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痫前期预测和预防的研究进展

何雪仪;王晨虹

关键词:先兆子痫, 预测, 综合预防, 妊娠初期
摘要:子痫前期是妊娠期间出现血压升高、蛋白尿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是孕产妇及围生儿患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子痫前期的预测和预防有重要意义。如何找到早期预测子痫前期的方法,一直是围生医学研究的重点。预测子痫前期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母亲临床综合评估、子宫动脉多普勒和血清学指标等。近年来,子痫前期预测的研究已从妊娠中期提前到妊娠早期。目前子痫前期预防性治疗的方案较有效的是小剂量阿司匹林。综述子痫前期的预测和预防的现状。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P选择素与子痫前期关系的研究进展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的特有疾病,是造成母胎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有较多关于子痫前期的研究和学说,但其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P选择素(P-selectin)属于黏附分子家族,妊娠期间主要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对炎症和血栓的形成具有启动和放大作用,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进而引起母胎特有的临床表现。目前研究证实,P-selectin在子痫前期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综述P-selectin的基因、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子痫前期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岳永飞;许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妊娠期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诊疗进展

    妊娠期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银屑病。该病发病突然,发展迅速,以全身泛发无菌性脓疱伴严重全身症状为特征,常伴发热、白细胞增多和低蛋白血症等,病情严重,可危及母儿生命。妊娠期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糖皮质激素和维甲酸为治疗常用药物,但由于妊娠期用药受到限制,其治疗依然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综合治疗并适时终止妊娠有望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现就妊娠期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杜莹莹;赵先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子痫前期致子代胚胎源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胚胎源性疾病也即胎儿起源的成人疾病,主要指胚胎发育过程中基于环境因素,特别是营养因素的作用,在生命早期形成的成年后患病的风险。胎盘在宫内营养环境的编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子痫前期尤其是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生,与胎盘异常密切相关。大量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也证实,子痫前期与子代高血压、糖尿病及脑卒中等成人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就子痫前期与子代胚胎源性疾病的关系及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胡文胜;吴再归;黄荷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妊娠

    沙眼衣原体是目前感染率高的性传播性疾病病原体,为引起妊娠期下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因其感染常呈亚临床状态,实验室检测对设备及技术要求高,临床医师相关知识欠缺,以及缺乏充足条件筛选高危人群并进行追踪治疗性伴侣,其潜在危害十分重大。妊娠期沙眼衣原体感染对妊娠有诸多不良影响:病原体本身造成的损伤机制及其引发的免疫反应是造成流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膜早破、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死胎、宫内感染、新生儿感染、产褥期感染和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因此,有针对性地及时检查和治疗沙眼衣原体感染是降低母婴病率,提高围生期保健质量的重要举措。

    作者:徐茜;岳天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妊娠期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及妊娠期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对GDM发病风险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留取1000例妊娠早期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门诊产检的妊娠妇女空腹血标本,选取终诊断为GDM者91例,其中未使用胰岛素治疗者60例为A1组,使用胰岛素治疗者31例为A2组,并随机选取同期糖耐量正常(NGT)妊娠妇女3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均随访至分娩,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组病例妊娠早、中、晚期血浆及脐血中脂联素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病例胎盘组织中脂联素蛋白表达。结果:妊娠不同时期A1组和A2组血浆脂联素水平均低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 P<0.05),而A1、A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血浆脂联素水平高于妊娠中、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组脐血标本中血浆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和A2组胎盘组织中脂联素蛋白表达低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与GDM发病有关,并且在妊娠早、中期即可表现出差异性,从而可达到对GDM的发病风险进行早期预测及治疗。但该脂肪因子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于宁;陈叙;张志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乳头瘤病毒衣壳蛋白与宫颈病变

    宫颈癌严重危害妇女健康,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其首要病因。临床医师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能有效判断宫颈病变级别及预测预后的诊断方法。 HPV衣壳蛋白包括主要衣壳蛋白(L1壳蛋白)和次要衣壳蛋白(L2壳蛋白),这两种蛋白在组装成病毒颗粒、协助病毒入胞及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 L1壳蛋白可用于预测宫颈病变的进展与消退。以L1及L2壳蛋白为基础研发的HPV预防性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很好的预防效果。综述HPV生物学特点及近年来有关HPV衣壳蛋白在宫颈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成琳;张淑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激素替代疗法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在改善妇女绝经症状、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折发生等方面的作用已成共识,但其对乳腺癌、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影响尚存在争议。单用雌激素可能不增加乳腺癌风险,雌孕激素联合应用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不同乳腺疾病患者应用HRT后乳腺癌发病风险不同,中国女性HRT与乳腺癌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在近绝经期有适应证的妇女中应用HRT的收益大于风险,且HRT的种类与使用途径对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可能不同。综述HRT与乳腺癌的关系以及HRT在不同乳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孙芳芳;史惠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iR-17-92基因簇研究进展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的高度保守的单链小分子RNA,通过完全和(或)部分互补的原则结合到靶基因3′UTRs或者直接剪切靶基因mRNA,以降解或抑制mRNA翻译的方式调控靶基因的表达。 miR-17-92基因簇位于人染色体13q31.3处,可产生miR-17,miR-18,miR-19a,miR-20,miR-19b和miR-92等6个成熟的miRNA。miR-17-92基因簇通过调控30多种靶基因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综述miR-17-92基因簇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妇科及其他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于宇;张淑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胰岛素样因子3及其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

