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绵;葛秀兰;李凤英
钾离子内向整流通道Kir6.2与胰岛素释放密切相关,其与磺脲类受体(SUR)2共同构成胰岛B细胞膜上ATP敏感的钾通道。已发现的Kir6.2的突变类型有4个错义突变E10R,E23K,L270V,I337V和两个安静突变A190A,L267L。与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表明,在法国高加索族白种人人群中,位点E23K的多态性意义重大,而23,337位纯合子突变,270位为杂合子型导致健康正常人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变。
作者:张险峰;杨明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肾上腺髓质素(AM)在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中有一定的作用。本实验旨在研究人体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水平是否影响AM的产生。 对象与方法 14名库欣病患者,8名肾上腺性库欣综合征患者,21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诊断标准为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CT或核磁共振(NMR)确诊的垂体或肾上腺肿瘤。采血前2周停止药物治疗,饮食控制钠(120~140 mmol/d)、钾(40~60 mmol/d)摄入。患者空腹平卧至少60 min状态下,双侧颞骨岩静脉窦下方插导管及肘静脉采血。注射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100 μg之前和之后15、30、60 min测血ACTH和AM水平,中央与外周血ACTH浓度之比大于2提示其是由垂体产生,左右岩静脉窦血ACTH浓度之比大于1.5可用于腺瘤的定位。实验组14名垂体腺瘤患者中8名作了外科切除术,这些患者在临床症状和激素消退后继续采血。放射免疫分析法测血皮质醇、ACTH、AM及尿皮质醇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讨论库欣病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皮质醇、尿皮质醇、ACTH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垂体腺瘤和肾上腺肿瘤患者血压、心率及皮质醇水平无显著差异;垂体大腺瘤和小腺瘤患者ACTH及血、尿皮质醇浓度无显著差异;手术治疗后的库欣病患者皮质醇和ACTH水平与对照组相当;库欣病患者血AM水平[(37.6±17.8)ng/L]比对照组[(13.7±6.1)ng/L]或肾上腺腺瘤组[(17.8±2.2)ng/L]显著升高(P<0.01),手术治疗后AM水平[(16.7±9.2)ng/L]比术前显著降低(P<0.01);注射CRF后右侧岩静脉窦血AM在30 min后比基础值升高42.6%,周围血AM无显著升高,提示腺瘤位于右侧。本实验未显示AM和ACTH及皮质醇有直接的相关性,库欣病患者循环AM升高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为内源性皮质醇分泌过多促进AM的合成和分泌,或作为ACTH、皮质醇分泌不足的代偿机制,但不能排除AM升高与库欣病临床并发症有关。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典型病理特征,该沉积的主要成分为胰淀素(Amylin)——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多肽,在血糖水平的自稳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与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文中综述了胰淀素的生物学功能、实验检测方法、与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产生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
作者:戴芳;倪安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多元醇通路(PP)激活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DCC)的重要发生机制之一,PP激活使细胞发生渗透性肿胀,肌醇、K+丢失,细胞Na+-K+ATPase活性下降,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损害。新近的研究表明,PP激活还参与了蛋白非酶糖基化、氧化应激、蛋白激酶C激活等与DCC有关的生化、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DCC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
