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ZH2与卵巢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化疗铂类耐药的相关性及其机制

白艳凤

关键词: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 化疗铂类耐药, 卵巢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 相关性及机制
摘要:目的 探讨EZH2(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与卵巢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化疗铂类耐药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 对人卵巢上皮性癌细胞株A2780、铂类耐药细胞株A2780/DDP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RT-PCR及Western blot 方法检查其EZH2蛋白及mRNA表达的水平差异,探讨EZH2对上皮性癌细胞株A2780和铂类耐药细胞株A2780/DDP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 3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均表明EZH2(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蛋白在A2780及A2780/DDP中的表达主要以核表达为主,且A2780/DDP中EZH2的表达明显高于A2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789/DDP中EZH2 mRNA的表达较A2780增加更为显著(P<0.05).结论 EZH2(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mRNA及蛋白在卵巢癌细胞A2780和耐顺铂细胞A2780/DDP中的表达水平的差异性表明了EZH2与卵巢癌患者铂类耐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是通过协同DNA阻断细胞凋亡引起耐药还是通过甲基化使癌细胞对顺铂产生耐药作用还无法确定,有待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微波消融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波消融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KPS评分、血清VEGF、bFGF水平、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73.3%,91.1%)显著高于对照组(46.7%,62.2%)(P<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VEGF、bF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波消融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孙晓;徐恩松;邱春玉;董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罗格列酮对肝癌HepG2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罗格列酮对人肝癌HepG2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设不同浓度罗格列酮组(10、25、50.0、100.0 μg/ml)、2‰二甲基亚砜的RPMI1640培养基加细胞为阴性对照组.应用 MTT法检测罗格列酮对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和生长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 罗格列酮对肝癌HepG2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毒性,48 h IC50为41.6 μg/ml.肝癌HepG2细胞活性随着用药剂量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出现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的关系.罗格列酮作用48 h后,肝癌HepG2细胞G0/G1期比例显著升高,S期细胞比例有所降低,到G2/M期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罗格列酮对HepG2细胞作用48 h后可以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凋亡,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罗格列酮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生长并促进其凋亡.

    作者:康燕;魏玲;王永霞;王立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不同肿瘤患者放疗前后LPA水平的变化及放疗对肿瘤患者血浆LPA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肿瘤患者放疗前后LPA水平的变化及放疗对肿瘤患者血浆LPA的影响.方法 选取肿瘤患者120例,依据肿瘤类型将这些患者分为原发性脑肿瘤组(n=40)、转移性脑肿瘤组(n=40)和非脑肿瘤组(n=40)三组,给予其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治疗,放疗前后分别应用液态色谱法对其血浆LPA水平进行测定,采用CAL-8000血常规分析仪对其血小板、白细胞计数进行测定,然后对其血浆LPA水平、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原发性脑肿瘤组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转移性脑肿瘤组、非脑肿瘤组(P<0.05),原发性脑肿瘤组、转移性脑肿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非脑肿瘤组(P<0.05),原发性脑肿瘤组患者的总缓解率2.5%(1/40)显著低于转移性脑肿瘤组、非脑肿瘤组[92.5%(37/40)、85.0%(34/40)](P<0.05).结论 转移性脑肿瘤、非脑肿瘤患者放疗后LPA水平均显著低于放疗前,肿瘤患者的放疗疗效能够在血浆LPA水平中得到有效反映,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作者:张尧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二线治疗胃癌患者对CA19-9、CEA、TSGF水平的影响

    目的 评价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二线治疗胃癌患者对CA19-9、CEA、TSGF水平的影响,以及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60例二线治疗及二线以上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替吉奥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两组患者以4周为1个化疗周期,根据患者个人身体情况,多接受3个化疗周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化疗周期后的血清CA19-9、CEA、TSGF的水平,同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组患者总缓解率为36.70%,疾病控制率为76.70%,明显高于只给予替吉奥组患者组的总缓解率23.33%,疾病控制率为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过后,试验组患者CA19-9、CEA、TS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显著减少,特别是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损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二线治疗胃癌患者,可有效缓解病情的发展,不良反应轻微可控制,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艾良;张麒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小鼠lewis肺癌原位移植瘤和异位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对比研究