    胰岛素样因子3(INSL3)既往被称为松弛素样因子,男性主要由睾丸间质细胞分泌,女性主要由卵巢卵泡膜细胞分泌。近有研究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特别是非肥胖的PCOS患者,INSL3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这被认为是与黄体生成激素依赖性卵巢高雄激素血症有关。综述INSL3基因及分子结构、受体(新型G蛋白耦联受体LGR8/GREAT)在女性中的生理学作用,INSL3对PCOS患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作者:石欢;沈山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腺垂体功能低下患者妊娠期准备与围生期处理研究进展

    腺垂体功能低下(hypopituitarism)是因腺垂体受损引起相应激素缺乏所致的一种综合征。腺垂体功能低下患者可出现闭经、受孕困难、不孕不育、产后无乳和妊娠并发症,流产、贫血、胎盘早剥、早产和产后出血等发生率较高。腺垂体功能低下患者妊娠前全身充分准备、合理地应用辅助生殖技术,妊娠期和围生期持续监测激素水平,使激素保持在正常水平,可减少妊娠并发症的产生,改善妊娠结局。现综述腺垂体功能低下患者妊娠期准备与围生期处理研究进展。

    作者:杜雪;姚艳妮;李增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妊娠期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阴道壁组织中弹力纤维、胶原纤维、fibulin-5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初产妇妊娠晚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阴道分娩并行会阴侧切的初产妇40例,无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生长受限(FGR)和巨大儿。将既无阴道前壁脱垂也无压力性尿失禁(SUI)初产妇设为对照组(20例),将阴道前壁脱垂(包括Ⅰ度和Ⅱ度脱垂的)合并SUI初产妇设为病例组(20例)。所有研究对象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时取少许阴道壁组织行Masson染色检测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fibulin-5和TGF-β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结果使用Image-Pro Plus软件分析。结果:2组患者TGF-β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0,P=0.098),对照组fibulin-5蛋白表达量高于病例组(t=3.062,P=0.005)。病例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排列稀疏、紊乱,且纤维之间出现断裂,对照组纤维排列致密,形态完整。结论:妊娠期盆底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异常以及fibulin-5表达减少可能与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发病有关。

    作者:姜丽;王霞红;吴氢凯;奚杰;曹云桂;张青;朱梅娟;姚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HPV58与宫颈癌研究进展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已被证实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但非充分原因。HPV58是高危型HPV之一,并且感染HPV58在亚洲地区极其常见。就HPV58的流行病学特点、HPV58的感染过程和致癌机制、HPV58的整合状态与致癌性等进行综述。亚洲地区妇女的宫颈病变中,HPV58阳性率很高,尤以中国突出。其中,HPV58基因变异在其感染与地理分布及恶变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另外,HPV58的E6和E7原癌基因高表达保留了宿主细胞的复制功能,使细胞永生化,在上皮细胞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且,HPV58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是宫颈病变恶性转化的关键步骤。因此,考虑到HPV58在中国的高分布,关于HPV58基因变异,流行病学特点,病毒整合和病毒原癌基因等方面的大样本多来源的研究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作者:朱佳妮;丁爱萍;张淑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妊娠早中期超声对预测持续性前置胎盘的研究进展

    妊娠早中期前置状态的胎盘绝大多数在妊娠中后期迁移至正常位置,只有少数妊娠晚期和(或)分娩期胎盘仍然为前置状态,这部分可称为持续性前置胎盘(persistent placenta previa,PPP)。妊娠中期有多项超声指标:如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之间的距离、胎盘下缘厚度、胎盘附着部位和特异性超声图像等,均可用于预测PPP,其中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之间距离的测量与预测为方便,准确可行。总体而言,单项指标对PPP的预测价值有限,预测价值不高,目前尚缺乏结合多项指标来预测PPP的模型。针对单一超声指标对PPP的预测价值进行阐述,并对建立PPP的预测模型进行展望。