作者:肖谦;汪恕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抑郁症病人易发生糖尿病,而糖尿病病人则更易患抑郁症。糖尿病与抑郁症具有生物学相关性,如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等。多项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了抑郁症病人中发生糖尿病的比例及糖尿病病人中发生抑郁症的比例。通过对发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的分析探讨,提高对糖尿病人群中发生抑郁症的警惕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有利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及早恢复健康。
作者:强桂芬;崔景秋;孙津红;冯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染色体7q35区有3个影响糖尿病(DM)微血管病变易感性的基因,即醛糖还原酶(AR)基因、内皮细胞型NO合成酶(eNOS)基因和T细胞受体β链恒定区(TCRBC)基因。AR基因多态和(或)突变可通过影响多元醇通路而影响DM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eNOS基因多态和(或)突变可使内皮细胞源性NO生成减少,通过微血管床影响DM微血管病变的发生;而TCRBC基因多态可通过免疫反应,影响1型DM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作者:吕文山;柳林;李长贵;董砚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它的生理作用是维持体内含硫氨基酸的平衡。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与血管疾病有关。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是血管病变,但其血管病变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血浆胰岛素水平可能会通过影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而导致血管病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与微血管病变亦可能有一定关系。可能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血管平滑肌和血凝系统而导致血管病变的产生,并加速其发展。
作者:王绵;葛秀兰;李凤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胰岛素抵抗(IR)是2型糖尿病的病因之一,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在IR的发生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IR与多种基因变异有关。其中,胰岛素信号传递系统和代谢相关基因中任何基因的改变均可能导致IR。此外,肿瘤坏死因子、细胞膜分化抗原-1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等基因变异也与IR相关。
作者:王军;吕文山;董砚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的研究表明在非糖尿病者和糖尿病患者中,血浆总的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轻度升高是冠心病、脑血管病和下肢血管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与正常者、糖耐量低减(IGT)者相比,高tHcy血症是心血管疾病(CVD)更强的危险因素。在1型糖尿病中血浆tHcy水平与CVD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近期,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伴有轻度高tHcy血症的吸烟者具有较高的CVD危险因素,支持了两者之间对发生CVD有很强的交互作用的论据。非糖尿病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具有更高的血浆tHcy水平。但有关吸烟对成年1型糖尿病血浆tHcy水平的影响尚缺乏可靠的资料。本研究目的是评估慢性吸烟是否对不伴有大血管病变的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Hcy水平有不利的影响。 设计和方法研究的人群包括60名1型糖尿病患者和30名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情况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糖尿病患者中分为从未吸烟者和正在吸烟者,吸烟者分为轻度吸烟者(1~10支/d)和中~重度吸烟者(>10支/d)。受试者均无近期的急性病史,无心血管病及肝、肾疾病;1型糖尿病患者均使用胰岛素及饮食疗法,代谢控制稳定。对受试者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及有关辅助检查,隔夜空腹且禁烟至少8 h后取血,测血浆tHcy水平及常规生化指标。 结果①1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Hcy水平较对照者明显增高(大约增高20%)。