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肛瘘与肠道微生态失调相关性研究

贝绍生;徐蕾;黄乃健

关键词:小儿肛瘘, 菌群失调, 腹泻, 相关性
摘要:小儿肛瘘与成人肛瘘不尽相同,多伴有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规律等导致的腹泻.有研究对腹泻病患儿粪便中菌群情况进行观察,发现腹泻时肠道厌氧菌数量下降了大约1 000倍[1].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肛瘘与肠道微生态失调相关性研究

    小儿肛瘘与成人肛瘘不尽相同,多伴有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规律等导致的腹泻.有研究对腹泻病患儿粪便中菌群情况进行观察,发现腹泻时肠道厌氧菌数量下降了大约1 000倍[1].

    作者:贝绍生;徐蕾;黄乃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视微创胆道手术58例分析

    目的:探索直视微创胆道手术方法与技巧,以减少胆道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应用XQ-5型小切口器械和普通手术器械,完成直视微创胆道手术.结果:完成单纯胆囊切除54例,同时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术4例,微创切口3~4 cm 54例,4~5 cm 4例.无胆道损伤和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此术式并发症发生率低,痛苦小,成本低,安全可靠,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何庄建;沈春富;金文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外伤性脾切除术后中医证候及免疫功能的研究

    目的:研究外伤性脾切除术后中医辨证与免疫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5例脾切除和15例非脾切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其症状、舌苔、脉象及免疫功能的测定作为观察指标,观察其中医辨证与免疫功能变化.结果:脾切除组在术后早期可出现脾胃虚弱的证候群,同时免疫功能测定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G、免疫球蛋白IgM的水平明显降低,与非脾切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脾切除容易造成患者术后出现的脾胃虚弱症候群,并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田瑞明;马晓龙;袁庆鑫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股骨重建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重建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0年9月-2004年3月间收治的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10例,均用股骨重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8~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其中股骨干平均愈合时间为6.5个月,股骨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8个月.所有患者随诊时均未发现股骨头有缺血性坏死的表现,患肢关节功能优良,内固定钉无断裂.结论:应用股骨重建带锁髓内钉一套内固定装置同时固定同侧股骨干及股骨颈两处骨折部位,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可靠,符合股骨的生物力学特点,有利于骨折愈合,可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胡锐明;杨开平;陈镇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例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和生化变化

    患者男,50岁.体重82 kg,血型A型.2003年5月因肠系膜血管栓塞,并发肠坏死切除小肠,仅剩末端回肠约20cm.术后出现腹泻,每天4~5次,体重渐进性下降,小肠移植前体重降至56 kg,确诊为短肠综合征.依赖TPN维持生存且多次发生腔静脉导管感染败血症.

    作者:封光华;贾忠;朱玮;蔡阳;金慧成;贺冠海;罗中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骨外固定器治疗感染性骨不连18例

    感染性骨不连是骨科治疗中一大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病灶清除,石膏外固定,等待骨感染控制并稳定后3~6月始能做内固定或自体骨移植等治疗,不但治疗时间长,邻近关节功能障碍明显,而且仍有相当多的失败率.近些年来采用带血管的肌骨瓣或骨皮瓣移植,手术复杂,创伤大,而且存在植入骨不连接甚至感染的可能.1998年3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骨外固定治疗感染性骨不连18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强;苏学涛;赵利斌;马健全;王景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黄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假手术对照组(A组)15只,肝缺血30 min、再灌注90min组(B组)15只,术前5 d给予大黄素灌胃60mg/(kg·d),5次+肝缺血30 min、再灌注90min(C组)15只;观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透明质酸酶(HA)、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同时测定各组大鼠胆汁流量情况.结果:C组与B组相比,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HA浓度明显降低(P<0.01),胆汁流量显著增加(P<0.01),同时C组的肝细胞功能明显改善,且肝脏超微结构改变也较轻.结论:大黄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与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脂质过氧化程度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作者:林胜璋;余耀军;游涛;王飞海;吴伟军;陈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粗火针烙法治疗痈54例

    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和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笔者从1996年至今采用传统的中医粗火针烙法排脓治疗54例,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张重阳;胡承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丹参防治小鼠肝纤维化性骨质疏松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肝硬化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并观察丹参对肝硬化导致的骨丢失的防治作用.方法:40%CCl4花生油皮下注射5周致小鼠肝纤维化,丹参用药6周后测定小鼠右股骨的骨Ca2+量和其他骨微量元素以及骨羟脯胺酸的含量,并与秋水仙碱作对照.结果:单用CCl4小鼠呈现典型的慢性肝损伤后肝纤维化的改变,骨重量和骨钙总量及骨羟脯胺酸的含量明显减少,而丹参组有明显的护肝及对抗骨丢失作用,其作用与秋水仙碱相当.结论:肝硬化可导致小鼠骨质疏松症,丹参对其所引起的肝纤维化及骨丢失有一定预防作用.

