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对于食管癌术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王国君;史敏科

关键词:食管切除术, 快速康复外科模式, 生命质量评估
摘要:目的 研究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对食管癌患者的术后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食管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联合术后经口进食3天的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经左胸径路食管癌根治术联合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及鼻肠营养管7天的康复治疗模式.患者在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4周、术后12周通过随访的方式定期进行生命质量评估,结合随访结果和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后生命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10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均在60岁左右,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术后病理分期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拔除胸管时间和经口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以及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时,两组患者只有在躯体功能和综合生命质量维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如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等评分趋近于术前评分结果,但是实验组患者在疲劳、疼痛、吞咽困难等方面的症状明显出现好转,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的食管癌治疗康复模式相比,快速康复外科模式显著地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 分析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临床疗效,为临床早期肺癌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率),术后3、6个月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术后6、12个月肿瘤患者共性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分、术后1、3年生存期及肿瘤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CD3+、CD4+、CD8+、CD4+/CD8+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CD3+值均较术前升高,CD4+、CD8+、CD4+/CD8+值均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CD3+值均低于对照组,CD4+、CD8+、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共性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年生存期及肿瘤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较之于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虽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1、3年生存率,降低复发率,但对于提升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喆;杨杨;刘延风;许瑞彬;李伟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保留左结肠动脉对直肠癌微创手术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LCA)对直肠癌微创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行微创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58例,根据手术时是否保留LCA分为保留组(n=31例)和未保留组(n=27例).收集患者病例资料,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情况和术后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长径、距肛缘距离、病理类型、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围手术期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手术时间较未保留组长(P<0.05);双腔造口比例、吻合口漏发生率较未保留组低(P<0.05).2组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左结肠动脉能够改善直肠癌微创手术患者结肠残端的血供,降低预防造口比例和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且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包勇磊;费伯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于食管癌治疗的双盲性临床价值

    目的 探索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食管癌的各期治疗和提供治疗后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的研究方法.33例确诊为食管癌,被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2例,对照组11例.试验组静脉滴注西妥昔单抗,对照组静脉滴注顺铂,2组疗程均为3周.治疗前后使用模拟CT和食管钡餐正侧位点片测定2组病灶直径长度,检测鳞状上皮癌相关抗原(SCC)和细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于患者体内的血清浓度.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肿瘤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缓解率试验组67.3%,高于对照组58.6%.SCC治疗后均值实验组(0.78 ±0.33)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0.95 ±0.42)μg/L;CYFPRA21-1治疗后均值实验组(1.78 ±1.02)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2.43 ±1.48)μ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食管癌的各期治疗效果良好,并能提供良好的预后评价指标,在临床值得推广和借鉴.

    作者:杨宏;周俊;郝婷婷;刘修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非小细胞癌术后辅助顺铂和紫杉醇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应用顺铂和紫杉醇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接受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的90例肺癌Ⅱ~Ⅳ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化疗的45例NSCLC患者为化疗组,给予顺铂和紫杉醇方案化疗,其余45例单独行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化疗后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T细胞亚群(CD4 +、CD8 +、CD4 +/CD8 +)水平,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后化疗组总有效率为6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化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79.76%、53.58%、34.44%,对照组分别为59.46%、32.43%和21.62%.2组总有效率,1、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患者术后化疗后的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T细胞亚群(CD4 +、CD8 +、CD4 +/CD8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不良反应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顺铂和紫杉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巫志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基于GEO数据库的胃癌耐药基因表达谱分析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相关数据库数据分析,探讨胃癌组织耐药基因表达与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NCBI中GEO数据库中的数据集数据进行表达量分析、生存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研究分析表明,ABCB1、LRP、GCS和GST-π基因在胃癌组织中存在明显的高表达(ABCB1,P<0.0001;LRP,P<0.0001;GCS,P=0.0035;GST-π,P<0.0001).②在胃癌组织中ABCB1与LRP及GCS与GST-π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001,γ=0.6666);而ABCB1与GCS的表达呈负相关(P=0.032,γ=-0.02301).③ABCB1与GCS的高表达会导致胃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分析表明,在胃癌中部分相关耐药基因的存在差异表达,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之间存在相关性,而且对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又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胡国兴;余晓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二维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对比分析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与二维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鉴定价值.方法 选取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患者98例.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二维超声检测腋窝淋巴结的情况.观察淋巴结的转移率、形态和硬度.结果 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二维超声技术观察淋巴结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形态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的硬度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二维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确实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琼;王兴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高频超声联合螺旋CT在评估和诊断甲状腺癌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HFUS)联合螺旋CT在评估和诊断甲状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5例经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HFUS、CT以及HFUS联合CT对其病理组织学进行诊断、检查,比较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肿瘤侧Vmax、Vmin以及RI[(30.30 ±7.56)cm/s、(5.90 ±1.25)cm/s、(0.78 ±0.12)],均显著大于无肿瘤侧[分别为(17.22 ±6.52)cm/s、(3.17 ±0.54)cm/s、(0.55 ±0.09)](P<0.05);HFUS、CT以及HFUS联合CT病灶显示率分别为76.00%、78.00%及94.00%,前两种检查方法病灶显示率均显著低于联合检查组(P<0.05);HFUS、CT检查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不均匀密度/回声及钙化病灶显示率,均显著低于HFUS联合CT检查显示率(P<0.05).结论 HFUS联合螺旋CT诊断甲状腺癌病灶准确率显著高于HFUS、CT诊断率,在临床诊断及评估甲状腺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曹艺敏;周少萍;胡田;李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 探讨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检查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行胃镜活检、外科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确诊的早期胃癌病例58例,比较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的诊断一致率.结果 胃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47例,诊断一致率为89.65%.胃镜活检与病理检查对于早期胃癌的组织分型诊断一致率为79.31%(46/58),Kappa值为0.708.两种方法对癌细胞分化程度的诊断一致率为86.21%(50/58),Kappa值为0.718.两种方法对癌细胞浸润深度的诊断一致率为94.83%(55/58),Kappa值为0.884.结论 胃镜活检对早期胃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与外科病理检查结果仍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依据胃镜下病变实际情况合理取材,以提高胃镜活检的准确率.

