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
随机将2011年1~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盐酸贝那普利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饮食运动健康教育及降血糖等对症支持治疗.总治疗时间为6w,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的动脉血压(BP)、空腹血糖(FPG)、尿蛋白排泄率(UAER)、24h尿蛋白定量、血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试验组与对照组BP、FPG、sCr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尿蛋白排泄率(UAER)、24h尿蛋白定量、血β2微球蛋白(β2-MG)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试验组较明显(P<0.01),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黄芪和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肾脏保护作用,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陈晓鑫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 选择30名志愿者,通过以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几个因素为切入点,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血液标本的采集、抗凝以及存储检测时间等对检验质量的影响.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分析前标本的处理、分析中仪器的使用、分析后结果的审核都会对检验结果的质量产生影响.结论 影响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要想获得精确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就必须控制每一个检验环节,减小检验误差.
作者:徐晓嵘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2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拟定手术适应证,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对32例(38眼)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分别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晶体囊袋内折叠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或复合式小梁切除+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晶体囊袋内折叠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结果 两组术后视野、视力、房角、眼压、前房深度及房水流畅系数情况较之术前均明显改善,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临床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应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选择适宜的手术治疗方式.
作者:乔玉春;路海峰;谢飞;郑卫华;王智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对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2型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的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胰岛素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连续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期间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3例行夹闭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低血压状态下,给予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21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出现术后出血,经二次手术后恢复;1例因脑血管痉挛出现癫痫发作,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看好转.
作者:王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和采用胰岛素泵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两种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对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法(CSII)(34例),和采用胰岛素泵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法(MSII)(34例),比较二者达到标准血糖值的时间先后及血糖控制程度.结果 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较采用胰岛素泵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用时更短,对胰岛素量的需求也更少.结论 临床实践中,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要尽可能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法(CSII).
作者:李冬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影响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65例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糖尿病肾病,n=30)和对照组(非糖尿病肾病,n=35),检测所有患者的血压、生物电阻抗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收缩压、细胞外液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扩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细胞外液、有无糖尿病肾病为血管扩张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均有较严重的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细胞外液、有无糖尿病肾病是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雷海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下肢骨折行牵引术治疗患者38例,经过牵引治疗并强化临床护理后,临床效果满意,均未发生压疮、感染、畸形等不良并发症.在整体化护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制定护理计划、开展个性化护理、加强心理护理是病人平稳渡过牵引期的关键.
作者:邹颖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经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确定为双侧输卵管阻塞患者68例,于门诊行双侧输卵管宫腔镜插管通液术.68例经治疗后输卵管均通畅,随访半年,20例患者妊娠.
作者:刘凤翔;黄春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抽取中西药配伍处方500例,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500例配伍效果中,协同增效256例,占51.2%;不合理82例,占17%;降低不良反应162例,占32.4%.协同增效及降低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不合理应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西药配伍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从协同增效反应、降低不良作用、配伍禁忌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为临床药物应用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作者:韩永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药注射剂具有极佳的临床效果,其作用快、吸收好、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同时,还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粹精华.但随着中成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或轻、或重的各种不良反应.究其产生原因,既有剂制本身的质量问题,也有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使用不合理的因素.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注射液进行浅显阐述.
作者:林红;钱蕾;吴剑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探讨冠状动脉CTA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并分别对冠状动脉CTA成像技术、影像因素及其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综述,为进一步冠心病患者的早期诊断率,确保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化提供依据.
作者:黄恒青;杜茂云;黄茂华;岑炳奎;杨军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受伤到行气管切开术的时间分为早期气管切开组(早期切开组)与非早期气管切开组(非早期切开组)各60例,伤后24h内切开气管为早期,伤后24h后切开气管为非早期,观察两组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影响.结果 早期切开组患者在应用呼吸机治疗时间、ICU监护时间、难治性肺炎、并发ALI或者ARDS等方面均优于非早期切开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MODS、并发消化道出血、重残死亡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可以明显改善预后,降低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德珠;林敬成;江倩华;周柱江;左六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考察嗜酸性粒细胞在鼻腔正常下鼻甲黏膜及鼻息肉标本中的分布情况及凋亡情况,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凋亡与鼻息肉发病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鼻息肉组(A组,21例)和对照组(B组,7例)嗜酸性粒细胞分布情况,AnnexinV-PE染色后,在流式细胞仪下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A组嗜酸性粒细胞个数(12.83±5.20)明显高于B组(4.38±1.99)(P<0.05); A组凋亡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81±0.15)%明显低于B组(24.73±1.22)%(P<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及凋亡受抑制可能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杜建斌;袁辉;葛荣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医院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提高临床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1年5月70例医院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详情.结果 出现医院感染较多见下呼吸道,占总感染的26.5%,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比率为98.6%;应用抗菌药物的平均时间为23.9d,使用1~10(平均为3.2)种药物,其中使用多的属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占总比率的53.4%,其次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占总比率的49.3%,三代头孢抗菌药物占总比率的40.6%,使用少的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占总比率的5.8%,克林霉素抗菌药物占总比率的1.1%;单用药占总比率的39.1%,联合用药占总比率的60.9%.结论 目前医院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主要问题大致包括:选择档次高、更换种类频繁、联合用药多、应用时间过长等,需要加强规范.
作者:吕明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腰-硬联合阻滞和硬膜外麻醉在骨科下肢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行骨科下肢急诊手术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麻醉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麻醉方法后,腰-硬联合阻滞组的32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0.32±1.32w,住院时间为41.23±6.45d,术中出血量为320.34±24.56ml,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硬膜外麻醉组的32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4.44±1.42w,住院时间为57.01±8.43d,术中出血量为462.56±25.63ml,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组间比较,腰-硬联合阻滞组各项数据均优于硬膜外麻醉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硬联合阻滞在骨科下肢急诊手术中的综合治疗效果显著,是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可靠选择.
作者:李定海;曾敏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颈椎病患者150例,其中颈型颈椎病1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46例,混合型颈椎病33例.采用中药内服、穴位注射、牵引疗法以及推拿疗法综合治疗颈椎病,2w为一个疗程,分别观察各个分型的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 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较好,尤其是对于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分别达100%及98.4%.综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良好,尤其对于颈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中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回顾性分析救治的4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资料,医务人员对42例患者进行了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稳定血压及药物治疗等院前急救和护理措施,现场死亡2例,其余均在0~10min内得到了有效救护,并安全送达医院行进一步治疗.
作者:朱丽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临床疗效,探索佳的腹股沟疝修补方法.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复发疝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术后比较两组病人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次数、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总住院日以及术后并发症和复发例数等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疝修补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目前疝治疗的佳方式.
作者:白璃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310例随机分组,微波治疗组100例,中药治疗组100例,中药结合微波治疗组110例,分别进行治疗和效果对比.中药治疗组和微波治疗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结合微波治疗组和微波治疗组疗效出现较大的差异性(P<0.05),中药结合微波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也出现较大的差异性(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的前列腺按摩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脓细胞及卵磷脂小体指标也具有显著差异(P<0.05).消前列腺炎方结合微波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治愈率高、效果显著、治标治本等特点,是目前慢性前列腺炎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刘宁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