    目的 同时建立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和异位皮下移植瘤模型,对比两种模型小鼠,以期发现它们在整体和肿瘤局部的生物学差异.方法 将稳定表达虫萤光素酶的鼠Lewis肺腺癌细胞(ll2-luc-m38)与Matrigel胶的混悬液注射于C57 BL/6小鼠左肺建立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与生理盐水混悬注射于C57 BL/6小鼠右侧腋后线皮下建立异位皮下移植瘤模型,定期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小鼠肿瘤形成及转移情况,记录小鼠生存时间,对小鼠肿瘤组织和肺部组织取材,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做出病理学诊断.结果 皮下移植瘤和肺原位移植瘤的成瘤率均为100%,肺原位移植瘤转移率为100%,小鼠出现了胸膜转移、心包转移、胸骨柄转移,其中1只小鼠出现了肾脏转移;皮下移植瘤转移率为70%,小鼠出现肺部转移.HE染色证实了两组均为肺腺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肺原位移植瘤VEGF表达高于异位皮下移植瘤.结论 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虽然操作复杂,小鼠生存期较短,但在转移率和肿瘤生物学特征更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研究者可根据不同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

    作者:马雪曼;王笑民;于明薇;张甘霖;杨国旺;于洁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窄带光成像的输尿管软镜下治疗肾盂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基于窄带光成像(NBI)的输尿管软镜下治疗肾盂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肾盂癌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输尿管软镜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术前NBI诊治.结果 肾盂癌在白光模式下表现为环形红色黏膜区域,周围有小血管呈放射状排列.在NBI成像模式下表现为棕褐色片状区域,周边有棕褐色放射状小血管.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2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血尿、尿瘘、尿路感染、腹膜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5%,对照组为29.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今,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0.42 ±5.1)个月和(25.39 ±4.8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22,P<0.05).结论 基于NBI的输尿管软镜下治疗肾盂癌可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陆进;王勇;万恩明;诸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改良FLAG治疗儿童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感染的疗效评估

    目的 评估改良FLAG治疗儿童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择儿童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感染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FLAG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FLAG方案治疗,两组治疗与观察3个疗程.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65.1%,对照组有效率为62.8%,经卡方检验,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8和IL-6含量为(13.33 ± 1.33)pg/ml和(8.04 ±1.21)pg/ml,而对照组分别为(56.34 ±7.14)pg/ml和(22.29 ±7.42)pg/ml,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IL-8和IL-6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对患者随访至今,观察组患者的生存期为(36.45 ±12.38)个月,无病生存期为(28.45 ±11.73)个月;对照组患者的生存期为(23.49 ±10.87)个月,无病生存期为(19.87 ±12.45)个月,经t检验,观察组患者的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FLAG治疗儿童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感染并不降低患者的近期疗效,且可有效抑制血清IL-8和IL-6的表达,从而延长患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杨莹;关红梅;陈宛丽;王舒;刘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采用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FOLFOX4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3.1%,略高于对照组的43.2%,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粒细胞减少、乏力和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良好的新辅助化疗方案.

    作者:崔杰;杨秋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产生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产生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9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传统手术组237例及改进手术组158例.统计分析传统手术组中患者临床因素与皮下积液的关系,确定术后积液的高危因素;对比2组患者术后积液发生率,分析改进手术方法在预防皮下积液中的作用.结果 2组积液发生率(41.77%vs 8.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传统手术组行统计分析发现,皮下积液发生率在腋窝淋巴结阳性者与腋窝淋巴结阴性者(48.85%vs 22.22%)、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与BMI<25者(53.85%vs 35.85%)、合并糖尿病与无病者(56.10%vs 38.78%)之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腋窝淋巴结阳性、BMI≥25及合并糖尿病为术后皮下积液产生的高危因素;改进手术方式可以明显减少积液的发生.

