE-cadherin和闭合蛋白-5(claudin-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MP-9组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显著增加〔(cm2/h,×10-2):3.35±0.56比0.94±0.06,P<0.05〕,Transwell小室上、下层小室培养液中可溶性VE-cadherin均显著增高〔上层(μg/L):5.02±0.40比3.83±0.42,下层(μg/L):4.92±1.05比3.24±1.24,均P<0.05〕,ZO-1、VE-cadherin和claudin-5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ZO-1/β-actin:0.152±0.067比0.262±0.090,VE-cadherin/β-actin:0.137±0.048比0.246±0.094,claudin-5/β-actin:0.148±0.062比0.336±0.119,均P<0.05〕,其荧光图案出现明显断裂,荧光颗粒明显减少;而乌司他丁组血管内皮细胞高通透性较MMP-9模型组显著降低〔(cm2/h,×10-2):1.80±0.34比3.35±0.56,P<0.05〕;可溶性VE-cadherin脱落较MMP-9组显著减少〔上层(μg/L):4.41±0.37比5.02±0.40,下层(μg/L):3.85±1.04比4.92±1.05,均P<0.05〕,内皮连接蛋白表达较MMP-9模型组显著增加〔ZO-1/β-actin:0.229±0.097比0.152±0.067,VE-cadherin/β-actin:0.236±0.089比0.137±0.048,claudin-5/β-actin:0.262±0.101比0.148±0.062,均P<0.05〕,荧光图案的连续性和荧光颗粒均增加.结论 体外实验证明,乌司他丁通过减少VE-cadherin的脱落破坏,稳定ZO-1、VE-cadherin和claudin-5来改善MMP-9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高通透性.

    作者:温珍亮;吴相伟;陈德昌;卞金俊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对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住院的重症乙肝行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硬化组68例,非肝硬化组52例.收集患者行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比较重症乙肝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水平及下降率的差异.结果 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后患者ALT、AST、ALP、LDH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LT(U/L):138.8±26.2比993.4±185.2,AST(U/L):121.7±119.9比798.7±226.8,ALP(U/L):129.7±8.1比178.9±14.1,LDH(μmol/L·s-1·L-1):4.50±0.32比8.15±1.75,均P<0.05〕;PT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43.2±25.6)%比(30.0±16.1)%,P<0.05〕.治疗后非肝硬化组患者ALP、TBil、TBA下降率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ALP:34.20%比17.80%,TBil:39.10%比18.10%,TBA:30.70%比5.00%,P<0.05),PTA升高率也明显高于肝硬化组(52.50%比25.10%,P<0.05).结论 人工肝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重症乙肝特别是早期非肝硬化患者疗效良好.

    作者:郭建英;陈泠忻;杨蕊西;阮军;刘茗心;寇国先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院内不良事件分析

