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药物对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麻醉效果

蒋文臣;桂晓臣;李平;陈清海

关键词:麻醉剂, 心肌梗死, 大鼠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剂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健康Wistar大鼠60只造模,随机分为水合氯醛组、戊巴比妥钠组、氯胺酮组、乙醚组、乙醚复合氯胺酮麻醉组,分别给药观察大鼠死亡率、麻醉状态、麻醉时间等指标。结果:乙醚组死亡率高,水合氯醛组和乙醚复合氯胺酮麻醉组低;复合组的麻醉状态稳定,乙醚麻醉诱导时间114 s、持续时间284 s,、水合氯醛诱导时间422 s、持续时间6785 s。结论:水合氯醛或乙醚复合氯胺酮麻醉,诱导时间较短,持续时间适中,适合心梗造模手术。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舒筋止痛液配合离子导入治疗膝骨关节炎75例

    目的:评价中药配合离子导入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75例(共103个关节)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药透组在膝关节局部采用舒筋止痛液经离子导入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连续治疗4周。4周后进行总体疗效、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MRI评价。结果:药透组显效14例,有效22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9例。结论:中药舒筋止痛液配合离子导入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冯俊奇;孙超;张永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超声显像定位技术因其无创性和可视性等优点,为其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显著提高了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超声引导下的各种区域神经阻滞的实施及超声成像特点,及其在区域麻醉中应用的优势,使其成为区域神经阻滞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给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带来更多的便利,为区域麻醉开创新的方向。

    作者:张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艾地苯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体外释放研究

    目的:研究能够提高艾地苯醌生物利用度,并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的纳米脂质载体系统,运用透析袋扩散法,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通过研究不同形式的艾地苯醌载药方式(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纳米乳(NE)及其水凝胶)在不同的环境(PH1.2、PH6.8、PH7.4)以及不同的摇床转速等变量情况下的体外释放特性,得以模拟在胃液、肠液和体液环境下,脂质纳米载体、水凝胶的缓释和控释性能。结果:艾地苯醌不同载药方式体外释放特性不同,NE剂型的释放速度较快24 h时约有22%的药物被释放;NLC剂型体外释放速率次之,在24 h时约有17%的药物被释放;自由药物体外释放速率慢,在24 h时只有5%的药物被释放。水凝胶有明显的药物缓释作用;另外,在一定范围内,摇床转速越高,药物的缓释效果更明显。结论:艾地苯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体外释放研究方法简单、快速,可以用于用以控制制剂质量,评价制剂工艺。

    作者:康庆伟;阎姝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通便痔愈汤联合祛腐生肌膏对肛肠病术后创面的作用

    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们在肛肠病手术后内服通便痔愈汤、外用祛腐生肌膏换药促进创面愈合,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梁伟成;陈祖彦;向爱民;杨吉水;黄锦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复方莪术散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复方莪术散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的价值。方法:将Ⅱ~Ⅲ期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肾虚血瘀证患者120例回顾性随机分为3组,复方莪术散组(n=40)于术后7 d开始服用复方莪术散;曲普瑞林组(n=44)术后7 d开始肌肉注射曲普瑞林,每4周1次;联合组(n=36)给药方式同复方莪术散组及曲普瑞林组。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复方莪术散组、曲普瑞林组及联合组比较,受孕率、症状改善率均提高,复发率下降,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莪术散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较曲普瑞林组(79%)和联合组(89%)明显降低(P<0.01)。结论:腹腔镜术后辅助复方莪术散,对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受孕率、降低复发率、改善疼痛有重要作用,且副作用少、费用低。

    作者:陈桂玲;刘笑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Centerpiece颈后路内固定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enterpiece颈后路内固定系统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22例,按照(JOA)17分评分法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X线、CT及MRI等观察脊髓减压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椎管矢状径增加,椎管横截面面积明显扩大,脊髓膨隆良好;铰链侧全部骨性融合,无“关门”现象;无颈椎节段不稳及颈椎曲度改变;术前JOA评分5~15(10.18±2.67)分;术后7~17(13.18±2.75)分,平均改善率45.86%。结论:Centerpiece颈后路内固定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安全、有效,在开门的同时,颈椎可以获得即刻稳定。

    作者:占蓓蕾;叶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5年来的诊治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天津市南开医院5年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诊治情况。方法:调阅原始病历,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例,调查患者诊治及随访情况。结果:共调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4022例,收治排位依次为:胆管癌、结肠癌、胰腺癌、胃癌、肝癌、胆囊癌、壶腹癌、小肠癌、直肠癌、腹膜癌。402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手术治疗1146例(28.49%),非手术治疗2876例(71.51%)。5年随访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平均生存率是20.80%,结肠癌生存率高为54.87%。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消化道肿瘤的手术切除率高、生存期也长。

    作者:黄永珍;黄海超;李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症临床疗效

    滑膜皱襞综合征是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之一[1]。滑膜皱襞是胎儿期膝关节滑膜隔板退化的残余,其中髌内侧皱襞与滑膜皱襞综合征关系为密切[2],我院自2003年12月-2013年6月在关节镜下共治疗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征23例27膝,疗效满意。

