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红;李素英;刘麦仙;宋景贵
目的:观察CD28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EAM)发病中的作用;从CD28-核因子-KB(NF-KB)信号传导通路探讨雷公藤多甙(TWP)治疗多发性肌炎(PM)的分子免疫学机制.方法:用兔肌匀浆加等量完全福氏佐剂在大鼠背部肌肉和皮下组织多点注射制作EAM动物模型.应用双色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为主CD28分子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NF-KB蛋白表达.结果:EAM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以CD+8T细胞为主,CD28及NF-KB表达明显增加.TWP组CD+4和CD+8T细胞减少,CD28和NF-KB表达受抑制(P
作者:肖波;李静;吴志国;周文斌;杨欢;谢光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科自1995年起采用参麦注射液作为肺癌患者放射治疗(放疗)的辅助治疗,以期进一步改善临床疗效.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本组36例均为根据CT扫描和X线摄片测量癌肿大小,并经病理确诊而给予放疗的肺癌患者.男22例,女14例;年龄36~72岁,平均57.4岁.随机分为2组治疗:18例结合参麦注射液进行放射治疗(治疗组),18例单纯放射治疗(对照组).
作者:陈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脑损伤后高钠血症较为常见,机制复杂,部分高钠血症对各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被称为难治性高钠血症.1998年10月~2000年3月,我们采用腹泻法治疗本症17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1 病例与方法
作者:邢锐;吴恒义;程多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实验性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预防效果及与一氧化氮(NO)的相关机制.方法:应用垂体后叶素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测定其心室肌组织一氧化氮合酶(cNOS)mRNA的表达,结果用积分光密度(IOD)表示.结果:急性心肌缺血组大鼠心室肌组织cNOS mRNA的表达为20.8±4.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6.5±12.0,差异非常显著(P<0.01);心肌缺血前使用心脉通胶囊组的心室肌组织cNOS mRNA的表达为38.2±8.0,高于急性心肌缺血组(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心脉通胶囊可能通过提高心室肌组织表达cNOS mRNA,进而使NO产生增加,达到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作者:严群超;熊爱华;杨钦河;莫木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系因一侧椎动脉或其主要分支后下小脑动脉闭塞,引起延髓背外部缺血梗死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临床虽并不太多见,但急诊入院后给予及时明确诊断、及时治疗还是非常必须的,以免延误病情.现就其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王春华;徐文丽;吴永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8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应用新风胶囊,对照组40例应用雷公藤多甙片,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用药1~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7%,对照组总有效率92.5%(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整体症状及调整T细胞免疫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风胶囊可综合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及全身病变,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是调整T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微循环,保护胃黏膜.
作者:刘健;韩明向;方朝晖;崔宜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性改善剂己酮可可碱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早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6例Ⅱ型糖尿病伴有微量白蛋白尿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己酮可可碱组66例,卡托普利(开博通)组40例,治疗期为6个月.结果:2组治疗后尿总蛋白(UTP)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均明显降低[己酮可可碱组UTP从(0.21±0.06)g/24 h降至(0.12±0.04)g/24 h,P<0.01;UAER从(132.65±53.58)μg/min降至(55.82±27.17)μg/min,P<0.01.卡托普利组UTP从(0.19±0.06)g/24 h降至(0.13±0.05)g/24 h,P<0.01;UAER从(115.26±53.35)μg/min降至(75.62±43.34)μg/min,P<0.01].肌酐清除率(CCr)有所改善[己酮可可碱组从(1.37±0.16)ml@s-1@1.73 m-2增到(1.48±0.22)ml@s-1@1.73 m-2,P<0.05;卡托普利组从(1.33±0.27)ml@s-1@1.73 m-2)增到(1.43±0.34)ml@s-1@1.73 m-2,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对血压和血脂都有一定良好的影响.结论:己酮可可碱有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对老年Ⅱ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有确切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喆;于德民;赵伟;李淑颖;郭连宇;王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从ATP酶活性变化和自由基损伤方面探讨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而成的川芎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肺损伤防护作用的机制.