    目的 观察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院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588例,按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79例)和非老年组(<60岁,50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治疗用药、手术干预及院内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 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MI)、嗜酒史比例、血红蛋白(Hb)、院内急性肝衰竭发生率均明显降低〔男性比例:60.8%(48/79)比80.6%(410/509),年龄(岁):64.81±4.66比45.05±8.63,身高(cm):169.41±8.09比173.39±7.59,BMI(kg/m2):24.24±2.93比25.50±3.82,嗜酒史比例:12.7%(10/79)比22.4%(114/509),Hb(g/L):122.62±21.14比128.42±23.44,院内急性肝衰竭发生率:0(0/79)比5.3%(21/509),均P<0.05〕,糖尿病史比例、脑血管病史比例、院内全因病死率均明显升高〔糖尿病史比例:24.1%(62/79)比8.8%(45/509),脑血管病史比例:6.3%(5/79)比2.2%(11/509),院内全因病死率:16.5%(13/79)比7.1%(36/509),均P<0.05〕,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明显缩小(mm:48.38±6.11比50.77±7.56,P<0.05).结论 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症多、院内病死率高,应重点防范院内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周璨;缪黄泰;任红梅;聂绍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基于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对低体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 探讨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对低体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状况和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低体质量COPD患者60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30例.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低体质量COPD患者的奥马哈系统护理的问题体系及干预体系.常规护理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组按照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进行营养干预.以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COPD评估测试量表(CAT)、改良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作为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的评价体系,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1、3、6个月MNA、CAT、mMRC评分变化情况,并分析MNA评分与CAT、mMR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奥马哈系统分析显示,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组患者主要健康问题在环境领域(17.86%)、社会心理领域(8.93%)、生理领域(19.64%)、健康相关行为领域(53.57%)均有分布,其中以健康相关行为领域居多.两组患者入院时CAT、mMRC、MN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组出院后1、3、6个月CAT、mMRC评分较入院时显著降低〔CAT评分(分):16.98±2.39、16.67±2.55、15.36±2.17比25.76±3.67;mMRC评分(分):2.35±0.57、1.97±0.52、1.49±0.51比3.07±0.55,均P<0.05〕,MNA评分较入院时显著升高(11.89±3.57、13.97±3.52、15.49±3.51比10.33±3.02,均P<0.05),且随时间延长降低和升高更加明显.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组出院后1、3、6个月各评分改善较常规护理组更显著〔CAT评分(分):16.98±2.39、16.67±2.55、15.36±2.17比23.01±2.67、21.15±2.79、19.06±2.61;mMRC评分(分):2.35±0.57、1.97±0.52、1.49±0.51比3.06±0.65、3.06±0.61、2.65±0.67;MNA评分(分):11.89±3.57、13.97±3.52、15.49±3.51比9.96±3.15、10.06±3.09、8.55±3.17,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NA评分与CAT评分(r=-0.493,P=0.001)、mMRC评分(r=-0.594,P=0.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采用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对低体质量COPD患者进行营养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和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邹晓月;韩慧;沈丽娟;桑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肠内营养支持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EN)支持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心内科加强治疗病房(CCU)、急诊ICU(EICU)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90例〔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按营养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合理自主饮食组)和观察组(肠内瑞能营养液组),每组4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营养学指标 〔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维生素B12、叶酸、血清铁〕、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 ①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维生素B12明显高于对照组(ng/L:153.3±54.6比113.4±80.2,P<0.05),两组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 治疗后两组各营养指标和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炎症因子均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除Hb、IL-6,观察组除血清铁外,其余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MI(kg/m2)为20.9±1.8比19.9±1.2,TP(g/L)为66.0±2.4比63.7±1.6,Alb(g/L)为34.4±3.5比31.1±2.3,维生素B12(ng/L)为149.5±79.2比113.4±80.2,叶酸(nmol/L)为10.0±1.7比4.6±3.2,血清铁(μmol/L)为16.5±13.7比10.4±7.5,TNF-α(ng/L)为23.8±10.0比28.3±8.6,LVEF为0.35±0.14比0.32±0.04;观察组:BMI(kg/m2)为21.5±1.4比20.2±1.4,TP(g/L)为66.5±2.8比64.3±2.2,Alb(g/L)为35.8±3.1比33.3±1.9,Hb(g/L)为121.4±13.8比112.9±12.0,维生素B12(ng/L)为201.1±6.3比153.3±54.6,叶酸(nmol/L)为15.7±14.4比8.8±2.8,TNF-α(ng/L)为20.5±6.3比25.8±3.0,IL-6(ng/L)为209.4±6.5比220.9±16.9,LVEF为0.38±0.07比0.33±0.02;均P<0.05〕.③ 观察组治疗前后BMI、Hb、维生素B12、叶酸、IL-6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BMI(kg/m2):1.4±0.9比1.1±0.3,Hb(g/L):8.6±1.2比2.7±0.9,维生素B12(ng/L):47.1±1.0比36.2±0.9,叶酸(nmol/L):6.8±1.8比5.5±1.8,IL-6(ng/L):-10.8±2.3比-1.6±1.0,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铁的增加值明显高于观察组(μmol/L:6.2±0.8比1.4±0.9,P<0.05),两组TP、Alb、TNF-α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 两组心功能Ⅲ级患者各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Ⅳ级患者,其中对照组Hb、血清铁、IL-6表现出统计学差异〔Hb(g/L):3.05±0.42比2.47±0.84,血清铁(μmol/L):6.81±0.91比5.95±1.82,IL-6(ng/L):-3.87±0.45比-0.53±0.28,均P<0.05〕,观察组Ⅲ级和Ⅳ级Alb、Hb、血清铁、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b(g/L):3.41±0.38比2.27±0.91,Hb(g/L):9.83±1.44比8.10±0.98,血清铁(μmol/L):2.23±0.34比1.04±0.88,IL-6(ng/L):-14.11±0.42比-9.45±1.01,均P<0.05〕.结论 心衰治疗的同时给予积极的营养支持,可提高患者的机体营养状态、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瑞能营养液EN支持的效果明显好于自主饮食患者.