中度高tHcy血症(tHcy>14.6 μmol/L)的发生率较对照者也明显增高(23.3%vs 3.3%,P<0.02)。②糖尿病受试者中,吸烟者的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增高[(1.33±0.9)vs (0.92±0.8)mmol/L,P<0.01],但是吸烟者与非吸烟者之间性别、年龄、BMI、总胆固醇、肌酐、糖代谢控制、血压、糖尿病病程和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无显著差异,在调整血浆TG水平之后,吸烟者的血浆tHcy水平较非吸烟者明显增高[(15.5±5.7)vs (10.6±3)μmol/L,P<0.0001]。③健康吸烟者血浆tHcy水平较非吸烟者明显增高[(12.2±1.8)vs (9.0±1.5)μmol/L,P<0.001]。④在糖尿病组,血浆tHcy水平随日吸烟数量的增加而明显上升,即使在调整了年龄、性别、BMI、TG和肌酐浓度、糖代谢控制、血压、糖尿病病程和并发症之后,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01)。⑤健康吸烟者血浆tHcy水平与日吸烟数量之间有明显的剂量相关关系。 结论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Hcy水平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升高,两组中慢性吸烟对血浆tHcy水平均有不利影响。当糖尿病患者和对照者根据吸烟数量进行分组时,吸烟对血浆tHcy水平的不利影响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邓浩萍姜欣荣摘杨文英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糖代谢紊乱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葡萄糖转运蛋白是调节葡萄糖进入系膜细胞的主要载体,其可能通过糖代谢途径,蛋白激酶C(PKC)途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等细胞因子及基因背景等多因素途径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薛静;李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体内一氧化氮(NO)主要通过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GC),使靶细胞内cGMP水平升高而发挥生理作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产生的NO可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改变局部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平滑肌细胞增殖。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产生的NO以递质形式参与神经信息传导和内分泌调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产生的NO在炎症、免疫反应中起细胞毒与细胞抑制作用。NO参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NOS基因尤其是eNOS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
作者:孙海燕;杨明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胎儿期生长迟缓、出生时低体重者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增加。近来研究证实,儿童期肥胖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机率较成人肥胖者大。本文研究了出生时婴儿体重及儿童期生长速度与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 1924~1933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出生、在赫尔辛基上学,1971年尚居住在芬兰者7 086例,均有出生记录及学校健康体检记录,将这些记录与国家数据库中有关2型糖尿病的用药状况联系起来,选出1964~1997年间应用糖尿病药物者513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471例(男286例,女185例)。 结果出生时体重:无论男性或女性,随出生时体重的减轻,2型糖尿病发病率升高。体重每减轻1 kg,2型糖尿病优势比为1.38(95% CI 1.15~1.66,P<0.001)。此外,随出生时身高、出生体重/身高3比率及胎盘重量的减小,2型糖尿病发病率亦升高。身高每减小1 cm,2型糖尿病优势比为1.07(95% CI 1.03~1.12,P=0.002);出生体重/身高3比率每下降1,2型糖尿病优势比为1.04(95% CI 1.01~1.09,P=0.03);胎盘重量每下降100 g,2型糖尿病优势比为1.13(95% CI 1.04~1.22,P=0.002)。 