    作者:韦金忠;凌义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52例

    目前对结直肠息肉的治疗首选内镜下切除,但经内镜切除大的无蒂结直肠息肉比较困难,且容易发生结肠穿孔和出血。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诊治消化道扁平病灶的一项新技术,自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对52例结肠广基息肉行肠镜下EMR,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肖小珠;侯一民;朱未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Th1/Th2细胞因子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规律

    目的: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DVT患者66例,按病程分为1~3 d组、4~7 d组、8~15 d组和16~30 d组,观察Th1/Th2相关因子TNF-α、IFN-γ、IL-4、IL-10水平。结果:DVT患者TNF-α、IFN-γ、IL-4、IL-10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3 d组、4~7 d组的IFN-γ/IL-4比值较对照组升高,8~15 d组和16~30 d组IFN-γ/IL-4比值较对照组降低。结论:DVT中存在Th1/Th2的分化失衡,Th1/Th2细胞因子可以作为临床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的指标。

    作者:程志新;张玉冬;张玥;王彬;侯玉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且很棘手的骨科创伤。股骨转子下区域是一个生物力学上应力高度集中的部位,内后侧皮质的重建是治疗上的关键。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有畸形愈合、不愈合以及各种内固定器相关的并发症。充分了解了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和生物力学特点,才能有效予以治疗。

    作者:马剑雄;王杰;杨阳;马信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舒芬太尼复合小剂量纳美芬对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能的作用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小剂量纳美芬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和对胃肠动力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舒芬太尼组)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2μg/kg、氟哌利多2.5 mg稀释至100 mL,纳美芬组(纳美芬-舒芬太尼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纳美芬0.5μg/kg。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纳美芬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小剂量纳美芬可增强镇痛效果,减少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同时促进肠蠕动恢复。

    作者:周汾;李肇端;余剑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血栓性浅静脉炎154例分析

    目的:探讨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54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外同治的方法:外治法以外敷硫酸镁为主;内治法以静脉输注活血药及口服抗炎止痛药为主,同时白细胞偏高的76例使用抗生素,抗凝治疗53例,手术治疗41例,观察治愈及复发情况。结果:154例中治愈121例,半年后复发者33例。结论:有手术指征的血栓性浅静脉炎应尽早手术,尽早抗凝治疗可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浅静脉血栓的蔓延。

    作者:刘现周;张朝晖;李俊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脾虚证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受体1F表达差异的研究

    目的:探讨脾虚证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5-羟色胺受体1F(5-HTR1F)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中医辨证符合脾虚证的结肠癌患者32例为研究组,以18例同期湿热证结肠癌患者为对照组,SP免疫组化检测两组病例结肠癌组织和相邻结肠黏膜组织5-HTR1F的表达。结果:两组患者肿瘤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74.4%,其相邻的结肠黏膜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24.3%,两组表达有显著差异;脾虚证患者肿瘤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87.5%,湿热证患者肿瘤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55.6%,两组表达有显著差异,在不同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5-HTR1F的表达可能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相关,并可作为结肠癌脾虚证的预测指标。

    作者:周细秋;舒祥兵;张静喆;郭修田;许阳贤;陆金根;季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黑斑息肉病并发回-结型肠套叠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4岁。间断性腹部胀痛不适20年,偶有黑便,未系统治疗。入院前2年间加重发作,诊为肠套叠,均予非手术治疗。曾有经胃镜、结肠镜行胃、结肠多发息肉电灼切除术史。4h前,因患者再发阵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及便血,急诊收住院。查体:T:36.4℃,BP:120/70 mmHg,心肺可,急性面容,贫血貌,口唇黏膜及掌指端可见色素沉着;全腹散在压痛,右下腹为著,伴反跳痛,可见肠型,右下腹可触及4 cm×10 cm大小的肿物;肠鸣音活跃,偶可闻及高调肠鸣音。急查:血常规WBC:12.5×109/L ,GRA:88%,HGB:99 g/L ;腹部彩超:右下腹团块,考虑肠套叠;腹部CT:右下腹末端回肠呈同心圆及刀鞘状改变,考虑肠套叠(图1)。临床诊断:(1)急性完全性机械性低位小肠梗阻;(2)肠套叠(回-结型);(3)黑斑息肉病;(4)贫血。经治疗4h症状仍持续加重,体温升高,不除外肠缺血坏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可见末段回肠套入升结肠内,形成回-结型套叠;套叠肠管扩张,大直径12 cm,近端小肠无扩张,可触及息肉;行肠套叠复位后,切除套叠坏死小肠,行肠吻合、腹腔引流术。切除肠管内可见血性肠液,肠壁多发息肉,大一枚直径约2 cm,基底宽(图2)。病理回报:小肠错构瘤性息肉,肠黏膜变性、坏死伴出血(图3)。术后予抗感染、抑酸止血,纠正低蛋白血症,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待排气排便后给予中药芍药甘草汤合补血养气汤加减,并针刺中脘、关元、足三里、上巨虚等穴。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良好。出院后随访2年,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作者:宋媛;解基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腹腔镜乙状结肠造口旁疝修补术7例