    作者:吴先龙;杨志辉;蔡旗旗;应盼;张盛;吴晓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高利教授关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脑血管病发病率也持续增高,各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无论是原发性认知障碍、血管性认知障碍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规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多不理想,尤其是原发性认知功能障碍.实践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认识思路和治疗手段,常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高利教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经验予以总结并阐述,以期拓宽临床医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治思路并丰富治疗手段.

    作者:黄礼媛;王宁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3种神经细胞保护措施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Fas/FasL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3种神经细胞保护措施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凋亡相关因子及其配体(Fas和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只7日龄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神经干细胞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ω-3不饱和脂肪酸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每组30只.神经干细胞组、EPO组、ω-3不饱和脂肪酸组于制模后经尾静脉注射5 mL神经干细胞、EPO、ω-3不饱和脂肪酸,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6、12、24、48、72 h 5个时间点各组处死6只大鼠取海马组织,测定大脑海马组织Fas/FasL的基因表达,以及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①mRNA表达:3个实验组给药后Fas和FasL的mRNA表达均较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显著降低,以给药后24 h降低为显著,且神经干细胞组

    作者:张晶;董燕;胡宝玲;黄蕊;赵倩;张旭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参麦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西医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每组75例.两组均给予基础西医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静滴)30 mL参麦注射液,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的变化,治疗14 d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心率(HR)较治疗前降低,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14 d中西医结合治疗组HR明显低于西医常规治疗组(次/min:101.8±3.1比104.9±9.3),而MAP〔mmHg(1 mmHg=0.133 kPa):71.2±4.3比67.3±3.5〕、CI(mL·s-1·m-2:3.6±0.4比3.4±0.6)、SVRI(kPa·s·L-1·m-2:190.37±24.91比180.23±20.13)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6、IL-1β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14 d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西医常规治疗组〔TNF-α(ng/L):226.3±42.8比273.7±29.4,IL-6(ng/L):223.7±31.2比259.3±51.3,IL-1β(ng/L):95.1±20.7比132.4±47.5,均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93.3%(70/75)比54.7%(41/75),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炎症因子,治疗感染性休克疗效显著.