儿童期生长速度:成年后患有2型糖尿病者在7~15岁这个年龄段,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BMI)的增长速度较未发生糖尿病者的同龄儿童明显加快。身高每增加1 cm,2型糖尿病优势比为1.44(95% CI 1.20~1.72,P<0.001);体重每增加1 kg,2型糖尿病优势比为1.39(95% CI 1.21~1.61,P<0.001);BMI每增加1 kg/m2,2型糖尿病优势比为1.24(95% CI 1.10~1.41,P<0.001)。 母亲的影响:多变量逻辑分析表明,妊娠期间母亲体重每增加10 kg,其子女发生2型糖尿病的优势比为1.17(95%CI 1.04~1.31,P=0.007);母亲BMI每增加10 kg/m2,其子女发生2型糖尿病优势比为1.42(95%CI 1.04~1.95,P=0.03)。 结论 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生时消瘦、身长短与成年后发生胰岛素抵抗相关。因此,出生时体重低、身长短、消瘦,儿童期身高、体重增长速度过快者,成年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若干研究表明,引起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危险因素除骨量外,骨质量与骨折发生关系更加密切;骨质量与骨微细结构、有机基质、矿物成分、微小损伤有关,并受骨重建和遗传因素影响;骨质量概念的提出在骨质疏松的治疗目标、诊断和疗效评价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晓佳;李双庆;魏松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妊娠期胰岛素抵抗(IR)是出现于妊娠晚期的代谢变化,妊娠期IR对妊娠妇女的糖代谢、脂肪代谢及蛋白质代谢都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葡萄糖摄取和氧化减少、脂肪的分解和氧化增加、蛋白质的分解利用减少。妊娠期IR及潜在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不足是妊娠糖尿病(GDM)的发病机制。GDM与2型糖尿病(T2DM)、代谢综合征有着相同的发病基础,GDM妇女的高血压、T2DM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作者:陈凤玲;陈家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研究评估了不同水平的蛋白质摄入对钙代谢的影响,同时确定甲状旁腺功能与适度低蛋白饮食之间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选择8名健康妇女,年龄(23.1±2.3)岁,体重(64±3)kg,体重指数(24.3±0.9),未应用影响钙代谢的药物。研究分4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2周调整饮食、4 d试验饮食和3 d随意饮食。于调整饮食期,受试者饮食中蛋白质含量为1 g/kg,钙20 mmol,钠100 mmol,含咖啡因的饮料每天只限一杯,禁饮酒。试验饮食期,能量摄入为0.13~0.15 MJ/kg(30~35 kcal/kg),分别摄入以下4种水平的蛋白质:0.7、0.8、0.9、1.0 g/kg,其它营养素为:钙19.8~20.3 mmol,钠99~101 mmol,磷26~36 mmol,蛋白质主要来自肉类及奶制品。在试验饮食的前1 d和第3 d,收集24 h尿样测定钙、磷、钠及肌酐含量。每次试验饮食结束,测定24 h尿氮排泄。在试验饮食的开始及第4 d,收集空腹2 h尿样,测定肾源性环磷酸腺苷(NcAMP)和肌酐排泄,在空腹2 h的中点采血测定中分子甲状旁腺激素(PTH)、钙三醇、总钙、离子钙、肌酐及磷的浓度。 结果在0.7 g/kg及0.8 g/kg蛋白质试验饮食结束时,循环中中分子PTH是正常高限的1.8~2.2倍,且平均促钙激素浓度升高。0.9 g/kg及1.0 g/kg蛋白质饮食时PTH-1-α羟化酶轴的所有观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0.7 g/kg及0.8 g/kg蛋白质饮食的第4 d,中分子PTH,钙三醇及NcAMP是基线值的1.5~3.5倍。0.8 g/kg与0.9 g/kg蛋白质饮食相比其促钙激素浓度明显升高,其中中分子PTH、整分子PTH、钙三醇、NcAMP分别比后者高57%、48%、25%及23%(P均<0.005)。24 h尿钙排泄0.7 g/kg蛋白质饮食组为(3.29±0.35)mmol,1.0 g/kg蛋白质饮食组为(3.54±0.46)mmol。 结论接受平衡饮食的健康年轻女性,在摄入当前推荐剂量的蛋白质(0.8 g/kg)时可导致急性钙代谢紊乱。(刘海珍夏美莲摘张仕芳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通过联用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小剂量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释放肽2(GHRP-2)的促生长激素(GH)释放效应来诊断GH缺乏症(GHD),并与胰岛素耐受试验(ITT)相对比。 对象和方法 36例成人下丘脑/垂体疾病患者(男22人,女14人,年龄18~59岁)及30例健康对照者(男15人,女15人,年龄22~60岁)。