    造口旁疝是乙状结肠造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见的开放手术治疗有原位单纯疝修补术、造口重建及网片修补术。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2月对7例造口旁疝进行了腹腔镜修补手术[1-2],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成文;李斌辉;潘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内镜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胰腺炎(actue pancreatitis,AP)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伤。由于其病情的复杂性,其治疗方法涉及内科、外科、中医和内镜治疗等方面。随着内镜检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内镜治疗的应用也日渐普遍,本文主要对急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临床参考。

    作者:王文秀;刘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他克莫司在体外对肝癌细胞HepG2和HepG2.2.15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tacrolimus ,FK506)在体外对肝癌肿瘤株HepG2和乙肝相关肝癌株HepG2.2.15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和HepG2.2.15,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CyclinA。结果:FK506可以显著抑制HepG2和HepG2.2.15细胞增殖,其抑制增殖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FK506诱导细胞产生G0/G1期阻滞,这种抑制作用有浓度依赖性;FK506对周期蛋白CyclinA表达的影响呈浓度负相关性,FK506浓度越高,周期蛋白CyclinA表达越少。结论:FK506可以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乙肝相关肝癌细胞HepG2.2.15的增殖,这种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作者:王建;沈中阳;郑卫萍;刘涛;宋红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H2O2造影直肠腔内超声对肛瘘诊治的意义

    目的:探讨H2O2造影直肠腔内超声对提高肛瘘病灶检出率及降低复发率的意义。方法:将110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直肠腔内超声组(以下简称常规组)、H2O2造影直肠腔内超声组(以下简称H2O2组),分别观察常规组和H2O2组主瘘管显影率、支瘘管显影率、内口显影率以及术后复发率。结果:常规组与H2O2组的主瘘管显影率分别为90.9%和92.7%,P>0.05;支瘘管显影率分别为63.2%和85.4%,P<0.05;内口显影率分别为49.1%和80%,P<0.05;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8.2%和5.5%,P<0.05。结论:肛瘘患者术前行H2O2造影直肠腔内超声,对于提高肛瘘诊断准确率、微小病灶(支瘘管)检出率及降低术后复发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潇潇;刘民生;王满;田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手术联合中药治疗自发性食管破裂术后复发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剧烈呕吐后突发上腹痛10余小时入院。发病前1周严重呃逆发作,伴上腹胀满感。入院前10余小时出现剧烈呕吐,呕吐后出现上腹痛,伴轻微右胸痛。33年前行阑尾切除术,有术后肠粘连、不全肠梗阻、间断呃逆病史,经常出现返流症状。1个月前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入院后给予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酸、补液。第2d右胸痛明显加重,并出现憋气、心悸症状。查体:T 39.5℃,呼吸急促,膝胸卧位。右胸隆起,皮下捻发感,右肺呼吸音消失。CT示右侧张力性气胸、胸腔积液、纵隔及皮下气肿。胸穿抽出黄绿色浑浊液体。诊断为自发性食管破裂,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术,引出1300 mL黄绿色浑浊液体并有大量气体排出。急症行右开胸探查手术,见胸腔内大量脓苔及胃内容物,食管下段有一个长约2.5 cm纵行全层裂口,行胸腔及纵隔清理,食管裂口缝合修补,应用邻近带蒂胸膜瓣包埋加固,在纵隔及胸腔分别置入引流管。术后第4d再次出现频繁呃逆,胸腔及纵隔引流由清亮转为脓性浑浊液体,考虑为再发食管破裂。于术后第6d行内镜引导下三腔喂养管置入术,见原食管破裂修补处有一直径约0.5 cm裂口,被覆较多脓苔。营养管末端置入空肠起始部以远20 cm,注入造影剂,发现近端空肠淤张、造影剂通过缓慢。置管后试行肠内营养治疗2 d,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症状,并可见营养液由胸腔引流管引出。中止肠内营养,继续静脉营养治疗。考虑患者合并频繁呃逆、返流及腹胀等症状,不利于裂口的愈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遵循降逆和胃治则,加用中药及针刺疗法控制呃逆发作、改善胃肠道功能。中药基础方:刀豆15 g,丁香3 g,陈皮10 g,石斛20 g,旋复花10 g,赭石30 g,半夏10 g,白芍15 g,甘草6 g,竹茹10 g,黄连10 g,降香10 g,砂仁15 g,太子参10 g,茯苓20 g,白术10 g,焦三仙30 g。1剂/d,水煎服,分2次经营养管注入。针刺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配穴:攒竹、翳风、天枢、关元;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次/d。术后20 d,呃逆、返流等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0 d,呃逆、腹痛、腹胀等症状完全缓解,经空肠营养管注入肠内营养液,并应用生理盐水行持续胸腔冲洗。术后50 d,经X光检查确认食管裂口愈合,恢复经口进食,脓胸痊愈并拔除引流管。

    作者:王冬滨;李志刚;张仲卫;黄景陶;张永民;张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