方法:老龄(20月龄以上)大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尼莫通组、川芎嗪组、参麦注射液组(参麦组)、川芎参麦组(川参组),观察各组大鼠全脑缺血30分钟、再灌注60分钟后肺组织病理和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TP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老龄模型组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川芎嗪组、参麦组及川参组肺损伤均显著改善.老龄模型组肺组织Ca2+-ATP酶活性低于老龄对照组,川芎嗪组高于老龄模型组.川芎嗪组、川参组及参麦组肺组织MDA/SOD比值均低于老龄模型组.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导致老龄大鼠肺损伤,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改善肺损伤可能与其拮抗自由基有关,其中以参麦注射液作用较佳,川芎嗪提高组织Ca2+-ATP酶活性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建生;张卫红;赵君玫;郭盛典;李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乙醇中毒患者近年来有增多趋势,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概述如下.1 急性乙醇中毒的治疗1.1 中药为主治疗:刘桂花等[1]治疗急性乙醇中毒15例,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用醒脑静注射液40 ml溶于5%葡萄糖500 ml, 控制在2小时左右静滴完,以后视病情每日静滴1次.结果,8例中度中毒患者用药后4~ 6小时,昏睡、躁动、谵语、共济失调明显好转;7例重度中毒患者用药4小时内,呼吸、血压、心率有所改善;5例伴有休克征象、口唇紫绀、皮肤湿冷者亦明显好转,均于2 次用药后意识完全恢复,病情平稳.马孝义等[2]把38 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成醒脑静治疗组与纳络酮治疗组,2组基本治疗相同.醒脑静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10~20 ml静脉缓注,或醒脑静注射液20~40 ml加入5%~10%葡萄糖500 ml中静滴;纳络酮组用纳络酮0.8~1.2 mg静脉缓注,或用10%葡萄糖稀释后静滴.结果,醒脑静组与纳络酮组显效时间分别为(160±20)秒、(165±25)秒,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2 840±40)秒、(2 890±10)秒,2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醒脑静注射液在治疗乙醇中毒方面疗效显著,与纯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有相同的临床效果.杨继维等[3]治疗急性乙醇中毒昏迷23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嗜睡、昏睡患者静滴醒脑静注射液10~20 ml/d;昏迷及深昏迷患者静注醒脑静注射液10~20 ml,然后静滴醒脑静注射液10~20 ml.疗效标准:按嗜睡、昏睡、昏迷和深昏迷分组,用药后分别在2、6和24小时内意识恢复者,为治疗有效,未转清醒者为无效.结果,有效22例,无效1例.韩宁林[4]把58例急性乙醇中毒并发心、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2组予常规补液、维生素C等治疗,治疗组另用醒脑静注射液40 ml加5%葡萄糖500 ml静滴1次;对照组用纳络酮0.8 mg加5%葡萄糖500 ml静滴1次.疗程均为1日,随访1周.结果2组病例全部意识转清,临床症状消失.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对有肝功能损害及心电图改变者有明显疗效(P<0.05).毛国璧[5]把52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清开灵注射液40 ml加10%葡萄糖500 ml静滴,另加维生素C 3 g加10%葡萄糖500 ml静滴.对照组用ATP 40 mg、辅酶A 100 U、肌苷0.2 g、维生素C 3 g、胰岛素8 U加10%葡萄糖500 ml静滴,另加10% 葡萄糖500 ml静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清醒时间,轻度中毒者分别为0.6小时和2.3小时,重度中毒者分别为4.0小时和16.8小时;症状消失时间,轻度中毒者分别为1.3小时和4.1小时,重度中毒者分别为21.3小时和28.5小时.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荆百治等[6]把重度乙醇中毒患者11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按西医常规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开灵注射液60 ml加10%葡萄糖500 ml静滴,每日2次.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数分别为65例和20例,显效数分别为7例和5例,有效数各为3例,无效数分别为3例和7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6.2%和80.0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愈率有极显著性差异.
作者:林诚;陈树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选择:9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均为Ⅱ~Ⅲ级(NYHA)标准.病因:高血压性心脏病32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28例,心肌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20~77岁,平均(50.21±7.25)岁;心功能Ⅱ级48例,Ⅲ级12例.对照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1~77岁,平均(50.72±7.01)岁;心功能Ⅱ级22例,Ⅲ级8例.2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光明;赵林霞;马连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用复方卡托普利和安替舒通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06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3例)采用常规治疗(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洋地黄制剂等);治疗组(53例)用黄芪注射液40 ml加5%葡萄糖250 ml静滴,每日1次,联用复方卡托普利1片、安替舒通20~40 mg口服,每日3次,10日为1个疗程.测定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同时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CO、LVEF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和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联用复方卡托普利和安替舒通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疗效明显.