实验前至少6个月未接受GH治疗,而垂体功能低下患者除GH外替代治疗至少3个月。所有受试者于隔夜空腹随机行GHRH/GHRP(GHRH:1 μg/kg,GHRP-2:0.1 μg/kg,静脉滴注)和ITT(速效胰岛素0.15 U/kg,静脉滴注,血糖在2.2 mmol/L以下)试验,分别于0、30、45、60、90 min采血测定GH,两试验至少间隔一周。 结果对照组GH对GHRH/GHRP的释放反应迅速,29例在30 min时达到峰值(波动范围19~240 mU/L,平均110.9 mU/L),另1例在45 min时达峰值,女性峰值是133.8 mU/L(波动范围25~240 mU/L),男性峰值是88 mU/L(波动范围19~208.4 mU/L);相反对ITT的反应峰值则比较分散:出现在45 min的有2例、出现在60 min的11例、出现在90 min的17例,女性峰值61.1 mU/L(波动范围32.5~106.1 mU/L),男性峰值是58.8 mU/L(波动范围14.4~155.5 mU/L)。患者组对GHRH/GHRP反应也很快,29例峰值在30 min出现、5例在45 min时出现、2例在60 min时出现,而对ITT反应峰值出现时间仍不相同:在30 min出现的4例、在45 min出现的5例、在60 min出现的12例、在90 min出现的15例。患者对GHRH/GHRP试验无副反应。GH对两个试验的反应明显相关(r=0.715,P<0.001),根据ITT的标准(低血糖时GH峰值≤9 mU/L),36例患者中28例是严重GHD,而这28例GHD在GHRH/GHRP试验中GH峰值是10 mU/L(波动范围0.7~34.9 mU/L),另8例是74.5 mU/L(波动范围19.3~189.5 mU/L)。根据GHRH/GHRP试验如把严重GHD的GH峰值标准定为<17 mU/L,则36例患者中22例为严重GHD,对ITT反应低下的6例对GHRH/GHRP反应正常。而除去该6例,按ITT标准诊断为GHD的患者GHRH/GHRP试验时GH峰值均<16.7 mU/L,而>9 mU/L者,峰值均>18 mU/L。对照ITT试验,如只采用30 min的GH值并把临界点定为17 mU/L,则敏感性是78.6%、特异性是100%。 结论 GHRH/GHRP试验是确诊GHD的简单方法,可取30 min的血GH值作为诊断依据,并把临界点定为17 mU/L。(杨杰李绍生摘刘欣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Cabergoline(CAB)是一种长效多巴胺促效剂,已在临床用于治疗催乳素瘤。本研究目的是了解长期用CAB治疗巨催乳素腺瘤的疗效是否会受以往用过溴隐亭(BRC)或诺果利(CV)治疗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将110名患者分为4组:①新发病组:26名,平均血清催乳素(PRL)水平为(1 013.4±277.7)μg/L(±SEM;范围 185.5~5 611 μg/L)。②不耐受组:19名以往对BRC不耐受,平均血清PRL水平(539.4±172.2)μg/L(范围 174~3 564 μg/L)。③抵抗组:37名,对BRC、CV或两者治疗均抵抗或低反应,平均血清PRL水平(602.6±136.8)μg/L(范围 148~3 511 μg/L)。④有反应组:28名,以往用BRC或CV治疗1~5 a,可使血清PRL水平降至正常并能恢复性腺功能,但因依赖性差或缺药而未再治疗,停药15~30 d后该组患者血清PRL水平为(397±43.1)μg/L(范围 140~978 μg/L)。该研究中CAB的治疗剂量为每周0.25~3.5 mg,治疗时间为1~3 a。在CAB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和36个月几个时间点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评估肿瘤大小(以治疗后肿瘤较原先缩小80%以上为有显著性)。用线性相关分析估计各变量的相关性,多步骤线性回归分析估计各变量与肿瘤缩小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新发病组中21人(80.7%)经0.25~2 mg/周CAB治疗1~6月后血PRL正常,另5人用0.5~3 mg/周剂量治疗24个月后血PRL降至正常。肿瘤体积平均缩小(92.1±2.9)%,92.3%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16名患者(61.5%)肿瘤影像完全消失;不耐受组中18人(94.7%)经0.25~1 mg/周CAB治疗1~6个月后,血PRL达正常,1人仍维持轻度高催乳素血症。肿瘤体积平均缩小(66.2±6.4)%,42.1%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其中4人(21%)肿瘤影像完全消失;抵抗组19人(51.3%)经1~2 mg/周CAB治疗6~12个月,另18人经3~3.5 mg/周剂量治疗18~24个月后,血PRL达正常。肿瘤体积平均缩小(58.4±4.9)%,33名肿瘤缩小患者中10人(30.3%)缩小显著,但无一人肿瘤影像完全消失;有反应组患者中23人(82.1%)经1~2 mg/周CAB治疗1~6个月,另5人经3 mg/周剂量治疗12个月后,血PRL达正常。肿瘤体积平均缩小(59.2±6.2)%,26名肿瘤缩小患者中10人(38.4%)缩小显著,4人(15.4%)肿瘤影像完全消失。