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江;姚咏明
目的:探讨消旋去甲乌药碱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杂种家兔随机分为窦房结功能正常组和窦房结功能受损(SND)组,每组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n=10).采用甲醛溶液湿敷窦房结的方法制备SND模型.用药组5 min内经耳缘静脉注入消旋去甲乌药碱0.04 mg/kg,20 min后测定用药前、后窦房结功能电生理指标--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纠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总窦房传导时间(TSACT)和窦性心律周期(SCL)的变化;正常组用生理盐水10 ml作对照用药.结果:①窦房结功能正常组和SND组在给予消旋去甲乌药碱后,SNRT、CSNRT、TSACT和SCL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或P<0.01).②消旋去甲乌药碱对SND组窦房结功能电生理影响明显大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组(P均<0.01);对窦房结功能受损引起的心律失常治疗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窦房结自律性的提高及窦房、房室传导功能改善是消旋去甲乌药碱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主要的电生理机制.
作者:于凤霞;王卫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胃肠功能障碍患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徐淑兰;赵萍;郭秀东;卢远达;曾雪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采用静脉滴注大剂量复方丹参注射液结合西药消心痛、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98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全权;陈海林;黄慧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清热祛瘀中药联合早期脑超声治疗急性少量脑出血的疗效.方法:90例脑出血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甘露醇脱水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并加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发病后第1~3 d开始静脉滴注脉络宁注射液20 ml,每日1~2次;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条件下,于发病第3~5 d开始使用脑超声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2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0 d后血肿吸收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吸收量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清热、祛瘀并脑超声三联疗法治疗脑出血较单纯使用清热的清开灵注射液能明显促进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
作者:王晓燕;王静怡;杨琳;林海;吕富荣;查鹏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硝普钠联合丽参注射液对重症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81例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加硝普钠对照组(42例)及常规治疗加硝普钠和丽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39例),两组均用药5 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心功能、肺功能及血压等变化.结果:观察组能更快地缓解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悸、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肺部口罗音等症状,30 min后其症状缓解有效率达95.2%,高于对照组的84.7%;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RⅢ对=0.577 2,RⅢ观=0.377 7,P<0.05;RⅣ对=0.622 2,RⅣ观=0.395 9,P<0.01),并具有调节血压平衡的作用.结论:常规治疗加硝普钠和丽参注射液能明显提高重症心力衰竭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钟荣光;罗治华;黄文强;唐荣德;吴慧兰;黄雯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肿瘤、胆管结石等机械性因素造成的肝外胆道梗阻.多数患者由于就诊较晚,黄疸时间长,黄疸程度重,术前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碍、肝硬化、营养不良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可以出现肾功能衰竭[1].目前对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主要以手术解除梗阻、建立胆道引流为主,但长时间的胆汁淤积致使围手术期也会出现肝功能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即使手术成功终患者仍会死亡.因而临床急需一种能客观评价肝脏储备能力的指标来提示预后及指导进一步治疗.现就我院收治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胆碱酯酶(ChE)的变化分析如下.
作者:张楠;周振理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丹参是我国传统中药,临床佐治重症肺炎,控制喘憋症状有明显疗效.为探讨丹参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我们观察了丹参对小鼠急性缺氧模型的药理作用,报告如下.
作者:杨景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性,54岁.主因咽痛、流涕、鼻塞1 d,于2004年6月10日在我院门诊治疗.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过敏史.门诊给予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250 ml加国药准字有效期内双黄连注射液(黑龙江福和华星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日期040121,生产批号为0401 18-9,有效期至2006年12月)60 ml静脉滴注,滴注过程中患者无不适感,约2.5 h滴完,约15 min患者突然出现躁动不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恶心、头晕.入院查体:血压83/55 mm Hg(1 mm Hg=0.133 kPa),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湿冷;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110次/min,律齐,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附加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10次/min),ST段和T波无改变.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 mg皮下注射,质量分数为25%的葡萄糖加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酸钙10 ml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入壶滴注,多巴胺维持血压,吸氧等综合抢救治疗,约15 min,患者上述症状渐改善,观察1 d,患者康复出院.
作者:李凤莉;刘永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心衰)起病急、发展快,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我科1999年9月-2004年3月应用黄芪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小儿肺炎并心衰46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琴;刘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治疗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拟收集和分析300例腹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并发MODS的防治情况.山莨菪碱用法为每次0.33 mg/kg、每日3 次,地塞米松用法为每次0.33 mg/kg、每日3次,采用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方法,连用3 d.评价联用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治疗需手术MODS患者的治疗方案是否能使MODS抢救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病死率降低.结果:已统计的71例中,常规治疗组26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50.0%;地塞米松组22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22.7%;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联用组23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17.4%.结论:已有的71例资料显示,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能遏制患者的危重状态,为紧急手术和下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降低病死率,且对重要脏器无损伤作用,其机制待前瞻性研究的300例患者资料予以阐述.