    作者:肖柳斌;刘国雄;邹丽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总结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2年3月-2004年11月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本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除了2例肿瘤患者转用其他方法治疗外,均取得了一定疗效.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只要及时诊断,早期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鲍家伟;李文婷;张庚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微波凝固术治疗尖锐湿疣130例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传染性强,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不一.我们1998年6月-2004年6月采用微波组织凝固术治疗13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伟;柏文红;张道孟;宋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10月-2005年3月收治的6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6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4例因胆道梗阻急症手术.本组死亡2例,1例术后死于真菌感染,另1例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是满意的,其方法是值得推荐的.

    作者:陈鸣;刘惊涛;任纪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37例巨大头皮血肿治疗体会

    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巨大头皮血肿37例,在无菌操作下,利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行负压引流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光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热、寒战、肝脾肿大1例诊治分析

    患者男,38岁.于2002年9月出现食欲减退,全身无力,1周后高热(体温39.4~40℃)寒战,按疟疾、伤寒、结核治疗1月余,效果不佳.体检:T39.1℃,R24次/min,P 90次/min,BP 13.2/9.3 kPa(100/70 mmHg)消瘦,眼睑无下垂,巩膜无黄染,项无强直,无颈静脉怒张.心肺无明显异常.

    作者:李浩鹏;李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川芎嗪对纤维蛋白原基因的作用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纤维蛋白原基因活性影响,探讨川芎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的保护机理.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川芎嗪组,在川芎嗪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川芎嗪注射液1周后,两组同时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血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肾纤维蛋白原基因活性.结果:缺血前对照组和川芎嗪组血液纤维蛋白原分别为(3.48±0.64)g/L和(3.90±0.68)g/L;缺血再灌注16 h后血液纤维蛋白原分别为(6.40±0.87)g/L和(5.28±0.76)g/L.纤维蛋白原基因活性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川芎嗪组cy 5:377;对照组cv 3:3 049.川芎嗪组PCR扩增图谱比对照组的条带亮度暗.病理结果显示川芎嗪组肾损害较轻.结论:川芎嗪使纤维蛋白原基因活性表达下调,导致纤维蛋白原生成减少,减轻血瘀证对肾脏的危害,从而保护肾功能.

    作者:王忠;翁国星;杜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对脊神经根炎大鼠血清中PRA和AT-Ⅱ的影响

    目的:通过大鼠脊神经根炎模型,观察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对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AT-Ⅱ)的影响.方法:用0.5%福尔马林浸泡的直径为0.5 cm的定量滤纸片作为致炎物,复制大鼠脊神经根炎模型.将动模随机分为5组,A组(正常组);B组(假手术组);C组(模型组)、M组(脉络宁组)和L组(利多卡因组).每只大鼠从硬膜外注药0.6 mL/kg,每4 d给药1次,一共给药4次.术后第18 d取血2 mL,然后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进行PRA和AT-Ⅱ的测定.结果:C组PRA和AT-Ⅱ含量显著高于A组、B组、M组和L组(P<0.01);硬膜外注入脉络宁和利多卡因可使血清PRA和AT-Ⅱ含量下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使药物能够高效快速地发挥作用,促进了炎性神经根的修复.

    作者:陈力夯;支满霞;郑天源;侯进才;梁春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生肌橡皮膏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

    我院自1989年以来共施行乳腺癌根治术257例,术后发生皮瓣坏死97例.1989-1995年间应用雷佛奴尔纱条换药,1995年后改用生肌橡皮膏,现总结如下.

    作者:高炳坤;张大同;张同会;马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等离子棒状电极汽化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26例

    目的:评价经尿道等离子棒状电极汽化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的效果.方法:经尿道应用等离子棒状电极汽化切割治疗26例尿道狭窄和闭锁.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术后随访1个月~2年,11例1次治愈,15例术后1.5~4月行尿道扩张.结论:经尿道应用等离子棒状电极汽化切割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损伤小,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但有一定的复发率.

    作者:王于良;刘全明;陈小敏;徐俊;丁君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的创面处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本人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就糖尿病足创面的局部处理简介如下.

    作者:常柏;李巧芬;张庚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透明质酸钠预防面颈部外伤及手术后瘢痕50例

    目的:观察外源性透明质酸钠抑制创口瘢痕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外伤及手术后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用1.7%的透明质酸钠创口局部定期注射,对照组作空白对照.观察创口术后的缝线反应,计算创口愈合后不同时期同等长度瘢痕的面积.结果:术后1周两组缝线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瘢痕面积在术后1、3、6个月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创口局部注射外源性透明质酸钠能有效抑制创面瘢痕形成.

    作者:赵喜珍;史志琪;黄开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