    作者:孙鹤;黄体政;李洪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不同BMI指数胃癌患者D2根治术后的营养状况及预后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胃癌患者D2根治术后的营养状况和预后.方法 纳入126例行D2根治术的胃癌患者,依据术前BMI不同,将BMI<18.5患者纳入低体重组(n=15),BMI18.5~24者为正常体重组(n=58),BMI>24者为超体重组(n=53),比较3组营养指数(PNI)及其与BMI的关系,分析3组预后.结果 3组在PNI和术后5年生存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BMI变化量与PNI呈显著负相关(γ=-0.92,P=0.001).BMI、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期、TNM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单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分期和TNM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MI可反映胃癌患者D2根治术后营养状况,与患者预后存在一定关系,BMI过高或过低预后效果均较BMI正常患者差.

    作者:苗茁;张静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非鳞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非鳞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40例非鳞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20例.对照组应用培美曲塞治疗方法,实验组应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45.00%(9/20),总控制率75.00%(15/20);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30.00%(6/20),总控制率为50.00%(10/20).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非鳞型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较好,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作者:杨威;曾琼;张贵芳;鲁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60例,采用卡方检验对相关因素进行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单因素分析,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关的的影响因素有:血小板、白蛋白、Child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根治性(P<0.05);无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白细胞、血红蛋白、肿瘤部位、肿瘤大小(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关的6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Child分级、术中出血量是独立影响因素(P<0.05),而血小板、手术时间、手术根治性为非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小板含量、血清白蛋白含量、Child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根治性是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其中,血清白蛋白含量、Child分级、术中出血量是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积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对策.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182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患者共16例,采集感染患者的腹腔引流脓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并对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15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19.6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7.84%;革兰阴性菌占73.20%,以大肠埃希菌(37.91%)、克雷伯菌属(20.26%)、铜绿假单胞菌(7.19%)为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较差,仅对克林霉素的耐药性>50%;克雷伯菌属对克林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性>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的耐药性<50%;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的耐药性<5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糖尿病、血清蛋白<35 g/L、肿瘤分期≥Ⅲ期、出血量≥300 ml、术区污染、手术时间≥180 min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糖尿病、血清蛋白<35 g/L、肿瘤分期≥Ⅲ期、出血量≥300 ml、术区污染、手术时间≥180 min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降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在治疗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时要合理对抗菌药物进行选择,并及时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作者:权峰涛;张涛;杨维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保乳手术对中青年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保乳手术对中青年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采用保乳手术治疗的45例中青年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的42例中青年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康复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美容效果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等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乳手术的创伤性较改良根治术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美容效果好,能够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唐睿;赵春英;郑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新辅助放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放化疗组患者(41例)术前采用SOX方案联合放射治疗,放疗者(39例)术前单纯给予放射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放化疗后的疗效、淋巴结阳性率、复发率和1年生存率、P53和MMP-2蛋白及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放化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8.1%,放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59.0%,放化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放疗组(P<0.05).术后放化疗组淋巴结阳性率、复发率和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放疗组(P<0.05).新辅助放化疗前后,放化疗组患者体内P53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较大,放化疗后P53和MMP-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放化疗前,治疗期间两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放化疗组恶心呕吐5例,4例骨髓抑制,3例肝功能损伤,3例白细胞数目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放疗组恶心呕吐2例,1例骨髓抑制,1例白细胞数目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结论 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对进展期胃癌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但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酌情使用.