作者:岳茂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大黄及补益、镇静、安神类中药组方对创伤应激早期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治疗1组(补益+安神组方)、治疗2组(补益+安神+大黄组方)、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两个治疗组及模型对照组制成骨折创伤模型.伤后分别经胃灌注中药或生理盐水(对照组),每日2次;伤后6 h和48 h取血检测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伤后48 h进行腹腔灌洗,检测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结果:伤后6 h模型对照组血中IL-6、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均<0.01);中药治疗1、2组IL-6、CRP的升高得到有效控制(P<0.05或P<0.01);同时治疗组腹腔吞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活性也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增强(P<0.05).结论:当归、黄芪、大黄等药与镇静安神药组方,可控制创伤应激后过强的全身炎症反应,并具有免疫调理的功效.
作者:郝江;雷鸣;潘兴华;宁亚功;张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IL-18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改变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动态检测44例AMI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18含量,分析IL-18与梗死部分、面积积分、临床积分、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血清IL-18含量明显升高,第2 d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第14 d接近正常对照组;且IL-18含量变化与血清CK-MB含量变化、临床积分、梗死面积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均<0.05);死亡组IL-18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IL-18含量与AMI患者的病情变化相一致,其可能参与了AMI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AMI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曾春;马中富;赵锋;梁艳冰;詹红;唐皓;熊艳;叶海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恢复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2003年6月开始,采取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将筛选出的36例肺部CT提示有纤维增生和纤维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中药组17例和中西医结合组19例.单纯中药组给予中药复方861冲剂口服,中西医结合组在服用中药复方861冲剂的同时加用西药富露施(N-乙酰半胱氨酸).于服药后1、3个月复查患者首次检查不正常的血清学、病源学及免疫学各项指标,并观察胸部CT的病变及纤维增生情况.结果:两组抗纤维化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9/15例)和64.7%(11/17例),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纯中药复方861冲剂治疗SARS恢复期引起的肺间质纤维化有效,可减少西药的使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张丽霞;张淑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茶色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和尿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及其治疗机制.方法:将67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组,常规对照组(33例)采用糖尿病(DM)常规治疗;茶色素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茶色素胶囊口服,每次0.24 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另选取30例健康人的检测结果作为正常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和尿液TGF-β1、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期DN患者血清和尿液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均<0.01),且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P<0.01).茶色素组治疗后血清和尿液TGF-β1、UAER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和尿液TGF-β1、UAER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均>0.05).茶色素组治疗8周后血清和尿液TGF-β1、UAER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P<0.01,P<0.05);血清和尿液TGF-β1降低与UAER降低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茶色素能明显降低早期DN患者血清和尿液TGF-β1水平,对DN患者肾脏功能有明显改善和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DN患者TGF-β1合成、阻断或拮抗TGF-β1的生物学作用有关.
作者:夏成云;周京国;谢建平;康后生;张国元;刘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996年8月-2001年8月,我院收治误食毒蕈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10例,在征得患者本人和家属同意后,采用生大黄水口服或灌胃方法试治,都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明成;杨进富;邓华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验证复方独一味滴丸治疗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随机将30例血瘀证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复方独一味滴丸治疗4周;对照组予复方独一味胶囊治疗4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与体征(如舌象、脉象、疼痛、皮下瘀斑)的变化.结果:复方独一味滴丸具有显著改善血瘀证症状及体征的作用,两组刺痛及痛有定处、脉络瘀血、皮下瘀斑、出血、痛经、肌肤甲错等症状积分治疗后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有效率(86.67%)略高于对照组(80.00%).结论:复方独一味滴丸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
作者:王卫平;余海源;谭富阳;苏兴佰;刘忠进;张蔚莉;王少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多发伤在创伤外科比较常见,如何采用中医药救治外科中的急重症,是我们中医工作者的研究方向之一.现将我们在基层医院采用参附注射液治疗阳衰厥脱型与气血虚弱型多发损伤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祁友松;李景煜;褚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胰岛素抵抗(IR)及纤溶活性异常的影响.方法:63例AC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葛根素治疗组(33例).葛根素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5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纤溶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并行静脉闭塞试验(VOT).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S患者FINS浓度增高,ISI降低,VOT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升高,P均<0.01.葛根素组治疗后,FINS浓度降低,ISI增高,VOT前后t-PA活性增高,PAI-1活性下降(P<0.05或P<0.01).常规组治疗前及葛根素组治疗后FINS、ISI与PAI-1及VOT后t-PA活性之间呈线性相关(P<0.05或P<0.01).结论:葛根素可改善ACS患者的IR及与IR密切相关的纤溶活性异常.
作者:史卫国;王津文;毕建亭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