    作者:郝凯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Survivin及Bcl-2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的临床表达意义

    目的 探讨Survivin及Bcl-2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NSCC)中的临床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SNSCC患者35例、SNIP患者35例以及下鼻甲黏膜患者35例,检测3组患者的Survivin及Bcl-2表达.结果 在不同分化SNSCC患者的组织当中,肿瘤分化越高,患者的Survivin表达越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分化SNSCC患者的组织当中,肿瘤分化越高,患者的Bcl-2表达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SCC患者以及SNIP患者的Survivin表达率显著高于下鼻甲黏膜组患者(P<0.05),但SNSCC与SNIP患者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SNSCC患者的Bcl-2表达率显著高于SNIP患者以及下鼻甲黏膜组患者(P<0.05).结论 Survivin及Bcl-2表达与SNSCC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联系,可以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点.

    作者:肖跃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Iressa与全脑放疗同期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多发脑转移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综合分析Iressa(吉非替尼)与全脑放疗同期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多发转移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6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8例.观察组应用全脑放疗同时口服吉非替尼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全脑放疗后口服吉非替尼的治疗方法.结果 ①观察组的部分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情进展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癌胚抗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含量以及血清中非小细胞肺癌抗原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含量以及血清中非小细胞肺癌抗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呕吐、恶心和疲乏等)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腹泻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脑放疗同时口服吉非替尼的临床研究价值显著高于全脑放疗后口服吉非替尼的价值.

    作者:林育毅;谢志原;赵年贵;陈万泉;熊雪梅;胥尹;陈秋燕;陈晓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超声造影对小于3cm的肾肿瘤的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CECT)与超声造影(CEUS)对直径小于3 cm的肾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直径小于3 cm的肾肿瘤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ECT及CEUS诊断,以CEUS观察病灶的血流信号,比较2种方法的增强均匀度、增强强度、增强消退时间、假包膜征.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结果 术后病理诊断肾恶性肿瘤71例,肾良性肿瘤22例.良恶性肿瘤的血流信号等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62,P<0.01).CECT与CEUS在增强强度、增强消退时间及假包膜症等影像学表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诊断准确率为92.47%,诊断的一致性优(McNemarχ2=0.029,P>0.05),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7%、86.36%、95.71%、82.61%;CECT诊断准确率为90.32%,诊断的一致性优(McNemarχ2=0.024,P>0.05),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6%、81.82%、94.29%、78.26%.结论 CECT与CEUS对小于3 cm的肾肿瘤均有较优的诊断能力,都能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良恶性,CEUS诊断准确性相对更高.

    作者:王江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MTA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组织及肝癌细胞中MTA3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集临床肝细胞癌样本,应用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TA3的表达,同时在多种人肝癌细胞株中应用定量PCR检测MTA3的表达;使用MTA3的干扰siRNA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Huh7,分别采用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下调MTA3表达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MTA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非癌组织(P<0.01),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Huh7中的MTA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肝细胞株L02(P<0.01),构建两个MTA3的siRNA干扰效率均在50%左右,转染siRNA-MTA3后,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Huh7的增殖受到显著抑制(P<0.05).结论 MTA3作为促癌基因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成功构建了MTA3的干扰siRNA,干扰MTA3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MTA3有望成为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周薏;傅志泉;朱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奥沙利铂联合希罗达治疗对结直肠癌患者血糖的影响

    目的 探究奥沙利铂联合希罗达治疗对结直肠癌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取结直肠癌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希罗达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治疗方案,并检测各组患者在化疗前后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104例患者中继发高血糖的患者例数有22例,发生率为21.15%,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继发高血糖发生率分别26.9%(14/52)和15.4%(8/52),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化疗药物治疗后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观察组中各周期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化疗后3周和4周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的化疗方案均可能导致恶性肿瘤患者血糖水平的升高,奥沙利铂与希罗达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患者血糖升高明显.

    作者:陈俊红;张娟;张海芳;贾淑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妊娠结局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行LEEP治疗的CIN妊娠者78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78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记录比较2组妊娠者的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妊娠时间,产程时间,新生儿情况等;分析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率74.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87%(χ2=17.285,P=0.000);早产率1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1%(χ2=4.019,P=0.045);产程时间(10.78 ±1.53)h,长于对照组的(9.94 ±1.46)h(t=3.508,P=0.001).与妊娠结局相关的因素有:切除组织体积、剩余宫颈管长度(P<0.05).结论 LEEP 术后妊娠者剖宫产率、早产率及产程时间增加,切除组织体积及剩余宫颈管长度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

    作者:刘敏;刘刚;何叶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丙泊酚麻醉的疗效及对早期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

    目的 观察丙泊酚麻醉在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胃癌患者90例,根据不同麻醉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芬太尼联合维库溴铵麻醉,在对照组基础上研究组加用持续泵入丙泊酚.对两组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Ransay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检测两组血清中S100β蛋白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6 d,两组患者的Ransay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显著低于研究组(P<0.01).研究组术后3 d认知障碍发生2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 h和6 h血清中S100β蛋白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结论 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使用丙泊酚麻醉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起到保护作用,下调血清中S100β蛋白水平可能与之有关.

