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媛;解基良
目前对结直肠息肉的治疗首选内镜下切除,但经内镜切除大的无蒂结直肠息肉比较困难,且容易发生结肠穿孔和出血。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诊治消化道扁平病灶的一项新技术,自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对52例结肠广基息肉行肠镜下EMR,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肖小珠;侯一民;朱未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应用Triport等单孔腹腔镜装置,利用头端可调整弯曲的和常规的腹腔镜器械,对32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患者实施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32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平均住院3.0(3.0±1.0)d。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邢惠芝;郭永刚;赵冬雨;侯振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脾虚证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5-羟色胺受体1F(5-HTR1F)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中医辨证符合脾虚证的结肠癌患者32例为研究组,以18例同期湿热证结肠癌患者为对照组,SP免疫组化检测两组病例结肠癌组织和相邻结肠黏膜组织5-HTR1F的表达。结果:两组患者肿瘤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74.4%,其相邻的结肠黏膜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24.3%,两组表达有显著差异;脾虚证患者肿瘤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87.5%,湿热证患者肿瘤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55.6%,两组表达有显著差异,在不同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5-HTR1F的表达可能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相关,并可作为结肠癌脾虚证的预测指标。
作者:周细秋;舒祥兵;张静喆;郭修田;许阳贤;陆金根;季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们在肛肠病手术后内服通便痔愈汤、外用祛腐生肌膏换药促进创面愈合,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梁伟成;陈祖彦;向爱民;杨吉水;黄锦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54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外同治的方法:外治法以外敷硫酸镁为主;内治法以静脉输注活血药及口服抗炎止痛药为主,同时白细胞偏高的76例使用抗生素,抗凝治疗53例,手术治疗41例,观察治愈及复发情况。结果:154例中治愈121例,半年后复发者33例。结论:有手术指征的血栓性浅静脉炎应尽早手术,尽早抗凝治疗可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浅静脉血栓的蔓延。
作者:刘现周;张朝晖;李俊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倾左侧卧位胸腹腔镜联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运用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行前倾左侧卧位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和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数及死亡数。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7 min,平均出血量235 mL,平均清扫纵隔淋巴结每例12.7枚,平均3.4 d拔除胸腔引流管,平均胸腔总引流量560 mL,术后平均住院11.6 d。术后并发颈部吻合口漏、快速房颤及肺部感染各2例。术后随访6~24个月,骨转移及肝转移各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前倾左侧卧位胸腹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并且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傅雪颜;王浩;吴佩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1岁。因间歇性肉眼血尿6个月而求治我院。患者6年前因排尿困难入外院检查,当时查PSA 36 ng/mL,肛诊发现前列腺质地变硬,行前列腺经直肠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当时做了全面体检,除有高血压外,身体无其它异常。由于患者年龄偏高,因此行内分泌治疗,应用诺雷得3.6 mg,1次/月皮下注射;康士德50 mg,1次/d口服。以后每月检查一次PSA,发现PSA逐渐下降,2年后患者PSA稳定在4 ng/mL以下,患者未再继续应用内分泌治疗。以后经常复查PSA,一直未发现升高。6个月前,患者出现肉眼血尿,在外院经B超检查发现膀胱左侧壁肿块,行膀胱镜检查并取活检示膀胱神经内分泌癌。因患者年龄偏大行保守治疗,后留置尿管出院。后因再次出血堵塞尿管,入我院进行治疗,给予膀胱冲洗,应用抗炎、止血药物,患者膀胱出血不能停止,只能采用持续冲洗。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B超示膀胱占位性病变;膀胱镜检查:右侧壁可见肿物隆起,范围5 cm×4 cm,基底宽广无蒂,表面不光滑且布满血管,有散在小溃疡及出血点;膀胱CT扫描:膀胱右侧壁有一5 cm×4 cm新生物,突向腔内,浸润肌层,盆腔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化验血常规及PSA:红细胞3.0×109/L,血红蛋白97 g/L,PSA1.6 ng/mL;其余检查未见异常。由于患者出血不能停止,只能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探查见肿瘤位于右侧壁及顶部,距输尿管口约1.5 cm,大小约6 cm×5 cm,向腔内隆起,表面粗糙,有散在小溃疡及出血点,侵犯肌层及周围脂肪,局部膀胱僵硬。患者高龄合并高血压、贫血,不能耐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施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输尿管再植术。探查盆腔,骼血管旁有3个肿大淋巴结,切除送活检。病理检查,肉眼观:送检为膀胱及肿物8 cm×6.5 cm×5 cm。黏膜面椭圆形稍隆起肿物,切面见淡黄灰白色鱼肉状肿物5 cm ×3.5 cm×3 cm,肿物界限不清。免疫组化结果:突触素(sy)阳性,嗜铬素A (CgA)阳性,白细胞共同抗原(LcA)阴性,波形蛋白(Vim)阴性。病理诊断:膀胱神经内分泌癌,侵及肌层外脂肪组织,送检淋巴结见癌转移(1/3),送检输尿管断端阴性。