用CAB治疗后,新发病组患者在所有患者中获得了低的血PRL水平(P<0.001)和高的肿瘤缩小百分率(P<0.001),在4组患者组每周平均使用CAB剂量多(P<0.001)。肿瘤缩小和以往的治疗之间有显著相关性(X2=27.1;P<0.0001)。多步骤相关分析表明PRL的谷值水平是肿瘤缩小的较强的预测指标(r2=0.556;P<0.0001),其次是CAB剂量(r2=0.577;P<0.0001)。 结论用标准剂量CAB治疗1~3 a后,新发病组巨催乳素腺瘤的缩小率(92.3%)高于不耐受组(42.1%)、抵抗组(30.3%)和有反应组(38.4%),因此CAB可作为治疗巨催乳素腺瘤的一线用药,PRL水平控制得越低则肿瘤缩小得越显著。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β细胞中葡萄糖升高致ATP/ADP比值升高,从而关闭K通道导致细胞去极化,Ca2+内流使胰岛素分泌而降低血糖。因而人们推测基因突变致β细胞中KATP通道对ATP/ADP升高的敏感性降低,继而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致糖尿病。 方法与设计构建突变KATP基因质粒重组子,分别为Kir 6.2亚单位N端2-30缺失(Kir 6.2[△N2-30])及Kir 6.2亚单位N端2-30缺失合并185点突变(Kir 6.2[△N2-30,K185Q])。将两种突变基因于C端与绿荧光蛋白(GTP)融合(以利于检测),使其与KATP磺脲类受体1亚单位DNA共同表达形成功能性KATP。将构建质粒注入C57B16*CBA鼠卵中,使其在胰岛素启动子1控制下于胰岛β细胞中表达。培养基因突变小鼠。 结果在60只新生鼠中未检测到1只携有Kir 6.2[△N2-30,K185Q]基因,而检测到5只携带Kir 6.2[△N2-30]基因。将这5只鼠与CD-1系鼠繁殖建立5种转基因鼠系。结果5种鼠系中有4系原代鼠均血糖正常且发育正常,而其所有F1代鼠均有严重高血糖、低胰岛素血症、血D-3-羟丁酸水平显著升高,且大多于5 d内死亡,或者体重显著降低而需胰岛素维持。另外1系F1代小鼠同样携带Kir 6.2[△N2-30]基因,但研究发现其胰岛中受累β细胞非常少,因而其血糖正常。同时,研究还发现所有小鼠胰岛的形态、胰岛素的定位,β细胞的分布均正常。 结论研究证实KATP通道的高敏感性,也即对ATP/ADP升高的反应性降低可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导致严重糖尿病发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对各种程度的甲状腺功能减低(甲减)病人,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资料进行评价。 首次表现出原发性甲减的41例病人中,年龄13~62岁。其中2例甲减程度较重;19例表现为隐性甲减,其余的20例病情呈中等程度。为了诊断二尖瓣脱垂和心包积液,对所有的病人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41例病人中,有28例超声心动图可发现Ⅰ~Ⅱ度的二尖瓣脱垂,它们移位至心房腔内达7 mm。没有发现1例Ⅲ度二尖瓣脱垂,也就是移位超过9 mm。在隐性甲减时,瓣尖的结构正常,在其余的病人可以发现瓣尖增厚。只在1例Ⅱ度二尖瓣脱垂的病人发现有返流。舒张期二尖瓣的开放没有障碍。全部病人左房容积均正常,左心房心肌的厚度亦正常,也就是说在二尖瓣脱垂的病人,其中包括1例返流的病人没有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依据所提供的文献资料,二尖瓣脱垂的病例19%~48%伴有三尖瓣脱垂,22%~24%伴主动脉瓣脱垂。作者曾观察到2例病人:1例为13岁的男孩伴有主动脉瓣脱垂和1例25岁的女性病人合并三尖瓣和肺动脉瓣脱垂。 有4例患者主动脉出口狭窄,所有的病人主动脉壁的结构正常。检查没有发现1例室间隔的不对称性肥大,左室后壁的厚度和运动幅度是正常的,右心室舒张期的大小和在瓣尖水平上肺动脉的口径则相对正常。在3例隐性甲减的病人心包腔内沿心脏的上部和右外缘发现渗出物。 Ⅰ度和Ⅱ度的二尖瓣脱垂经常在隐性或显性甲减的基础上发生,有些病例伴有三尖瓣和(或)主动脉瓣脱垂。一般而言,多数患甲减的病人二尖瓣脱垂的过程具有时间不明确、不伴有返流并需要在超声心动图的协助下发现。用甲状腺激素做替代治疗能够得到纠正。在甲减时禁止采用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治疗二尖瓣脱垂。一般甲减患者不发生二尖瓣脱垂并发症。在甲状腺功能不全时,在超声心动图上经常可发现无症状的心包积液。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型糖尿病是一种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有多种胰岛自身抗体存在,主要包括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酪氨酸磷酸酶抗体等。随着这些抗体本质渐被揭示,检测方法趋于自动化,衡量标准趋于国际化,它们不仅被用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筛查,而且在对本病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中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作者:沙悦;王姮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