    作者:金胜;丁汉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七氟醚麻醉在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早期认识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七氟醚麻醉在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早期认识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98例,根据不同麻醉方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芬太尼和维库溴铵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持续吸入七氟醚.对2组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血氧饱和度(SpO2)、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及术后6 d的疼痛和镇静评分.检测2组简易智精神能量表(MMSE)评分及认知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CVP和HR及术后6 d的VAS和Ransay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认知障碍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七氟醚麻醉的效果良好,且可明显改善患者早期认识功能.

    作者:唐瑮;蔡铁良;胡宏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2种麻醉方案对脑幕上肿瘤手术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影响对比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案对脑幕上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84例行手术治疗的颅脑肿瘤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啶麻醉)与观察组(术中给予丙泊酚麻醉),分别记麻醉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t2)、切开硬脑膜时(t3)、肿瘤取出时(t4)、术毕时(t5)以及气管拔除时(t6),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情况,并统计手术时间、输液量、术中出血量、神经阻滞效果、苏醒时间、拔管后的警觉/镇静(OAA/S)评分.观察术后30 min、60 min以及120 min患者的疼痛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估疼痛情况.结果与麻醉前相比,观察组患者的t1、t3、t4时的血压出现了明显下降(P<0.05),HR同样明显地减慢(P<0.05).对照组患者t1时期血压明显下降,HR显著减慢(P<0.05),而在t2、t5和t6时血压则又较麻醉前明显升高,同时HR显著加快(P<0.05).观察组患者在除t1外的各个时间点的血压、心率稳定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达高平面时间明显较短(P<0.05),且持续时间明显较长(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缩短(P<0.05),且在拔管后的OAA/S评分也显著要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0 min、术后60 min及术后120 min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行脑幕上肿瘤手术的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啶或丙泊酚复合七氟烷、芬太尼麻醉,麻醉效果均较为满意,右美托咪啶能抑制血流动力学反应,神经阻滞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术后苏醒快,镇痛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作者:白香花;张生茂;段伟琴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方案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SCC-Ag、TSGF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紫杉醇与卡铂化疗方案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SCC-Ag,TS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伊立替康联合卡铂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同时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和血清中SCC-Ag、TSGF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64.44%(29/45),高于对照组46.67%(21/45)(χ2=9.238,P=0.002);观察组治疗后CD3 +,CD4 +和CD4 +/CD8 +升高幅度与CD8 +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SCC-Ag、TSGF水平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疲乏、食欲减退和疼痛方面均有所改善(P<0.05),并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出现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血小板下降和白细胞下降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呼吸困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SCC-Ag与TSGF的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对于临床上宫颈癌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李好山;王军海;田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热塑膜在肿瘤放疗体位固定中受温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热塑膜在肿瘤放疗体位固定过程中在不同温度的软化下对摆位误差、皮肤剂量和肿瘤内靶区体积的影响,找出适合热塑膜的软化温度.方法 选取接受放射治疗的胸部肿瘤患者78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6例.采用64~67 ℃、68~71 ℃、72~75 ℃3种不同温度条件下恒温水箱对放疗体位固定使用的热塑膜进行软化,检测患者摆位误差,皮肤吸收剂量和肿瘤内靶区体积.结果 64~67 ℃组中,26例患者的摆位误差大;72~75 ℃组次之, 68~71℃组小(P<0.05).皮肤吸收剂量与肿瘤内靶区体积68~71℃组小,72~75℃组次之,64~67 ℃组大(P<0.01).结论 温度对肿瘤放疗体位固定热塑膜的临床应用影响非常显著,采用68~71 ℃活化热塑膜固定体位佳.

    作者:李鑫;周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