    作者:关春文;安志强;陈兆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FOXJ1及SATB-1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分期、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FOXJ1及SATB-1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分化、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180例经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FOXJ1及SATB-1表达水平.结果 FOXJ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8.33%,显著低于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4.44%,P<0.01);SATB-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8.56%,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44%,P<0.01);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患者的FOXJ1、SATB-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浸润深度大、发生淋巴结、远端转移、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患者的FOXJ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较低(P<0.05),SATB-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较高(P<0.05).结论 FOXJ1及SATB-1蛋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且与肿瘤分期、转移等病理指标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肿瘤恶性程度及转移倾向的临床指标.

    作者:李延新;杜雄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宫腔镜联合阴道高频彩超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宫腔镜联合阴道高频彩超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阴道高频彩超、宫腔镜检查,以经穿刺或手术病理活检的结果为参考标准,作为对照组,并将行宫腔镜联合阴道高频彩超诊断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行阴道高频彩超检查诊断的患者作为阴道高频彩超组.对比各组的诊断结果,并分析宫腔镜联合阴道高频彩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率、阳性预测率.结果 对照组与阴道高频彩超组的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率、阳性预测率均优于阴道高频彩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联合阴道高频彩超能够准确地对子宫内膜癌做出判断,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率以及阳性预测率.

    作者:乔金凤;刘江华;华文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的影响及其临床机制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的影响.方法 取子宫肌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术前采用安慰剂治疗;观察组术前采用米非司酮治疗,连续治疗90 d,停药第3天行手术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切除组织的ER、PR及EGFR水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ER、PR及EGFR水平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ER、PR及E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R、PR及EGF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药物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肌瘤患者术前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效果理想,能降低机体内ER、PR及EGFR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唐孔珍;李伟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用于舌癌术后放疗患者口腔溃疡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用于舌癌术后放疗患者口腔溃疡疗效.方法 选取80例舌癌术后放疗的患者,按照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给予阿莫灵+复合维生素B+冰硼散)38例、观察组(阿莫灵+复合维生素B+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42例.结果 经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口腔溃疡0~Ⅳ各级患者例数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经过放疗后干预,两组患者在9天内得到了好转;1~2天时,观察组好转例数占38.10%,对照组占13.16%;3~5天时,观察组好转例数占26.19%,而对照组为15.79%;6~8天时,好转例数观察组与对照组相同;前5天内,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药物干预后,其疗效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3%,而对照组为81.5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用于舌癌放疗后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全知怎;陈盈哲;汪大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电图QT间期及P波电轴等指标的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心电图QT间期及P波电轴等指标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200例,比较术前术后患者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将200例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心电图检测指标进行自身对比,心电轴钟向转位变化、RV5 +SV1的电压(P=0.201)、SV1的电压(P=0.921)、RV5的电压(P=0.031)、P电轴(P=0.031)、T电轴(P=0.901)、QT间期(P=0.040)、PR间期(P=0.902)、QRS时限(P=0.79)和QRS电轴(P=0.81).经统计分析患者在手术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是:V5导联的R波电压、QT间期和P波电轴,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心电图QT的间期、P波电轴和V5导联的R波较手术前有明显差异.

    作者:刘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ER、PR、C-erbB-2、P53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

    目的 探讨ER、PR、C-erbB-2、P53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确诊为乳腺癌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P53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P53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8%、57.55%、51.89%、44.34%和73.58%.ER、PR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与组织学分型和病理分期有关;C-erbB-2、Ki-67与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有关(P<0.05);P53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ER和PR与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γ=-0.121,γ=-0.316,P<0.01);C-erbB-2、P53和Ki-67与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γ=0.207,γ=0.018,γ=0.284,P<0.01).结论 ER、PR、C-erbB-2、P53和Ki-67是乳腺癌有效的诊断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喜法;秦合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