作者:赵星海;李红;陈泓;郑洪;李申荣;黄旭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活血化瘀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基础疗法相同,治疗组早期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活血化瘀中药;2组治疗前后分别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明显高于对照组(67.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58,P<0.05);治疗组复查颅脑CT显示,血肿吸收完全,且无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早期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卢红;李素英;刘麦仙;宋景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9年3月~2000年12月,选择脑梗死后1个月以上患者,应用中药活血舒郁胶囊治疗,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130例患者病程均在脑梗死后1个月以上,经脑梗死中西医常规治疗,遗留某些后遗症.脑梗死诊断按文献[1]标准,抑郁症诊断按文献[2]标准,中医辨证按文献[3]标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活血舒郁胶囊组100例(活血组),西药治疗(阿斯匹林合多虑平)组30例(对照组).活血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2~68岁,平均(52.38±6.42)岁;脑梗死病程1.5个月~4.0年.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3~67岁,平均(52.62±8.22)岁;脑梗死病程1.3个月~3.3年.
作者:李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配伍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兔结扎冠状动脉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黄芪注射液组(益气组)、川芎嗪注射液组(活血组)、黄芪和川芎嗪注射液配伍组(益气活血组).术中动态监测心电图并留取静脉血检测不同时期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治疗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心电图损伤较轻,能减轻LDH、CK、MDA和SOD的变化,以益气活血组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多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益气组和益气活血组NO和NOS活性升高,而活血组NOS活性降低.结论:黄芪和川芎嗪注射液均有保护MIRI的作用,两药作用机制略有不同,但两药伍用具有协同互补作用.
作者:周苏宁;邵伟;张文高;高福军;鹿小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黄芪精口服液对酒精性心肌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双盲法安慰剂对照,用B型超声心动图和平板运动试验测定心功能.结果:黄芪精口服液可提高酒精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及运动耐量.结论:黄芪精口服液对酒精性心肌病患者有较好治疗作用.
作者:苏晓燕;徐敏;胥文娜;苏珍;杨红梅;马春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和掌握我国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信息,使他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迅速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掌握其发展动向;同时使图书情报部门在选购这方面的文献时既不减少有效情报,又能尽量节约有限的经费,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期刊文献的分布作了初步调查,从中找出本学科领域主要期刊,即核心期刊,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图书情报人员参阅.
作者:曲健荣;张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G-菌肺感染患者血中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及在内毒素性休克防治中的意义.方法:47例G-菌肺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23例单纯用西药治疗,24例加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治疗前47例患者血TNF-α、ET-1和NO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均明显降低,加用中药组比单纯用西药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活血化瘀中药能调节G-菌肺感染所致TNF-α、ET-1和NO的释放,对临床防治内毒素性休克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宏;王梦义;陈樱;赵刚;董志敏;杨海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救治重型原发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1例重型原发性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原发昏迷 > 6小时]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用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昏迷持续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缩短(P均<0.01).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治疗组的显效率(61.29 %)和总有效率(83.87 %)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00%和60.00%),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救治重型原发性颅脑损伤有显著疗效,能缩短昏迷持续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
作者:郭宝平;何炳威;钱东翔;王智坚;蔡哲鹏;郭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黄芪对创伤性窒息脑损害的保护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大鼠创伤性窒息运物模型,分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组,黄芪治疗组和假手术组.采用HE染色、尼氏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创伤动物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特点,并评价黄警戒对脑神经元的病理影响.结果:注射黄芪后,海马CAI区痉挛微血管比率明显下降,线粒体切面积比较,注射黄芪后小的一粒体明显增多,大的线粒体显著减少;黄芪治疗组神经元病理改善,其神经元损伤率明显好于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结论:黄芪对创伤性窒息所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苏芪应用于以缺血为主要改变的颅脑外伤,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
作者:邱永明;田鑫;罗其中;王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羚蝎胶囊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部分:采用胶原酶与肝素制造大鼠脑出血模型.通过Fura2荧光法测定脑细胞内Ca2+浓度,化学法测定脑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HPLC法测定海马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临床部分:纳入观察范围的患者共有60例,随机分成羚蝎胶囊组、清开灵注射液组(各30例).通过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中风病中医积分、血肿吸收率,观察羚蝎胶囊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结果:动物实验发现:羚蝎胶囊可以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提高SOD的活力,减少MDA的生成,并能抑制海马组织中EAA含量,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临床研究发现:羚蝎胶囊组有效率80.0%,清开灵组76.7%,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羚蝎胶囊组血肿吸收率为96.0%,高于清开灵组89.0%(P<0.05);但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清开灵组优于羚蝎胶囊组(P<0.05).结论:羚蝎胶囊可促进急性脑出血患者脑内血肿的吸收,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减轻了Ca2+超载和自由基损害,抑制了EAA的神经毒作用.
作者:吕嵘;徐敏华;卫洪昌;朱晓梅;朱扬;朱兴进;张洪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