    作者:曹颖;王春梅;傅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重组人B型钠尿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重组人B型钠尿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后心衰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及rhBNP治疗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按照AMI指南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治疗;rhBNP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rhBNP,首负荷剂量2μg/kg静脉注射冲击治疗,继以8.5 ng·kg-1·min-1的剂量静脉滴注(静滴)维持治疗,疗程为7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HRV指标〔包括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ANN)、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PNN50)〕的变化;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hs-CRP、NT-proBN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LVEF、SDNN、SDANN、RMSSD、PNN50均较治疗前升高,且以rhBNP治疗组上述指标的变化较常规治疗组更显著〔hs-CRP(mg/L):6.2±3.3比11.8±5.5,NT-proBNP(ng/L):2.5±2.0比6.4±4.3,LVEF:0.49±0.02比0.44±0.04,SDNN(ms):93.3±18.1比79.1±16.0,SDANN(ms):87.3±17.8比70.9±14.9,RMSSD:30.3±11.0比23.8±10.4,PNN50:(15.9±7.3)%比(9.6±5.5)%,均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hBNP能明显改善AMI后心衰患者的心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指标水平,提高HRV,具有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姚丽;张剑波;李永星;刘丽娜;赵博韬;胡亚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G3a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法组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N)G3a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肾病科收治的DN G3a期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及西药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降糖、降压等基础治疗,西药治疗组口服黄葵胶囊,每次2.5 g、每日3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联合补肾活血法组方,每日1剂,分2次口服;两组均2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的变化.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SCr、BUN水平均明显低于西药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g):1.45±0.26比2.11±0.35,SCr(μmol/L):105.15±12.31比158.32±17.26,BUN(mmol/L):7.26±2.41比12.87±3.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治疗组〔86.67%(26/30)比53.33%(16/30),P<0.05〕.结论 补肾活血组方在减少DN G3a期患者蛋白尿,降低SCr、BUN水平方面疗效更显著.

    作者:周文均;陈翠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集束化护理对热射病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治疗热射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7年1至12月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2例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的热射病患者作为集束化护理组;以2016年1至12月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治疗的86例热射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措施,包括冰袋降温、对症处理等;集束化护理组在患者入科后即给予集束化护理措施进行早期干预,包括早期快速降温、循环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早期镇静镇痛、早期肠内营养、减少有创操作等.观察两组患者护理24 h后核心体温下降情况,并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 经集束化护理24 h后,集束化护理组患者24 h内核心体温下降至38.5℃以下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87.5%(63/72)比46.5%(40/86)〕,且患者核心体温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h:12.33±7.50比22.31±9.51)及住院时间(d:11.03±4.58比22.80±7.94)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1).集束化护理组患者均好转出院,抢救成功率达100%;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病情较重,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对热射病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热射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其住院时间.

    作者:王楠楠;孙荣青;李庆华;王晶;王欢欢;罗艳;李秋红;李新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肠内营养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厚度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通过超声观察早期足量肠内营养(EN)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厚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岭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2例AECOPD机械通气并可行早期EN治疗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除了常规治疗外,两组均在2 d内开始EN,其中观察组为足量营养治疗,3 d内逐步达到目标热卡;对照组给予滋养型喂养,7 d后逐步达到目标热卡.应用超声分别测量两组治疗前、治疗3d和7 d、 脱机后4个时间点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和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同时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14 d内脱机成功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治疗前动脉血气分析、入组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等一般状况和DTee、DTei、DTF等膈肌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DTee治疗3 d、7 d和脱机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mm:3 d为2.69±0.12比2.68±0.15,7 d为2.70±0.14比2.70±0.13,脱机后为2.71±0.15比2.70±0.10,均P>0.05);而DTei治疗3 d则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3.27±0.13比3.26±0.12,P>0.05),治疗7 d和脱机后两组DTei均显著增加,观察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7 d:27.26±5.25比28.74±6.39,脱机后:34.19±4.78比30.10±2.90,均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d):7.8±1.0比8.5±1.2,住ICU时间(d):11.4±2.6比12.1±2.8,均P>0.05〕,14 d内脱机成功率和VAP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 d内脱机成功率:77.42%(24/31)比70.98%(22/31),VAP发生率:6.45%(2/31)比9.68%(3/31),均P>0.05〕.结论 早期足量的EN能改善AE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及预后.

    作者:张华东;蔡佳吟;陈卫挺;胡人匡;陶福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