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东;孙洪福;高兆旺
滑膜皱襞综合征是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之一[1]。滑膜皱襞是胎儿期膝关节滑膜隔板退化的残余,其中髌内侧皱襞与滑膜皱襞综合征关系为密切[2],我院自2003年12月-2013年6月在关节镜下共治疗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征23例27膝,疗效满意。
作者:韦金忠;凌义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脾虚证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5-羟色胺受体1F(5-HTR1F)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中医辨证符合脾虚证的结肠癌患者32例为研究组,以18例同期湿热证结肠癌患者为对照组,SP免疫组化检测两组病例结肠癌组织和相邻结肠黏膜组织5-HTR1F的表达。结果:两组患者肿瘤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74.4%,其相邻的结肠黏膜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24.3%,两组表达有显著差异;脾虚证患者肿瘤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87.5%,湿热证患者肿瘤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55.6%,两组表达有显著差异,在不同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5-HTR1F的表达可能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相关,并可作为结肠癌脾虚证的预测指标。
作者:周细秋;舒祥兵;张静喆;郭修田;许阳贤;陆金根;季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倾左侧卧位胸腹腔镜联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运用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行前倾左侧卧位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和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数及死亡数。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7 min,平均出血量235 mL,平均清扫纵隔淋巴结每例12.7枚,平均3.4 d拔除胸腔引流管,平均胸腔总引流量560 mL,术后平均住院11.6 d。术后并发颈部吻合口漏、快速房颤及肺部感染各2例。术后随访6~24个月,骨转移及肝转移各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前倾左侧卧位胸腹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并且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傅雪颜;王浩;吴佩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能够提高艾地苯醌生物利用度,并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的纳米脂质载体系统,运用透析袋扩散法,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通过研究不同形式的艾地苯醌载药方式(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纳米乳(NE)及其水凝胶)在不同的环境(PH1.2、PH6.8、PH7.4)以及不同的摇床转速等变量情况下的体外释放特性,得以模拟在胃液、肠液和体液环境下,脂质纳米载体、水凝胶的缓释和控释性能。结果:艾地苯醌不同载药方式体外释放特性不同,NE剂型的释放速度较快24 h时约有22%的药物被释放;NLC剂型体外释放速率次之,在24 h时约有17%的药物被释放;自由药物体外释放速率慢,在24 h时只有5%的药物被释放。水凝胶有明显的药物缓释作用;另外,在一定范围内,摇床转速越高,药物的缓释效果更明显。结论:艾地苯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体外释放研究方法简单、快速,可以用于用以控制制剂质量,评价制剂工艺。
作者:康庆伟;阎姝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剂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健康Wistar大鼠60只造模,随机分为水合氯醛组、戊巴比妥钠组、氯胺酮组、乙醚组、乙醚复合氯胺酮麻醉组,分别给药观察大鼠死亡率、麻醉状态、麻醉时间等指标。结果:乙醚组死亡率高,水合氯醛组和乙醚复合氯胺酮麻醉组低;复合组的麻醉状态稳定,乙醚麻醉诱导时间114 s、持续时间284 s,、水合氯醛诱导时间422 s、持续时间6785 s。结论:水合氯醛或乙醚复合氯胺酮麻醉,诱导时间较短,持续时间适中,适合心梗造模手术。
作者:蒋文臣;桂晓臣;李平;陈清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依据“肛垫下移”学说,结合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及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的优点,我们从2010年-2013年4月,采用保留齿线式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234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柳青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肛肠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我们采用肛泰栓联合肛泰软膏治疗肛肠病术后患者,促进术后快速康复,现总结如下。
作者:傅金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药肛洗Ⅰ号与高锰酸钾坐浴在混合痔PPH术后的疗效。方法:116例混合痔患者分为2组,中药治疗组(61例)行PPH术后予以中药肛洗1号方坐浴,对照组(55例)予以常规高锰酸钾坐浴。结果:治疗组疼痛、水肿、出血等症状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切口愈合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肛洗Ⅰ号坐浴能更有效地改善术后疼痛、水肿、出血等症状,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作者:沈祖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急性胰腺炎(actue pancreatitis,AP)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伤。由于其病情的复杂性,其治疗方法涉及内科、外科、中医和内镜治疗等方面。随着内镜检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内镜治疗的应用也日渐普遍,本文主要对急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临床参考。