作者:王卫东;孙洪福;高兆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中药配合离子导入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75例(共103个关节)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药透组在膝关节局部采用舒筋止痛液经离子导入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连续治疗4周。4周后进行总体疗效、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MRI评价。结果:药透组显效14例,有效22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9例。结论:中药舒筋止痛液配合离子导入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冯俊奇;孙超;张永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复合芬太尼在痔手术后行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100例痔术后患者随机双盲分为F组(芬太尼8μg/mL,PCA)和FD组(芬太尼8μg/mL复合右美托咪啶4μg/mL,PCA)行自控镇痛。观察24 h内PCA自控追加要求,疼痛强度,患者情绪变化以及PCA相关的不良事件的记录。结果:FD组在术后0~48 h内显著降低芬太尼需要量,从术后第4 h开始显著降低疼痛级别;FD组焦虑情绪和血浆皮质醇浓度较F组显著降低。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可显著节约芬太尼用量,减少恶心发生率,无过度镇静和不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崔艳苓;耿立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复方莪术散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的价值。方法:将Ⅱ~Ⅲ期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肾虚血瘀证患者120例回顾性随机分为3组,复方莪术散组(n=40)于术后7 d开始服用复方莪术散;曲普瑞林组(n=44)术后7 d开始肌肉注射曲普瑞林,每4周1次;联合组(n=36)给药方式同复方莪术散组及曲普瑞林组。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复方莪术散组、曲普瑞林组及联合组比较,受孕率、症状改善率均提高,复发率下降,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莪术散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较曲普瑞林组(79%)和联合组(89%)明显降低(P<0.01)。结论:腹腔镜术后辅助复方莪术散,对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受孕率、降低复发率、改善疼痛有重要作用,且副作用少、费用低。
作者:陈桂玲;刘笑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肛肠梗阻导管在左半结直肠肿瘤急性梗阻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将126例左半结直肠肿瘤急性梗阻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经肛肠梗阻导管行梗阻近段结肠减压、灌洗等治疗后,行腹腔镜手术并一期切除吻合;对照组按常规准备后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治疗组(1.6%)低于对照组(11.1%),治疗组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和术后第7 d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腹腔镜联合肠梗阻导管置入冲洗减压,在左半结直肠肿瘤急性梗阻中的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顾建华;赵欣;王毅;郭仁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急性胰腺炎(actue pancreatitis,AP)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伤。由于其病情的复杂性,其治疗方法涉及内科、外科、中医和内镜治疗等方面。随着内镜检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内镜治疗的应用也日渐普遍,本文主要对急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临床参考。
作者:王文秀;刘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分析治疗方法。结果:十二指肠间质瘤多见于十二指肠的降部和水平部,常见症状是消化道出血,11例手术,术后随访8~36月,9例健在,2例术后24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合并肝转移。1例未手术长期口服伊马替尼存活至今。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是消化道出血,诊断依赖于多种影像学方法的结合,佳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辅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作者:吴长安;赵三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紫杉类和蒽环类药物联合与单纯蒽环类药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方法:58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术后行紫杉联合蒽环类辅助化疗228例,蒽环类辅助化疗357例,分析其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紫杉联合蒽环类组与蒽环类组患者复发率、转移率与死亡率分别为7.9%与13.2%、21.9%与35.9%、18.0%与28.6%(P<0.05),与蒽环类方案相比,紫杉联合蒽环类方案延长了临床II、III期、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淋巴结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期,提高了总生存率。