    作者:董一诺;应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iRNA与卵巢癌的侵袭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国内外学者对发病隐匿、进展快、预后差、复发率高的卵巢恶性肿瘤做了大量研究,但其早期诊断率及生存率未见上升、死亡率未见降低,且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成为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主要肿瘤。微小RNA (miRNA)为新发现的非编码内源性小分子RNA,发现其调节人类近30%的基因表达,生物学特性为高度保守性、时序表达特异性和组织表达特异性,在卵巢癌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发现,miRNA参与卵巢癌肿瘤细胞的发生、侵袭转移过程,与卵巢癌的预后密切相关。综述miRNA与卵巢癌侵袭转移关系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吴香;柳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肝素和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予肝素及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予黄体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对2组患者的妊娠结局、药物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凝血功能相关监测指标及妊娠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足月产+早产)高于对照组(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和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能提高妊娠成功率,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慧娟;李增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胆固醇对滋养细胞凋亡及尿酸产生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胆固醇对滋养细胞凋亡及尿酸产生的影响。方法:不同胆固醇浓度培养基培养滋养细胞(HPT-8系)24 h后,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不同胆固醇浓度培养基中滋养细胞的凋亡程度。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不同胆固醇浓度培养滋养细胞24 h后上清液中尿酸的浓度。结果:通过检测分析发现,培养基中胆固醇浓度(0,25,50,100 mg/L)越高,滋养细胞凋亡率越高,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尿酸浓度也越高,且呈现出剂量依赖性。结论:培养基中胆固醇浓度越高,引起滋养细胞凋亡的能力越强,从而导致滋养细胞微粒的数量增加。同时高胆固醇浓度也会引起滋养细胞产生尿酸的水平增加,引起系统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系统功能的紊乱,从而在子痫前期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李柳叶;黄亚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血清自体荧光光谱检测在卵巢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光谱学技术研究卵巢癌患者的血清自体荧光光谱特点。方法: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使用350 nm激发光,检测了不同放置时间标本的荧光光谱特点;测定了不同波长激发光条件下37例卵巢癌患者和40例正常者的血清荧光光谱,并对300 nm激发光光谱的峰位、峰高、峰面积进行了分析。结果:血清标本放置6 h测得的荧光光谱峰的位置、峰强度、峰面积等特点较为显著。300 nm激发光形成的荧光光谱在正常者与卵巢癌患者之间具有大的差异。卵巢癌患者自身荧光光谱的峰位紫移;峰高及峰面积均高于正常者。结论:通过检测血清自体荧光光谱的特征性改变可能对卵巢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乔丽华;阎素青;申延琴;佴科军;马立芳;江灵燕;夏丽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上皮性卵巢癌起源学说的研究进展

    上皮性卵巢癌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其组织来源尚未明确。目前上皮性卵巢癌的起源学说主要包括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学说、第二苗勒系统学说、卵巢外组织起源学说及干细胞学说。近些年,形态学和分子标记物如p53蛋白、bcl-2蛋白、配对盒蛋白(PAX8)、钙网膜蛋白(calretinin)和微管蛋白(tubulin)显示输卵管上皮与高、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组织起源密切相关,而动物实验发现卵巢门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表达干细胞标记乙醛脱氢酶1(ALDH1)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单位的G蛋白耦联受体5(Lgr5)具有增殖分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输卵管学说和干细胞学说成为卵巢癌起源学说的研究热点。

    作者:徐兵;周颖;胡卫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盆底重建术并发症的准确描述及防治

    近年来合成网片的盆底重建术广泛应用于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治疗,但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为了便于并发症研究,由国际泌尿妇科学会(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ical Association,IUGA)、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联合组成的委员会于2011年制定并发表了女性盆底修补手术植入材料相关并发症的标准化术语及分类系统。经阴道网片植入治疗POP虽然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但是术后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网片侵蚀、暴露、局部感染、术后疼痛及性交困难等,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可有效防治相关的并发症。

    作者:丁岩;李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细胞凋亡途径及其机制

    细胞凋亡存在于多细胞生物的整个生命过程当中,可及时清除机体内多余和受损伤的细胞,维持组织器官的稳定性。真核细胞主要通过死亡受体介导的外部凋亡途径、内部线粒体途径、B粒酶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以及近几年开始关注的内质网应激途径介导细胞凋亡的发生。而参与这些细胞凋亡过程的主要有4类蛋白分子,即凋亡蛋白酶(caspases)、衔接蛋白(adapter proteins)、Bcl-2和凋亡抑制蛋白(IAPs)。细胞凋亡对卵巢储备及一些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癌等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作者:李敏;林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