作者:王文秀;刘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1岁。因间歇性肉眼血尿6个月而求治我院。患者6年前因排尿困难入外院检查,当时查PSA 36 ng/mL,肛诊发现前列腺质地变硬,行前列腺经直肠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当时做了全面体检,除有高血压外,身体无其它异常。由于患者年龄偏高,因此行内分泌治疗,应用诺雷得3.6 mg,1次/月皮下注射;康士德50 mg,1次/d口服。以后每月检查一次PSA,发现PSA逐渐下降,2年后患者PSA稳定在4 ng/mL以下,患者未再继续应用内分泌治疗。以后经常复查PSA,一直未发现升高。6个月前,患者出现肉眼血尿,在外院经B超检查发现膀胱左侧壁肿块,行膀胱镜检查并取活检示膀胱神经内分泌癌。因患者年龄偏大行保守治疗,后留置尿管出院。后因再次出血堵塞尿管,入我院进行治疗,给予膀胱冲洗,应用抗炎、止血药物,患者膀胱出血不能停止,只能采用持续冲洗。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B超示膀胱占位性病变;膀胱镜检查:右侧壁可见肿物隆起,范围5 cm×4 cm,基底宽广无蒂,表面不光滑且布满血管,有散在小溃疡及出血点;膀胱CT扫描:膀胱右侧壁有一5 cm×4 cm新生物,突向腔内,浸润肌层,盆腔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化验血常规及PSA:红细胞3.0×109/L,血红蛋白97 g/L,PSA1.6 ng/mL;其余检查未见异常。由于患者出血不能停止,只能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探查见肿瘤位于右侧壁及顶部,距输尿管口约1.5 cm,大小约6 cm×5 cm,向腔内隆起,表面粗糙,有散在小溃疡及出血点,侵犯肌层及周围脂肪,局部膀胱僵硬。患者高龄合并高血压、贫血,不能耐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施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输尿管再植术。探查盆腔,骼血管旁有3个肿大淋巴结,切除送活检。病理检查,肉眼观:送检为膀胱及肿物8 cm×6.5 cm×5 cm。黏膜面椭圆形稍隆起肿物,切面见淡黄灰白色鱼肉状肿物5 cm ×3.5 cm×3 cm,肿物界限不清。免疫组化结果:突触素(sy)阳性,嗜铬素A (CgA)阳性,白细胞共同抗原(LcA)阴性,波形蛋白(Vim)阴性。病理诊断:膀胱神经内分泌癌,侵及肌层外脂肪组织,送检淋巴结见癌转移(1/3),送检输尿管断端阴性。
作者:王卫东;孙洪福;高兆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2O2造影直肠腔内超声对提高肛瘘病灶检出率及降低复发率的意义。方法:将110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直肠腔内超声组(以下简称常规组)、H2O2造影直肠腔内超声组(以下简称H2O2组),分别观察常规组和H2O2组主瘘管显影率、支瘘管显影率、内口显影率以及术后复发率。结果:常规组与H2O2组的主瘘管显影率分别为90.9%和92.7%,P>0.05;支瘘管显影率分别为63.2%和85.4%,P<0.05;内口显影率分别为49.1%和80%,P<0.05;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8.2%和5.5%,P<0.05。结论:肛瘘患者术前行H2O2造影直肠腔内超声,对于提高肛瘘诊断准确率、微小病灶(支瘘管)检出率及降低术后复发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潇潇;刘民生;王满;田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利湿疏血汤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回顾性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利湿疏血汤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通塞脉片。结果:治疗组34条肢体,临床治愈21例(62%),对照组32条肢体,临床治愈11例(34%)(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显著复通腘静脉(P<0.05);对大腿肢围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对小腿肢围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对肢体疼痛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对肢体水肿、皮温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对皮色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利湿疏血汤在复通腘静脉,减轻大腿、小腿肿胀,缓解肢体疼痛,降低皮温方面优于对照组;用药安全。
作者:王大伟;高菲;宫少波;徐宏举;刘菁;王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们在肛肠病手术后内服通便痔愈汤、外用祛腐生肌膏换药促进创面愈合,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梁伟成;陈祖彦;向爱民;杨吉水;黄锦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小剂量纳美芬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和对胃肠动力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舒芬太尼组)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2μg/kg、氟哌利多2.5 mg稀释至100 mL,纳美芬组(纳美芬-舒芬太尼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纳美芬0.5μg/kg。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纳美芬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小剂量纳美芬可增强镇痛效果,减少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同时促进肠蠕动恢复。
作者:周汾;李肇端;余剑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分析天津市南开医院5年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诊治情况。方法:调阅原始病历,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例,调查患者诊治及随访情况。结果:共调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4022例,收治排位依次为:胆管癌、结肠癌、胰腺癌、胃癌、肝癌、胆囊癌、壶腹癌、小肠癌、直肠癌、腹膜癌。402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手术治疗1146例(28.49%),非手术治疗2876例(71.51%)。5年随访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平均生存率是20.80%,结肠癌生存率高为54.87%。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消化道肿瘤的手术切除率高、生存期也长。