结论:紫杉类与蒽环类药物联合辅助化疗,对于具有晚临床分期、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及淋巴结阳性特征的三阴性乳腺癌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肖宝强;刘晶晶;史振东;张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且很棘手的骨科创伤。股骨转子下区域是一个生物力学上应力高度集中的部位,内后侧皮质的重建是治疗上的关键。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有畸形愈合、不愈合以及各种内固定器相关的并发症。充分了解了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和生物力学特点,才能有效予以治疗。
作者:马剑雄;王杰;杨阳;马信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近年来,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和疼痛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神经刺激仪、超声引导定位的应用,使得一些新的神经阻滞术-如腹横肌阻滞术的应用成为可能,优点是操作简便、风险低、应用指征广泛。腹横肌阻滞是腹壁区域阻滞中的新方法,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由于其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等特点,迅速被临床推广。现就腹横肌阻滞术的应用进展作以下综述。
作者:王曼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磺达肝癸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9例连续的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肢体气压泵预防深静脉血栓;磺达肝癸钠组44例:给予磺达肝癸钠联合肢体气压泵预防。术后观察比较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变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磺达肝癸钠组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1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χ2=19.073,P<0.01)。结论:使用磺达肝癸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凝血功能、血小板无明显影响,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周方伦;杜英勋;徐国红;任明安;单军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4岁。间断性腹部胀痛不适20年,偶有黑便,未系统治疗。入院前2年间加重发作,诊为肠套叠,均予非手术治疗。曾有经胃镜、结肠镜行胃、结肠多发息肉电灼切除术史。4h前,因患者再发阵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及便血,急诊收住院。查体:T:36.4℃,BP:120/70 mmHg,心肺可,急性面容,贫血貌,口唇黏膜及掌指端可见色素沉着;全腹散在压痛,右下腹为著,伴反跳痛,可见肠型,右下腹可触及4 cm×10 cm大小的肿物;肠鸣音活跃,偶可闻及高调肠鸣音。急查:血常规WBC:12.5×109/L ,GRA:88%,HGB:99 g/L ;腹部彩超:右下腹团块,考虑肠套叠;腹部CT:右下腹末端回肠呈同心圆及刀鞘状改变,考虑肠套叠(图1)。临床诊断:(1)急性完全性机械性低位小肠梗阻;(2)肠套叠(回-结型);(3)黑斑息肉病;(4)贫血。经治疗4h症状仍持续加重,体温升高,不除外肠缺血坏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可见末段回肠套入升结肠内,形成回-结型套叠;套叠肠管扩张,大直径12 cm,近端小肠无扩张,可触及息肉;行肠套叠复位后,切除套叠坏死小肠,行肠吻合、腹腔引流术。切除肠管内可见血性肠液,肠壁多发息肉,大一枚直径约2 cm,基底宽(图2)。病理回报:小肠错构瘤性息肉,肠黏膜变性、坏死伴出血(图3)。术后予抗感染、抑酸止血,纠正低蛋白血症,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待排气排便后给予中药芍药甘草汤合补血养气汤加减,并针刺中脘、关元、足三里、上巨虚等穴。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良好。出院后随访2年,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作者:宋媛;解基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肛肠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我们采用肛泰栓联合肛泰软膏治疗肛肠病术后患者,促进术后快速康复,现总结如下。
作者:傅金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慷舒灵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16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方法上应用慷舒灵外敷治疗,对照组则应用凡士林纱条外敷。结果:治疗组34例,治愈20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住院18 d;对照组16例,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9%,住院30 d。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缩短了疗程。结论:慷舒灵外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有较好疗效。
作者:郭瑞亚;贾振;李令根;赵钢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