作者:黄永珍;黄海超;李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前对结直肠息肉的治疗首选内镜下切除,但经内镜切除大的无蒂结直肠息肉比较困难,且容易发生结肠穿孔和出血。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诊治消化道扁平病灶的一项新技术,自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对52例结肠广基息肉行肠镜下EMR,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肖小珠;侯一民;朱未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tacrolimus ,FK506)在体外对肝癌肿瘤株HepG2和乙肝相关肝癌株HepG2.2.15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和HepG2.2.15,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CyclinA。结果:FK506可以显著抑制HepG2和HepG2.2.15细胞增殖,其抑制增殖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FK506诱导细胞产生G0/G1期阻滞,这种抑制作用有浓度依赖性;FK506对周期蛋白CyclinA表达的影响呈浓度负相关性,FK506浓度越高,周期蛋白CyclinA表达越少。结论:FK506可以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乙肝相关肝癌细胞HepG2.2.15的增殖,这种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作者:王建;沈中阳;郑卫萍;刘涛;宋红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剧烈呕吐后突发上腹痛10余小时入院。发病前1周严重呃逆发作,伴上腹胀满感。入院前10余小时出现剧烈呕吐,呕吐后出现上腹痛,伴轻微右胸痛。33年前行阑尾切除术,有术后肠粘连、不全肠梗阻、间断呃逆病史,经常出现返流症状。1个月前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入院后给予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酸、补液。第2d右胸痛明显加重,并出现憋气、心悸症状。查体:T 39.5℃,呼吸急促,膝胸卧位。右胸隆起,皮下捻发感,右肺呼吸音消失。CT示右侧张力性气胸、胸腔积液、纵隔及皮下气肿。胸穿抽出黄绿色浑浊液体。诊断为自发性食管破裂,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术,引出1300 mL黄绿色浑浊液体并有大量气体排出。急症行右开胸探查手术,见胸腔内大量脓苔及胃内容物,食管下段有一个长约2.5 cm纵行全层裂口,行胸腔及纵隔清理,食管裂口缝合修补,应用邻近带蒂胸膜瓣包埋加固,在纵隔及胸腔分别置入引流管。术后第4d再次出现频繁呃逆,胸腔及纵隔引流由清亮转为脓性浑浊液体,考虑为再发食管破裂。于术后第6d行内镜引导下三腔喂养管置入术,见原食管破裂修补处有一直径约0.5 cm裂口,被覆较多脓苔。营养管末端置入空肠起始部以远20 cm,注入造影剂,发现近端空肠淤张、造影剂通过缓慢。置管后试行肠内营养治疗2 d,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症状,并可见营养液由胸腔引流管引出。中止肠内营养,继续静脉营养治疗。考虑患者合并频繁呃逆、返流及腹胀等症状,不利于裂口的愈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遵循降逆和胃治则,加用中药及针刺疗法控制呃逆发作、改善胃肠道功能。中药基础方:刀豆15 g,丁香3 g,陈皮10 g,石斛20 g,旋复花10 g,赭石30 g,半夏10 g,白芍15 g,甘草6 g,竹茹10 g,黄连10 g,降香10 g,砂仁15 g,太子参10 g,茯苓20 g,白术10 g,焦三仙30 g。1剂/d,水煎服,分2次经营养管注入。针刺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配穴:攒竹、翳风、天枢、关元;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次/d。术后20 d,呃逆、返流等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0 d,呃逆、腹痛、腹胀等症状完全缓解,经空肠营养管注入肠内营养液,并应用生理盐水行持续胸腔冲洗。术后50 d,经X光检查确认食管裂口愈合,恢复经口进食,脓胸痊愈并拔除引流管。
作者:王冬滨;李志刚;张仲卫;黄景陶;张永民;张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先天性或继发性的原因致使血甘油三酯(TG)增高是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LP)的主要致病因素。TG分解的游离脂肪酸诱发胰腺微循环障碍及对胰腺导管和腺泡的直接损伤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发病特点以显著的血TG值升高,代谢紊乱和多脏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胰腺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急性重型胰腺炎。早期降血脂是该病治疗的核心,血液滤过和血浆置换效果显著,是目前常用治疗方法。预防主要在于坚持合理饮食以及特殊人群的血脂控制,避免TG的增高。
作者:孙向宇;秦鸣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脾气虚证大鼠小肠兴奋性神经乙酰胆碱神经和P物质神经的形态学变化。方法: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脾气虚组用体质筛选、苦寒泻下和耗气破气相结合方法。建立大鼠模型,取存活大鼠上段小肠制作肠肌层全厚标本,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标记乙酰胆碱神经和P物质神经兴奋性神经纤维,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脾气虚组大鼠小肠P物质、乙酰胆碱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P<0.05),荧光强度值明显降低(P<0.05),神经结构紊乱,相互间的连接不连续,完整的网络状结构被破坏。结论:脾气虚时大鼠小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兴奋性神经纤维的减少密切相关。
作者:马宾;谢明征;李禄;齐清会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